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看了小说知道大致剧情的读者为什么还会去追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一苑花开


任何改编都不是对原著的全盘挪用,而必然会有所取舍、改动,并且加入改编者自己的表达意图。了解小说的读者往往更有欲望去探究影视是如何对作品进行的改编,探究导演和编剧的理解与表达跟小说作者甚至作为读者的自己有哪些不同。越是熟悉原著、喜欢原著的人,这种探究欲就会越强烈,因为他在头脑之中已有预设,其观影体验比不了解原著的人多了一道比对过程。

小说和影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载体。小说是文字艺术,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最终都靠读者的想象得以实现,俗一点说就是“脑补”。影视则是视听艺术,一切都靠实际的表演、画面和音效来完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学的特质决定的,但当这一千个读者在银幕上观看哈姆雷特时,哈姆雷特就只有演员扮演的那一个了。影视的呈现与之前脑海中的想象是吻合还是完全不同,又或者小说里非现实的一面会被影视以怎样的方式落实,都满足了一种变现欲,成就了普通观影之外的另一种乐趣。

这些心理结构,不仅促使着看过小说的读者去看改编的影视剧,也会诱使一部分看完影视剧的观众去阅读原著小说。

此外,影视化有其独特魅力。一部影视剧不是只有情节,还有诸如表演、配乐、摄影、布景、剪辑等等要素,每一环都是艺术,都是值得欣赏的。看过小说的读者熟悉的仅仅是剧情而已,在其他方面同样是一个全新的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并不妨碍对影视作品的欣赏。


徐鹏远


因为视听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对于一个血肉丰满的想象世界来说,越喜欢它,当然是越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感知它、丰富它。剧情是重要的部分,但是却不是全部,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人物由不同演员会诠释出什么风格,影像由不同导演会呈现出什么气质,都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更进一步,对于很多翻拍了很多遍的经典作品而言,在不同的时代,对剧情会有不同的侧重、剪辑、解读,这种剪裁的方式,正是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也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部分。

举个例子,《红楼梦》的小说情节,基本是家喻户晓,但是每次《红楼梦》影视化,还是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大家关注的点集中在谁来演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这些经典人物形象,如何呈现桃源仙境的富贵之园大观园,如何表达封建王朝大家族在穷奢极欲中暗藏危机、行将就木的暗潮涌动。简而言之,在小说中,总有超出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部分,而大家希望看到这些部分如何以影视这种形式更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或者说,这就是广义上的“视觉奇观”。

再比如《安娜·卡列尼娜》,被不同国家翻拍过18次,每次也都引人关注,在小说诞生之初,这部作品是歌颂安娜·卡列尼娜勇敢追求自由与爱情,反抗丈夫卡列宁带来的封建迂腐的家庭生活。但是在2012年的改编电影中,安娜和情人沃伦斯基,却恰似一对出轨的奸夫淫妇,卡列宁反而成了无辜的受害者。1877年小说诞生时,生产元素从封建主义固化走向资本主义自由流通,而2012年资本主义面临困局,社会重新转为维护传统核心家庭关系。时代气息正是在与小说不同年代的影视改编中体现。


薛暖暖


就想知道字里行间的想象,和由导演拍出来的画面是否贴合。

因为喜欢某部小说,烂熟于心,所以才会去看相关的电视剧。

当然,这本小说要看是到了谁手里了。

譬如孔笙,我摩拳擦掌准备看,或者二刷。譬如某雷剧导演,剧集多半是残了,辣眼睛。


回味老电影


知道剧情是大家思想里面存在的东西,追改编的影视剧是想肉眼看到剧情是怎样呈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