08.24 被毛泽东称赞的三个信阳人

被毛泽东称赞的三个古代信阳人

1

“被毛泽东称赞过的三个信阳人”这一说法,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流传至今,时间过去一个甲子,当事人都已不在人世,故考证起来亦相当困难。

毛泽东深研二十四史,被毛泽东称赞过自是一种殊荣。信阳古名人虽多,谁担得上毛泽东称赞?

近年来古名人属地之争,常引起群众口水和学者考证之风。我虽非专家学者,但作为信阳人,却也想考证一番被毛泽东称赞过的三个信阳人到底是谁。

“被毛泽东称赞过的三个信阳人”之说,出自信阳,目前已得到公认的有两个人,一是孙叔敖,二是宋士杰,第三位存在争议。多数人认为毛泽东称赞的是息夫人息妫,但潢川人认为是春申君黄歇,固始人认为是唐代“开漳圣祖”陈元光,罗山人认为是三国时期蜀相费祎,光山人认为是北宋司马光。这种地域之争多带有偏见,亦缺乏考据。虽然毛泽东称赞的是信阳古人,各县争来争去没什么意思,但如果不弄清被称赞对象到底是谁,搁置争议,久之就成了一桩悬案。

2

首先见诸文史资料的可确定的是宋士杰。宋士杰,或写作宋世杰,士和世音同,到底是哪个字,竟不知。

据《河南文史资料》2003年第4期第13页记载: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和信阳地委书记王黎之谈话。他边走边问:“京剧《四进士》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这里?宋士杰是信阳州人吗?”王黎之答道:“传说他是这里的人,住在信阳西门一带。”毛泽东说:“宋士杰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一状告倒了三个贪赃枉法的进士,可不简单呀。”

建国后毛泽东第二次国内考察,是从1953年2月15日深夜十二点专列驶出北京开始,沿途接见各地委书记,听取口头汇报,要求不要书面文章。2月16日路过信阳,接见信阳地委书记王黎之。

宋士杰之所以在民间流传,主要依赖京剧《四进士》。但剧戏不同于史籍文献,并非绝对真实,其对宋士杰故居的说法是错误的。宋士杰在戏剧中的出场词“我在信阳州西门外有一小店”,据考证,宋士杰开店应在信阳州北门外,而非西门外。

宋士杰死于明嘉靖中晚期,葬于信阳市西郊贤首山东南山坡。“文革”期间,其墓碑下落不明,以致至今无法辨认其墓。但是宋士杰后代一直在信阳城居住,并如其先祖一样经营小店,地点在北关小街。

《宋士杰的传说》一文作者蔡静远曾在1985年走访过宋士杰的后代宋朝纲(1985年时85岁)。根据宋朝纲讲,宋士杰当年开饭店的地点在信阳城北关外小街的东端(解放后信阳油厂的大门里边不远处)。明代北关外有护城河,护城河的桥头有拱门,上题“北门锁钥”。由护城河过桥稍北向西,穿过信阳油厂直到三民路(今申碑路)一带,便是当年比较繁荣的北关小街。宋士杰在北关外开饭店,延续了许多代,直到宋朝纲的祖父宋祝三,其小时候饭店还在开着。清末民初,李虞门在那里开设绸庄,后改为“洪德茂”绸缎店,宋祝三才搬到三民路,改磨豆腐为业。京剧《四进士》错把北关写成西关,可能是剧作者未做考证之随意安排。信阳城西门曰“望壑”,后改为“浉门”,在西门外根本没有往北通往汝南府、上蔡县的道路,就是去南阳府也不走西门,而是走北门,经肖家湾后岔路。信阳城的北门名“望淮”,后改为“淮门”,是南来北往的要道、官道。故从上蔡县来告状的杨素贞一定是到信阳州北门外小街,并偶遇开饭店的宋士杰。北门外的大道曾专门设有“接官亭”,旁有“子贡祠”和“申阳第一井”。在“接官亭”的大路旁有碑亭,这就是申碑路的来历。碑亭有颜真卿所书“古申伯国”碑,以及“先贤子贡为宰处”碑和“明何大复故里”碑(何景明号大复山人)。

3

另一位被毛泽东称赞过的信阳人是“千古循吏第一人”的孙叔敖,这一位没有争议。

毛泽东1958年11月13日乘专列离开郑州,15日凌晨一点左右抵达武昌,据行程推算,其接见信阳地委书记、副书记等人应在14日上半夜。

据时任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回忆:“……到达信阳时已是夜晚,停留在信阳铁路的一个叉道上。听说毛主席要接见我们,大家都委高兴,当时在家的副书记都去了,有杨玉璞、王达夫等,我把他们一一介绍给主席。主席穿灰色中山装,脚穿棕色皮鞋。见到我们,忙迎过来,伸出温暖的大手,同大家一一握手。车上随行的是罗瑞卿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长)……主席饶有兴趣地讲起春申君、息夫人、孙叔敖、宋世杰的故事,问黄国、蔡国、息国现在是啥地方,我们一一作了回答……谈起孙叔敖治水,我们想起了一件事,便向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在信阳停车一个多小时……”

据地方文献记载,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视察南方路过豫南时,谈到淮河水利工程建设,除高度评价孙叔敖的业绩以外,还着重称赞他是一个水利专家。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左传》称孙叔敖为蔫氏。蔫氏源自芈姓,本楚国公族,或言孙叔敖之父蔫贾曾为楚国王室工正、司马,其祖上封于蔫(期思一带)。《荀子· 非相》:“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东汉桓帝延熹三年(160),河南固始县令段光所立的《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这里有个错误,即误把孙叔敖称为姓孙、字叔敖。因孙叔敖为贵族后裔,故司马迁《史记》称其为“楚之处士”。若非楚贵族后裔,也不可能一经推荐就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但司马迁并未指出孙叔敖姓氏,故后世多误认为姓孙。期思在东汉时属固始县。《荀子》所言鄙人,并非平民之意,应理解为郊野之人,因孙叔敖所居期思远离楚都,故曰鄙人。如果孙叔敖只是贱民出身,何谈修期思陂(芍陂)?

4

毛泽东称赞过的第三位古代信阳人,当为春申君黄歇与息夫人息妫之一,不可能是司马光、费祎或陈元光。因为在路宪文回忆中,毛泽东曾当面提到过春申君、息夫人、孙叔敖、宋士杰四人。

首先,司马光不是光山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995年定义籍贯,为个人出生时祖父户口所在地。籍贯即祖父户籍,一以贯之。史籍皆称司马光为陕州夏县人,即使出生在光山县,也不能称司马光是光山人或信阳人。

其次,费祎即使经考证是罗山县人,但其主要事迹不在罗山,而在三国时期蜀国。费祎小时候(九岁)便随叔父举族迁到成都,与罗山县再无牵连。再说,毛泽东怎么能知道费祎是信阳(罗山)人?

再说陈元光,也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称赞。陈元光因21世纪“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而成为信阳名人,其实陈元光在唐朝并不有名,事迹未见于旧、新唐书。陈元光官至漳州刺史,刺史不过是四、五品官(正四品下至从五品下),其主要事迹亦在漳州,民间纪念之。在固始虽有陈元光祠,不过为其后人所建,影响不大。

信阳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两位则是息夫人和春申君。息夫人历史上多是正面评价,称赞居多,毛泽东称赞息夫人理所当然。春申君历史评价并不高,司马迁评语为“旄矣(年老糊涂)”,指的是“后制于李园”,献“妾”于考烈王,有欺君罔上之罪。春申君另一为人诟病之处是奢侈,其门下三千门客,上等门客多“珠履”。后世珠履奢靡之风,始出于黄歇。传言宋美龄曾以慈禧墓之夜明珠为珠履。若说春申君之功劳,有哪些值得毛泽东称赞的呢?六国最后一次合纵,在春申君指挥下竟败于秦国,从此六国再无力也无人敢与秦国抗衡,楚国也因此将都城从陈(淮阳)迁往寿春。春申君虽有修黄浦江之功,但那不过是为一己之私利,谈不上造福于民。史书记载春申君封地本在淮北十二县,但因为靠近强齐,遂请求改封到吴国旧都。

司马迁史记中有两个类似的故事,都是历史之谜,一是吕不韦将有身孕的妾献于异人,二是春申君将有身孕的“妾”献于楚考烈王。相对于吕不韦,明眼人都看出春申君有效颦之嫌,其计谋、成就、结局均不如吕不韦。春申君为相二十五年,楚国得以苟安,只能说是赖天时、地利,即使封地再远,也终为秦疆。春申君助太子熊完逃脱秦国并当上楚王,也因此被封为令尹,荣华富贵二十五年,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若无献“妾”一事,自是功德圆满,甚至有可能成为屈原那样的人被人纪念。

反观息夫人,虽不能做到“金谷坠楼”,但三年未言,也足以被评为千古烈女。再说了,息侯都没有做到为国献身,凭什么要息妫去死?至于三年未言,并不是三年不说话,而是不主动说话之意。

5

2010年5月27日网易新闻中心转载《北京晚报》文章——“京戏《宋士杰》普及法制知识 教百姓如何打官司”,文中写道:“据说,受到毛泽东称赞的古代信阳人有三个,一个是楚相孙叔敖,一个是息夫人,一个就是书生宋士杰。”——这是目前在网上仅能搜到的“受到毛泽东称赞的古代信阳人”的搜索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