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在什麼情況下願意去養老機構養老,子女是什麼態度?

老左心理工作室


中國的養老機構還不完善,大多以盈利為主,何時能建成老年樂園,那時就有很多人去了。希望國家和慈善機構多投資,用有愛心的人當服務員,那時老年人就願意去了。


呂志貴


當做家務買菜做飯,這些事情覺得有些吃力的時候,就應該找一家養老機構了。不會等到不能自理的時候再去找養老機構。

我參觀過養老機構,看到那裡的老人們,都是能夠自理的。和他們聊天兒,他們認為在這裡是很享受的生活,如果在家裡邊做家務,買菜做飯,搬運東西,覺得很吃力,就不如到這裡來享受生活。

我有一個親戚年齡剛剛60歲。他的子女在國外,這個時候他就選擇了和老伴兒一起住進了養老院,每天不用買菜做飯,收拾房間。沒有了這些瑣碎的事情,他們的身體又很好,就整天在養老院唱歌跳舞,下棋,和聊得來的夥伴們談一談天。

而且這家養老院,是一家候鳥式的養老院。你可以在年初的時候向養老院提出你準備去哪兒?組織你到南方去旅遊,或者到其他地方去旅遊。真是一個快樂的去處。

與其在家辛辛苦苦很吃力的買菜把東西搬上搬下勞累,不如到養老院去提前過上這種享受的生活。

有人覺得老了就是要靠著兒女,孩子多現在都不一定能有人為你養老了,不要說兒女少了。

兒女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也很大,他們無暇顧及你。他們要顧及工作,又要顧及老人孩子實在是不太可能的事兒。所以就不要做這種夢了還是實實在在的給自己找個地方,這樣最好。

養兒防老這句話已經成為了故事,是不是這樣呢?

我是寧老師,專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歡迎關注我。


寧老師說


我希望不會出現這處境、也沒看到這苗頭一一因為我有兒有女、因為到本人四十一世止一一還沒有哪一代先人不是兒女守著終老的。

我目睹的七曾祖父克寬公無子,晚年(1958年大食堂時.)被唯一女兒一一就是我九姑奶奶接去鄰村婆家過老。據說我們家族還為此多年糾結,認為太丟人了[捂臉]。後來由四房把他房產地基買下,湊錢送去給他作養老之資的補償,並過繼一個孫輩上族譜,“承香火”,以免他七房名下空白[皺眉].春秋兩祭、墳頭填土,不能無人。

如今這一支後輩往來不絕,我與九姑奶的小兒子初中同過班,在家叫他表叔,在學校則直呼其名。

我們也都老了,後輩們也只在微信裡互通消息,淡了...[淚奔].





枯木齋


等我在七十五歲以後獨居時就住進養老院,那時候一個人自居在家有諸多不變,首先是生活,一個人做飯做少了那是頓頓做,做多了天天是剩飯,還有就是買菜,買多拿不動,買少了天天要出去買。其次,每家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像年輕人今天聚明天聚方便,年齡大了一般聚少老年人基本都是以家庭為中心,腿腳好一些就下樓和聊得來的朋友鄰居聊會,腿腳不利索的也就不太下樓了,自己獨居的時間多,有個頭疼腦熱就得自己扛,與子女住在一起不方便,我喜歡自己住,子女離我很遠,所以不給子女添麻煩。


方草風色


我今年68歲了,也許很快就要面臨這個問題了,我認為如果身體能自理,就自己單獨生活,到了身體不能自理的時候,那就到時候再說吧,到那時候自己說了也不算了,我是不願意去養老院,我家對面就是一個養老院,人到那一個地步確實不易。


劉井隆


我只有在自己不能完全自理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考慮去養老機構。但凡有一點辦法的時候也不會去的。因為,我實地考察過,以我目前的收入對應的養老機構那就是一個悲慘世界。也許我真的不能動了我也會自我了斷的。我不想給自己的子女增添一點負擔。我不想遭罪,我想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帶上一點尊嚴。


玉泉珠珠


在這日益老齡化的時代

①首先,去養老院的應該是失能老人,或者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子女24小時不在身邊的狀態下,這些老人在養老院可以得到統一的照顧和專業的護理,子女定期去回看。

②有些獨居的老人,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有諸多矛盾的,最後選擇了自願或非自願的去養老機構養老的,這些老人的心理相對會更孤寂悲涼一點。

③子女與老人生活在異地的,老人年老體衰的狀態下,應該選擇去養老院養老。子女電話視頻安撫慰問,定期回看。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和壓力日益加大的情況下,以後社區可以推出日託,周託這樣的養老方式,或者三五好友抱團養老,這對於老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養老方式。





曉陽秀秀


一是觀念上,中國人的觀念是傾向居家養老的,非到萬不得已,不會考慮去養老機構。即使想去養老機構,還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和其他外在因素,如果夫妻雙方身體狀況還健康的,配偶之間可以相互照顧;如果雙方身體有病,或一方有病,健康狀況不嚴重的,配偶勉強照顧;這樣的情況可以不去養老院。

二是考慮不能自理的情況下,有辦法也儘量不去養老院。一些半失能或失能老人,在有經濟條件的許可情況下,抱團請保姆照顧,費用共同承擔,經濟負擔適當減輕,生活質量可以適當提高。這樣也可以不去養老院。

三是沒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想去養老院也去不了。

不想去養老院,可以嘗試一下抱團養老。 第一種,身體健康的單身空巢、孤寡男女老人。有一定的收入,志趣相投,習慣、性格相近,可以3--8人拼生活,合租在一起,(也可以在其一個能居住的人家裡),平攤房租和生活費,抱團養老。有困難相互幫忙,有病輪流照應,以充實晚年生活。 第二種,有一定收入,生活基本能自理、情趣相投、性格相近的老人,也用同樣抱團養老的方式(社區組織除外)3--5人在一起拼生活,再聯合請護工,既解決吃、穿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生活質量。 第三種,失能和半失能,有經濟能力的老人(或經濟上兒女能承擔)也用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集體請護工,請鐘點醫護人員,所有費用平攤。具體多少人抱團,根據經濟條件,抱團人員自己商定,提高晚年生存質量。 可能會有人說,抱團養老適合健康的單身男女,一起生活,一起旅遊,結伴而行,共渡難關,抗擊疾病。對的,說的沒錯!但是對於半失能和失能老人也一樣適用。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可以由他們的親人幫忙尋團抱團,同類的人抱團養老,比兒女都上班老人一人在家有幸福感,老人的孤獨與寂寞是所有老人的內傷。這類人在一起,心理狀況相近,可以進行交流,產生的生活費、護理費用平攤,生存質量相比在家孤獨一人要高,費用比在養老院要低。如果在養老院養老,一個護工照料十幾人,如果還需要餵飯、翻身、出門見太陽等,護理質量基本談不上,另加護理費和醫療費,老人生存質量會受到質疑。

所以,在現有國情下,不到萬不得已,很多人都不願去養老院的。'





標峰理評論


去養老院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時是一種理性選擇比如

一,子女沒時間,沒體力照顧,自己孤獨一人,長時間單獨在家

二,自己已經打理不了日常起居,可是還得獨自面對

三,提前嘗試養老院生活

四,不願連累子女,索性主動提出。

子女的態度,我想他們思想更開放,會認為去養老院是必然趨勢,待在家會連累他們的工作,學習,家庭生活。他們毫不懷疑養老院的服務,會持信任依賴態度。

說這些是現實生活中獨生子女會替父母著想的很少,都是當公主少爺養大的,哪家不是吃飯都叫不上桌子,從不做家務,哪裡知道父母還會頭痛腦熱,還需要人關心?

當你老了,他對你呵護,關心,在乎你的話,你會把自己交到陌生環境裡去嗎?你會一月半月見不到親人而無動於衷嗎?在你沒能力,無助無安全感,全身生毛病,需要人陪,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你會心甘情願去養老院?如果不是無可奈何,我想不出別的原因。


138see


我的想法是和老伴能生活多久算多久。己經和老伴商量好了,直到有一天哪一個先走了。盛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耐不住寂寞的時候,就去養老院養老。因為現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與兒女在一塊住只能說是邦他們帶孩子,洗衣服,做飯。就等於是兒女的保姆。所以只能自己單過,等老了不能動了,就去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