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琴有多難彈?

lxvvx


古琴難彈,古人常謂之“難學易忘不中聽”,其間原因便可見三:

一在難學,難學並非技法上的難學,在諸多樂器中,琴反倒屬於偏簡單的類別,遠不及琵琶、鋼琴;在於學習期間,理解指法、琴曲、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需要許多琴以外的東西去支撐和理解。正所謂“左手吟猱綽注,右抹挑勾剔,還有一般難說,此人須得讀書”;這就是一個大命題,一個人生命題。有的曲子彈一輩子,許是一週背奏,一月嫻熟,然要弦指相合,音意相應,須得經年;待說意境,更需幾番機緣,或對高山流水,或經生活歷練,待到技法與心境水到渠成,天人合一,才能窺得一二。

再說易忘,琴曲曲調輕微淡遠,不似常規樂曲通常節奏鮮明,旋律易掌握;而古琴曲常用呼吸來表示節奏,快慢亦是相對,如入慢、大慢等,這就給曲譜記憶帶來了難度,如不常彈之曲,勢必很快生疏。我們說“一天不彈,自己知道;三天不彈,老師知道;一週不彈,人人皆知”。有人學琴,如是為了顯擺,為了呼朋喚友,這易忘的琴,確實不討喜。所以,真正彈琴,需要曲不離手,琴人出行,總會隨身攜琴。

又說這不中聽,這便是見仁見智了。古琴,音在弦內,意在弦外,表達一種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潭;愛琴者,覺得聞之心靜,百聽不厭;但不喜者自古也多,強求不來。白居易說“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劉長卿雲“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所以說古琴悅耳,不如說它悅心。喜愛古琴,並非因它如絲竹管絃之悅耳,而是靜聽松風可待知音,即便沒有,“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真心愛琴,彈琴易也,興趣會讓琴伴你一生;葉公好龍,一時興起,處處都是高山,不如先多聽,不一定彈。

琴不難彈,在於愛之心切否?

悅人難,悅己易;

悅耳難,悅心易;

作顯擺難,作良伴易;

心猿意馬難,孜孜不倦易;

速成取巧難,日積跬步易。




安心書房


準確講想成為古琴頂級演奏藝術家真難,普通小白想學會撫琴一曲最快可以三五分鐘輕鬆實現,在我們琴館零基礎入門趁暑假期間用三天、一週、三週學會幾首古琴曲子回去上學的學員很多,只要在學習功課之餘借休息的小時間每天溫習溫習,每天把所有學的幾首曲子過一遍並及時錄製成視頻傳給老師進行斧正點評,週六週日集中練習每天兩遍,用一學期時間把暑假所學的曲子練習熟悉,就是最大的收穫。



古琴傳古韻古風撫古今


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同的樂器都有各自的難處。知道自己手裡的樂器的特點,難在哪裡,我覺得也算是解決技術問題的第一步吧。所以在此理一下古琴的難點…

首先是音準和節奏。音準方面,古琴的音準要難於有品的琵琶、阮和有碼的箏,同時又由於古琴的有效弦長更長且有徽位參考,所以易於小提二胡三味線之類。萌新在克服跑調上的訓練肯定要比小提二胡容易多了。這是其一。

節奏是任何樂器都繞不開的東西了。古琴的傳統曲目在速度上少有飆得特別高的,但要是去聽聽張子謙先生打譜的《長清》,其節奏飄逸跌宕,也不是很好模仿。這不是開著節拍器能練出來的。我覺得這個更像是西樂裡的rubato,像傳統戲曲裡的那個韻味,像是菜裡的調料,難就難在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在那,要自己酌情根據不同的樂句適量添加,自由好了錦上添花,否則就全完了。

不過自由節奏也不是古琴獨有的難點,肖邦、李斯特為代表的一些浪漫派時期作品也是帶著瀟灑飄逸的rubato的,不同的是人家的速度一會快一會慢的那些變化是明明白白寫在譜面上的,是作曲家的原意。但是古琴曲的譜面信息太少了,這些rubato往往需要演奏者自己分析處理。至於如何處理這種散板所帶來的獨特韻味呢?該從曲式分析的角度來考慮,還是從傳統戲曲的方面來入手,各種學琴人也是各持一端。(出於對音樂作為一種獨立學科的尊重,個人覺得愛好者一上來就靠主觀的感覺/文化素養來處理,是遠遠不行的)這是其二。

其次是對手指機能的要求。我覺得古琴真的可以說比較友好了。

練小提琴的時候真的是全身都在疼【手動狗頭圍笑】,而古琴也就是左手大指中指名指糟點罪。【話說回來哪個學絃樂的不受點皮肉之苦呢】最棒的是古琴不用小指!!兩個手都不用小指!!這是普通人最短最不好使的一根指頭,就憑這點我吹爆古琴。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古琴不那麼依賴童子功,還是很有道理的。我覺得…但就傳統曲目而言,成年人的手指機能完全可以勝任的呢。以後的新創作曲目有越來越難越來越炫技的趨勢,不過多加練習,即使成年人也不是什麼問題。

第三是對音色的掌控

因為手指甲肉直接觸弦,出來的音色可以有更多的層次,可以更細膩。所以我覺得右手相對於左手更難一點。在音色控制上,我覺得難於鋼琴,而更近似於學習古典吉他時對音色近乎苛刻的訓練。

最後不客氣地表示…經常聽過有人講古琴要閱歷、要有傳統文化修養才能彈好之類,我倒是不以為然的。這種話倒是沒錯,但是要是技術不行卻老是掛在嘴上說出來就滿滿的毒雞湯味兒了~

啥樂器不需要閱歷和文化修養呢?古典鋼琴,提琴也都是一樣的曲高和寡,旋律不入耳,巴洛克時期的賦格更是結構複雜,一樣的“難學易忘不中聽”。同樣地,無論民樂還是古典樂,每位演奏家的處理也都是千人千面,變幻詭譎。

所以說,琴外功夫當然要有,讀書學琴不可偏廢,但古琴首先作為一門樂器,還是得把技術(音準/節奏/手速/控制力/音樂性)解決,技術高超的伶人琴也照樣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呢。總之,對大多數愛好者來說,過早地考慮個人風格和文化底蘊,而盲目自我陶醉,放鬆對手上,耳上工夫等等的磨練,也是個心理上要突破的難點吧。


樂聽悅動


學古琴要真正的從愛上古琴開始,從瞭解琴的歷史、琴的結構、琴曲的故事入手,然後才是撫琴的基本坐姿,左右手的指法。多加練習,每天保證練琴時間。堅持以恆。古琴完全可以自學,現在有海量的音視頻教材(龔一大師、戴曉蓮大師等等),但建議起步階段最好有一位啟蒙老師親手教你,基本手法學會後及可以自己看懂古琴減字譜後再自學,當然一直有老師親傳更好,但現代的琴師大多都是為了錢而教不像古代琴師一樣用心傳授,一對一收費奇貴,動輒一小時幾百塊,如果你不是決定以琴為你人生事業只是像我一般娛己怡情的,完全可以自學,到時你會發現老師除了基本手法外很多都是濫竽充實數,比網上大師們的視頻手發差別巨大,有些還讓你誤入歧途。另外,你還要有一張自己的琴,由於現在琴界操作非常亂,第一床琴(其實我一直叫一張不喜歡叫一床)最好讓人品好的老師替你挑選(他們基本都有渠道自己銷琴),發現人品不好的琴師就要小心了,價格很離譜的,一般一普通聯繫琴為主(土豪除外),一定注意不要買化工漆料的琴,對人有害,價格5000以下。說實話,玩琴的人永遠手上差一把琴的(這個道理初學者很難理解,今後到一定程度自然知道),初學者往往分不清琴好琴差,會覺得聲音大就好,其實琴從器型、漆、斫琴技藝、木料年份質量選用、琴絃選用和上弦技巧、音韻長短音色等等方面非常考究,你不彈到一定時間一定曲目你是不會知道琴好壞的,即使你開始買到的是一把貴琴你以後還是會發現有些曲目你這張琴彈不了或存在缺陷。所以琴器非常重要。因此第一床琴建議練習琴開始,某寶上的神器不是不能買但水真的太深,幾千塊的都可能不是好漆因此各位慎重。

最後祝大家能夠在學琴過程中享受到快樂。


一直沒有看到


古琴的彈奏不難,需要多練習

首先要知道古琴音域和古琴基本演奏技法

  • 古琴有四個八度零兩個音
  1. 古琴的散音:七個
  2. 古琴的泛音:九十一個
  3. 古琴的按音:一百四十七個

  • 古琴演奏技法分左手和右手
  1. 古琴右手演奏技法:託、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

  2. 古琴左手演奏技法: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掌握了古琴的演奏技法——觸弦的方式,就要注意手指的演奏力度——曲子的感情脈絡由輕重來衡量。

點贊抱金磚、評論遇好運!歡迎大家賜教、點贊、評論實事求是的原創古箏、古琴類文章,想獲取更多信息,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琴箏哥談琴箏


古琴用的是減字譜,喜歡古琴就可以學,不分年齡和有樂理知識,學古琴難的是堅持和耐心,初學古琴,彈琴時手指會疼痛,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等彈得久了,手指會長繭,疼痛就自然慢慢地緩解了,很多學古琴的人都會在這個坎上中斷。一旦越過這個坎,就會從琴韻中找到樂趣,也就越來越喜歡彈古琴。



韶華拾影


要學習古琴首先要找老師,所謂師者傳道解惑也。從基礎的右手四指八法開始,也就是散音的練習。發音的位置以及手形還有簡單的樂理。四指八法指得就是劈託抹挑勾剔打摘。下指要甲肉相間,肉指多渾濁,甲用多過於燥,所以結合起來才能使古琴的散音達到基本的一個要求。然後開始學泛音,泛音要求雙手配合,右手散音,左手如蜻蜓點水般點下去結合起來就是泛音了。然後是左手的吟撓綽注。一路下來,法度分明才能學會古琴的基本技法。簡字譜就在這練習中逐步被琴人所辨識。 我有一張琴,復揉亦復吟。逐君平生願,笑看天浮雲。最後願習琴愛琴之人早有良琴相伴。


梅驛小築


 不能說入門難或簡單,是因為興趣和喜歡才決定學習中國傳統器樂古琴這門藝術。所以不管哪種樂器的入門都需要好老師和毅力堅持,古琴亦如此


feikemkkk


古琴古琴~千古雅器,奏的並非為琴,而是當下之心。心難了,琴就難奏了,心簡單了,琴就簡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