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生死時速——來自一線重症病房的“戰疫”實錄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6416、6232、5723——這是截至3月3日24時,全國、湖北、武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人數。當前,疫情防控仍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武漢依然是重症救治的“火線”。

盡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收治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如今依然是緊張、忙碌而高危的“紅區”。一幕幕與死神賽跑的“生死時速”,記錄下與病魔相搏的一個個瞬間。

生死抉擇:一波三折的“就地”搶救

2月16日下午兩點半,武漢市第九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值班室電話響起:

“一位患者新冠肺炎合併感染性休克,血壓測不出,馬上要轉到ICU!”

正在重症監護病區值班的陝西省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昊接到電話,以最快的速度武裝起來,奔赴“戰場”。

這是一名62歲的男性患者,送到時情況十分危急:他的意識已處於模糊狀態,四肢脈搏幾乎摸不到,全身可見皮膚花斑。

李昊立即和同事們對患者展開搶救。吸氧、心電監護生命體徵、建立靜脈通路、採集血液標本……可是當看到患者的心電監護時,李昊覺得不對勁:患者的心室率只有30次/分,明顯不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臨床表現。

“立即進行床旁十二導聯心電圖!”

心電圖波形讓李昊心中一緊,趕緊又進一步進行床旁心臟彩色超聲。“這根本不是感染性休克,而是大面積急性心肌梗死!”李昊說,時間就是生命,患者需要儘快接受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者溶栓治療。可是,武漢市第九醫院是一家二級醫院,並沒有PCI的條件。

繼續聯繫有PCI資質的醫院,還是就地溶栓?

李昊果斷撥打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專家的電話,對方瞭解情況後馬上回復:“患者新冠肺炎合併急性心梗診斷明確、病情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立即就地搶救,儘早溶栓!”

為保障溶栓期間患者的安全,西安交大一附院十餘位心血管專家在線開展遠程指導,前後方配合開啟溶栓治療。

經過六個小時的緊張溶栓,患者生命體徵明顯好轉。目前,該患者已被轉院到了可以安放永久起搏器、實施PCI的上級醫院,以便後續得到更好的治療。

刻不容緩:一場緊急的胸腔閉式引流術

“39床氣胸了,我把片子發給你!”2月25日,當天輪班休息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白潔正打算吃午飯時,接到了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病房值班的趙志伶大夫的電話。

看到胸片,白潔馬上緊張起來:左側張力性氣胸,肺組織壓縮明顯。尤其這位患者目前已在使用機械通氣,氣胸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隨時會危及生命。

往嘴裡塞了幾塊巧克力,白潔趕忙奔下樓。司機聽說是去搶救病人,“一路狂飆”,在一刻鐘之內趕到了醫院。

來到病房,確認患者的胸片無誤,白潔迅速換上隔離衣。此時兩位醫生早已等在病房裡,護士們也已經準備好了胸腔閉式引流需要的設備。

白潔快步來到患者床旁,血氧飽和度只有75%,操作刻不容緩!胸腔閉式引流術是白潔擅長的小手術,平時不到10分鐘就可完成。但是穿著隔離衣、戴著防護頭套,只是站著就已經氣喘吁吁,給操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高危操作需要比平時加倍小心,消毒、鋪巾、局部麻醉、試穿刺……白潔和同事們不敢馬虎一步。隨著操作逐步完成,患者胸腔內氣體不斷排出,血氧飽和度也一點點上升。走出病房時,他才發現後背早已溼透,而此時患者血氧飽和度已升至89%,病情轉危為安。

這樣“生死一線間”的搶救,是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常見的場景。從醫生到護士,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搏鬥,在這裡是“平凡”的日常。

隨第一批國家醫療隊馳援湖北至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放療科護士馬駿已奮戰了一個多月。她說,護士們輪流倒班,24小時守候在危重病人身邊。

為了減輕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患者的不適感,馬駿和同事們特別細緻護理患者口鼻周圍的壓瘡,減輕他們的痛苦。對於插管上呼吸機的患者,他們就合力多翻身排痰,減少壓瘡,幫助肺功能的恢復……

“護理操作需要與病人近距離接觸,非常危險,但我們義無反顧。”馬駿說,每當我們的細緻工作為患者在危機時刻贏得“黃金時間”,是最自豪、最滿足的時刻。

拼到極致: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搶”回來

“病區滿床,病患平穩,隊員平安,第一場戰役獲得小小的勝利。”2月10日凌晨,隨著患者收治完畢,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副院長呂國悅疲憊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作為吉大一院第五批援武漢醫療隊的領隊,呂國悅帶領的130人團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B座10樓東區重症治療區,從2月9日晚上11點開始,8小時內共收治了50位重症患者。

隨著收治患者增多,問題顯現出來:這裡的患者高齡人員多、基礎疾病多、病情進展快,而重症救治設備嚴重不足。

呂國悅當即決定:不等不要,自己建個前線ICU!

後方吉大一院全力支持,星夜馳援。有創呼吸機、血濾機、ECMO、血氣分析儀、床旁生化儀等必要檢測設備;心外科、麻醉科、超聲科4名醫護人員從長春相繼趕到。很快,一個人員、設備配置齊全的前線ICU建成了,呂國悅心裡大石落地。

在武漢工作近一月,“安穩覺”早已是奢侈。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萬變,然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普通對講機很難直觀看到床邊情況。支援醫生想進入“紅區”,起碼得30分鐘穿防護服,走過4道醫護專用門。

怎麼辦?

他再次從吉大一院緊急調配了六套便攜式視頻語音會議系統。“這樣就實現了隔離區、辦公區、駐地三地互聯互通,相當於隨時在患者床邊會診。”

為何要做到這麼極致?

“當我們穿上這身白大褂,就立下了性命相托的誓言。這是醫生的使命,為此我們必須拼到極致,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搶’回來。”呂國悅說。(記者陳聰、屈婷、藺娟、趙丹丹、林苗苗)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