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實體房屋中介為什麼沒能被互聯網取代?

yile1220


甭說互聯網幹不掉房屋中介,他什麼行業也幹不掉,行業的興起和衰弱都是伴隨該產業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所決定的,不是跟隨互聯網這樣的載體的變化而改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了蒸汽機,原來的手工業者也鬧過一陣子,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的同時,一部分手工業者也被迫失業。

失業的人去做其他的謀生,就像現在,智能革命時代,很多人擔心自己被機器人多代替。

我又一次打車,一個司機見我從會議場裡出來,跟我打聽是參加什麼會,我簡單跟他描述了一下科大訊飛舉辦的會議,說他們出了一款產品叫“小譯”,可以幫助不懂得外語的人,這樣就可能替代“翻譯”者類工作的人。

他擔憂地跟我討教自己會不會也被替代,說知道特斯拉和李彥宏的無人駕駛汽車。

我也很尷尬,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安慰著他,告訴他這個自動駕駛一時半會普及不了,但是我私下知道可能很快了。過去,古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簡直就是三個月河東三個月河西。

過去作為文字工作者,就靠個破筆頭記錄,後來有了錄音筆,就形成了“速記”這個職業。現在呢?把錄音筆的內容往網上一放,過十幾分鍾就能出來文字,代價只是十幾塊錢,遠遠低於以前的“速記費”。

就這樣,一路安慰著出租車司機。

說回去,第一次工業革命,人們可以尋找別的出路。

那麼,阿唐為什麼這麼肯定不會幹掉房地產中介。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現在流水線作業的東西都比較便宜,而手工費、人工費都很越來越貴,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增加和強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無他。

祝好!


富凱財經


第一:關於房屋中介的酬勞問題,問題的描述中說一個信息的提供服務,不值一兩萬的酬勞,我認為這是一種歧視,任何一種商品或者一種服務,只要中間沒有欺詐、失信和違法,而且是雙方協商好的,服務費是100萬和服務費是一元都無可厚非,這是契約精神的體現。


第二、關於互聯網為什麼沒能取代房產中介,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什麼是房產中介?有門面的有人招待的就是房產中介?隨著技術的發展,不要門面了也不要人工引導了,只在網上就可以交易了,就不是房產中介?任何事物都只是進化而已,就和人進化的越來越聰明一樣,也許將來房產中介互聯網化,智能化這是必然的,但是這需要一段時間,也許很快,也許要久一點,不知道升級進化的房產中介企業,被互聯網智能化房產中介企業取代這才是必然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有點東西也許能有點實用。


粗人做細活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互聯網公司當然想過藉著互聯網之風,通過互聯網的優勢,減少房屋交易過程中的環節和費用,從而提高成交量,佔領市場份額。有太多的的公司嘗試過或者正在這樣做,但是非但沒有把傳統中介幹掉,自己反倒快被玩兒死了!想通過互聯網幹掉傳統中介的公司多如牛毛,什麼房天下(搜房),房多多,愛屋吉屋,好屋中國,平安好房,Q房,吉屋,悟空找房,樂居,等等等!有的甚至拿到多輪風險投資用於補貼客戶和快速擴張,可是為啥就沒幹掉傳統中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點,房地產的特殊性,房地產叫什麼?不動產!哈哈,其它商品你能搬著跑,房子不行!所以房地產的區域屬性就非常明顯。比如你環京津、長三角,珠三角,西北,東北,中部,每個區域的資源配置,交通配置,經濟發展情況,人口流入流出,發展前景等等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地段的商業配套,學區,交通,未來規劃發展,區域或者板塊的經濟發展,收入水平,居住人群也都不一樣,同時對應的購房者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這就導致房地產中介行業必須是精準化的落地作業,作為一個房產中介門店以及經紀人就要對所在板塊或者區域有非常詳細的瞭解,才能解決購房者或者租房者的需求。互聯網公司想通過搭建一個平臺就取締中介公司就不可能了!很多互聯網公司的中介業務最後混不下去或者披著互聯網公司名義其實已經轉型傳統中介模式。


第二點,房地產客戶的粘性非常差,租賃還稍微好點兒,二手房買賣客戶粘性尤其的差。房產屬於大標地的產品,因為總價高,手續繁瑣,作為普通人來講本身就不是週轉率高的產品,一個普通人一輩子估計也倒騰不了幾回房子。這就導致互聯網公司燒了鉅額資金積累起來的客戶產生不了長期的經濟效益,長此以往肯定就幹不下去了。就相當於你按照玻璃水杯的成本去投入的,收回來的只是一次性紙杯,😂。互聯網公司最擅長的就是燒錢,但是我覺著燒在這個行業,真的腦子瓦特了!


第三點,技術門檻低,准入門檻低。現在互聯網是風口,是熱點,好像什麼東西一加上互聯網就像得到了必勝的法寶,二手房這一行還真不一定。一般在起步的時候因為捨得燒錢,不怕虧損,所以短時間內成交量和市場份額肯定會快速上漲,但是做生意是為了賺錢,投資人不會一直給你錢燒,想要盈利就要提高收費標準,收費標準一提高之前積累下的名聲就廢了。而且這一行門檻真的太低了,是人都想幹。你收費太低,給不了一線經紀人想要的收入水平,要麼招不到有水平的經紀人,要麼經紀人在外面飛單。在好的平臺也是人構建的,也脫離不了一線操作人員,連利益分配都搞不定賺個屁錢!能做起來才怪!而且這一行真沒技術含量,無非就是做個產調、過個戶、做個評估、找銀行辦個貸款、墊個資什麼的,外面全部有專業的公司在做,簡單的很!我同學去年買了一個二手房,我把流程大概跟他一說,他自己一個人就全搞定了。

想說的還有很多,手機打字太累了,就這樣吧!總之我覺著想靠建哥互聯網平臺就玩轉房地產,太不切實際了😜


沐風雨雪


互聯網是虛擬的,只是輔助作用,房產是實體,買房是大事,要眼見為實,看房子要做很多功課,從地段,面積,環境,學校,銀行,開發商,房型都要去了解,這些也要下很多的功夫,有些東西靠網絡根本無法完成,還是要實地調查,看實物,那麼傳統中介還是能夠幫到你的,網絡總有一種虛假的感覺,傳統中介他們掌握的是一手資源信息,再說了買房這麼大事情基本上是全家出動,老人孩子都要去到現場出謀劃策,還不如去實體門店直接找起來方便,感覺踏實可靠一點,反而互聯網中介死的倒是很快,互聯網中介猶如網紅一般,一陣風過去後誰還記得你,

愛吾吉屋就是一個例子,瘋狂的廣告轟炸,甚至中介費只收0.5%,一個業務員拿回來1萬業績抽成7千-8千,迅速網羅一大批人才,確實很瘋狂,流量也大,可想而知他們為啥來的,公司沒有利潤靠什麼維持?靠融資嗎?20億,40億又怎麼樣了,錢都誰賺去了?互聯網得來的大批資源和中介費都落入了誰的口袋呢。

可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愛吾吉屋迅速著手一手房門店,這時候已經晚了,鏈家,我愛我家等大型連鎖中介早已佈局,倒閉在所難免。

綜上:實體店和網店各有優勢,只能相互配合發揮作用,。





每日房訊


房屋中介公司需承擔諸多線下的協調工作,這些業務是互聯網無法解決的瓶頸,所以房屋中介暫時沒有被互聯網取代。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將來,或逐步取代實體房屋中介,成為二手房交易以及房屋租賃的主力軍。

從表面上看,供需雙方均可通過互聯網達成房屋交易。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這麼簡單。中介公司除了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之外,而且還是一種信用的擔保。正規的中介公司需要一定的資質,具有鑑別供需雙方誠意的技術手段。

比如某位客戶掛牌出售一套房屋,需求方是無法鑑別出售信息是否可靠的,更無法當面核對賣方的房產證以及身份證,只有中介公司能夠完成各項必要的手續。而互聯網作為虛擬平臺,在此方面無法和中介公司媲美;這和售樓處的業務,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國還沒有開展房地產網購業務,因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更多工作是在線下開展的。

即使供需雙方可以避開中介公司,單獨進行交易,但是,如果涉及定金、貸款、付款、交稅等一系列問題,似乎缺乏彼此的信任。所以現代人幾乎寧可找中介公司多付一點額外的費用,也不去冒險直接交易。 中介公司除了看房、定金、付款之外,還有對房屋質量的鑑定。特別是買賣合同非常正規,其中的各項條款寫的清清楚楚。

如果有哪一方違約,也是中介公司出面處理解決。比如某一方違約之後,還不接電話等等,中介公司出面比供需兩方直接面洽好得多;畢竟中介公司是一個社會組織,不怕個體耍賴。

在二手房尚未過戶之前,房產證以及部分部分定金必須放在中介公司,這就為房屋交易提供了安全的保障。至於房屋信息,中介公司的介紹無疑比互聯網上說得更加清楚,能夠當面回答購買者的諸多提問。

最後是房屋成交的各項流程非常複雜繁瑣,中介公司員工經過培訓,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

本人純屬外行,只是置換過三五套房子,略有一點經驗之談,望行家批評指正。順祝本週工作愉快!


陸燕青


超100萬的經紀人,20萬億的交易市場,房地產的江湖從來不乏各路資本的關照,你方唱罷我登場,期望通過各種模式創新來主導或者顛覆這個市場的大有人在。互聯網和房地產的結合並走向高潮始於2014年起的O2O大潮。以房多多、愛屋吉屋為代表的互聯網中介平臺快速崛起。愛屋吉屋在不到300天的時間,先後獲得數輪合計2億美元的融資,總估值超過10億美元。

藉助鉅額資本的扶持,一定程度上讓互聯網中介的低佣金、無門店模式快速吸引眼球,畢竟價格和服務是消費者最關注的。而傳統中介的高運營成本以及分片隔斷式的門店佈局導致的抵消成為互聯網中介的切入點。但是,最終互聯網中介試圖藉助互聯網工具直接連接供需兩端的模式並未向滴滴那樣獲得成功,不少業內企業或是逐漸消亡或者轉型。
首先,藉助資本力量的燒錢模式雖然短期見效快,但是缺乏持續性。租房和二手房買賣屬於典型的低頻剛需。低頻意味著獲客後的持續利用價值遠不如外賣、打車等高頻剛需平臺。這樣平臺積累的活躍用戶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要大打折扣。


此外,低佣金導致的持續補貼很難減少,大量的經紀人的收益需要合乎市場行情。不少互聯網中介平臺早期為吸引經紀人,高薪挖人、高提成,而在資金難以支撐業務發展後,裁員、數據甚至服務品質下降等問題,直接對品牌造成嚴重殺傷。

再者,互聯網平臺價值的高低除了流量外,還有對於應用場景的打造。相比較而言,互聯網房產中介平臺對於實現這樣的商業模式閉環難度很高,後續發展受到限制。

最後,不少實體中介逐漸互聯網化,典型如鏈家直接自建互聯網平臺應對競爭,其他如通過安居客、新浪樂居的端口等網絡方式撮合線下交易。雖然成本不一定減少,但是效率有所提升。


此外,線下經過多年併購整合,市場格局基本成型,房東對此類實體中介的品牌認可度較高,交鑰匙等也更便捷。


科技向令說


你好

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因為目前的互聯網整體上是為線上提供了便利,並且大部分是一次性的交易。但是房租租賃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這裡面涉及到,合同,押金,續住日期,水電費,資損等等。互聯網對於線下的這些服務,目前還有點捉襟見肘。

因為中介作為線下租賃過程中的服務者,如果找的好的話,是可以的的確確的給承租人帶來很大的便利的。而且從房東的角度上講,把房源交給中介會比較方便,也相對有保障,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互聯網畢竟是虛的。而中介,他們隨時都可以過去。有什麼問題也方便溝通,而且中介還會幫他們推廣,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追根究底,互聯網之所以沒有乾點中介,是因為互聯網對於線下的服務體系做的並不完善。所以馬雲才會提出五新的概念,互聯網人是希望能夠更好的為線下提供服務的。所以如果中介不盡興改革的話,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你對互聯網運營比較感興趣,歡迎關注運營傑學點運營小知識!


超腦內網


提這個問題一定是受到了當時的“房寶寶-房淘淘”的這個說法影響的:不是無法替代,是不能這麼幹:地產領域,不是你說改變規則就能改變的,扯的動靜、連帶的太多。


最早時有這樣的分析說法:即微信後臺開通:周邊“房淘淘”-有租房、賣房相關業務-買賣雙方可直接互通;支付寶也可開通-房寶寶;


這個在操作上完全可以解決房屋交易-租賃的關聯服務問題:


比如,第三方擔保問題、信譽申核、關聯服務,最大的問題就是線下的比如房產大廳、過戶手續及相關手續的辦理,這個可以參考保險公司-與保險業務員的管理方式。


事實上,在三年前就真有人想這麼搞,或是社會中很多呼聲:但對於巨頭而言,人家沒這麼幹,也不願意惹事:比如馬雲曾提出:用管理淘寶的方式管理醫療-醫院,錢在第三方,醫生給個贊,解決醫療問題,但一句話就影響了一大片,連鎖反應太大。


房屋中介這個領域,全國有幾百萬的就業崗位、相關聯的崗位更多,一下子就失業了,而且對於房地產業有未知的衝擊和影響,這才是關鍵的。


地產領域的巨頭大佬可是要比互聯網的更有背景呀,一個不好就可能出現大事,所以,不是無法替代,而是不可能這麼幹,沒有人敢這麼幹,未來十年內都不會有人這麼做的。


2016年,曾出現過長途汽車的共享平臺,類似於滴滴長途汽車,結果被幹死了吧,為什麼,因為長途汽車是壟斷性的包線的,你試試去?


最簡單的說吧,現在黑龍江省某市連滴滴打車都被退出去了,我回東北沒有滴滴打車,我就問為什麼,原來如此呀,你想連滴滴都被某市清了,你還能動房屋中介的想法,那就是惹事了……




願與創業者相互結交-互動:願用我的經驗教訓總結,助力粉絲們的創業賺錢:更多有關創業投資營銷相關原創回答,請關注-點贊-留言。

今日頭條孫洪鶴:十年以上創始管理諮詢機構資歷、商業模式專家、專注互聯網創業投資、品牌營銷等領域,歡迎大家監督指導。


孫洪鶴


簡單看一下網友們的一些回答,應該說都有一些道理,但是都沒有說到本質上,作為一個買過房子的從事商業諮詢的工作者在此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搞清楚中介的盈利模式。理論上說,中中介這種角色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收取買賣雙方的交易服務費。但是在中國多數城市,這個行業的潛規則占主導地位。房屋中介機構會千方百計獲取賣方房源信息,比如假裝買房者套取賣房者信息、與賣房者合謀抬高房價獲取房源信息。無論是按照房屋交易價,還是房產主管部門評估價,只有抬高價格,房屋中介才能獲取較高的中介服務費。而中介機構為了避免買房者的嫌疑,他們會千方百計遊說房屋的價值,而買房者為了安全起見,必須現場考察。


其次要搞清楚互聯網盈利模式。目前做互聯網的可以分為做內容的和商品的。做內容的平臺就是通過優質的內容吸引更多的粉絲,形成互聯網發效應,然後獲取羊毛出在狗身上的盈利模式。按照這樣的模式,房地產互聯網就要把賣方的資源都整合到平臺上,然後吸引買方關注平臺,私下進行交易。然而由於上面談到的房屋中介的盈利模式決定了平臺的信息是虛假的、不可信的,自然形成不了網絡效應。因為房屋信息的不真實性,接下來所謂的平臺交易也就無從談起了。

再次要搞清楚房屋的商品與資產屬性。適合做電子商務的商品,一般都是具有如下特徵: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單價低、個人購買決策、技術含量低、易配送,這些特點顯然不適合房屋。另外,房屋屬於特殊商品,它是一種不動資產,儘管地理位置是不動的,但價格卻是動的,而引發價格動盪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利、商務環境、房齡、小區治安、學校、醫院、居民素質、政府規劃。如果是二手房,甚至還要提供房東的一些信息。顯然,這麼多的數據,不可能在網上公開顯示,顯示少了,買方不領情,顯示多了,暴露賣方隱私、為競爭對手提供便利,結果是自掘墳墓。

至於有的網友回答說,房屋交易過程手續比較繁瑣,涉及到過戶、交稅、貸款、公積金、公證等等,那不是中介公司的專利,互聯網公司線下也可以做這些工作,只不過這不是問題的本質啊!


宋天祥


互聯網知識一個工具,而不是萬能的,傳統的很多行業也沒有被幹掉,只是更換了形式。比方說超市,現在換到了網上,而大型商場的數量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因為網絡是工具,人們的需求才是目的。


回到房地產行業本身,房產買賣具有特殊性:


1)金額巨大,這就意味著需要十分審慎,安全性要求高;

2)購買程序複雜,涉及到房貸、變更所有權等等,具有一定的專業性;

3)注重體驗感

4)交易量有限


題主說房屋中介根本不值這個價錢,從單趟來看的確是這樣,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成交之前,這個業務員可能帶著數百人看過房子而沒有成交,這部分的成本誰來支付?為了匹配客戶,發了多少小廣告?我們不能第十個包子吃飽了,就說前面九個包子沒用,這是一種典型的謬誤。


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房產中介的工作方式,比方說在各大網站上發放廣告等等。但是這個行業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行業,現在不會,未來也很難被替代,但是行業的方式可能會有所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