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有人說從臨床角度而言,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至今沒有人能超越?

用戶12345670wys888


我回答你。“黃帝內經”論多方少,重在生理病理治則。

“傷寒論”論少方多,重在組方劑量治法。

“傷寒論”裡藥味組合,劑量加減最為嚴謹。

“桂枝湯”最典型。再就是“理中湯”四味藥變化出五個方子,治療不同的病證。

藥理運用方面,“桂枝湯”與“桂枝湯加桂(枝)”就很能說明了,再看“腎氣丸”生地與桂枝的比例是8比1。體現“少火生氣”。

無論從藥味靶向與劑量的藥力都是很嚴謹的。

後人無人可比。


古書今讀


.傷寒論不是無人超越,而是臆想的無用理論

.

傳統中醫的理論黑洞令人吃驚。

國家取消了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的五行和傷寒理論。但兩千年造成的理論黑洞吞噬了千千萬萬中醫人,至今餘毒肆虐,令人吃驚。

比如,傷寒理論必須要有四個要點:1.外感。2.六經病。3.六經辨證,即由病辨症。4.六經傳病,即日傳一經。也就是《內經·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一,二日陽明受之二,三日步陽受之三,四日太陰受之四,五日少陰受之五,六日厥陰受之六。”

這就是兩千年前古人臆想出來的所謂六經病。

真的有人能看懂傷寒論嗎?還是象《皇帝的新衣》中的裁縫,在炫耀那根本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衣是如何如何漂亮?

國家已經取消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的五行和傷寒理論了。劉渡舟也好,郝萬山也好,他們都不知道這個結果了,如果讓他們有來世,他們大概都不會做這種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研究。

事實上,傳統中醫誰看不懂傷寒論,更不知怎麼用傷寒理論診病治病。但都要面子,於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傷寒專家”。

比如,有普通中醫問傷寒論專家:太陽病的“太陽”指的是什麼呀?傷寒論專家一下子就懵了,是呀,太陽是什麼呀?說是足太陽膀胱經吧,經絡在解剖學上看不到,怎麼生病呀?

再問一個吧:傷寒是外感病,大多是呼吸道開始得病的,是不是從嗓子到氣管到支氣管到肺,是太陽病呀?不好,又懵了,這更不能說是太陽了。

換一個角度問:傷寒理論先說“太陽病”,再說有哪些症狀,這是不是由病辨證呀?符合中醫的由症辨病嗎?是不是和中醫的辨證完全反了呀?不好了,這個問題顛覆了中醫的基本認識了。

再問:傷寒論的日傳一經是真的嗎?今天太陽病,明天是陽明病,後天是少陽病,對嗎?如果一個人今天感冒發燒,明天不發燒了,變成哮喘了,那麼,哮喘就是陽明病,對嗎?

唉,還是回答不了。

總之,傷寒論的概念搞不懂,六經辨證和中醫辨證是反的,病的過程更是不符合常規。

所以,傷寒理論只能嘴上說說,無法運用。講傷寒論的專家讓他講課,萬語千言,但只要一問,就目瞪口呆了。

就像莊子到朋友家,朋友吩咐僕人宰鵝,僕人問:宰哪一隻?主人說:宰不會叫的?

莊子很好奇,為什麼宰不會叫的?主人說:會叫的能看家護院,不會叫的沒用。

大家都明白了吧,傷寒論就是那隻不會叫的無用的鵝。


以中醫之祖的名分


這就好比,現代的書法家無論如何都比不過“書聖”王羲之,為什麼,這跟特定的時代環境有關。

“醫聖”張仲景,作為中醫臨床診斷的奠基人,對中醫的貢獻毋庸置疑。但為什麼從中醫發展到現今,二千多年曆史,這麼長的時間內,中醫名家輩出,可就是沒法超越張仲景呢?

今天不用說了,大家說的是中醫,實際用的卻是西醫的路子。比如某病人,已經去現代醫院看過病,得出的結論是“糖尿病”。然後再到你這看病。作為主治醫生,你做的不是把脈問診,而是想著如何把“糖尿病”,換成中醫病名。你查了會書,得出結論:原來這糖尿病就是中醫所說的“消渴”。

若中醫朝這樣發展下去,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被這些醫生給作死。

那麼古代呢?

自《傷寒論》誕生以來,我國醫術基本沿著兩條軌跡發展,一條就是不斷深化擴充《傷寒論》的理論,另一條則沿著《黃帝內經》的路子,蹣跚向前。

到了遼宋金時期,我國中醫算是迎來發展一個小高峰,什麼金元四家,什麼河間、易水兩大學派;沿著仲景傷寒的路子,終究擺脫不了“醫聖”的調子,導致徒弟永遠超越不了師傅。而扶著內經走路的,始終沒有張仲景那樣理解深刻,發展起來的“經方派”,路子還有待加強。

明清時期,雖然古代文化水平開始下降,但中醫卻在穩步向前,這一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溫病學”,算是慢慢脫離張仲景理論的嘗試。

本來還指望這些溫病學大師超越“醫聖”,不巧,碰上西方列強入侵,野蠻的帝國主義帶來不僅是火槍大炮,還有他們文化,自然也包括他們引以為傲的醫學。

看到國土淪陷,有志之士,漸漸喪失信心,錯誤的覺得中國的一切都不如西方,中醫就成為他們要攻擊的對象,在民國時期,中醫差點就被廢除。

你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醫能存活下來,就已經了不起,還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超越。這條路需要幾代人的建設。


本草百曉生


中醫書籍千萬,方子不計其數,理論層出不窮。但是能提出完整的成套的辯證體系與方法的只有張仲景和葉天士。

所以中醫不缺的是理論和方子,缺的是好的實用的辨證體系。內經的臟腑五行辨證體系沒有相應的方劑。所以對於方藥為主的醫生來說只是個半成品,可以參考,自己組一些未經大量實驗驗證的方劑。

所以千古以來辯證體系看,葉天士與張仲景可以齊名,但是張仲景畢竟早了將近兩千年。方劑也更精巧所以壓了葉天士。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仲景確實為第一人,但是從用途和治療對象來看就是各有千秋了。不能說傷寒論比其他書都好。


辰銳5


張仲景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個體化治療方案時隔二千年的今天依然不過時,你怎麼超越?[大笑]


鮮蘆根


大千世界唯有中醫不能超越古人,並且越古老越正確。


手機用戶59709508233


《傷寒雜病論》是古人張仲景對人類疾病的低等級膚淺低級認識,甚至是錯誤認識,中藥配方也是嘗試性的,到底有沒效,有多少人中毒致死,只有天知地知而人不知。當然在東漢時期,人類文化落後和科技貧乏的情況下,張仲景能夠積極探索治病救人的方法,這一點是永遠值得肯定的。我們沒有必要用苛求的眼光去審視古人科學與不科學了,漢代本來就不存在科學,連科學這個名詞都沒出現,還何談《傷寒雜病論》的科學性呢?能偶爾碰好一個病人就很不錯了。然而人類已經發展到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候,再來問至今為何無人能超過傷寒論。這個問題的提出,實在唏噓不已,要麼是個不動腦筋者提出的,要麼是個人亦云沒有獨立思考力的人提出的,要麼是個至少是在東漢時期起“冬眠”至今者提出的。《傷寒雜病論》本來是落後愚昧時代的產物,難道說還要現代的醫療技術超越它而更落後更愚昧不成?


海納百川1644


在臨床上沒有人能夠超過張仲景,在理論上可以。《抵當湯》下蓄血是治癒癌症的案例。《抵當湯》的精神使中醫學的方劑學說歸納為:補法(肉的病用肉來補充)與瀉法(草藥可以暢通毛細血管)。在中醫思維的幫助下,民間中醫學完成了醫學的終極思考:細胞不能夠完成正常的蠕動是萬病之源。所以可以用一方治療所有的疾病包括癌症。中醫學的所有進步其實古人已經全部完成,我們只是歸納而已。


玩石462


傷寒論也不是仲景原創 而是蒐集前人的經驗方劑 做了六經的整理 你看孔子的學問至今無人超越 仲景的傷寒論至今無人超越 那是因為上古時代我大漢的文明已經很超前了 也可能是更高級的文明生物賦予人類的大智慧 所以成就了很多聖人 這個是另一個維度的思考 四維五維的思考 所以不要企圖超越 而是如何更好的運用


蒜苗生


以治病救人來講沒人超越,傷寒論方子是不掙錢的,以謀人錢財,敗人家業來說比比皆是,是傷寒論張仲景不能超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