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比蝗災更緊急!草地貪夜蛾“捲土重來”,已入侵7省區

“草地貪夜蛾在海南週年繁殖區已發生蟲害的地裡什麼蟲態都有,從卵到幼蟲到蛹、成蟲。”

3月初,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級別從一級降到三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呂寶乾的同事們終於可以到現場調研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

隨著氣溫升高,春播玉米從南向北陸續播種、出苗,以及小麥返青生長,我國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會不斷增長。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儘管2020年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會明顯重於去年,但基於我國完善的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體系、多種多樣的防控手段和技術、健全的防治隊伍,以及去年在監測與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經驗,草地貪夜蛾的嚴重為害局面在我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太大的產量損失。”

越冬區面積大蟲量基數高

王振營告訴《中國科學報》,草地貪夜蛾“在25℃左右的條件下,基本上是24~30天完成一個世代。”

“今冬到早春的氣溫比常年偏高,所以草地貪夜蛾在越冬區發生的範圍比我們之前預測的要廣。”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胡高告訴《中國科學報》,草地貪夜蛾沒有滯育(停止發育)現象,在週年繁殖區會不斷繁殖為害。

“我國發生的草地貪夜蛾主要喜歡吃玉米,其他作物為害較少。”

胡高團隊根據草地貪夜蛾喜好的溫度範圍,寄主植物種植範圍,以及我國常年溫度情況推測,草地貪夜蛾常年越冬區在最冷月10℃等溫線以南。

“這條線常年在北迴歸線附近,但今年大概北移了2個緯度。所以四川南部也有發現越冬的蟲害。”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3月6日發佈病蟲情報,初步統計,草地貪夜蛾在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福建7省(區)176個縣(市、區)查見幼蟲,雲南、海南、廣東等省發生普遍,部分地區蟲量較高。

海南南繁基地包括三亞、樂東、陵水等,以育種為主;東方市是海南面積最大的商業化玉米制種區。

呂寶乾說:“這兩個區域主要依靠植保飛防公司來管理。”

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受阻,一個多月來,當地的防治工作受到了影響。

“這周下去調研發現,和一個月前相比蟲情加重了。”

此外,海南今冬氣溫較往年較高,有利於草地貪夜蛾繁殖。

加上玉米行情看漲,從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可種兩茬玉米。“食源豐富,蟲量肯定會比去年要多。”呂寶乾說。

而在廣西,“2020年2月底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2286畝,防治面積2490畝。”

正在田間調查的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紅松告訴《中國科學報》,往年,廣西春玉米在2月下旬開始播種,“目前發生面積還不太大。但部分田塊玉米受害率較高,蟲源基數大,應加強草地貪夜蛾的監測與防控。”

“目前的蟲源地即為週年發生區,春季可為南方省份直接提供有效蟲源。”

比蝗災更緊急!草地貪夜蛾“捲土重來”,已入侵7省區

草地貪夜蛾幼蟲。陳紅松供圖

王振營說,隨著三四月份氣溫升高,廣西、雲南等地開始種植春玉米,寄主植物面積就會增大,蟲害面積也會有很大的增加,因此,種群數量肯定會繼續上升。

“這就是我們現在比較擔心的問題。儘管南方越冬區一直在進行有效的防治工作,但經過一代代的繁殖,它的基數肯定大了,北遷的總數就大了。”

今年還要繼續面對境外種群遷入的壓力。

除了緬甸,老撾、泰國、越南都出現草地貪夜蛾的週年繁殖區。

2018年亞洲只有7個國家發生草地貪夜蛾,2019年達17個國家。

“所以境外遷入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副處長、研究員姜玉英告訴《中國科學報》。

北遷提前一個月

2019年草地貪夜蛾侵入我國26個省份,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主要影響作物為玉米。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2020年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更早、發生區域更廣、危害程度更重,防控任務更為艱鉅。截至3月6日,草地貪夜蛾累計發生面積76萬畝,目前發生面積近55萬畝。

“昆蟲遷飛有它的規律,隨著季風加強,它就會北遷。”王振營說。

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首次侵入我國,4月從蔓延到雲南周邊省份,5月到達長江流域,到達黃淮海夏玉米區比較晚,且為點片發生,成蟲最北遷飛到內蒙古自治區。

“今年3月6日發佈的蟲情,已經相當於去年4月底、5月初的情況了。”姜玉英告訴《中國科學報》,3月份草地貪夜蛾開始陸續往北邊飛。

胡高判斷,藉助西南氣流,草地貪夜蛾在3月份可以到達北緯28度左右,即湖南、江西,但沒有特別適宜草地貪夜蛾的作物,所以“3月對主要作物為害不大”。

3月底,江蘇、安徽就有可能出現草地貪夜蛾零星遷入,不過長江流域主要遷入期是在4、5月份,比去年早一個月。

5-6月可能會到達河南、山東一帶黃河區域,7月份有可能進入東北春玉米區。

王振營預計,到達黃淮海夏玉米區的時間也將早於去年,而且6月份正好是黃淮海夏玉米的苗期,最易受草地貪夜蛾為害。

因此今年的發生面積肯定會比去年要大。

首要的是蟲情測報

王振營告訴《中國科學報》,草地貪夜蛾屬於鱗翅目害蟲,在幼蟲期為害作物,對它的防治肯定是以幼蟲為主。“首要的措施是蟲情測報。

什麼時間會遷飛到哪裡?蟲子發育到哪個階段?必須得清楚。”然後根據發生情況,做好防控準備。

“現在測報有手段了,不像去年草地貪夜蛾剛來的時候,我們也搞不清楚哪個工具有效,比如高空測報燈、黑光燈,以及性誘監測,在什麼情況下用效果更好。”

姜玉英說,經過摸索,去年6月下旬,他們與相關的科研單位、企業找到了一些有效的監測手段。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要求,全國玉米生產重點縣每個村至少一套性誘捕器,西南華南邊境地區、遷飛擴散通道和玉米小麥主產區,每個縣至少配備一臺高空測報燈。

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建成“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調度平臺”。

這是我國植保體系全國規模的大型應用系統,可滿足各級植保機構信息採集、傳遞、彙總、分析、發佈、查詢等工作需要。

姜玉英介紹,這個平臺可以調度各地蟲情、防治進展,佈置總體防控任務。縣級植保站專業技術人員白天下地調查蟲情,晚上通過平臺上報調查情況。

“今年我們一直在實行成蟲和幼蟲‘首見’當天報、發生情報週報制度,第一時間瞭解蟲情擴展情況,為防控爭取更多時間。”

“草地貪夜蛾被列為重大農業害蟲,在重要發生時期採取日報制度。從縣到市到省,最後到國家。”王振營說。

和去年相比,更加心中有數

而在防控手段上,“目前主要以化學農藥為主,可以結合一些生物農藥,也可以結合物理防治、性誘劑誘殺等。”

王振營強調,今年,農業農村部在去年推薦的25種化學藥劑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推薦的基本都是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比較環保。”

“大家可能擔心化學農藥的副作用。所以更要強調科學用藥,要在低齡幼蟲期施藥,效果好。第二是要選對藥,如果藥不對的話,打上去也沒用。”胡高說。

王振營說,去年我國在防治草地貪夜蛾的宣傳普及上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各地都對農技人員和農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對其發生和防治已經有經驗了。

“國家很重視,地方各級政府很重視,科研、教學、推广部門都高度重視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為害和防控,產學研密切合作。

國家層面和一些省區也增設草地貪夜蛾的科研項目。所以從研究層面、技術推廣層面都做了大量的技術儲備。”王振營說。

“當然能防住。因為今年我們下了很大力氣,而且和去年相比,我們更加了解草地貪夜蛾的習性,發生規律、為害規律,也有了監測手段、防治技術、推薦用藥,心中都有數了。所以今年防控好的信心比去年還要足很多。”

姜玉英說,今年的救災經費和去年差不多,而且已經第一時間撥付到地方。

呂寶乾和陳紅松都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海南和廣西的防治工作都在按照國家統防統治的要求做。

“新冠疫情轉好之後,飛防工作就可以開展起來,海南省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工作也會全面展開。三四月份遷飛之前的關鍵期,應及時進行統防統治。”呂寶乾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