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用过的所有镜头中,哪一支的焦外最美?

苏州三忆影像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关键其实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解释,怎么确定这个美,那个不美。谈到焦外,不得不谈弥散圈。我理解的焦外好是这样:第一,弥散圈比较大,也别太大,一个比较舒服的感觉,这个没有标准,根据每张图去确定比例。第二,弥散圈的清晰度。焦外要柔,我理解的“柔”,就是弥散圈的清晰度比较低,与焦内的清晰形成鲜明对比。第三,焦外到焦外的过渡。这个过渡要自然,由清晰到模糊的过程越丰富越好。那我们的镜头一般有这种特点:焦内越锐利,焦外也“锐利”,弥散圈也很清晰。按照这个特点,恐怕越“肉”的镜头,焦外越好。但是,这也与镜头工艺有关系,甚至有时很难分辨。本人也玩过20多个镜头,有便宜的,有贵的,主要以尼康和索尼为主,蔡司,适马,腾龙这个副厂也玩过。总之,贵的镜头,焦外都来可以,便宜的弥散圈就比较清晰了。(手机尤为明显)发几张图,也让大家猜猜,哪个你们觉得好,如果能把镜头都才出来,那可是高手了,说实话,我都分不清。











zhangjunsun3365287



佳能85mm F1.2这样的镜头,虚化是很好,有奶油散开一般的虚化效果(比如第一幅图片)。但是大家是不是觉得太过于虚化了,很多时候反而不好。我拍摄人像的时候,还是选择收缩一些光圈(比如第三幅图片),将背景做一些交代。


不知从哪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对于大光圈和高感的膜拜变得越来越离谱。可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景深是如何构成的?这样一个简单而普及度高的知识。


上图的虚化如何?


但是,那只是一只普通的,最大光圈只有F2.5的镜头拍摄的。也就是说:你如果有50mm F1.8那样的小痰盂,岂不是可以发挥的比我还要出色?


其实,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系统,哪怕是M43,都可以营造出非常美的虚化Bokeh,关键是你要会驾驭你的镜头。而不是被无谓的背景虚化所困扰。


说实话,我有很多高级镜头,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哪个是最美的,只是各有用途罢了!



有兴趣的朋友,我强烈推荐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



大光圈困扰,小光圈困扰,跟齐老师学拍照实战篇,解析构图(3)

91拍照聊相机 2018-11-22 10:15:19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常有机会去测试一些最新的镜头。在写测评的时候,不免要配上图片。于是乎,我经常要拍一些迎合大众喜欢的照片,来凸显先进器材的先进性能。

上图,我是在测试奥林巴斯最新的Pro系列45mm F1.2镜头。没有任何PS。


不可否认,这样的照片确实挺好看。模特美,照片美,奶油般的虚化,德味,Bokeh, F1.2超级大光圈,毒。


甚至,一如我自己常说的,优秀的彩色照片转成黑白照片肯定同样优秀。

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我们看看布勒松老师拍摄的人像作品,在对比对比我上面拍的。结论:赶紧把我拍的扔进垃圾桶。


从理性的角度来自我分析一下我自己这幅照片的最大缺点:

F1.2的超级大光圈,将背景拍成了一幅背景布。和在摄影棚里拍的没有任何区别?

我没有善用景深来交代与人物相关的背景、气氛。


我没有妥善地运用“空气透视”。

说的再直白一些:我干嘛不把光圈收小1-2级?


“拍人像的时候不一定用最大光圈,

而拍风景的时候却尽量用最大光圈”

我说这话,肯定很多人说我疯了!

前些天,我的一篇文章在头条上被骂疯了。


我自己有几幅非常喜欢的风景摄影,

偏偏就是用最大光圈拍摄的。

而且还有很多。

不开玩笑,拍风光我尽量都用最大光圈?

其实没有任何问题!


尤其是在拍摄风景的时候!

尤其是在拍摄风景的时候!

尤其是在拍摄风景的时候!


您是不是觉得我在说糊话?

但是我偏偏是这样做的。




为什么呢?

因为:

1. 拍风景的时候,基本上瞄着无穷远,即使F0.5的超级大光圈(假设一下啊,别当真),再配合400mm的超长焦镜头,也有足够的景深。(景深有拍摄距离、焦距、光圈三者共同组成。很多人只看见光圈,殊不知拍摄距离和焦距在景深作用中的权重远远比光圈要大得多)

上图就是用280mm最大光圈拍摄。

即使放大,内部的细节也是历历在目


2. 现代镜头的设计都是在最大光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镜头在最大光圈拍摄都拥有很好的光学表现。尽可放心。


3. 最重要的:大光圈可以提高快门速度,同时降低ISO到原声ISO。快门速度高,有利于提升画面的清晰度(哪怕我用者三脚架,高速度拍摄都是可以显著提升清晰度的),原声ISO可以显著抑制画面噪声。


目前,对相机成像清晰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来自于拍摄者自身的手振(越是初学者越是如此),用大光圈最有利于提升清晰度。

举个例子

上图就是用奥林巴斯EM5相机配合17mm饼干头,用最大光圈拍摄的。随手一拍,完全不需要三脚架辅助。景深也足够。一般认为奥林巴斯这样的小传感器相机是不适合拍摄夜景的,其实不是。用最大光圈,对准无穷远,ISO200,夜景风光随手可拍。根本不需要考虑所谓的“高感”这些相机选购时的敏感词。何况奥巴的ISO调高到800其实也没事。


黄山的日落,美不美。这种画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风景拍摄可以是静静的拍摄,比如中画幅大画幅摄影;但是风景摄影也可以是像我这样的一种高机动性拍摄。奥林巴斯,75mm F1.8,把光圈开足到F1.8, 适当的感光度,手持拍摄,才能拍摄道上图这种旅行途中的景色。


这才造就了没有手振,没有噪点的图像,技术上完美!意境表达上我自己也满意了!


很多人拼命说高感,说大光圈,其实是根本没有吃透相机的性能。该用大光圈的时候却不用。那你花那么多钱买高感好的相机干嘛呢?


把亚当斯那套F64的概念扔掉!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的全幅相机、APS相机、M43相机无效。


跟我,把光圈大胆开到最大。尤其是买了高级大光圈镜头的朋友们!


说完大光圈在风景摄影时的运用,回过来说说小光圈在人像摄影时的运用。


先来说说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不是透视!


空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是由于大气及空气介质(雨、雪、烟、雾、尘土、水气等)使人们看到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浓重、色彩饱满、清晰度高等的视觉现象。又称“色调透视”、“影调透视”、“阶调透视”。如近处色彩对比强烈,远处对比减弱,近处色彩偏暖,远处色彩偏冷等,故空气透视现象又被称为色彩透视。

绘画中的空气透视所研究的,是关于空间距离与物体的色彩及清晰度之间相应关系的规律。由于距离近远的不同,存在于这些距离之间的空气堆积的厚薄也有不同,从而引起物象在人视觉上的色彩与清晰度的变化。


摄影中,空气透视是表现空间深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说白了就是景深的把握。


我们绝大部分人的人像照片,生生地将好好的环境拍摄成了一幅背景幕布。


没有了景深,也就失去了空气透视。


失去了空气透视,也就失去了环境,失去了气氛,失去了摄影的叙事性。

(上图由罗伯特.卡帕拍摄)

我们的人像摄影,

景深如果要是都能把握到罗伯特.卡帕或者布勒松这样的水准就好了。


看到那么多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大光圈镜头的朋友们,在那里不顾一切地把光圈开到最大;


看到那么多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大光圈镜头的朋友们,在那里畏手畏脚地不敢把光圈开到最大;


我是多么痛心啊!

不要鄙视模仿,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好好模仿,好好揣摩!


摄影没有定法,只有原则。


照片传达不出气氛,再美丽,也是废片一张。


91拍照聊相机


要论焦外 还是蔡司老头 200 F1.9 t2.1最柔美 ,此头本人各种对比评测 比尼康佳能220 莱卡180f2都要好











冷情摄影


这个要看个人的喜好,最柔美的大概是索尼的135stf,就算是最廉价的也有些焦外很有特色。

各种相机镜头结构、镜片、镀膜的不同,以及焦距、光圈、景深的不同,所产生的焦点以外的光斑和朦胧唯美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微单,由于较短的法兰距,可以转接玩遍老镜头。即便是几百元的廉价老镜,也有很多个性货:比如茵度斯塔尔小微距,其变化的光圈可以产生从圆到星星和齿轮形的焦外;蔡司小B、八羽怪可以产生旋转的焦外;梅耶50/1.8、美能达45/2可以产生类似钻石形的焦外;梅耶trioplan100/2.8有迷人的泡泡焦外,博朗尼卡某款镜头有五星焦外,kilfitt90/2.8镜头有独特的圈圈焦外。

有的焦外轻柔的熔化在空气中,让焦点跳脱;有的梦幻飘逸,有的硬朗中任性绘画着抽象,你掌握了、驯服了甚至可以用焦外来作画。

老镜头的焦外普遍优于现代镜头,都有她的特点和个性,分辨率也许不如现代镜头,但她们的做工层次和过渡很棒,散发出不同的味道,有的沉静忧郁,有的浓艳,有的苍桑。有的光圈很圆多达15片光圈叶片,有的有迷人的焦外光斑和散景,使片子有着独特的魅力, 俄罗斯镜头,沉静,会有些许忧郁沧桑的感觉,各国的镜头都与该国的民族性格相通,法国镜头的色彩都很美,体现了法国人丰厚的艺术底蕴,例如安琴镜头有自由奔放的氛围,法兰西民族生性浪漫又不拘小节。英国镜头,如库克镜头它不像法国镜头那么热情奔放、明艳照人,而像英国绅士一样,内敛而不张扬,颜色沉稳厚重,一如保守怀旧的英国人,许多英国镜头拍出的片子,调子怀旧写意、艺术感极强。德国镜头实力很强,少了点风情和浪漫;相比英国镜头,它又少了点画意和趣味,一些老的镜头,莱卡、蔡司、梅耶、施耐德等尤其一些二战前后产品更有个性和艺术感觉。法国和英国的一些老镜多是电影镜,普通人玩不起,但可以淘一些俄罗斯、德国、日本的老镜体验不同的个性尤其是焦外不同于现代数码镜头的感觉!











凌宇摄影


你用过的所有镜头中,哪一支的焦外最美?

如题所述,镜头的焦外很多时候确实能为作品增添光彩。

人们通常把一只镜头的二线性指标,来衡量一支镜头的焦外成像的优劣。一般好的镜头,其焦外会像奶油般一样化开,非常油润有质感。差的镜头,其焦外表现生硬干涩,缺乏美感。



从市面上来看,一般定焦镜头的焦外都比较柔美自然,其次是一些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当然也要看镜头的生产厂家,比如徕卡蔡司之类的德系镜头,其焦外表现普遍高于许多日系镜头。

我现在手上的镜头大部分属于定焦,所以整体上来说,焦外表现都还不错。我认为我手里焦外表现最好的镜头还是两支蔡司的定焦镜头。我最开始购买的是一支蔡司的35mmf/2.4定焦。上一张35定焦镜头拍摄的试镜照片,大家感受一下其焦外表现。



正是因为第一次感受到了蔡司镜头优秀的色彩还原以及焦内锐利焦外柔美的镜头表现,我才继续购买了第二支28mmf/2.0的定焦蔡司镜头。同样上一张28mm定焦拍摄的照片。



我目前手上只剩两支变焦镜头,一支广角,一支长焦,都是恒定光圈。论焦外成像,我还是比较喜欢尼康的这支80-200mmf/2.8长焦镜头。长焦距加大光圈拍摄时,镜头的虚化能力特别出众,所以其焦外表现也可圈可点。用这支镜头拍摄是经常会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意境。当然尼康的70-200mm,以及200mm以上的定焦镜头即虚化能力和焦外表现会更加出众。同样上一张尼康80-200mm拍摄的照片。



以上就是我现有用过的定焦和变焦镜头的焦外表现。当然比这些镜头焦外表现更好的镜头数不胜数。大家如果有好的镜头作品,也可以在评论区里面贴出来,共同欣赏,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互相提高。

喜欢我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苏州三忆影像。


苏州三忆影像


焦外美的还是要数定焦镜头,焦距越大背景虚化越好,比如我用的600定焦4.0光圈拍的下面一组照片。









北京天涯过客


我用过佳能的85f1.2的定焦,这也是我用过的最大光圈的定焦镜头,感觉焦外很漂亮,但是这个镜头说实话啊,十年没用过了,为啥呢?这是一款人像镜皇,个头大,重,而且大部分场合都用不上,我平时出去都是腾龙的24—70f2.8防抖和佳能的70—200f2.8防抖两款镜头,能应付大部分的拍摄场景。


远离5819201


你好,焦外虚化这个玩意,确实有点玄学的意思了,就我的拍摄体验和审美品位来说,我觉得专业镜头的焦外虚化都没啥意思的了。


根据你的滤镜口径,买一套光圈吧,有了这个,你的背景虚化,就有趣多了哦


反而是一些业余镜头,或者一些特殊类型的廉价镜头,其焦外虚化更有意思,也更美一些。

我具体谈谈:


1,廉价的50mmF1.8,佳能尼康的。

这个虚化,虽然说可能是不完美的,可能是远远不如专业镜头那么完美。

但是,说实话,廉价50mmF1.8的焦外虚化,有意思多了,我个人觉得美极了。


2,俄罗斯的八羽怪镜头,这个焦外虚化,也是真的有意思多了

真的,比廉价50mmF1.8更有意思。

谁用谁知道。

你不用,你永远无法理解的了。

反正也不贵,强烈建议你买一个回来,你买回来之后,就啥都明白呢。

即便你不喜欢,重新卖二手卖掉就是了嘛。

这个二手还是好脱手的了。

不会让你砸在你手里的了。


3,大胖子镜头,200mmF2.0,这个真的是有一手

确确实实,就是价格贵点,用途窄点,性价比很差。

如果你是土豪,真心建议你买这个来玩玩。

真的是越玩越喜欢,欲罢不能的了。

焦外虚化,真的是非常迷人啊。


4,折返摄镜头,这个,也是主要拍摄荷花或者梅花的镜头了

画意摄影大师们的最爱。

我也喜欢,但是因为用起来太麻烦,所以我不是很喜欢用。


5,你可以在某宝购买一套特殊光圈,比如说心形的光圈

大概不到100块钱吧。

有了这样的特殊光圈,你的镜头,就能够有非常奇怪的背景虚化了。

这个很好玩的了。


光线摄影学院


适马105 1.4



大刘的轻盈料理


东蔡135 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