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流传千古?

用户6757164648133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一批批的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的经典的诗词歌赋常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千古绝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名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这句诗把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一夜间,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比喻“冬景,以“春风”比喻“北风”,以“梨花”比喻“雪花”,新颖而又贴切的描绘出雪花在北风中翩翩起舞的繁荣壮丽情景。

这首诗含蓄而又深刻地描绘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风景,想象丰富多彩,意境鲜明独特,色彩缤纷浪漫,内涵含蓄深刻,极具有艺术气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美!令读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所有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春夏秋冬L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从题目上可看出,该诗是一首既咏雪又送友的诗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当安西北亭节度使封长清的判官。他送可能是其前任的武判官归京,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而诗中的的第二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了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这首写北方气候及景色的诗作,处处无不彰显出“突”、“奇”二字。

此时开篇就奇、突。

先说首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开篇首句着笔于“风”,这风是北方塞外的风,卷着地面沙土,来势无常而又凶猛,以至于“百草折”。这里的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我,就亲眼目睹过安西戈壁的“左公柳”被折断的境态。

“北风卷地”四个字,妙就妙在由“风”而见雪。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正是西北边塞风雪所特有的景象和精神。

正是由于诗的前两句所描述出的西北边塞的气候无常变化,才引发了后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塞北特有的神奇的景观。

说到风雨的变化无常,习惯上常用“骤”字;比如暴风骤雨,这“骤“字形容,来的突然而急促。诗人避开“骤”,却用了“忽”。“忽”,含有转折的意思,也来的迅猛,但又有点儿意料之外。贴切。甚妙。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的急促,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当然这次诗人惊奇的不是胡天八月的飞雪,而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异景,颇富有浪漫色彩。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便大雪纷飞。这大雪的纷飞是北风的作用和助力。因为雪大,积雪压枝欲低,远远望去,似白色的梨花,花团锦簇。

可惜,塞外之雪的美景和气势,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有切身感受;而诗人的家乡以及南地之人是无法想象的。

于是,睿智的诗人采取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它:梨花有雪的色白高洁,梨花在盛开的时候,也是花团锦簇;这景色都是南方人所熟知的画面。

何不以江南梨花喻胡天雪花,将春景替代冬景。再将“北风卷地”置换为“春风来”,于是在诗人的笔下,描绘的塞北冬景,产生的意境却是南方春天的美景。几乎使人忘记了塞外苦寒,而内心涌起的则是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温暖。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到“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和数字运用,更加表现出胡天雪景的繁荣壮丽。写到此,不仅想起东方虬的《春雪》:“春雪满空来,处处似花开”。也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其豪情与奇趣,都要比岑参的这首诗减让三分。

岑参的这种着景、造景的的表现手法,堪称奇绝。要品评这首诗,有一个成语恰如其分:妙手回春!

这也许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能成为千古流传名句的原因所在。


文子心语


因为读起来很美,想象中的情景更美。

另外用词都是常用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几乎一遍就能记住。

美的诗句,再加上容易记住让世人传唱,自然就流传千古了。

类似的还有静夜思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滕王阁序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江雪里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悯农里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诗句所用大多为常用词,且平仄相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描绘的景象或者抒发的情感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自然就流传开来传唱至今。

现在回归正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前四句很明显是在写景。北方的狂风席卷大地吹的草地相折,胡地仅仅八月就开始下雪。忽然一夜之间就好像春天来了一样,外面的树林就像梨树一样挂着银装素裹盛开了。

这里的写景极美,将雪花喻作梨花,将冬日的雪景喻作春景,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没几个。这句无论从写景、写意来看都是传世之作,单靠诗文的功底是写不出来的,必然是岑参晨间起来看到了这样的雪景发出对应的感叹继而想到此句。

这么美的写景写意的诗句,再加上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自然就流传千古了。


种花家的猫ToT


先不回答你的问题,把诗吟来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共十八句,其中只有三句话是写送别时在中军大帐摆下酒宴,酒宴中奏乐助兴,酒罢辕门送走武判官。其余诗句全部描绘天气如何之寒冷、气候如何之恶劣。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开头两句,明明描写胡地八月份就寒风凛冽,漫天飞雪了,怎么到第三句突然就如春风吹来,梨花盛开了呢?其实这是一个形象的比拟句,北方冬天雪后,树木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景致怡人。

因岑参是湖北江陵人(或南阳人),此时此刻想到了故乡春天的盛开的梨花,所以用形容故乡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比拟北方的雪景。比较具有跳脱性,给人一种不一般的感觉,只能用非比寻常来形容了。

“一冬”,“一春”;“一雪”,“一花”。

虽时令相悖,但颜色、场景相似。从大自然的不同处寻找相同。这种大胆的比喻足以令文人墨客仰首崇拜,令读者瞠目,忽觉焕然一新,如沐春风!

故此:此诗句成诗中之经典名句,流传千古,不绝于后人也!

欢迎大家一起品评,也想听听你的想法!





木煜子


这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与杜甫交好,杜曾评价岑参的诗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意指岑参的诗充满了奇情妙思。这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有其“奇趣,奇妙之处”!

这句诗首先妙在用“春之梨花盛开”来比喻“冬之飞雪到来”。诗人初见边塞飞雪的“奇景”,既感到神奇也感到欣喜,那么如何向那些并没有来过边塞甚至是那些江南的人描绘眼前这幅奇景呢?诗人便以大家熟悉的春景来作比,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以花喻雪,可谓匠心独运,“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千树万树”也表现了景象的繁荣壮丽。

其次是这句诗中的“忽”字。这句诗是全诗的第二句,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笔所未到气已吞”,正是因为“风之猛”,才有了下一句的“雪之大”。“忽”字呼应了第一句的“即”字,“即”“忽”二字表现了塞外风景之奇特,也体现了诗人的惊喜好奇之情,仿佛只是一夜间天地便银装素裹,变成了白皑皑的一片。可以说,一个“忽”字既写了雪景,又写了心境。

我们常说大唐风骨,宋朝人写诗是绝对没有这样奇瑰的想象的。为什么?因为没有这般辽阔的胸襟和豪情。边塞北疆苦寒之地,而诗人将春景比冬景,不仅让人感觉不到那样的寒冷艰苦,反而被诗人的豪情所感染,忘记奇寒而感到喜悦和温暖。似乎诗人在对读者说,来这里吧,“功名只向马上取”,这里才是建功立业的地方,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说这句诗不仅写景写情,更写出了大唐气象!

以上就是我对这句诗的理解,谢谢。


风情万种的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述了诗人送别好友归京时看到的奇丽雪景。诗人将眼前狂烈北风吹起的漫天雪花,描绘成“春风”唤醒的千千万万树的“梨花”,场面是何等的繁荣壮丽,置身其中甚为欣喜;而“忽如”二字恰到好处的展现了边塞天气的变化莫测,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雪景霎时惊喜上心头的欢愉。

边塞飞雪本是严寒冷酷,在诗人的描述下却变得异常温暖可人,可见诗人对此情此景的惊奇与喜爱,将冬雪化为春花,又是何等的爱怜;在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中还能唤生出如此惊奇爱怜之意,可见诗人的乐观与豪情。整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霎时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温暖欣喜之意袭满全身,是何等的舒畅,大概就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世人欣喜不已,故而广为流传。


奶茶爱尚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景色极为奇丽。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这是对未来踌躇满志的一种期待。试想假如,严冬之中如果一夜之间人们盼望已久的春天到来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心旷神怡,勃勃生机,踌躇满志,翱翔天空,这不是人们普遍向往的吗?正不愧是千古佳句!


王志毅


幼时常常把这句诗当做描写春天的景色,毕竟“春风”“梨花”等词,太让人浮想联翩,长大了才明白,这或许就是这句诗的厉害之处。

能够想到将冬雪比做春花,把寒冷的冬天写出了春天般温暖的感觉,古往今来,应该唯有岑参一人。

这句诗大致意思是,一夜大雪,树上挂满了晶莹洁白的雪花,天明之后一看,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就好像是昨夜吹来了春风,使千树万树呈现出梨花怒放之景。

具体分析来看,首先,“忽如”二字用的妙极,这两个字既写出了“胡天”的气候的变化无常,八月大雪骤然而至,又传达出了诗人看到眼前绝美风景时惊喜好奇的神情,可以说用的恰到好处。

之后,“千树万树”四个字更是突出了景之壮阔,千万棵树木被皑皑白雪所覆盖,仿佛透过这个词,看到了雪压冬林的景象,可以说颇具浪漫色彩。“梨花”,指的是雪花飘落堆积枝头的样子,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雪花的洁白和晶莹剔透。

这句诗合起来进行赏析,诗人以花喻雪,匠心独具,将塞外冬景比做内地春景,构思新巧,意境奇绝,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即使是从未见过雪的人,也能从诗句的描绘中,由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联想到边塞纷纷扬扬的大雪,读过之后仍然回味无穷。

总得来说,这种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而诗人岑参的这首边塞送别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唐代边塞诗的压轴之作。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又可以说是压轴之作中流传千古的咏雪名句。

欢迎大家的指正和建议。





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


此句之美,美在咏颂了对美好的期盼。所以岑参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流传千年,脍炙人口,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民众耳熟能详。

其实当时的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在塞北胡天,农历八月就开始下雪,北风起时更是寒冷刺骨。我们不妨从诗中另两句得以感受: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棉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说明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条件。

在寒冬,在酷冷中,人们会自然向往春临大地,花开回暖的季节。此时的雪花幻成了梨花,也反映了诗人夹带乐观的一面,正是这美好的幻觉,燃起了人生的希望。

千百年来,多少后人以此激励,也以此作比,使该句的点赞与转发量大增,成就了这位唐朝网红,他的脱口秀也成金句,流传千古。





天高云淡1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曾诗云“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就连老杜都称之为奇,我认为本联能千古流传主要是作者超凡脱俗的笔力,用春来写冬,用中原的物华来描写塞外的苍凉,实在是妙不可言,让没有去过当地的人也能合理地联想出这一幕雪景。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本诗是名篇,不光只有这一名句,还有其他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里我们契合题意只品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

首先我们来看前半句,抓住一个关键词“忽如”。“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虽说诗人不是第一次出塞,肯定见识过塞外的雪景,估计他之前也没有见过此班暴雪,所以立刻才思喷涌。

我们再来看后半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大多数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白花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让更多没有见过塞外暴雪的人有了想象的空间和参照。诗人将春景比冬景,用他的妙手把我们带回了永恒的唐朝,而他所处于的阶段又正如春天一般充满活力。

最后再来讲一讲今人写雪,我之前看过很多水平一般的“诗者”,出现字眼最多就是六出、雪神、六方之类十分生涩的词汇,为何不仿前人写实景就用常过字,只要运用得当也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