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青少年唯学习不闻其他,能培养出有梦、有活力、有热血的希望一代吗?你怎么看?

兜兜儿爸


非常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当代青少年接受的诱惑太多了,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我们用“度娘”来搜索一下这个问题,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3,900,000个。

看看这些搜索结果,你会发现现在很多人在问“青少年为啥不爱学习了”。我想这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很大。

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学生和我说不想上学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想,他和我说学习没有用。“有个同学天天发视频,现在每个月都挣好几万。我上了大学,回来也不还得找工作。”这个同学说道。咋这么一听,确实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我发现就不一样了。你不上学一定能挣钱吗?你没有好的学历,也没有挣到一分钱,怎么办呢?

有的人会说学技能,那么去哪能学到真正的技术?你知道吗?你的技术一定能够让你致富吗?没有良好的教育经历,你的眼界能够足够开阔吗?

“我是个老板,但我没有上过一天学。”有人这么说。我想告诉你,这个真的挺厉害。但是他不是没有学习,他可能学习的东西比别人多。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不知道吃尽了多少苦头,不知道学习了多少生存技能。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开拓眼界是在太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做个小呆子。在大学的时候,开拓眼界是必须的。没有良好的人际和阅历,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


101个王老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书呆子的代名词啊。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可能成绩很好,考上名校。但是到了大学,他何如融入丰富的大学生活。

可能他搞科研,不需要懂得很多。但是只学习到一定程度上会遇到瓶颈,即便他有多优秀,很难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你看看那些符合当代潮流的人。马云,他爱学习,但是如果只会学习,不关心当下互联网电商前景,他能成就阿里巴巴吗?

罗振宇,很拼很爱学习吧,人家也不是只是学习啊,他还做跨年演讲,还出书贩卖知识。

疫情当下的时代伟人钟南山,老人家也不是只读书,他年轻时是运动健将,热爱运动的他有一副好体格。

达芬奇不只在艺术上有成就,他还在物理,医学上均有建树。爱因斯坦在小提琴上也有造诣。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会发现校园里的男神不是只会读书,他篮球打得好,情商高,衣品好……

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才是有前景的,本质上还是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当下社会要的是一个对世界抱有好奇,能洞察捕捉时代的潮流,想要探索和改变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人。


糖墨



不过,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来看:我们谈青少年的“学习”,他们学的究竟是什么内容?


虽然我们的教改被频频诟病,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很难用一套教学方案适应各个地区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不过总体来看,教改重视阅读、强化思维的改革方向还是正确的。


从阅读能力来看,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地区,已经不仅要求学生多读书,更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内化、边读边输出。阅读能力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人生底色,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人。


从关心时事来看,每周一次班会的时事讨论活动确实不能满足学生对新闻的了解需求。但是从高考、中考越来越多的与时事相联系的趋势中可以看到,虽然课时设置相对不足,但是考试正在倒逼学生去了解时事,关心如何对时事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如何对经济、政治有正确的理解。

文科方面,我们的青少年们已经越来越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全局观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容应对课内学习。比如六年级下期的语文课本中,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四篇课文组成,分别是《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然而四篇课文显然远远不能概括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的风俗风貌,所以这一单元的拓展学习中,内容丰富,既有写家乡风俗的习作练习,又有课外阅读、课外视频的拓展,还需要同学间彼此讨论,开展演讲活动。


理科方面,现在的青少年,每个学期除了学习理科知识外,都要学习一两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在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也更看重动手能力了,各学科和交叉学科都提供了大量充满趣味性、更符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和比赛项目。

当然,尽管我们的教学有了很多改进,但是与国际先进的教育体系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比如系统学习协作能力、深阅读能力,系统训练想象力和创造性、情感感受力等等。


另外我们更需要看到,虽然教育方式在改革,但是很多地方的教学能力还跟不上,学校的硬件、软件都需要再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成为教育的瓶颈,优秀教师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最宝贵资源。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带领青少年以正确的姿势进行学习。


因此,青少年唯学习不闻其他,是肯定无法培养出希望一代的。然而,在我看来,我们的青少年们不是学习得太多,而是学得还不够多!仅仅反对“唯学习而不闻其他”,是没有看到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本身就不仅仅只包含文字和公式。产生“唯学习而不闻其他”的担忧,是对教育的误解:学习的本质本就不是死读书,而是终身成长。


天地广阔,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在学习中深入地“闻其他”,才能构建出强大的思维体系,才能不断进步。


也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创造梦想、充满真正的活力,才能成为有能力承载希望的下一代。


亭亭漫读


题主问题中的“学习”其实是有歧义的。

首先请允许我思考一下学习的概念是什么?我情愿理解题主的暗含之意可能是指读书。如果这样的话,只是读死书死读书明显是不能培养出有梦、有活力、有热血的希望一代的。但若是能把书先读厚再读薄再读厚再读薄,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就不一样了。到这种程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就是其中饱含的每个读书人的梦、活力、热血与希望所在吗?

其次请允许我思考一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渠道、手段和形式。学习还可以是“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除了学知识学文化之外,还可以是“学做人”“学做事”“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学习甚至还可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像关学大家张载老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这其中的梦、活力、热血与希望,显而易见是涌动、洋溢而动人、震撼的。

最后请允许我思考一下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学习非一日之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双耳不闻窗外事、唯学习不闻其他的阶段。只有沉得下心来,才可能提得出神,出得来彩。那么这就是很难能可贵得了!#萌新作者创新计划二期#


阳光身心沐春风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甚至于在走向社会后发现“学无所用”。作为学校、老师、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



我们要教育善导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他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联。青少年要主动去发现,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热爱社会,亲近社会。告诉他们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现实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也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融入社会当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树立远大志向而竭尽努力。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有我们现在好好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热血、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才能挑起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重任


大唐之桂林那点事


要想后来有出血,

必须从小就努力。

文武双全德智体,

必须天天要牢记。

下苦功夫学全面,

栋梁之材就是你。

天时地理人和气,

荣华富贵追着你。

昆明市档案馆

退休十年职工

陈福英写

2020.3.3











福英127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如果年轻一代只关在教室里学习,不出去看看世界有多大,就算将来考上清华北大又如何?还不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一批行走的储存器。

要想让一代人有活力,有梦想,有热血,必须把他们丢进炼钢炉里反复淬炼。


阿扉afield


不知提问者是否对学习有错误的认识,学习所包涵的范围很广,除了在学校的读书之外,社团活动也是学习,社会实践也是学习,这些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梦想、活力、热血。

中国的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应试内容,并非只限于书本。现在体育、微机实操、物理化学实验,都已经进入大型考试中高考。对于在校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课程,音体美都有,学校组织的社团也是动静结合,丰富多彩。

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团活动中的很多具体组织,学校都放手给学生们进行。一场比赛,一次活动,一个项目,孩子们都是自己构思,自己确定文案,自己分派任务,分工合作。这些,就是现实工作中的协同完成任务一样,只是试验版,微缩版而已。

除了在学校,在网上的学习渠道也是非常充沛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很多的网上课堂学习不同的知识,比如有孩子在网上学英语,有的在网上学心理学,还有学乐器的,都很方便。这次疫情之下,网课的推广也证明了,网络可以实现很多现实中的需求,学习当然是没有问题。

以上所说的,全部是通过学校或者网上的机构来实现对孩子的学习,那么,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更是让孩子有梦想有目标,能热血有活力的重要环境。爸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遵循每个成长窗口期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孩子们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力量,成为个棒棒的孩子。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不会只学成书呆子,不管是哪个学校,都希望培养全面的人才,综合型人才,那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实现这些是没有问题的。


王华教育


这位家长,您好,感谢您的提问。

孩子喜欢学习是太好的事了,现在的教学环境教出的“书呆子”并不多,孩子爱学习,说明具备学习的能力,让他发挥所长,多让他学习几门语言,特别是口语,语言能力,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开阔眼界,会增加自信。

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大城市,古镇,国外都可以,让他了解书本以外的山河。

多鼓励他,认可他,不要总是围绕学习成绩。

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家园共育,智商和情商并进。

有梦,有活力,有热血,首要前提是要有自信。

自信是可以培养的。


言早早talk


1、唯学习不闻其他,最大的问题在于科技发展太快,很可能一头扎进书屋会导致社会脱节,这不一定非得看是否学习入迷,举个不恰当例子东部发达地域和中西部的差别就已然明显,这很多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昧学习主要隐患也在此,在于信息的缺失。

2、青少年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我国特色,从这一角度在下认为学校里的教育引导足以令同学们树立起正确三观,需要补充的一是网络资讯良莠不齐、二是家长言传身教需要补位。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毕竟短期内都要在这一年纪摄取理论知识,认真学习不闻外物也是家长老师的重要要求,不好改动。我国国情中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最公平机会,为此每位同学每位家长都无比看重,在努力学习尚不能把握机会的状况下涉猎其它很难很难。

综合来说,青少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其文化学习中能起到正确引导作用的话,足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是要请学校避免死读书,学以致用、例如通过实验掌握理化知识就比较好。

PS:相较于青少年时期为高考而全心全意,在下更担心大学教育。很多情况下同学们上大学后的退步乃至堕落根本在于上大学后卸去高考的重担,无比开心地接触各种初高中不允许接触的事物,就容易沉迷其中;而这对大学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应该做出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