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觉得普通人在学习中西哲学时智商与情商哪个更重要呢?

胡敏敏


学习哲学,无论是学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主要是靠抽象思维能力,思考深,想得透,这对于学哲学很重要,而智商高对于发挥抽象思维比较有利,所以,学哲学主要靠智商,但是,无论学什么知识都需要有兴趣,都需要很投入,都需要带着情感去学,才能学得好,所以,也是需要一定的情商。因而,以抽象思维为主,带着情感,投入地去学,才能学好哲学,这就需要以智商为主,情商为辅。

起先可以选择有兴趣的哲学先学,选比较容易读的哲学书,如《哲学的故事》(杜兰特),培养学习兴趣,渐渐地才读深一些的哲学著作,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而后,再读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如《小逻辑》《纯粹理性批判》等。



文城观点


智商即智力系统,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组成。这几种能力是理性的思维能力,也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情商,是指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由人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行为习惯等组成,是处理个人和人与人之间情绪的能力。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有个很大的差别,它不是分别地去探讨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分别去探讨问题。外在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内心世界是怎么样?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外在世界呢?还是因为外在世界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内在世界的认识呢?中国哲学始终探讨的这两者,当它们相遇各自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讨论的是这个问题。按照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心、物的关系,我们不是探讨心是怎么样的、物是怎么样的,是先有心后有物,还是先有物后有心。我们探讨的是当心物碰面了心发生了什么变化,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是我们去悟道、求道的,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或者抽象的心、物的关系问题,而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运用的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哲学是知行合一体,智商和情商都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算是真正学得精髓。

西方哲学偏重思辩性,即“为什么”,然后就进行三段论:假定,假设,推论。这是个思维方式问题,智商高者比较有学习优势。但也并非不需要情商,西方哲学跟宗教神学有许多关联,是偏向唯心的一面。

其实,中国哲学也好,西方哲学也好,都是由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家族相似性交织而成的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有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一旦为中西哲学规定出各自的特质,彼此的区别,往往容易固化而成为流行的偏见,严格思维的障碍,甚至“意缔牢结”,这对学习是不利的。


诗白词清


至于情商和智商哪个重要?我也不知道。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你们长的还是个人脑袋的话,傻子也明白。

一个智者和一个愚夫,去西方游历学习,

遇见一群西方猴子,西方猴子擅长爬树,愚夫,对西方猴子顶礼膜拜,佩服的五体投地,跪下磕头,我要成长,一定要跪下向西方猴子学习,为了能学到西方猴子快速爬树,愚夫说我要我的子孙们也来跪着向你们学习爬树。

只要能学好西方猴子爬树,我宁可跪西方猴子,也不跪祖宗,因为祖宗爬树没有西方猴子快。

智者笑了笑,对愚夫说,我们可以训练西方猴子爬树,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猴子比上树呢?谁都有自己擅长的事,而我们东方民族所擅长的是智慧。而不是蠢到要和猴子比上树。


炎黄子孙纯正中国人


中西方哲学,我举个实例,山东闹义和团时,袁世凯到山东处理义和团事件,袁世凯到山东后,第一件事就请义和团来聚会,聚会其间,袁世凯突然提出让义和团大师兄当众表演刀枪不入,并亲自拿起枪嘣的一枪打爆义和团大师兄的头,义和团大师兄当场没命,这件事情是最能反映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刀枪不入是中国人很向往的事情,义和团自称有刀枪不入的功夫,很容易就吸引到大批人加入义和团,他们不少人是冲着刀枪不入这个梦加入义和团的,并从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故事中获得如痴如醉的幻觉,袁世凯用枪打爆义和团大师兄的头,目的就是想打醒义和团众人回到现实,这样才有可能处理义和团的事情,但义和团众人一生都沒有体会到刀枪不入带来的美妙幻觉,打死也不愿意摆脱这个幻觉,中国哲学就是迎合这种幻觉而产生的。西方哲学是商业文化哲学,商业文化是现实利益文化,大家能长期一起合作,唯一原因是大家都从商业中获得了实利,这是真金白银的,不带假的,长期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现实文化,真正的现实利益才是维系纽带,这个文化很重视真假,所以西方哲学是求真的哲学。只有智商才能使大家都获得实利,所以西方哲学重智商,只有情商不会破坏别人的幻觉,所以中国哲学重情商。


龙一欧


笔者认为普通人在学习中西方哲学时,智商与情商素质之比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情商稍高于智商。理由:就哲学知识属性而言,对其探讨与研究是极其困难与苦涩艰辛的,换言之,学习哲学不同于其它知识学术门类拥有直观具象性,便于深入分析思考,哲学是抽象的思维,是高等的智慧认知。这种人与天地万物对话融通过程是需要意志力支撑的,而意志力是在人本身固有的情商基础上生成的。简言之,情商可使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爱好,而这种存在对于普通人学习哲学而言仍具有普遍意义。即没兴趣就不会投入精力作深度地学术研究,即使你拥有超级的智慧也不可能有所突破,也一定不会取得真实的成果。结论,世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至关重要,而兴趣出自情商的孕育,进而得出,普通人在学习中西方哲学时情商作用要稍高于智商作用。个人观点,谢谢!


祥温玉祥666


“哲学”,本身就是情的领域,情是人心思动的根本。明心见性,前提就是不忘初心、不逆性情。

单以“智”入哲,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不是智商、情商哪个重要的问题。

学习哲学是爱智慧,是沿着古人理性思维的路径去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不需要迷信任何权威,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哲学家、哲学流派、哲学思想都有其局限性。但其思索问题的出发点、路径、方法,可以给我们借鉴、学习。

另外,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没有哲学家,只有思想、只有思想家。因为哲学遵循逻辑思维的范式。


科普平论猿


是这样的,中国哲学中的儒家对真理本身不是特看重,比较强调伦理学方面,也就是做什么,佛道比较洒脱,但后来基本被吸收进儒家里了,所以都很强调做什么,需要情商多一些。

西方哲学则追求真理,把真理问题看得很重,讲逻辑和判断,不太强调做什么,需要智商多一些。

你看相关的书就会发现,看中哲书不用太动脑,或者说动脑也没用,需要生活阅历去填。西哲书则是得拼命动脑,但确实感觉有力可使。

自己找哲学史看看,很容易就知道了。


秦说乒乓


是你们在分智商情商,在我看来智商的智是包括各种智慧的。要不就是智商不健全,只是单纯记忆,单向思维,或分裂性不回归思维。正常智商高的什么事都能想得周全办得好,专一时都很有深度。


检音释光


情怀重要

要了解各种哲学精神是一种怎样的政治情怀。哲学肯定是有用的,它的用处就是指导政治。

智商不重要,只要有大局观,只要能照顾周全,智商低都没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