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长江天堑,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6300公里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雪山的沱沱河,流经11个省市。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所困,突围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无法过江,折往江西,在安徽乌江镇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尽。至今在南京长江大桥北面的大厂镇还保留着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卸甲甸

国民党也曾幻想着凭借长江天险,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在

1949年4月23日,英勇的解放大军凭借木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南京这个交通要塞城北的长江上架桥成了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桥梁建设之前,是如何解决长江南北交通的呢?以前,南岸的下关到北岸的浦口,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渡口。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枢就是由浦口码头过江,在下关码头登岸的。1938年,下关和浦口修建了两座栈桥,用两条900马力的轮渡,运送火车车皮过江。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至少要3个多小时。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浦口码头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中山先生灵梓由威胜舰运送过江

早在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间架桥之议。为此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来此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而得出无法建桥的结论。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1936年与1946年两度计划建桥,均因技术难度大、财政无力负担而作罢。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连通市区与浦口区。1956年,国务院批准铁道部进行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1959年6月完成定测。9月,国务院通过建桥设计方案,设计者是已故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李国豪

1960年1月大桥正式开工,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建成通车。桥长6772米,铺设长钢轨双线,最大坡度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桥长4588米,路面宽15米。全桥造价2.87亿元,耗用10多万吨钢材,100多万吨水泥(196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2015.3亿元,钢产量904万吨)。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其建桥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大桥通车后,铁路桥每天南来北往对开的列车多达100多列,每列火车通过“天堑”只需几分钟的时间,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比过去缩短了3个小时。从此“天堑变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

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我国桥梁之最。正桥的路栏上,公路引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双孔双曲拱桥形式。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0幅铸铁浮雕,人行道旁还有150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洁白雅致。南北两端各有两座高70米的桥头堡,堡内有电梯可通铁路桥、公路桥及桥头堡上的了望台。堡前还各有一座高达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南堡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公园。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南京长江大桥共有262孔,其中正桥10孔,引桥252孔;共有9个桥墩,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高85米,底面积约40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正桥的桥孔跨度达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尤其是晚上,桥栏杆上的1048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40盏金属卤素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加上公路桥上的150对玉兰花灯齐明,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盏钠灯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绵延十余里,乘船从江面远眺,似一道银练飞落人间。

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