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韓愈在潮州治理才八個月的時間,為什麼潮州的江山卻能改姓韓?

趣史雜談


韓愈(768—824),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中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陽山縣令、河南縣令、法曹參軍、尚書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行軍司馬、潮州刺史、袁州刺史、刑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蘇軾並稱“韓蘇”,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有雙重人格,他的命運曲折不定。但無論怎樣,韓愈不務虛,是個幹實事的好官。

韓愈25歲中進士,29歲開始走上政治道路,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

韓愈一生中先後被貶到外地任官多次,僅到嶺南廣東就有兩次。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看到百姓生活疾苦,便向朝廷上書,但遭到小人的陷害,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省)縣令。這年底,韓愈冒著嚴寒,趕往遙遠而貧窮的嶺南。 面對陽山的荒蕪景象,韓愈不禁長嘆一聲:“陽山真是天下最窮的地方!”

但他沒有消沉,而是深入民間,幫助百姓解決生活困難;來到田間地頭,參加山民的耕作和魚獵活動,給百姓幹實事。

他發現此地的耕作方式與中原大不相同,農人揮動笨重的鋤頭開墾著鬆軟的沙地,很吃力,效率低。韓愈就畫了圖,讓鐵匠照著圖樣打造了一把專門用來翻沙的農具。農人們使用後,都說翻地快,重量輕,用起來不累人,挺好。

老百姓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奔走相告,說陽山來了個好官,同時大家紛紛打造這種工具,快速推廣。一時間爐火熊熊,鐵匠鋪生意也被激活了。

韓愈還發現,這裡不但經濟落後,飲食也不科學——老百姓一日三餐都是將農作物的根莖煮了吃,這樣既不利於消化又容易患腸胃病。韓愈就把中原人的飲食方式介紹給當地人,大家很樂意接受,從而改變了落後的飲食習慣。

百姓們感激韓愈,非常擁戴他。韓愈初到時水土有些不服,這可急壞了陽山人民,人們幾乎把偏方全拿來了,紛紛為他抓藥治病。

由於韓愈經常實施些惠民政策,深受百姓敬愛,有些人家生了孩子,就以他的姓或字為名。

韓愈還在陽山傳播中原文化,如在牧民山創辦書院,處理完自己的工作後親自教導學生。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他的門下,吟詩論道。而韓愈自己所寫的作品,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也都很可觀。今天我們從書本上依然能看到他的很多優秀詩文。

書院有個學生很聰穎,但讀起書來相當馬虎,不求瞭解文意。為培養這個人才,韓愈帶他去連江釣魚,講解讀書的方法。後來此人考中進士,在當地引起極大轟動。人們為了紀念韓愈,便在他釣魚育人的地方築起亭臺,取名“釣魚臺”。

由於韓愈的到來,陽山曾一度改名為韓邑,湟川改名為韓水,牧民山改名為賢令山。直到今天,這裡還有望韓橋、望韓門、尊韓堂等,讚美韓愈的政績與德行。一直到清代,還有人寫詩懷念他:“陽山終不窮!天下知韓公。至今賢令山,何人繼高風?”

韓愈在陽山只生活1年多,卻跨了3個年頭。在這裡,老百姓擁護他,他心情很愉快;但有一樣總是讓他不爽,就是水土不服,所以他想調走。

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派使者去鳳翔恭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的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堅決上表《論佛骨表》,說佛是不可信的,要求將佛骨丟棄在水火之中以了斷天下人的疑惑。

憲宗看完之後非常生氣,要用酷刑處死韓愈。幸好宰相裴度等人極力為他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刺史。16年後,韓愈再次長途跋涉來到嶺南。

韓愈任潮州刺史其實也只有8個月。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被遠貶而消沉,而是以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愛民之心,在潮州傳播中原地區先進、發達的農業文明,選拔潮州的優秀人才加以任用。

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學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抗擊洪水灌溉田地。

千餘年來,潮州擁有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特別富有傳奇色彩的是祭鱷魚。當時韓江上有鱷魚出現,傷害百姓與家畜,危害很大。

韓愈在韓江邊擺開了陣勢,一陣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之後,投進了豬羊。然後,穿戴講究的韓愈,頭頂蒼天,腳踏大地,面對著滔滔江水,嚴肅地念起了他寫的那篇膾炙人口的不朽文章《祭鱷魚文》。傳說鱷魚就此遷走了。

潮州的人民為感念韓愈,當地的江山都姓了韓:韓江、韓山、韓堤、韓文公祠、景韓亭、昌黎路、祭鱷臺、韓山書院、韓山師範學院,等等。

可見在韓愈的身上被貶不可怕,不為民辦事那才是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編著者語:紀念和感戴韓愈,其實是一種人文精神和民心所向。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首先韓愈必須是有群眾基礎的;假如沒有群眾基礎,沒有人民的代代傳頌,也就沒有今天我們所瞭解的“韓愈”。



業餘歷史學家


以前潮汕有條江叫惡溪,溪裡有很多大鱷魚,韓愈左遷到潮汕後寫了《祭鱷魚文》,據說鱷魚聽後就乖乖跑了,此後潮汕民眾改稱此江為韓江。

除這種傳說性質很強的事外,韓愈還幹了很多實事。

1.振文風

據《潮州府志》載韓愈“以諫迎佛骨謫潮州刺史,首置鄉校,延趙德為師,捐俸百千為舉本,收其贏餘給學生廚饌費。自是潮篤於文行”。不僅辦學校還捐款幫助辦學讓學生吃的好,自從潮汕文風大振。

2.改民風

當時潮汕地區流行擄人為奴,韓愈則在潮汕釋放奴僕,禁止此惡習。據唐人皇甫湜所做的《韓文公神道碑》記載:韓愈對“掠賣之口,計庸免之,未相計值,輒與錢贖,及還,著之赦會”。

3.興農本

大文豪韓愈在潮汕寫了諸多祭文,如《祭大湖神文》、《又祭大湖神文》、《祭城隍文》、《祭界石神文》、《祭止雨文》、《祭鱷魚文》。這些祭文都和水有關,除祭神求風調雨順外,韓愈還在潮汕興建水利,留下了很多利民過程。

正因韓愈的這些功績,潮汕人把韓愈奉為城隍祭祀千年,如潮汕有韓文公廟,蘇軾就曾寫過《潮州韓文公廟碑》,也就是說在民眾眼中韓愈應該是神靈,祭祀千年不絕。

但在佛教一直有韓愈下地獄的傳說,還有一些佛教人士熱衷論證韓文公老了信佛。在道教韓愈是韓湘子的長輩。


梁興揚


很平常的事,就是當時潮州地區是邊疆,各方面發展還比較落後,人也沒見過什麼世面,突然空降一位大領導,自然就當神一樣了!就像潮州現在一樣,城裡蓋了幾座公廁還要登報吹牛逼一下。



唐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至潮州,任潮州刺史。他在潮州為官不過短短八個月的時間,卻讓此地的山山水水都隨了韓姓,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韓愈在潮州的這八個月裡,從始至終都在勤勤懇懇地為老百姓辦實事、謀福利,一心一意地造福潮州、造福人民,不久便使這偏遠的蠻荒之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優美、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文化底蘊深厚的人間天堂。

“愛民如子,敬民如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韓愈的座右銘,他是這麼說的,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因此,潮州百姓永遠地記住了韓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臺,很多都為紀念韓愈而命名。後人因此讚道:“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 這是一份珍貴的、永遠的紀念。

說到韓愈,我不禁想到了同為“唐宋八大家”的蘇軾。

蘇軾和韓愈一樣,一生浮浮沉沉,屢遭貶謫,命運格外坎坷。但是無論他被貶黃州、潁州、密州、惠州,還是最後的儋州,每到一處他都是勤於政事,造福百姓。即使是在他辭世前幾年風燭殘年的歲月裡,他也是竭盡自己所有的力量去建設儋州,為那裡的人民謀福祉。

在儋州時,距離他辭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但即使是在健康每況愈下、痛失愛妻幼子的情況下,他仍然在堅持為人民服務,把儋州這個原本落後原始的蠻荒之地,硬是建設成為了一個富庶、美麗、文明、尊師重教、文化學術氣息濃郁的文明新城,這份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又曾讓多少人汗顏!

潮州的江山因為韓愈而改了姓氏,杭州也因為蘇軾而留下了他的名姓——如果沒有他指揮修建的“蘇”堤杜絕了水患,就不會有後來安寧繁榮的杭州,也不會有美麗的西湖和三泉映月……

在文學上,蘇軾、韓愈同為聞名中外的“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他們又都是千古頌揚、倍受愛戴的人民的“公僕”。

他們的才華和人格魅力,將永遠在中國的歷史上煥發著光彩……




水木奇緣


為了提高名氣,所以藉助名人。這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