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之下“副业”成“刚需”

本报记者 胡畔

“副业刚需”,这个词语曾在2019年火爆一时。“做副业是必须的,永远给自己留pl anB”,这是大众对该词语的通俗解释。由于近一段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的复工和就业不能如期进行,“副业刚需”再度进入了大众视线。

据领英基于会员、企业大数据和问卷调研的报告显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复工或在家办公期间,有超过六成职场人开展了或计划开展副业和兼职,除增加收入目的外,为自身拓展更多元的职业选择成为最重要的原因,比例高达56%。

家住湖北武汉的甘女士是一名校外培训机构的舞蹈老师。因疫情的缘故,武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她无法外出复工,而其所在的培训机构也受疫情的影响,无法在线下开展营业。“疫情暴发后,有很多培训机构选择通过线上平台来开展业务,我们培训机构也在摸索,但目前还没有正式通知开工,我只能在家等通知。”甘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等通知的这段时间里,她也并未闲着。“我在几个直播平台上开了专栏,刚开始上传了一些舞蹈视频,发现反响不错。后来我开始试着通过直播进行舞蹈教学,每天直播2-3个小时,有时候也能赚点零花钱。”

另一方面,疫情的影响还导致了游戏行业的大热。在上海某建筑设计公司工作、目前隔离在湖北襄阳老家的王先生则打起了游戏的主意。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疫情期间,他所玩的游戏里涌入了大量新人,催生了许多需求。由于游戏技术还不错,他便和认识的朋友一起兼职做起了游戏代练。“这段时间里,代练的订单需求激增,有时候一天能赚上几百元。”不过,王先生也坦言,这些副业只是疫情之下的暂时选择。“疫情结束后,我还是会回归主业。”

本报记者了解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副业主要是为了创收。在平时,做副业的主要困难便是时间和精力上的匮乏。而在疫情之下,一方面是人们的复工、就业渠道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防控期间的举措让大家拥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副业逐渐成为当下“刚需”。

但应注意的是,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顺利进行后,副业或许不再适合所有人。

“判断副业究竟是否刚需,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好主业;第二,是否有额外且不间断的精力做副业;第三,是否有其他的爱好、特长。经营副业有其精彩,也有其坎坷。它可以很美好,但未必适合所有人。做好主业仍是未来主流。”

领英中国总裁陆坚表示,职场人应更主动地开展职业规划,设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并不断积累所需技能和资源优势,掌握职业发展的自主权,这才是真正的“刚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