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被後代推崇備至的原因有哪些?

神奇的火燒雲


韓愈身處中唐時期,這一時期,散文受到六朝浮靡之風影響,言辭綺麗卻言之無物。當時的社會,盛行駢體文。這是一種過於拘泥於形式與華美詞藻的一種問題,講究聲律對仗,卻空洞無實。韓愈則推動秦漢時期的散文形式,講究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既要文風古樸,又要有獨創性,能反應現實。

他的堅持,讓世人讓步。讓古文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推廣,最後形成集體性的鬥爭浪潮,壓倒了駢文,成為一場影響到宋代的文學運動。可以說沒有韓愈,就沒有這場唐代的“文藝復興”。

另外韓愈生平獨尊儒術,排斥佛道兩家,也是後代儒生極力推崇他的一個重要原因。韓愈最大的福分應該就是後世有個號稱五千年第一全才的蘇軾給他往天上捧。蘇軾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

在思想文化方面,韓愈主張復興儒學,認為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就必須以孔孟之道為思想支柱,發出尊孔孟、排異端的號召,尤其反對佛教。他認為,儒學綱領是仁義道德,這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在道德規範方面,他把仁義與道德並提,基本內容是仁義。他把仁義道德說成是歷代聖人相互傳授的傳統,排出儒家聖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遠流長,有傳承的系統,居於中國歷史上正統地位。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認為孟子之後,聖人之道無人繼傳。他鼓起任道的勇氣,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興而傳。故稱韓愈為“重振儒學的衛道者”。其道統學說的建立, 加強了儒學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導地位的意識。

他的人生,他的閱歷,他的文章,給世人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韓愈。他不做大家都做的事,不說大家都說的話,不寫大家都寫的文章,特立獨行卻又不甘平庸,影響了後世越來越多的人。


金兆鑫


  •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 韓愈.巜與鳳翔刑尚書書》,確定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專長,精通六經百家之學。穆宗長慶時,因奉命宣撫平息鎮州兵變有功,升任更部侍郎。
  • 韓愈平常比較關心人民疾苦,思想上尊儒排佛,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人性三品學說。在其所著《師說》一文中,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著名觀點,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
  • 在文學上韓愈提出“文以載道”和“文道合一”的觀點。在作品方面,他以奇詭為長。韓愈的詩歌、散文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列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文豪蘇軾稱他是“道濟天下之弱,文起八代之衰”,稱其為“泰山北斗”。

韓愈一生的成就深得後世人的尊敬,韓愈的文學主張無論是對當時還是後世,影響都是巨大的,這就是被後代推崇備至的原因。


冷雨似箭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韓愈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在宋代儒家眼中韓愈的地位只在孔、孟之下。

韓愈在儒學式微,而釋、道盛行之際。在《原道》一文中呼籲;“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翻譯成現代語言;不阻止現在盛行佛,道,儒道就不能很好的發展,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與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韓愈在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韓愈敢講真話。他雖然推崇儒家的觀念。例如《讀墨子》一文曾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大膽的對於當時孔,墨學派之爭做出了最好解釋。但是未免對於他尊崇的儒家理論有牴觸。而這正是韓愈雖然尊儒卻不墨守的表現。這也是他能夠有如此高成就的原因之一。

古代人民基本分為四類,即士大夫、農民、小手工業者、商人稱為四民。韓愈在《原道》中稱現在則為「六民」,即四民加上和尚、道士。那為什麼韓愈認為和尚、道士是君,民之害呢?

論述佛,道對於君王與老百姓的危害

1;和尚道士不事生產,佔據社會資源

在勞動人口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出家的和尚、道士越多就導致勞動人口越少。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六民中有農民耕種務農,為其他五民提供生存基礎。手工業者為其他五民提供器具,商人使得物資流通,互通有無。士大夫與統治階級則維持社會穩定。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和尚、道士成為社會之局外人員,專注於求仙問佛,不事生產,空佔據社會資源而不付出。因此社會上出家的人越多,底層的平民受到的盤剝則越多,對社會的損害則越大。

2.不孝父母、

在古代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不同人之間的交往準則,是維持社會穩定的紐帶與社會運行的法則。而出家的和尚、道士,拋棄了父母養育之恩,也不遵守君臣之道。自己遁入清淨之地,享受寂滅之靜。

3;不遵儒家禮樂制度

和尚、道士的出家修道,不顧在家父母的老、病、死。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會影響社會的穩定,進而影響皇族的統治。嚴重違反了儒家的理論,儒家是非常強調孝的,子曰「父母在不遠游」。

4;不事君臣

和尚、道士不用遵守世俗的禮法。不參軍,不種田,不事生產,不服徭役這對於國家社會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僧尼絕育,對國家來說,人口是一種國家重要資源,影響國家的統治基礎。對於儒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一大挑戰。

韓愈憑什麼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

蘇軾很少於人褒揚,但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對韓愈推重備至,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頌語。如實的說「道濟天下之溺」,韓愈是擔當不起的。但如果從文學角度立論,則「文起八代之衰」的讚語,韓愈卻是受之無愧的。

所謂「八代」即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實際上主要是指兩晉六朝這個駢文鼎盛的時代。說到「駢儷」,本身就包含有排比、對偶、美麗等意思。在辭句方面,它基本上採取對偶的形式。在詞藻方面,它講究華麗與鋪排。為了加強文章吟唱的抑揚頓挫,它還講究聲律。

在我國文學的發展中,駢文的出現是有其歷史原因及歷史貢獻的,籠統說它是「八代之衰」,是後代古文家的誇張說法,並不完全客觀。但如果是針對後來漸趨極端的駢文末流,卻也自有一定的道理。

駢文大盛時不管與內容是否相符,幾乎是無文不駢,無語不偶,過分的追求雕刻,違反了語言的自然習慣,走向了形式主義的歪路。成為貴族階級無病呻吟的裝飾品。導致了文學的墮落。

韓愈的「古文」,在反對八代的鬥爭中,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從思想內容上看,它多數是比較密切地聯繫現實的;從形式上看,它徹底擺脫了六朝以來駢儷文的束縛,用純淨的散句單行的形式來寫作,文氣自由通暢,使人耳目一新。

「文起八代之衰」是說他力挽狂瀾,變六朝駢文的衰敗氣象為「古文」的興旺發達,為我國古典散文的藝術生命注入了新鮮血液,為散文的歷史發展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

歷史的重擔為什麼落在韓愈的肩上

對於駢文這一不良傾向,在唐代文壇就有眾多反對者。如王勃等初唐四傑也曾經思革其弊,但是因當時人微勢薄,難有建樹。無法跳出駢儷文學的窠臼。而後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柳冕等古文運動的先驅者,雖然也曾大力提倡古文以反對駢文,並在理論上對駢文文學給予猛烈的攻擊,但卻影響甚微。

與古文運動的先驅者相比較,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擔會歷史地落到韓愈的肩上。在以下幾方面,韓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驅者;

1;西魏時期的宇文泰和蘇綽,隋代的楊堅和李諤,都曾依靠帝王之尊、將相之權。採用嚴厲的措施,來反對豔麗浮靡的「今文」,推行《尚書》式的「古文」。並且強制規定「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周書·蘇綽傳》)。但效果極差,終於失敗。

韓愈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擺事實,講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與「今文」的功過是非。而擺事實,講道理是韓愈的強項。毛澤東曾經評價韓愈做;文學作品,包括詩,不要把話說盡了,而韓愈的文章和詩就是把話講完了。

所以韓愈的理論人們容易接受,樂於響應。於是在他的身邊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愛好者,為古文運動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2;對六朝文學採取了正確的態度。那些先驅者常是採用簡單的一概罵倒、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待。連屈原的辭賦,也被他們斥為亡國之音。韓愈則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時,對六朝文學並不全盤否定,對駢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壯大「古文」的新肌體。

比如他對唐初的駢文典範,王勃《滕王閣序》就稱賞備至。他自己的文章《進學解》、《原毀》等,也自然地融駢入散,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3;善於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韓愈不僅有高明的理論,更有成功的創作經驗。他的優秀「古文」典範,像磁石吸鐵釘一樣,吸引了古今的人們,駢文就很難與它爭鋒了。

4;韓文之所謂「古文」,並非真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文體。而是要求象司馬遷寫《史記》那樣,改古語為今言。用接近當時口語的文學語言,為「古文」能形象地反映生活創造條件。韓愈打的是復古旗號,實質是為文學革新服務。韓愈把先秦兩漢那種堂皇的文字,變為生動活潑、逗人喜愛的日常雜文,極富藝術魅力。

總之,在唐代的古文運動中,不管是理論還是創作,韓愈都能匠心獨運,無愧於「文起八代之衰」的稱號。

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

韓愈的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和《論淮西事宜狀》都有這個特點。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在封建社會中,敢於說出別人該說而不說的話,這是了不起的膽識。正因此,韓愈這類文章也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韓愈的語言藝術不同凡響,便成為氣勢磅礴的好文章。

韓愈寫的《諱辯》,是專為李賀不得應舉而發表的意見。李賀之父名晉肅,晉與同音,為了避諱,李賀便不得舉進士。對於這樣的世俗之見,韓愈是不以為然的。於是他便“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寫成了極有說服力的一篇《諱辯》。

韓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古往今來,大多數文章天才在都很難兩全。韓愈不同,他兩者皆有大成。韓愈的官做得不小,吏部侍郎,副部級幹部。死後更被追贈為禮部尚書,正級。

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並準其從祀孔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