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上朝时没有普通话,全都是方言,皇帝能听懂吗?

我是一只可达鸭


古代没有现在的普通话,但是古代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属于当时的“普通话”,用古代人的说法,叫作“正音”。如果古代一个官员不会说当时的“正音”,那么这个官员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更不可能晋升到京城做官,得到上朝面见皇帝的机会。

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就对地方官员在上朝时,说话有口音这件事,非常恼火。



有一次,福建和两广官员上朝面见雍正,可是南方官员的官话水平太烂,他们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有严重的乡音,让雍正搞不清楚他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会说官话,只是说的不标准)

于是雍正就怒了,下旨申饬:当官的要是讲不好官话,就不要做官了!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

后来,雍正命令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聘用能讲标准“官话”的教官在本省从教,并要求南方各省建立正音书院,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秀才、举人进行官话陪训,如果官话不达标,就不许这些人参加科举考试。

可能有人会觉得,雍正太霸道了,一点都不尊重各地方言。但是其实,雍正这么大力整顿官员的口音问题,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为,中国很早就已经采用了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啥意思呢?比如说一个广东的举人中了进士,他就不能回老家做官,而是必须要回避老家,到外地做官。所以这就导致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几乎都是外地人,不会讲自己任职的当地方言。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官员在外地任职,他难道不能学当地的方言吗?难道要让所有当地人都迁就他一个外地人?

理论上来说,官员确实可以通过学习当地方言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但是中国古代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官员流动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官员都有任职期,在任职期满后,官员就要调到外地,不能永远待在同一个地方任职。这个任职期,长则数年,短则几个月。

就拿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来说,他是福建省侯官县人。从嘉庆二十一年外放江西开始,先后在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广东、云南等省任职。期间,还被流放到新疆待过几年时间。



如果说,林则徐每换一个地方任职,就要学习当地的方言,那么估计他也就没有精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了,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当地的方言上,都未必学的会。

既然学习方言这么麻烦,那么干脆就搞简单一点,指定一种普通话,让大家都学习这种普通话,达到大家都会讲,或会听这种普通话,不是更简单一点吗?

因此,像雍正皇帝这种大力推行“正音”,让官员都说好“普通话”,这是有道理的。

并且,雍正并没有强迫老百姓学官话,他只是要求官员和考科举的士子学官话。目的性非常的明确——想要当官,就要说好官话。不会说官话的人,干脆就别当官了。

于是在雍正一声令下,整个清朝立即掀起了大规模学习官话的热潮。说官话不仅跟官员的乌纱帽和秀才举人们的前程挂了钩,就连做官无望,但是有上进心的老百姓,也都开始了学习官话的运动。

经过一百多年的官话推广运动,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官话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了。当时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就在日记中提到:


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



除了清朝之外,其它朝代也差不多。比如说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在隋初,就让陆法言编纂了一本《切韵》。

这本书,以洛阳音为基础,综合了金陵音成分的“中原正音”范式,成为隋唐时期,读书人做官、吟诗作赋所用的唯一标准音。如果当时的读书人不会洛阳音,就别指望能当官了,面圣更不可能。就连吟诗作赋,也会被其他读书人笑话。

到了唐朝和宋朝两代,当时的人,又分别编纂了《唐韵》和《广韵》两本韵书,这两本韵书都是以《切韵》提供的标准音范式为韵音基础的。一直到南宋定都杭州后,读书人仍以洛阳音为正宗。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写道:“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这些“韵音”书,都说明了古代虽然没有咱们现在说的“普通话”,但是历朝历代也都有自己的韵音标准。

读书人和官员以当时的韵音沟通,并不是各讲各的方言。


总的来说,读书人要做官,官员要升迁,学会当时的普通话,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官员最起码要具备的素质。老百姓可以不会讲,但是官员必须要会讲会说。

试想一下,一个官员想在省城、甚至京城混生活,还想混得比较有身份,能够和皇帝直接对话。这个官员如果不能说一口让皇帝能听得懂的口语。皇帝又怎么可能把这种连口语沟通都有问题的人调进京城?


Mer86


在古代是没有普通话,但是的话有官方语言。

其实也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历朝历代来这种语言被称之为雅言、通语、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说法。

当然,每个朝代的“普通话”是既有差异性也有继承性。

但是传承到现在,我们也肯定都听不懂前人的语言了。

现代国语是在古中原洛阳读书音的基础上,随时代演化而来。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活动地带。

从夏商周秦时期,洛阳读书音(洛阳雅音)一直作为标准音。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

西晋继承汉代,东晋迁都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以元大都汉语——北平音为标准音。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官话为标准语言。

永乐年间迁都,南京官话成为北京官话的基础。

清朝中时期,北京官话以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为基础,融入少量满族词汇,成为官话。

嗯,大致就是这样的,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普通话”,所以皇帝还是能听懂的。


悠然布衣


听不懂,真的听不懂!

皇上其实也有烦恼啊。自古以来,皇帝就苦于听不懂各种千奇百怪的方言,没办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臣们交流。

例如,清代朝廷实行引见制度。

所谓引见,就是指来自全国各地的中下层官员,都有机会在高级官员的引介下能够觐见皇帝。有些人还会借着这个机会受到皇帝的嘉奖,进而得到重用,算是一条升职加薪的途径吧。但问题也就来了——

引见的时候,皇帝真的听不懂你们说的方言啊!

1728年,雍正就曾经抱怨自己听不懂福建、广东官员的话: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

雍正被这种上下无法沟通的情况折磨得够呛,于是愤而发起了一场普通话(北方官话)的推广运动,誓要解决方言问题。

雍正推广普通话的举措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设立普通话的培训机构,被称作是“正音书馆”,主要是在福建、两广等地的各个府州县,成立这样的机构,以便教导当地士子们说会官话。

不仅如此,清朝还规定——

科举入仕,必须懂官话;不懂官话,别想考秀才!

不过嘛,这种措施自然是不能成功的。

所以很快清朝就取缔了这个推广普通话的运动,方言不通的问题依旧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戊戌变法时期,身为广东人的梁启超等觐见光绪皇帝时,他说的那口广东话仍然让皇帝听不懂。


HuiNanHistory


到了唐朝,开始了三省六部制,各地都有节度使,巡抚衙门的政治制度。地方官不能时常见到皇上的,基本上每年原则上只有一次机会进京述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先要进行一个简单的培训,也就是觐见皇帝的一些礼仪,说话规矩的培训。如果地方官的口音太重,皇上听不懂的话,基本上都会给予纠正的。

再继续发展,每个朝代都以都城所在地的方言,作为正统的语言。而在都城里的官几乎都会被同化,所以上朝的时候,不存在交流障碍的问题。而地方官是没有资格上朝的,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见到皇上,如果进贡不够,或是政绩不够出色,说不定还见不到,就更不用说跟皇上说话了,也不用担心皇帝听不听得懂这个问题。



想起大宅门里的一个场景,广东的官到京城述职,因不懂北京话和规矩,被白景琦捉弄,错失了候补的机会。这就是地方官和京官的差别,吃了交流障碍的亏。可见,交流的重要性。


同一个中国,同一种语言,虽然推广普通话有它本身的意义,但不得不说地方方言还是很有魅力以及代表性的。


阿楚故事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看来,我们的很多读者为古代皇帝真是操碎了心!

那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古代帝王是如何应对各种方言的。

中国幅员辽阔,口音杂异,村村有方言,市市不相同,远的不说,清朝的皇帝,都是满洲的后裔,就是东北三省那一旮沓的,如果皇帝都操着一口东北腔,那大殿之上估计天天上演二人转,想想都酸爽。

其实,我们真的想多了,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已经完美解决了。

清朝的时候,皇子皇孙们从5岁就开始接受残酷的宫廷教育,要接受满、汉、蒙、藏四种御教,要掌握4种语言,而我们现在小学三年级才接触英语,是不是有一种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

但是,全国方言千百种,光学会满、汉、蒙、藏也不管用呀,怎么办呢?

很简单,制定“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这个事儿,从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从西周一直到宋朝的两千多年间,都是以洛阳地区的语言为官方语言,(河南人眼泪汪汪的,“卧骄傲呀”)

而到了元代,经济中心向北京一带发展,官话的标准就由中原音逐渐改为北京音了,到了明代,标准音就有了很重的南京音北京音特点,明清时期,朝廷官话就和现在的普通话很像了。

1867年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提到:“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

明初朝鲜人的汉语教材《老乞大》、《朴事通》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

元末明初朝鲜汉语课本《老乞大》

皇帝怎么才能听懂大臣说的话呢?

首先,皇帝的交际圈其实是比较窄的,能经常和皇上说上话的人,就那么几个,要么是和皇帝一个地方的人,方言相同,要么是长久陪伴皇帝的人,这些人能完美的掌握官话,问题解决了。

其次,如果是新任职的官员或者是要觐见皇帝的外地官员,需要到六部之一的礼部参加演礼,主要内容就是基本的礼仪和官话培训。

遇到大神级的皇帝,语言问题就不是个事儿。康熙就是一个牛人,《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三省语音、朕悉通晓、观人察言即可识辨。

再说了,要想在官场混下去,混的好,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必须学好官话,不然会被人小看的。

第三,最难懂的应该是南方的语音,雍正对闽广官员带着乡音的官话上朝非常反感,还因此怀疑他们的做官能力。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

所以,雍正要求福建、两广建立正音书院,聘请官话教官,童生、秀才、举人要在八年内学好官话,否则就不准参加考试,官话直接和乌纱帽挂钩了,一声令下,全国掀起了学习官话的热潮。

清高宗 乾隆帝

有人就因为方言出事儿了

清朝初期,官场上频繁出现“冒籍”现象,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高考移民”,和我们现在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清朝时,江浙地区文化程度高,直隶地区相对差一些,朝廷就在中举人数上对直隶地区进行照顾,当时的户籍制度相对松散,有的人家就钻“易地考试”的空子。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乾隆专门设立了一个“审音御史”,一是听参加考试的举子的口音,杜绝“易地考试”,二是听新晋官员的口音,杜绝回家乡当官。

乾隆二十四年,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走关系,得到了面见乾隆的机会,乾隆首先问张廷泰的籍贯,张廷泰说是顺天府(今北京)人,乾隆脸色就变了,张廷泰的绍兴口音被乾隆听出来了,就把审音御史叫过来“奏对履历,为时无几,尚能辨其语音”,意思是,几句话我就能听出来他是南方人,你这个审音御史是干什么吃的,绍兴人怎么能当绍兴通判。然后一道圣旨,将张廷泰调到福建任职,罚了审音御史三个月的俸禄。






葛大小姐


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在古代,没有普通话的时候,古代大臣和君王之间用什么话来交流呢?



其实每一个中朝代都有他们普通话,也就是所谓的官话。官话主要是以黄帝所在地的当地方言为主。在古代,你想入朝为官,你必须能和皇帝有畅谈的能力,那么你就必须掌握黄帝所在当地方言。如果你不能很好的与君王沟通,那么一般会被分配到外地。


历朝历代的普通话也是都在变化的,秦朝时期的官话就是陕西话。唐朝时期的官话也是陕西话,因为他们的都城都在长安。所以陕西话带这两个朝代,也就被列为了官话。在清朝时期。满洲语被作为官话,东北话与北京话近似发音,非常相似,正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称呼,在秦汉时期,我们的普通话被称作为通语。变化不是很多,只是叫法换了一种而已,到了隋唐时期,普通话又叫做汉音,每个字的读音也是大致是相同的。宋朝时期,我们管它叫正音。到了清朝,我们把普通话称为了官话。



历史的蓝天空


有"普通话",还有专门的韵书教别人说。

隋朝《切韵》

唐朝《唐韵》

宋朝《大宋重修广韵》

元朝《中原音韵》

明朝——清前中期《洪武正韵》/古南京话(金陵雅音)

清1908年后——民国 北京官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官话(河北滦平音)






旧城旧梦旧时光369


古人也有官方语言。俗称:官话(又称雅言)。这是根据各个朝代,都城所在来修订的。科考功名时必修的科目,不然怎么在官场混。不会雅言,会被视为没学问,很难考取功名。古人普通百姓说话,与现在人并无太大区别。但官员说话都文绉绉的,那就是雅言。特殊人才除外可用方言。


例如:周朝至晋朝,大致的官话(雅言)是由洛阳话,和长安话来修订的雅言。以都城所在为准。

东晋至南北朝,分为南北方雅言。南方为建康雅言,北方为洛阳雅言。

到了隋朝以《切韵》为准。它集合兼顾了南北语音体系。唐,《唐韵》。宋,《广韵》。元,《蒙古语》和《中原音韵》同为雅言。明,《洪武正韵》。清,雍正年间(1728年)确立北京话为雅言。民国,官话为北京话(国语)。解放后普及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准修订的)。官话(雅言)并非直接使用都城方言,而是经过政府修订修改而成。所以基本不存在皇帝听不懂。


其实在古代皇上听不懂你说什么,也没太大关系,地方官一般都是先上奏折,才会召见。即使皇上听不懂,他也大致明白,也没人敢笑话皇上。但官员听不懂皇上的龙言,问题可就大了,弄不好就“呵呵”了。到了清朝皇帝也很辛苦的,必修4门语言,满,蒙,汉,藏。连皇上都会4种语言,当官的学官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辞海,雅言》记载,最早的雅言属于上古音系,如今已无方言对照。所以最早的雅言谁也不知道怎么说了。一个国家书同文车同轨,再有同一的官话,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的祖先非常智慧,一直沿用至今。方言有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推广普通话有着促进民族团结,文化,经济融合交流等重大作用。


明辨是非123


每次看古装剧,会发现电视剧里的人物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是现代剧还发现不出什么毛病,不知道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想过一个问题没,古代就有普通话了吗? 答案是没有的。那么每次上朝的时候,大臣怎么和皇帝商量国家大事的呢?各地官员讲着不同的方言皇帝能听懂吗?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其实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始就已经在注意这个问题了,秦始皇颁布了一个政策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的这样一个法令,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绩之一,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体现出统治者们了解语言统一性的重要性了。

而且,古代也有官话的,但是它的普及程度却没有那么高,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清朝雍正年间开展了一场推广普通话(就是当时的北京官话)的运动。朝廷设立了一个机构叫“正音书馆”,就是专门普及官话的。朝廷的通知下来后,福建、两广等地的各个府州县,都成立了正音书院,就是专门教官话的。

但这个书院的作用效果却不太明显,后来渐渐就取缔了。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梁启超觐见光绪,皇帝仍然被这个问题困扰,光绪接见梁启超时就因为说的话光绪听不懂就打断了他,结束了会面,梁启超就是因为这件事更加努力学习中文英文发音。

可见,官话在古代是一直被推广的,但推广的效果却不太理想。知道近代普通话的出现,才让我们真正做到了语言的统一。


关河南望


错了,古代有普通话,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官话”。

当了官,学习朝廷礼仪,其中有一项就是学习官话。当然,从我们的经历来看,南方人学习普通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入朝之初,未必有机会与皇帝长篇大论地对答,大部分是书面报告,口头上只要学会几句应酬言语就行了。

以后?以后可以慢慢学。在官场这个官话的大环境里,学习语言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当然是一般而言。

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推广“官话”,发生在清雍正年间。这是针对普通民众的。但也反而证明:可以在普通民众中推广,应该是在官场、在公职人员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如果说贵族中的统一语言,大概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还记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吗?其中一项措施就是“以汉语代替鲜卑语”,据说还挺人性:三十岁以下的马上就要说汉话,三十以上的可以稍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