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山東濱州:創新"一團一場" 實現政策"破題", 點亮"黑燈劇場"

山東濱州:創新

一方面,市直國有轉制文藝院團在體制機制、創作生產場地條件、文化消費市場參與程度等方面遭遇的困難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直國有演出劇場也面臨設備設施老化、使用效率低下、演藝市場競爭能力弱化等問題。為解決好這些難點堵點,山東省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爭取市級財政支持,自2018年起,以政府購買演出場所演出時段的形式,拿出專項資金購買濱州影劇院演出場地提供給市直三家轉制文藝院團免費使用,引導和支持市直國有文化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新解決了國有轉制文藝院團"一團一場"難題,提高了政府扶持效能。

從"一團一場"破題

濱州市屬國有文藝院團(濱州市京劇團、濱州市呂劇團、濱州市歌舞團)共3家,均於2012年轉製為演藝公司,成為國有文化企業。其中,濱州市京劇團始建於1947年,原為渤海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濱州市呂劇團1951年建團,是山東省建立的第一個地市級呂劇專業團體。濱州市歌舞團則是一家伴隨著濱州建市而成立的年輕院團。改制以來,三家院團為繁榮發展全市文藝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貢獻:年均開展送戲下鄉演出450場,創作演出了一批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展示濱州歷史文化特色、體現濱州人民精神風貌的文藝精品,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榮譽表彰。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三家國有轉制文藝院團創作生產場地條件較差,一直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院團劇目的演出推廣需自行聯繫協調劇場並支付費用,使得劇目排演和市場推廣未能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制約了院團的可持續發展和本地文化市場的培育。

山東濱州:創新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文化企業、轉制文藝院團特別是戲曲院團發展,其中就改善創作生產場地條件有明確的政策指引。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深入研究各級文件精神,統籌市直三家轉企改制院團的發展需求和濱州影劇院作為濱州市文化管理服務中心(隸屬於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經營管理的唯一一家市直國有劇場這一實際,出臺了《濱州市政府購買劇場給劇團免費使用管理辦法》(濱文發〔2018〕41號),設立90萬元專項資金購買濱州影劇院90天演出場地給市直三家轉制院團免費使用,主要用於市直轉企改制院團每年舞臺藝術劇目創排演出、文化惠民演出、主題專場展演、邀請外埠演出團體舉辦的聯合演出等。

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與濱州市文化管理服務中心簽訂《濱州市政府購買劇場給劇團免費使用協議》,明確劇場適用範圍、標準和甲乙雙方的權利義務,從而使轉制院團打造、提升、展示劇目有了固定場所,有效緩解了市直三家轉制文藝院團的演出資金壓力,創新解決了"一團一場"難題,實現了政策"破題"。

以濱州市京劇演藝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新編古裝京劇《遊百川》為例,該劇創排期間通過享受政府購買劇場給劇團免費使用政策,得以在濱州影劇院精細打磨半個月,並於影劇院成功首演,既為劇團節省了大量演出生產成本,也有力保障了劇目的藝術水準和演出質量。該劇相繼獲評第十一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第十三屆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文藝精品工程"獎、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實現了濱州舞臺藝術創作的歷史性突破。

激發演出團體活力

文化藝術產品具有投資成本高、運作週期長、市場風險大等特點,沒有科學的市場調研,很難打造出適銷對路、直面市場的藝術產品。由於濱州市直國有文藝院團轉制後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和著眼點並沒有主動調到市場的"頻道",所謂商演只是送戲下鄉演出的另外一種形式,劇目固化,形式單一。加之創作成本和演出成本已經高到和劇團經營所獲市場回報極不相稱的地步,院團投入產出比明顯失調。

2013年至2018年,濱州市京劇演藝有限公司商業演出收入分別為107萬元、46萬元、12萬元、10萬元、20萬元、34萬元,總體呈下降趨勢。濱州市呂劇演藝公司2013年至2015年來自商業演出的收入分別為32萬元、58萬元、6萬元,2016年沒有商業演出,2017-2018年的商演收入僅分別為6.7萬元、9.4萬元。

濱州市"政府購買劇場給劇團免費使用"的政策創新,實際上是引導市直轉制文藝院團和國有劇場將"目光"轉向市場和觀眾。市直轉制文藝院團開始從提升藝術水準、培養觀眾群體的角度重新梳理"看家"精品劇目,國有劇場則增強了市場宣傳推廣意識和票務經營觀念,通過加大與院團的合作力度和軟硬件改善提升來提高上演劇目關注度和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形成了濱州送戲進鄉村、進校園、進景區、進劇場的全方位、多層次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新格局,同時激發了本地文化消費市場活力,培養了劇場觀眾群體,滿足了城市群眾對文藝演出的需求。

山東濱州:創新

依託"政府購買劇場給劇團免費使用"政策,2018年起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在濱州影劇院同步啟動了"週末戲相逢"活動。每年7月至9月的週末,以市直轉制文藝院團為主力,以10元至30元的惠民票價為市民提供高水準文藝演出,現已成為濱州文化惠民優質活動品牌。兩屆"週末戲相逢"活動累計開展惠民演出40場,受益群眾達2.6萬餘人次,演出劇目豐富,藝術形式齊全,包括京劇、呂劇、漁鼓戲、東路梆子、扽腔、兒童劇、歌舞綜藝等等,極大豐富了城市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戲迷朋友及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濱州市呂劇演藝有限公司《李二嫂改嫁》《淚灑相思地》《逼婚記》等一批呂劇經典劇目、濱州市歌舞演藝有限公司首部兒童劇《九色鹿》均通過"週末戲相逢"活動在影劇院成功演出,其中部分劇目還由此進入了保利院線開展巡演,推動市直三家演藝有限公司的精品劇目通過院線平臺開展市場化演出,開始了"院團+院線"的市場發展新模式探索。

點亮"黑燈劇場"

近年來,全國各地尤其是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演藝劇場使用效率低的問題,濱州市影劇院作為一家市直國有劇場,已投入使用30多年,加之濱州保利大劇院建成使用對其衝擊影響,濱州影劇院面臨設施設備老舊、使用率及上座率偏低等問題。2018年實施政府購買濱州影劇院演出場地為市直三家轉制文藝院團免費使用的管理辦法後,大大提高了濱州影劇院的使用效率,緩解了國有老舊劇場閒置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劇場的收入。

據統計,2017年濱州影劇院的使用效率僅為14%,新辦法實施以來,使用率增加為38%。而在院團排練、展演等使用過程中,劇院的演出設備也得到更新完善,更加符合現代文藝演出條件要求,使老劇院展現出新活力。2019年,山東省啟動實施了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試點工作,濱州影劇院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市直國有劇場列入試點名單。濱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借勢而進,積極爭取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和山東演藝集團支持,推動政府購買劇場演出時段的政策駛入"快車道",深化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激活國有轉制文藝院團和國有演出場館的內生動力。

山東濱州:創新

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即劇場聯合採購、院團聯合創作、院線聯合巡演、省市縣聯合購買。從省級層面集中採購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精品演出,組建儲備劇目庫,整合全省劇場資源進行巡演。濱州的4個入選劇場每家每年承擔25場演出任務,劇目採購補助資金為每年150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補助30萬元,市級承擔30萬元,縣(市、區)級承擔90萬元。通過整合資源、加強管理的新機制,劇場依託山東劇場院線,試點劇場內巡演的所有劇目,單場演出最高票價不超過30元,平均票價20元。

這樣,實施政府購買濱州影劇院演出場地為市直三家轉制文藝院團免費使用政策、"週末戲相逢"品牌活動與"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試點工作三管齊下,多向顯效,在靈活落實"一團一場"的基礎上,也創新解決了"黑燈劇場"問題,激發了國有老舊劇場的演藝運營活力。從濱州影劇院開展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情況看,售票率和上座率均達85%以上,市場反映熱烈,有效解決了國有老舊劇場缺乏高水平劇目、利用率及上座率偏低的問題,為構建劇場常態化演出、市場化運營、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李娟 溫明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