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傳統榫卯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工業社會對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說起我國的建造技術,特別是古建築這一塊,很多人很容易就能想到榫卯技術。

榫卯結構分為凹凸兩部分,用的的時候凹與凸兩部分相互咬合。大部分情況都不需要加釘子或膠水,木件結構,即可緊密連接。

採用此種結構,做的傢俱或造的建築,一大好處就是壞了一角,不必直接報廢。可以隨時拆換,這很方便。

比如說位於山西省的萬榮飛雲樓,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

清幹隆十一年(1746 年)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 15 裡許,有鎮曰解店,鎮之東南隅有東嶽廟,不知創始何年...唐貞觀年間即有此廟。


傳統榫卯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工業社會對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使用榫卯結構建造的飛雲樓

據此基本可以推斷飛雲樓是始造於唐朝貞觀年間的。距今有近1400年的歷史。

這是因為使用榫卯結構的木器,即使反覆拆裝,也不會影響其壽命和牢固性,也不會像金屬連接物品一樣生鏽,汙損器物的表面。

北京故宮,西安大雁塔,湖南嶽陽樓。這些雄偉的建築,都是採用榫卯結構建造的。榫卯結構,在維護古建築完整性和延存性這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一項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傢俱等行業。但是這種技術在生活中似乎很難見到了。

除非是某些特殊的部門,如文物修復,特殊家居用品,積木玩具等方面還能看到一絲蹤跡之外。大部份人家裡面的傢俱,都採用了現代工藝,用釘子,膠水,螺絲等現代工業品,來組合的傢俱。

住的房屋也是使用的鋼筋混凝土,建造的。


傳統榫卯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工業社會對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傳統榫卯結構的傢俱

這不禁叫人產生疑問,為什麼榫卯這一偉大的技術,卻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呢?

1,榫卯結構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的難度

榫卯結構的使用,其實有著非常大的侷限。傳統的榫卯結構,主要應用於建築與傢俱領域。現代社會尤其是市場經濟,講究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投入產出比。

使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建造或製造物品。有著低效率,高成本,無法規模化,投入產出比差等等缺點。

這是與商業化規模化,經濟嚴重不符的。

就這樣,榫卯結構受到現代工業化的衝擊。

市場逐漸被搶佔,沒有訂單。用榫卯結構造建築或傢俱的廠商,也就逐漸衰落了。

此外傳統的榫卯結構,由於加工和機械條件的限制,複雜的榫卯製作只能手工和半手工。

這催生出來了傳統的師徒關係。而榫卯工藝的傳承,也大都依靠師徒關係代代流傳。


傳統榫卯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工業社會對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傳統的師徒關係

現代社會師徒關係的逐漸沒落,也間接導致了傳統榫卯工藝的沒落。

最後從技術層面上看,榫卯結構的節點剛度低。抗壓力能力較差,這樣的後果就是抗震吸能能力偏弱。此外使用榫卯結構,建造的建築高度普遍難以建高。

榫卯結構,廣泛使用木材進行加工。而木材顯然是無法建造大規模的、幾十上百米的高樓大廈。

2,城鎮化後人口集中對建築的新要求

上文說到榫卯結構雖然有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有幾項缺點是無法忍受的,建造週期長,成本高,對材料要求高。下面接著說城鎮化後,人口集中對建築的新要求。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城鎮化兩個重要的特徵,第一是城鎮化水平的快速增長。

從1950年到2010年,中國城鎮化率由11.18%提高到2010年的49.68%。尤其是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城鎮化更是以年均3.2%的增速,平均提高0.99個百分點速度位於世界最快水平。

城鎮化的加快,帶來了人口的大量集中。這勢必會對住房提出新的要求。舊的、傳統的建築已經不能滿足急劇增長人口,對環住房的要求。

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建築越建越高,越建越密。形成今天所謂的高樓大廈,鋼鐵森林。不過這也是沒辦法,不建高樓大廈,怎麼容納如此多的城鎮化人口。

而幾十、上百米的高樓大廈對建築的強度,抗震性能都有新的要求,榫卯結構所使用的木材是無法承擔的,必須使用鋼筋水泥。

此外,在198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20%。

當時中國人口有10億人,人均住宅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1981年至2015年新增住宅面積為442億平方米。2016年至2017年中國住宅總面積大概為560億平方米。

以這兩年的人口13.8億計算,人均住宅面積在40.8平方米。


傳統榫卯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工業社會對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

也就是說截止2017年,在這37年間用鋼筋水泥所造出來的建築,容納了近3.8億人口。

這要是使用榫卯結構造住房的話,背後的工程量及成本難以想象。


3,傳統社會關係的變遷

在1954年全國戶口登記的基礎上,政府逐漸建立並推行一套新的戶籍管理制度,實行“一國兩策,城鄉分治”。

1956年到1957年間,國務院連續發了4個文件,要求各級政府防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人口流動量小。此期間,人們對於建築住房的需求量是比較低的。

伴隨著1978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推動農村社會全面變遷。

城鎮化的春風也逐漸吹到農村。

到1992年鄉鎮企業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吸收一億農民進入鄉鎮企業工作。

截止2003年年底,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3500萬人。鄉鎮農業從業人員佔農村勞動力比重超過28%。

在這組數據的背後,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民職業身份的改變。

傳統榫卯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工業社會對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城鎮化,高樓大廈

傳統的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這極大衝擊傳統的鄉土文化,而榫卯也是傳統鄉土文化的一種。

榫卯技術的傳播和發展,很大程度上要靠傳統的師徒關係,親戚關係等此類的熟人關係。

這種關係在農村,更是根深蒂固,依靠利益民情把雙方牢牢的捆綁在一起。

人口戶籍政策鬆動之後,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或者鄉鎮企業在城鎮地帶快速發展。

而現代工業基本上,把人當成螺絲釘,每個人只負責工業生產鏈上的一個環節。傳統牢固的熟人關係,被現代工業和城鎮化極大的衝擊。

熟人關係變成了同事、工友關係。

人際關係的變遷和城鎮化的衝擊,對榫卯技術的傳承和發展也無疑帶來非常大的傷害。

傳統的工藝很難得到完整的傳承。

參考文獻:

《中國城鎮化趨勢預測研究 》

《傳統榫卯結構的現代化傳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