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怎樣一種生活態度?是超然於世嗎?

l湖湘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吧,要經過多少事才能做到這麼淡然。一定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有這樣的情懷吧。相信大多數人還只是凡人,做不到那麼淡然。



宇宙很大,人其實很渺小。但是我們大多都是俗人一個,貪戀人世間的歡喜,會為失去心中所愛所思所想悲傷。


在這世界上,能夠遇到歡喜的大笑,遇到傷心的痛哭,把自己的個性盡情綻放也是人生另外一種景象吧。

人生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人生短短几十載,活的暢意就好……


時光靜好642


讀過范仲淹《岳陽樓記》的人,都對其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十分熟悉。而且對範公所表達的,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境界心生嚮往。

其實,芸芸眾生,不為外界所動的很少,心情常常隨著自己際遇的變化或喜或悲,這也是人之常情。古文人也常常或吟風、或頌蝶、或賞月、或傷秋,以寄情感懷。就連範公在此文中也因觀“䨙雨菲菲,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憂讒危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再若看到“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時,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難道不是藉以物喜,感己而悲嗎?

範公在下文中已給出答案,“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導二者之為,何哉?

意思是說:“我曾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情感,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以範公的操守德行,尚且要尋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說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境界,是人性的至高升華。

據宋代《過庭錄》的有關記載,“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嫉,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範公與其同年,因愛其才,自己也被貶到河南鄧州,所以想勸“豪邁自負,罕受人言”的滕子京,正愁無睱之際,滕子京來了書信,並附上一卷《洞庭晚秋圖》,求範公《岳陽樓記》。範公其實當時沒去,是看著圖寫成了千古名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有範公藉助古人,勸誡滕子京之意。

不料範公此篇一成,千古傳唱,不是因為其詞藻華麗,而是因為其表達的一種超然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負。是人人嚮往的豁達和為國為民的精神。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也是一種啟迪。讓我們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不受外界干擾,洞明自己內心的生活態度。


118黑幽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名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一篇散文《岳陽樓記》。

這篇《岳陽樓記》寫於1048年,即慶曆六年。當時范仲淹被貶於河南鄧州,授好友滕子京的委託而寫。滕子京是巴陵郡太守,因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就重修了位於洞庭湖邊的岳陽樓,以彰盛世。許多文人雅士便以此為題撰文作賦,附庸風雅。范仲淹此時是巴陵郡下鄧州縣令,作為一個聞名遐邇的文學大家,被貶於此,又久不得志,也不願出比風頭,但耐不過好友滕子京的再三邀請,只得勉為其難,遂為作記,這才有了這一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原文的最後一段第一句,原文是這樣的:“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結合全文,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范仲淹一方面憂國憂民而又不得志的糾結,一方面又無可奈何以致超然物外的豁達胸襟。

范仲淹寫此文章時,已經是五十八歲的老者,而他於六十二歲時病逝;在1042年,即慶曆二年,他發起“慶曆新政”失敗後被貶於河南鄧州。縱觀他的一生,雖有憂民之情,報國之志,卻始終不得重用,難免會有失落之感,憂憤之情。但是,作為一個有才華而又有抱負的政治家,即將進入古稀之年、閱盡滄桑的老人,我們又不難發現他的超然物外、不囿得失而又情繫於民的矛盾情感糾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確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反應的是一個人的胸懷,是對身外之物的無所謂,它的根源來自於兩個極端,一個是物質的極度富有,精神的極度舒適的不用擔心,一個是窮極一生、歷盡千辛萬苦而終不得的無奈和灑脫。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一種少見的生活態度,而並非超然於世的佛性


梧桐之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岳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

《岳陽樓記》是千古名篇,也是我國學生必學的課文,通篇文章充滿了哲理,沿用至今的成語也有好多個,建議沒有讀過的人,可以找來讀一讀。

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自身得失,也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得到了你就開心,得不到就失落悲傷,也容易情緒波動,喜怒無常。

所以。身外之物的好壞,我們要處之泰然。自身得失,我們要以此對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樣,就不會經常忽悲忽喜,喜怒無常了。

這句話,恰恰是入世的態度,超然於世就該去廟裡唸經了。

《岳陽樓記》,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的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就是說,修煉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層次的人,他們在朝廷做官的時候,心憂民眾,處於外地做官的時候,為君主擔憂。整天擔憂這個,擔憂那個,什麼時候才能感到快樂呢?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無私的境界,是一種為了理想而活的境界。這種境界是古代文人所追崇的,你看,在《岳陽樓記》的最後,范仲淹也不忘把自己也歸入這一類人之中。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是啊!如果這種人很少見的話,我和誰一起玩呢?


周大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宋朝范仲淹先生在《岳陽樓記》當中。所述的話。所謂言為心聲,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時期宰相,他一生經歷坎坷,少時呢,家境貧寒,然後家庭變故。後來通過刻苦用功讀書,做了宰相,然後面對宋朝滿目瘡痍。又掀起了改革運動。知道了他的生活軌跡,再來理解他說的這句話,所謂言為心聲。就能明白這句話意思是:人的這一生當中呢,會有自己的目標,在實現目標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遇到困難的時候呢,也不氣餒,取得成就的時候呢,也不驕傲,那麼用這種平常的心呢,對待周圍的一切,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的變動,而對周圍的一切看法發生改變。換句通俗的話說,以積極入世的精神來做事,但是呢,對於結果要有出世的態度,要淡然處之,這是一種聖人的境界。

超然於世大約是道家的意思,就是說對世界呢漠不關心,對普通的生活漠不關心。

前面那句話呢,就是積極的心態來解決問題,只有後果如何呢不太計較,平常心處置,後面那個意思呢,就是不去關心生活中的事情,

所以這兩個詞意思是差別較大。


雷哥講古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古代儒家士大夫的修身思想。不因外來的財務或事物而狂喜,也不因為自己已擁有的失去而悲傷。個人認為,應是不受外界干擾,寵辱起伏,保持淡然平靜的慰勉之意。

宋代,巴陵郡,岳陽樓。一天裡陰晴多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降職的官吏和來往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此文也是范仲淹被貶時作。此文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晴不定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作者比一般詩人們更高境界的修身思想。這句話放在現代,也應是勉勵人們不為外界所侵擾,忘卻榮耀和屈辱,淡然處之的生活態度。超然於世是“神仙境界”,於古代於現代,沒有人能做得到。生而為人,自然有失意僚倒和意氣風發之時。誰也不可能真正超然於世。但,我們可以用范仲淹的這句話做到自勉和勵友。即在生活和工作上,努力做到寵辱不驚,平靜淡然。個人理解。




粉色控的cherry


在世上行走,要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很難,這是一種歷經世事之後看淡一切的超然和灑脫。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過去也曾為獎金高低煩惱,也為評不上職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但是經歷過親人從生病救治到死亡之後,就感覺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浮雲,只要健康還在就是幸福。之後很多東西就風輕雲淡了,所謂的喜憂其實和外界一切無關,而是由自己決定,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心定了,穩了,不再大悲大喜,任由隨風去!



lavender7942788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修養修煉,但限於個人層面,不能在群體層面,否則就是虛偽忽悠,就是其心可誅。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

何為不以物喜?是個人意識到物質財富的有限性,有用當然有用,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個人還有人生價值意義、立德立功立言等很多更高層面的追求,如果沉迷於物質財富之中甚至淪為奴隸,那就不是“以物為喜”,而是“迷物為悲”了。

何為不以己悲?是個人意識到人生的有限性,許多的訴求是不可能滿足的,求勢求功求名求利,追求的目標如此之多,慾望如此膨脹,現實供給卻如此缺乏,所以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更深的層面上,人生還面臨終極的考驗與痛苦,人生極其有限,不知其何來,不知其何去,大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等過程,總體上看簡直就是一個悲劇的底色。所以,修養到一定程度,能夠擺脫人生的有限性甚至是悲劇性,不以己悲,就是更高的境界。

話說回來,這些修煉要求都應在個人層面上,不能強行要求群體不以物喜,群體的屬性和個人不同,需要物質財富生活,不能拿著個人標準去要求人家不求利益,自己反而大貪特貪,那就是虛偽可惡。


慈悲拔除生命苦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就是不要因為外來事物好壞影響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表達了古時候品德高尚的人,為人處事深遠和豁達胸襟!

現代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物慾橫流,人們的思想,觀念,覺悟,為人處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人的生活態度理念都截然不同,有的人每天看不慣這個世界,自怨自憐!無論怎樣都不滿足!斤斤計較,小心眼自私!自己過得不開心,帶給人的完全負能量!有的人就是,對任何事情看得很淡很淡!處事不驚!為人正直!豁達胸襟!任何事情都看得開看得透!所以她自己也過得快樂,快樂的情緒也會感染周邊人!他並不是神仙不諳世事的!而是良好的心態決定了命運!





大連的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在筆者看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系”。

所謂“佛系”,在筆者看來有兩層意思:

1、到達自己的目標後:對一切世事看淡,不輕易牽動自己的情緒,以淡然對待一切事物。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心越來越累,對待身邊的人和物似乎丟失了新鮮感,感覺自己的心在慢慢的變老,自己似乎也變成了一個“老司機”,越來越圓滑,相比於年輕時候的自己,一腔熱血,遇到點事情就憤憤不平,遇到點好處就沾沾自喜,遇到點困難就心碎不已,而在經歷了所有之後,看淡了一切,似乎也就“芝麻豆”點事情,何必牽動自己的小心緒呢?還不如淡然點,對名利看淡,看淡紅塵,好好做自己,慢慢的享受生活,減少身邊的煩惱。從此: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2、遠遠落後於自己的目標:對一切事物頹廢,沒有進取之心,對所有事情都不上心,安居現狀。

這類態度呢,往往是對自己的生活缺乏熱情,感覺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麼困難,就像如果是一名學生,成績靠後,就會想:“我天生腦子笨,學不好”這就叫做“佛系”,但細細想來,就是給“懶”找藉口;如果是一名上班族,業績不好,就會想“人家肯定是給了客戶什麼好處,我呀,就這樣吧”這就是所謂的“佛系”,安於現狀,一點沒有“居安思危”的觀點,對所有事情不積極,不進取,採取“頹廢”政策,生活在自己的小窩裡,類似於“井底之蛙”似的活著。



兩種“佛系”,兩種生活態度,鑄造兩種不同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