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常天書院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筆畫是漢字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分橫、豎、撇、捺、點、挑、鉤、折八種形態。與楷書比較,行書起筆多用露鋒,收筆也多用出鋒,筆畫之間時有牽絲相連。需注意的是起筆雖然露鋒入低,仍要求凌空取逆勢,而不是順鋒搭下,稱為“意逆”。行書的用筆是中鋒與側鋒互用的,筆畫無論方、圓都以中鋒為主,這是一個基本大法。王羲之行書中側互用,轉折並施,筆畫的中段或輕或重,或柔或剛,或細若遊絲,或粗若雲龍,或由細而粗,或由重而輕,變化十分豐富。

(一)橫法

在王羲之行書中,橫劃的處理既有長短、粗細的變化、又有平正、斜曲的差異。尤其是起筆與收筆時的映帶關係,使筆劃之間,筆劃與字之間起到上呼下應的作用。有時整個字的斜正、平衡,往往靠橫劃出完成。

短橫

順鋒起筆右行成橫勢,向右行筆時筆峰微向下壓,行筆向右上傾斜,收筆時提筆下頓,再回鋒收筆。如《蘭亭序》中“天、言、老、其”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長橫

露鋒起筆稍頓後,調整筆毫至中鋒向右運筆,至末端提筆向上,下端後收鋒至劃內。書寫比橫應掌握橫的凹凸變化,因字立形。如《蘭亭序》中“可、古、每、其”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上挑橫

露鋒起筆,輕頓後中鋒向右略帶斜勢行筆,收筆時上挑出鋒,與下一筆相帶。此筆畫多用於字的第一筆,如《蘭亭序》中“左、在、未、於”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下折橫

順鋒起筆,輕頓後中鋒向右略帶斜勢行筆,收筆時回鋒向下出鉤,與下一筆呼應。此筆多為長橫,故往往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蘭亭序》中“事、昔、不、長、昔、言”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二)豎法

在王羲之行書中,豎劃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懸針豎、垂露豎、帶鉤豎、弧豎、短豎等,有的豎劃渾圓厚重,如短豎等;有的豎劃輕鬆靈活,如弧豎等。豎劃的位置、長、短、粗細,遊絲的映帶等,都對字的欹側造勢、穩重重心起重要作用。

懸針豎
逆筆向上藏鋒起筆,或借上一筆的筆勢露鋒起筆,稍頓後以中鋒向下運筆,然後漸提筆出鋒力至筆尖。懸針豎出鋒時鋒時要尖利,形狀如針,故稱之為“懸針豎”。有《蘭亭序》中“帶、年、畢、列”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垂露豎

垂露豎多借上一筆的筆勢露鋒起筆,之後調整成中鋒向下運筆,至末端回筆藏鋒至劃內,其狀如垂下的露珠,飽滿蘊藉,故稱為“垂露豎”。如《蘭亭序》中“懷、情、取、引”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帶鉤豎

藏鋒或露鋒起筆,調整成中鋒後下行,至末端向下,稍頓後向右上出鉤的,叫右鉤豎;同理,在稍頓後向左上出鉤的,叫左鉤豎。末端出鉤是與下一筆形成呼應,出鉤的長短,視整個字勢的需要,如《蘭亭序》中“悟、情、信、將”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弧豎

其特點是輕起重收,筆畫上尖。寫法是露鋒直下,漸行漸按,作弧狀運筆,一般為右弧形狀,至末端回鋒收筆,其形上尖下圓,上細下粗。收筆也有出鋒的,形態上近似豎撇,並在結構上與其他筆畫形成呼應,如《蘭亭序》中“作、古、不、相”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短豎

王羲之行書的短豎多以垂露豎為主,露鋒起筆後稍頓下行,末端向左上回鋒收筆。如《蘭亭序》中“竹、曲、齊、日、仰、引”等字。


王羲之行書筆畫技法(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