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澶淵之盟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用戶9397781894467


澶淵之盟中規定宋朝每年都得賠款,但它卻是一個互利共贏的條約。因為它的簽約才使得宋朝節約出大量軍費,能將大量人力物力都放在經濟建設上,才使百姓過上富裕平安的生活。因此它是封建社會中人類的進步。它和我們現在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道理。


經典電影經典鏡頭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真宗本來御駕親征的意圖也就此作罷。但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讓他下了決心,親臨戰陣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幣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宋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西夏)。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湧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弊端: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統治集團“忘戰去兵”,“武備皆廢”,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內部鬥爭加劇,宋王室又重現一片歌舞昇平,不知居安思危。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澶淵之盟對於兩個國家都是有好處的,讓國家的經濟得以發展,人民得以太平,所以告訴我們任何的事情都有兩面性,看清事情的輕重。


戰鬥大黃蜂


澶淵之盟的簽訂使遼宋兩國少了很多戰爭,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事實,但是澶淵之盟為宋朝帶來的可不只是好處,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以說弊大於利。

第一,現在很多持積極意見的人,多是照在現在大中國的立場上來說的,認為遼宋之爭就是我國不同政權的內戰。看似有理,實則謬矣,怎麼能在現代的基礎上去定義1000年前的事?要知道那時的遼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澶淵之盟就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每年要提供給遼軍軍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麼多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從宋朝百姓頭上收上來的。而且,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上,被人年年敲詐,哪裡還有國格可言?

第二,澶淵之盟本是雙方軍事實力趨於平衡的產物,但宋真宗急於求和,使得談判中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此後也是如此。這就造成了幾個嚴重後果:一是宋軍根本不敢減少宋遼邊境的軍隊,哪裡能省下軍費?二是為示弱在一些關鍵地點不敢駐軍,反而削弱了防守能力。三是遼軍可以隨意決定是否遵守,以至於遼國君臣竟明言要時不時敲打一下宋朝,獲取更多利益。對於宋朝和西夏的戰爭,遼國也時不時就要橫加干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夏的崛起。有哪裡來的和平可言?

第三,澶淵之盟後宋朝君臣安然苟且,更加不重視軍隊建設。澶淵之盟後軍備廢弛,戰鬥力一年比一年弱。宋真宗整日訪仙求道,國政混亂,還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可以說,澶淵之盟的訂立成為了宋朝君臣醉生夢死的催化劑。

最後,筆者以為澶淵之盟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和平不是求來的而是打出來的,軍事實力才是國家最重要的實力。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資格和別人講和平。


孔夫劍


澶淵之盟對於宋遼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此對於宋來說,遼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戰爭,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對於遼來說,歲幣緩解了遼經費緊張的麻煩,而雙方開商埠互市,更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至澶淵之盟以後,宋遼100餘年不曾發生戰爭。

澶淵之盟 北宋建立後,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兩次發動對遼的戰爭,但都失敗了。從此,北宋對遼處於守勢。 979年,宋軍發動第一次對遼戰爭。宋軍開始進展順利,包圍了幽州。遼軍出動主力援救幽州,大敗宋軍。宋軍倉皇撤退,很多將士戰死。宋太宗身中數箭,乘驢車逃脫。 986年,宋軍再次伐遼。但在東、西、中三中大軍中,東路軍貪功冒進,結果大敗。遼軍乘勢猛攻,宋軍全線崩潰。西路軍老將楊業率軍掩護邊民撤退,在陳家谷被遼軍包圍,他在激戰中受傷幾十處,被俘絕食三日而死。民間流傳的楊家將的故事,就取材於楊業及其部眾英勇抗遼的事蹟。 1004,遼軍大舉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東京。消息傳來,朝廷一片驚慌。許多大臣主張遷都避敵。宰相寇準力主抵抗,並勸宋真宗御駕親征。真宗抵達澶州,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1005年,遼宋達成協議,遼兵北撤,北宋送遼歲幣。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它。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民族的角度來看待,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久經爭論的話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肯定者認為它雖然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導致了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我認為澶淵之盟本應該是權宜之策,宋政權應該以此為契機強化國家的綜合國力,破除目前的內部僵化局面,而不是貪圖享樂,由於領導集團的短視和侷限性這也是導致後面潰敗的根本原因。

大家怎麼看?


好印象影視策劃


澶淵之盟 北宋建立後,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兩次發動對遼的戰爭,但都失敗了。從此,北宋對遼處於守勢。 979年,宋軍發動第一次對遼戰爭。宋軍開始進展順利,包圍了幽州。遼軍出動主力援救幽州,大敗宋軍。宋軍倉皇撤退,很多將士戰死。宋太宗身中數箭,乘驢車逃脫。 986年,宋軍再次伐遼。但在東、西、中三中大軍中,東路軍貪功冒進,結果大敗。遼軍乘勢猛攻,宋軍全線崩潰。西路軍老將楊業率軍掩護邊民撤退,在陳家谷被遼軍。包圍他在激戰中受傷幾十處,被俘手絕食三日而死。民間流傳的楊家將的故事,就取材於楊業及其部眾英勇抗遼的事蹟。 1004,遼軍大舉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東京。消息傳來,朝廷一片驚慌。許多大臣主張遷都避敵。宰相寇準力主抵抗,並勸宋真宗御駕親征。真宗抵達澶州,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1005年,遼宋達成各協,遼兵北撤,北宋送遼歲幣。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真宗的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軍民,多達幾十萬人。遼軍孤軍深入,處境不利,謀求議和。宋真宗貪圖苟安,對宋使許諾 ,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寇準聽說後,私下警告前去各談的曹利用說,如果超過30萬,就殺你的頭。和議達成後,真宗令太監去詢問結果,曹利用只伸出三個指頭。真宗誤以為給遼300萬,大吃一驚。但又認為談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後來,他弄清了只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合計數才30萬,大喜過望,寫詩與群臣唱和。 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它,就必須對澶淵之盟宋遼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澶淵之盟,就必須考察澶淵之盟簽訂前宋遼雙方的歷史狀況、發展態勢,以及簽訂後對宋遼兩國產生什麼



QD33833


1. 不惹事,但不能怕事

2. 沒有實力背書的和平是不牢靠的

3.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皇帝都是投降派,軟骨頭,再多忠臣都沒用。

4.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5. 消極是一種慢性毒藥,蝕骨銷魂,摧毀意志。

6. 國防重於一萬個泰山。


字匠甲


澶淵之盟 北宋建立後,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兩次發動對遼的戰爭,但都失敗了。從此,北宋對遼處於守勢。 979年,宋軍發動第一次對遼戰爭。宋軍開始進展順利,包圍了幽州。遼軍出動主力援救幽州,大敗宋軍。宋軍倉皇撤退,很多將士戰死。宋太宗身中數箭,乘驢車逃脫。 986年,宋軍再次伐遼。但在東、西、中三中大軍中,東路軍貪功冒進,結果大敗。遼軍乘勢猛攻,宋軍全線崩潰。西路軍老將楊業率軍掩護邊民撤退,在陳家谷被遼軍。包圍他在激戰中受傷幾十處,被俘手絕食三日而死。民間流傳的楊家將的故事,就取材於楊業及其部眾英勇抗遼的事蹟。 1004,遼軍大舉南下,打到江河北岸的澶州附近,直逼宋都東京。消息傳來,朝廷一片驚慌。許多大臣主張遷都避敵。宰相寇準力主抵抗,並勸宋真宗御駕親征。真宗抵達澶州,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1005年,遼宋達成各協,遼兵北撤,北宋送遼歲幣。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真宗的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軍民,多達幾十萬人。遼軍孤軍深入,處境不利,謀求議和。宋真宗貪圖苟安,對宋使許諾 ,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寇準聽說後,私下警告前去各談的曹利用說,如果超過30萬,就殺你的頭。和議達成後,真宗令太監去詢問結果,曹利用只伸出三個指頭。真宗誤以為給遼300萬,大吃一驚。但又認為談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後來,他弄清了只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合計數才30萬,大喜過望,寫詩與群臣唱和。 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它,就必須對澶淵之盟宋遼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澶淵之盟,就必須考察澶淵之盟簽訂前宋遼雙方的歷史狀況、發展態勢,以及簽訂後對宋遼兩國產生什麼影響。


小賀同志


檀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20萬匹絹,十萬兩白銀。然後宋遼開啟了長達一百年的和平相處局面。邊境上的貿易文化往來也十分頻繁。啟示有四點1.在處於優勢地位時向敵方拋出橄欖枝,軟硬兼施,提高我們的目標把握。(檀淵之盟是在宋是在打贏遼後進行的)2.認識自己的不足,避其鋒芒。(宋朝由於建國初期的特殊性導致宋朝一直是重文輕武,文官領導武將去打仗,武將迎敵在戰術與戰略上收到文官制約導致宋朝長期處於捱打狀態,還有西夏虎視眈眈,同時國內長期處於戰亂,經濟蕭條人民苦不堪言,領導階級需要停止戰爭進行休養生息)。


守豬待白菜


這個北宋和遼國的一個盟約,從北宋角度講,這是寇準的一場賭博。從北宋的建都起就註定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雖然北宋強大的GDP,但是冗官冗軍相當嚴重,加之文武大臣無所作為,顧一直處在被侵略的角度,簽訂此盟約給北宋一個和平健康的發展環境,所以才有了我們在清明上河圖中所感受到的繁榮氣象。所以和平對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熱愛和平一個國家才能有序健康的發展,但是也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宋有很多次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但是都一一錯過,實在可惜,懵懂無知評價歷史,但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親切感,我曾經走在古都的石板路上,雖然通過斷層我與古人的距離如此之近,但是抬眼確實百年千年。。。


水哥好帥


啟示1.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蕭太后與遼聖宗御駕親征,孤軍深入,大宋完全有機會將其圍殲,然後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可以團滅遼國。宋真宗由於害怕遼軍,放棄了這次絕佳機會。

啟示2.金錢可以腐化一個國家。

通過澶淵之盟,大宋每年給遼國歲幣,宋遼幾十年無戰爭,這些歲幣把遼國狼養成二哈,最終被女真滅了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