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山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位於運城市北部,頭枕稷王山,腳蹬陳家山,山西的母親河--汾河自東向西,像一條黃色的長龍,蜿蜒流淌,匯入黃河。

在距離稷山縣30餘公里的東南端,有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人稱“稷王山”, 成片的田野沿著山腳向河岸階梯延展,溝壑縱橫,一望無際,耕作和灌溉條件比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山西的糧倉。相傳,華夏農業文明的正式起源是從農業始祖后稷在稷王山播種五穀的那雙手開始的。當時,后稷看到人們以狩獵採集為生而經常忍飢挨餓時,心痛不已,他走遍河東的山山水水,用石頭和木塊製成農具,教人們耕田稼穡。堯帝知道後專聘他做農師,指導人們做各種農藝。後人為了紀念和感謝后稷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便敬稱后稷為稷王,把此山稱為稷王山,並在山頂建了造一座塔,叫稷王塔。每年夏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舉行隆重祭典。

稷王廟

稷王廟位於稷山縣城步行西街中心。始建於元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現有後稷樓、姜原殿、獻殿、大殿、鐘樓、鼓樓、四座配殿、勵精院、兩根圖騰柱、兩座古石坊、兩座重簷園亭、61間廊屋、14間碑廊,總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建築宏偉、佈局嚴謹、錯落有致、氣勢輝煌,是國內朝拜農神的一座宮殿式廟宇,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走進稷王廟正殿舉目瞻仰,整個大殿好似一把撐開的大傘。它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房屋四簷整齊,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託,簷五脊頂。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後兩段,穿插相構,兩根斜撐術集結屋頂,重力四散下層。方形間架,互相牽依;頂脊小而靈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個屋頂部分不及殿長的五分之一。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築結構和特殊的民族風格,在研究中國古代建築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稷王廟原稱后稷廟,是為了祭祀農業始祖后稷而建造的廟宇。后稷一生教民稼穡他的功績可謂: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歷代官民所敬仰、永垂紀念。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王廟最引人入勝之處,是它在建築藝術上蘊涵有“三絕”,讓人歎服不止:

稷王廟“三絕”之一——精湛的石雕。其中最攝人心魄的是主樓正門前的兩根蟠龍石柱。一柱為火焰熊熊,朱雀穿躍的火龍柱,一柱為雲騰浪湧,魚躍龍飛的水柱。以鬼斧神工之藝術,展示著古老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文化內涵。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王廟的第二絕——壯美的琉璃。進入稷王廟,抬眼望各個建築之頂而去,望見的,是一個流光溢彩的藝術世界。那鋪頂的彩瓦,脊飾上的花卉、天馬、神獸、人物,還有主脊兩端高大的螭吻等。一時讓人忘了是騁目於古老的中國文化,還是神遊於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元代原裝琉璃脊飾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王廟最值得注目的第三絕——奇妙的木刻。絕就絕在其以靜止的手法展示了行走的歷史,以無聲的筆調描繪了有聲有色的世界。這是一幅靈動而有生命的立體畫。畫上,有手持穀穗的稷王、耕耘播種的農夫、默默辛勞的牛馬、碾滾的碌碡、揚穀的扇車等,畫上人物,既是昨日開啟農耕文明的后稷及周部族,也是今日沿著后稷鋪就的農耕文明線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眾百姓。因而,這幅畫,與其說“掛”在獻殿前簷板上,不如說掛在一個民族信念的-上,一動,就有古今共振的樂章。同時被高高掛起的,還有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這就是—“社”與“稷”,“土地”與“糧食”。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大佛寺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沿大佛路向北一公里,就到了位於縣城東北、被稱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的佛閣寺,其寺又名"清涼院",因寺內有一巨佛,故俗稱"大佛寺"。大佛寺處高崖之上,氣勢雄偉,其土雕大佛及眾多佛像,在華北地區極為罕見,在我國雕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大雄寶殿內正中供奉一尊依崖而雕的巨型釋迦牟尼座像,這尊佛像雕塑於金代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國,大佛的塑像比比皆是,但大多是石雕、木刻、泥塑之作,而這尊佛像是在懸崖上由一座自然的土丘雕刻而成。它高20米,寬6.8米,在歷經了860多年的風雨之後依然保存的如此完整,其出類拔萃和獨具特色使它當之無愧的被專家和學者們譽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巨佛的慈祥和宏偉的面貌。佛雕體態豐滿、比例精確、衣褶自然。衣裙飄帶的褶皺被匠師們處理的疏密相間,寬窄有度,大佛的頭飾密集羅鬢,鼻樑高挺,兩眼端莊,散發著神光,兩隻巨大的雙耳垂在寬厚的雙肩之上。嘴角微翹,流露出善意祥和的喜悅。左手下垂扶於左膝之上,右手則上舉呈“說法印”的佛手狀,這說明大佛正在為人們講經說法,賜福降祥。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擊起火,木構建築灰飛煙滅,大佛卻傲然挺立、完好無損,大佛由此聲名鵲起,信眾日多。

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正殿、文殊殿,普賢殿等,均是2004年後重建,建築均為仿元風格。

青龍寺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青龍寺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城,由工部尚書王政奉敕而建,創建成於唐代朔二年(公元662年)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補繪。現存建築系元、明遺物,佔地約6000餘平方米。大殿、中殿和伽藍殿內保存有壁畫196.38平方米,十分珍貴。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釋迦摩尼說法圖

大殿壁畫內容單一,是專事佛教活動的圖像。左右壁上各繪製了一佛二菩薩的巨幅壁畫,東山牆為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西山牆為彌勒和觀音、地藏。大殿壁畫由於物象較少,物體較大,所以,在繪畫的線條運用上,尤為誘人,有些線條雖近五、六尺長,竟流暢自如,一氣呵成,可謂神來之筆。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梵摩越剃度圖

立佛殿,俗名腰殿,其四壁為“水陸畫”,是青龍寺壁畫中的精華所在,共畫有五百餘尊大小不同的神像人物,上下三層交錯,大小依次排列,錯落有致,製作跨元、明兩個時期,表現出了古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技術和技能。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文殊菩薩像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迦葉像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迦陵頻伽,尾羽飄飄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鬼子母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1928年,曾有內外勾結者企圖以五百袁大頭將壁畫盜賣境外。壁畫在剝離偷運時,被馬村村民發現,村民們自發組織反抗,終將壁畫大部奪回,重新砌裝上牆,如今青龍寺的牆上依然能見到斑駁傷痕與切割後留下的空白。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宋金磚雕墓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宋金墓群位於稷山縣城西四公里之馬村西南隅,東與聞名全國的青龍寺相距300米,原為馬村段氏祖瑩地。宋金墓群是十四座仿木構建築且為四合院式的磚質雕花墓。各墓室雖磚質相同,但在結構上裝飾上卻各有千秋,有窯洞式,樓閣式,宮殿式,分單簷,重簷和多重簷等,大多為四合院民宅樣式,真可謂精巧美觀,玲瓏剔透。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墓門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門楣,人物、走獸、卷草、瓶花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各個墓室中,不論是門窗隔扇,滴水貓頭,飛禽走獸,花草人物,還是墓內迴廊下安祥端坐的墓主人夫婦以及書童侍女和陳設廊下的“二十四孝”人物組雕,什麼曾用名參打柴,劉恆嘗藥,陸績懷桔,楊得打虎,丁蘭刻木等等,或雕刻,或捏製,無一不逼真生動,栩栩如生。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門窗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門窗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墓主夫婦及僕從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婦人半推門

尤其應到的是墓主人對面有舞臺樂樓,既有樂隊又有演員,樂器大鼓,腰鼓,拍板,橫笛等多種吹打樂組成,演員行當齊全,分副淨,副末,裝旦,末泥,裝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表演技巧,真是維妙維肖,活靈活現。若進入一墓室,真宛若光臨一座陳設工藝珍品之殿堂,實有琳琅滿目,華氣盈門之感。若遊覽全部墓室,即宛如光臨一座陳設工藝珍品的地下宮殿,大有琳琅滿目,異寶紛呈之感。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演員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磚雕地宮具有十分難得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它不僅為我們研究宋金建築特別是民居營造,有著十分翔實的歷史佐證,更為重要的是,對中國戲曲表演體制的形成時間,竟提供了提前二百餘年的發展史料。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宋金墓群,現已被中國大百科全書收錄,在這裡,既的獨佔景觀的地下宮殿雕刻群,又有多姿的地上建築群,松柏雲彩成林,奇形怪狀花異草滿園,真正成為我國的旅遊勝地之一。

稷山高臺花鼓

山西稷山高臺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鼓樂舞蹈,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聖人後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中國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穀豐登。由古代河東地區傳統的稷山花鼓發展演變的稷山高臺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山西運城稷山縣,花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逢年過節、趕廟會、鬧紅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場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臺花鼓明清時已形成規模和體系,現以桐上花鼓、東蒲花鼓、稷山安福藝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稷山特產

稷山麻花——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中華麵食在山西,而山西面食有其一。稷山麻花,因源於中華民族農業始祖教民稼穡、栽植五穀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製作精成,用料考究,色澤金黃,圓潤透亮,食時酥脆適口,油而不膩,嚼後無渣,百食不厭,風味無窮,長存不回潮,留味一品香。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稷山麻花成為中國麻花發源地,是炎黃子孫喜愛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食品。

稷山餅子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山餅子有半圓的和三角的,餅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稷山餅子早在明朝就已出名,有圓形油酥餅、半圓形蔥花餅或麻辣餅及三角形油酥餅等類型,口味香酥適口。

翟店餅子在稷山頗有名氣,其和麵、起面、上油、用料和掌握火候,都有一套製作技巧。其狀多以圓餅和半圓餅為主,尤其半圓餅子味正、脆香、色澤焦黃厚膨、外脆內嫩、後味特別香,深受顧客歡迎。

稷山餅子已逐步形成一個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縣農民在全國各地打餅子的有數千人之多,其中翟店鎮西位村就有200多人在省內,北京、河南等地打餅子掙錢,每年收入20萬元左右,人稱該村為“打餅村”。

釀菜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釀菜是稷山縣的傳統菜餚。清末年間就已馳名河東。當時有一句順口溜:“稷山釀菜好,稷山釀菜香,不嘗釀菜味,枉來稷山城”其中的釀菜分別有醃韭菜,鹹菜疙瘩等。稷山縣不論城鎮還是鄉村,設宴待客席上少不了釀菜。特點是釀菜菜形如同切好的香腸片,像“金錢”一般漂浮在湯清見底的碗裡,味醇香可口。

稷山板棗

山旅運城,第八站,稷山縣——華夏農業文明的起源之地

稷山板棗產區主要在稷峰鎮的陶梁、姚村、平隴、馬村、南陽、永寧、胡家莊、東段、辛莊等村。板棗,歷代貢品,中國十大名棗之首。皮薄肉厚核小,口感細膩無渣,含糖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棗類最高。大肥碩,色澤紅豔,肉厚核小,質地細密,含糖分多,味道甘美,富有彈性,久儲不幹,享譽國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