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公元前二六二年,武安君白起攻下了韩国的野王城,韩国的版图自此被分割为两部分,上党地区和新郑国都地区的联系被切断,上党官民陷入了孤立无援和无处可退的困境。上党太守冯亭决定将上党地区献给接壤的赵国,以换取赵国的庇护,赵国上下立刻派出平原君前往接收土地,廉颇率军在长平接引上党的官民。来势汹汹的秦军和扼守长平的赵军随即展开了战争,决定战国未来走向的长平之战就此展开。长平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赵王听信秦国间谍散布的言论,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卒被残忍坑杀,自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攻打。但是历史的真相就真的是这样吗?纸上谈兵的赵括承担了赵军战败的所有责任合理吗?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赵王丹作为决策者要承担大部分责任。赵王作为赵国的君主,在长平之战前后掌握着决策权。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赵国接受了秦国嘴边的上党地区,不仅派出平原君到上党给冯亭等人授爵位分土地,而且派出廉颇率军在长平地区庇护逃过来的上党军民。秦国为了蚕食吞并韩国的土地,发兵攻下野王城切断联系,只等坐待上党的韩国百姓投降,结果赵国从中窃取了胜利果实,摘了上党这个桃子。但是话说回来,赵王丹对自己国家的实力没点数吗?两年前刚继位的时候,面对秦国来势汹汹的攻打,被迫把弟弟长安君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你是哪里来的勇气认为,冯亭等人是因为仰慕你的恩德,才将上党地区献给你的?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军损兵折将。赵王丹的决策再次出现问题,派遣郑朱前往秦国求和,结果秦国将郑朱求和的事情大肆宣扬。其余诸侯国听说秦赵两国已经媾和了,也就没有出兵帮助赵国的打算,赵国立即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何说赵王丹的决策有问题?因为秦国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显然是打着灭掉赵国的盘算,此时最佳的决策就是派出使者到其余诸侯国求援,这些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考量也不会干看着,有粮食的出粮食,有兵力的出兵力。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赵王丹的决策在换将上面也出现了问题。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军事指挥才能自然毋庸置疑,但是面对战力超常的秦军也无可奈何。在与秦军野战频繁失利后,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绝与秦军交战。范睢派人在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廉颇好对付,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丹听信流言后不顾蔺相如的劝阻,决心换掉损兵折将的廉颇。没错,长平之战的时候蔺相如还健在,但是当年那个从谏如流的赵惠文王已经不在了,赵国的国相也换成了平原君。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到这里很多人就会将战败的黑锅甩在赵括的头上,但是我要说的就是赵王丹用赵括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赵括重拳出击,在野战中击败秦军,结束这漫长的战争。事实上赵括也是这样做的,到任后更换军官,主动出击秦军。但是对面的秦军统帅换成攻击性更强的白起,白起尤为擅长奇谋,先是诱敌深入,然后切断赵军的退路和粮道,突围失败的赵括只能固守待援。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胜负还未揭晓。此时的赵国只要打通粮道,将粮草送至赵括的军中,赵军反败为胜也未可知,但是赵国本来就不是农业大国,长期的战争消耗了赵国大部分粮草,这也是赵国为何急于结束战争的部分原因。于是赵王派人前往齐国请求接济粮草,但遭到齐王的断然拒绝。在绝食四十六天后,赵括只能亲自率军出战,结果就是赵军大败,赵括被当场射杀,余下的四十万赵军投降。为了永绝后患,白起下令坑杀四十万降卒,吓得所有诸侯国肝胆俱裂,天下为之哗然。


贤臣常有而贤君不常有,替罪羊常有而黑锅不常有

长平之战结束了,战败的黑锅被扣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头上,却少有人谈及作为决策者的赵王丹。正是赵王丹贪图天上掉下的馅饼,点燃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在战争失利的时候又决策失误前往秦国求和,错失了求援诸侯国的最佳时机。然而最大的错误则是排斥老臣老将,启用平原君赵胜、赵括等资历浅薄的人,还轻信楼昌、楼缓等亲秦派的建议,最终葬送了整个赵国,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