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国作为诸侯国经营积累500年才统一天下,为什么刘邦作为一个乡长,几年就做到了?

vvhjhv


嬴政自称“朕”,号“皇帝”,表达了他自认为功勋卓著,已经超过三皇五帝,所以普通的尊号已经无法表达他的骄傲,只好把“皇”、“帝”都给用起来。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权威,他还将他在封禅泰山时躲避暴雨的那棵树为五大夫。通过这种极端的做法,宣示他是天上地下人间万物的主宰,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哲学演绎的淋漓尽致。

嬴政还是有这个资本骄傲的,毕竟三代以来,至于秦朝终于华夏一统,而且他还做出了设郡县、开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开天辟地的伟大功绩,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的圭臬制度,史称“百代皆承秦制”。

(秦始皇像)

那么,在秦朝大一统之前,为什么没有形成大一统王朝呢?

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形成大一统的帝国。

在商鞅制定的秦朝律法里,有一条特别苛刻,就是拦路抢劫者要被斩首。而且,商鞅鼓励人们见义勇为,捉拿拦路抢劫的人,只要送官核实,就能得爵一等,成为有爵位的人,不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黔首了。

商鞅为啥对拦路抢劫的人这么痛恨呢?

因为拦路抢劫,会造成社会恐慌,同时会使得国家各个地理单元因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地区隔阂。久而久之,地区文化发展越来越差异,与中央的离心力越来越强,国家也就形同分裂了。

商鞅当时能制定这样的法令,那是因为当时的华夏诸国得土地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人口逐渐增多,各个诸侯国能够控制的领土面积不再局限在各个城堡,而是征服了城堡周围的土地的“野人”。人们积极开垦荒地,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地主阶级。同时,商业交流增多,出现了很多巨商富贾。政府要确保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通畅,就必须要对那些拦路抢劫的施以重刑。直到今天,持刀抢劫也是重罪。

可是,在秦朝之前可不是这样。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诸侯国能够有效控制的领土面积是十分有限的。周王朝分封71国,那些封出去的王公子弟,往往是带着几百几千个“国人”去到一个地方,建设城镇和开垦荒地,教化、同化城外的“野人”,同时也要跟那些野人作战。所以,诸侯国就需要仰仗周天子的十四师来狐假虎威,震慑当地的野人,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当时周朝时的疆域图,只能说是势力范围,因为殖民据点之外,都不在诸侯国掌控之中。

(周王朝分封)

当后来宗族人口渐渐增多,各个分支需要建设更多的城池。一座城池接着一座城池出现在华夏大地上,诸侯王其实就是是宗主,他们通过宗法制,将那些别立一城的宗室成员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殖民速度逐渐加快,原来的一个点一个点的城堡就逐渐连成了一片,将这些城堡之间的野蛮人驱赶走,在那些空出来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地主阶级。于是,稳固的疆域版图也开始出现了。

当这些版图逐渐扩大,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空余土地没有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决定了对外扩张的战争欲望,在诸侯国之间频繁爆发。这些战争一开始还有些贵族风流,什么不擒二毛、不能追出五十步、不更射、见到敌国君主要下马致礼等礼节。到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打破了规矩,战争越来越往“兵不厌诈”的方向去发展了,规模也越来越大,宋襄公的“仁义道德”就成了蠢猪了。

(秦朝疆域图)

当时代发展到秦朝一统六国时,各地理单元之间因为战争早已连成一片了。频繁的战争也使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各地的山川地理也在战争中被绘制成册,成为军事家的案头书本。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这样的伟业,他廓清了天下的土地、人口、钱粮,第一次知道华夏国家的真实家底。所有这些文治武功,都带给了后来者极大的经验、借鉴及教训。可以说,秦始皇就是刘邦的精神导师。当刘邦看到秦始皇的车驾时,心生羡慕,说:“大丈夫生当如是也!”

(刘邦剧照)

当秦始皇完成了第一次统一之后,后来者都会认为统一华夏不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刘邦也是循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路线,完成了再次一统。不过,秦始皇去世的早,没来得及完成二次征服,使得六国贵族一夜之间都复辟了。刘邦建立的大一统,已经是折衷的政治方案了:不仅有郡县,还有分封。这是因为刘邦不是诸侯世家,他没有那么多的宗族势力支持,只好把自己的子侄派驻地方,屏藩中央。当然,刘邦这么做,也是出于政治上的制衡,以免出现秦朝赵高弄权而宗室无力勤王的结果。

总之,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那个阶段,不管是战争艺术还是交通条件,都已经为刘邦还有接下来有志于一统全国的封建帝王们提供了可以成功样板。所以,刘邦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短短数年时间灭秦平楚,再开一统。


而知而行的历史


秦国经营500年统一天下,刘邦用了七年从乡长变为皇帝。根本原因是,刘邦的统一天下,实质上仅仅是“秦”国再次灭楚国,统一的程度比秦国差的很远。

汉王成为新“秦王”

汉元年五月,胶东国将军田荣叛乱,先是赶跑了项羽分封的齐王,后又杀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最后杀济北王田安。率先打响了武装反抗西楚霸王项羽的第一枪。

汉元年七月,汉中王刘邦,趁着齐国和楚国开战的时机,命令韩信率军北伐。八月,韩信指挥汉军迅速攻占关中大多数地区,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雍王司马欣被包围在废丘。

这时候的刘邦,拥有的势力范围是巴蜀地区,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领土范围基本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国的领土相当,所以说刘邦在地缘上,已经成为新“秦王”。

(汉元年九月,刘邦领土)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秦国领土)

秦攻楚与刘邦攻楚

仔细对比秦始皇时期灭楚和汉高祖灭楚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先定三晋,拉拢齐国,然后攻楚。

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在齐国中立,燕国无力南下的情况下,开始攻击楚国。

刘邦在汉元年九月攻占关中之后,在接下来的八个月之内,逼降河南王申阳、灭韩王郑昌(项羽将旧韩国分裂为河南国和韩国),之后又收服西魏王赵豹,策反殷王司马卬(项羽将旧魏国西部分裂为西魏国和殷国,东部归楚国)。汉二年四月,刘邦在代王陈馀、赵王赵歇(项羽将旧赵国分裂为代国和赵国),齐王田荣的配合响应下,开始进攻楚国。

稍有不同的是,秦始皇攻打楚国时后方已经安定,所以虽然有李信的灭楚失败,但王翦紧接着攻灭楚国。刘邦攻打楚国时,后方这些诸侯仅仅是投降和归附,保留有比较大的权力,所以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反叛,但好在有韩信,这些叛乱都被平定,未能影响大局。

所以刘邦的攻楚几乎就是秦攻楚的历史重现

秦自统一战争开始到灭楚用时九年(前230年到前222年),刘邦灭楚用时四年(前205年到前202年),秦用时稍长,但所攻占的地方都施行郡县制,没有封王。汉用时短,但封了七位异姓王。

汉朝大一统的历程

汉五年,刘邦在陶称帝,这标志着刘邦再度统一天下。但此时汉帝国内部存在七位异姓王,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封地,以及军事和行政系统,所以刘邦的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

(秦朝全盛图)

(汉五年地图)

对比地图,可以发现,刘邦所能直接控制的区域,不及秦朝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从汉五年一直到刘邦逝世的汉十二年,刘邦一直在积极推进的,就是借机诛灭异姓王。到其逝世时,仅余长沙王吴芮尚存,其余几个异姓王,全部被同姓王所代替

后来同姓王势力渐渐强大,一直到西汉第四任皇帝汉景帝时,西汉平定七国之乱,才基本解决了同姓王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削藩政策和推恩令,汉朝才彻底解决同姓王问题,做到真正的大一统,这时已经是公元前127年,距离刘邦称帝过去了75年

秦朝自从秦惠文王称王算起,到统一天下,用时114年

秦朝大一统的历程是由诸侯王直接到郡县制的过程,手段太过激进,间接导致天下不稳,二世而亡。

汉朝大一统的历程是 诸侯王——异姓王——同姓王——削藩、弱化同姓王,手段比较温和,而且有很长时期的过渡期,所以汉朝比较稳定。

回到答主的问题,秦国统一天下并未用时五百年,其中的最初四百多年,天下不具备统一的前提条件秦国只能作为一方诸侯存在,最后的114年,才是统一天下所用的时间

刘邦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他做到了灭楚和剪除异姓王这两件事情,但还是分封了同姓王,从称帝到真正一统,用时75年

而且,刘邦灭楚也是依靠秦国治理关中,汉中,巴蜀三地的成就,这三地实施商鞅变法一百多年,经济优势,兵员优势和底层动员能力,都不是项羽的西楚能比的。


史学笔记


关于秦国几百年才掩有天下而仅仅几年就葬送出去这个问题,其实贾宜在过秦论中就已经很明确的总结了,根本原因就是攻守之势改变。

而秦国几百年努力统一天下,而刘邦仅仅几年就统一天下,歪史认为这个是相辅相成的因素,如果没有秦国一鼓作气吞并六国,那么就没有刘邦几年建立汉朝的可能。

秦国的统一是自秦孝公变法以来超过关东六国,积累百年的优势逐渐蚕食六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口气吃太多最后六国相继复国,反秦势力遍地开花。使得秦军支离破碎疲于奔命,巨鹿一战项羽消灭了秦国能调动的最后武装力量。南征的秦军拒绝返回北方平叛。

此后天下底定。项羽分封诸侯王。似乎又回到了战国格局。被封于汉中的刘邦不满意,随即发动叛乱进攻三秦夺取秦国故地。进而合纵连环孤立项羽。于是几年间就统一天下。

为什么愿意这么短就能建成不世之业?有三个原因。

首先他其实是捡了大漏。灭秦是项羽的工作,灭楚是韩信彭越的工作。

第一个由于项羽的分封使得各国间各自为政,给汉军提供各个击破的便利。

第二,外交政策得当,成功的孤立了项羽,正是因为成功的外交策略,使得联盟不断扩大,最后韩信、彭越等重要的反项同盟替刘邦担负了前线作战任务。



第三,在关中的作为收揽了秦国旧人,由于原来秦国刑法严苛,而刘邦宽仁,再取得关中后成为刘邦的后勤基地,无论如何失败,刘邦总能起死回生。

这一些都是他最后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基础。正是因为秦朝覆灭前后的大规模长期征战,使得大量劳动力死亡,在他歼灭各路军队之后,其他的反对者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反叛。


歪史


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这话问的有毛病!周朝施行的是封邦制,即周天子→诸候,天下大部分由诸候管理而不是由天子直接管理,只是到后期失去了对诸候的控制才天下大乱,并不是说秦国花了五百年才统一天下,而是秦国施行的是郡县制,由天子直接管理天下,体制不同!


弄潮儿2231


在古代,朝代的更迭是非常常见的,就像如秦朝建朝不过十几年,但是统一天下的果实接着就被汉高祖刘邦窃走。这份果实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也是始皇祖辈经过五百年打拼的劳动成果,结果付之一炬成为了他人的嫁衣!

那么秦国作为诸侯国经营积累500年才统一天下,为什么刘邦几年就做到了。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本人认为有三点最为重要!



其一:秦国与刘邦所面对的敌人不同,使命不同!

秦国所面对的敌人是其他六大诸侯国,而且还有很多小势力掺在其中,这六大诸侯国,每一个都非常强盛。而秦国本来是偏于一隅的小国家,开始时其他诸侯国都根本不把秦国放在眼里,之后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发展军队,一步步吞并周围势力,才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七大诸侯国之一秦国。

面对同样强盛的其他国家,秦国当然是想吞并它们。这才是秦国强起来之后的终极使命,但是每一个诸侯国都有很多人才和兵力,而且他们也可以通过合纵的方式来牵制秦国的前进,秦国要想短时间内同时对付两个或者三个诸侯国根本不可能,只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与各种手段逐一击破,然后全面收割。500年的时间能够治服六个能随时抱团的国家是非常不容易了!

而刘邦的使命要简单的多,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朝廷,建立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国度。刘邦要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不得人心的秦朝,项羽精于打仗而谋智不高不足为惧。而秦朝人们反抗的势头强劲,在多方势力联合下,秦朝难遇抵抗,所以很快溃败,而项羽鸿门宴放虎归山,刘邦最终大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其二:秦国与刘邦相比,刘邦的外部优势多于秦国

如果把秦国比作一个人的话,可以说秦国白手起家,秦国初期没有太多的领土,也没有能够拿的出的军队,只能变革,但很幸运秦国成功了,最终不断壮大,统一六国!但是时间已然过了500年,秦国在外部优势极差的情况下能有如此成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吧!


而刘邦外部环境则非常好,刘邦正好赶上了时机,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刘邦也因为有一定的势力积累,一跃而起队伍不断扩大,先是投靠项梁,项梁死后,后来跟了楚怀王。然后与项羽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刘邦因为身有良才,一路软硬兼施先入关中,完成了第一步的任务。当时还有一点比较重要,虽然秦朝兵精将多,但是秦的两大主力驻扎南北两段,支援难到。这也是刘邦成功的外部因素之一!

其三:刘邦识人如炬,用人如神,而且还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刘邦旗下有很多人才,张良、樊哙、韩信等,而且刘邦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为了成就大业,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是刘邦能够短时间内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是本人的一小点看法,如果感觉不错欢迎评论留言点赞关注!


抒史先生


读《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是说,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始终是围绕着分和合进行着的。

而在周王朝逐渐衰落过程中,其实也就是一次走向“分”的过程。整个春秋和战国,历时近550年。不过在这550年中,又不完全是分裂的,春秋时期被春秋五霸所牵引,王朝虽然衰落,但是王室依然被尊奉。从春秋后期开始中原大地才正式进入分裂,其起始点也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

之所以从三家分晋开始,其实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晋国不论是分裂前还是刚分裂,其国力依然是非常强大的,秦国就是因为始终难以威胁到晋国而转头向西发展。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晋国这个诸侯是东周王室的最近的本家,还被东周王室认可为方伯,成为王室的重要支撑力量。

看起来晋国更有统一的优势。可惜最终被偏居西北的秦国统一了天下。这中间又已经经过了战国时期大概180年的分裂。

长期的分裂,诸侯之间无休止的征战,也在文化思想方面掀起了一次大讨论,最终形成一种思潮:只有统一才能解决战争频仍的问题,还给普通人们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

而曾经强大的晋国因为分裂成三个国家而优势不在,最终才被吞并。可惜秦国的吞并虽然符合大的历史趋势,却从文化上不被东方六国所认可和接受,尤其向往自由生活悠闲的楚国人满满的不服气。

而秦国消灭六国的进程虽然看起来迅速,却也因为太过于迅速最终难以完成文化和民族的融合。虽然秦始皇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成立了个专门机构,把六国的知识分子养起来,安上博士的头衔却不用,比如全国性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可惜的是秦国统一之后没有安静下来让国家让人民缓一口气,不停的南征北战不说,还不断发动劳役修路、修墓、戍边。他的儿子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杀特杀,造成整个政府队伍内部力量的分散,最终统治力下降严重,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

由此可见,秦国的统一为秦朝,是一次失败的统一,从其政策措施就蕴藏着短命的气味。

刘邦最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完成真正的统一,可谓集中了众多的优势与历史的偶然于一体。首先秦本身的力量消耗比较大。其次,众多北方诸侯力量也被消耗很多。第三,刘邦很能得人心,形成人才的富集。第四,战争已久,人们盼望和平。第五,刘邦的权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属于他的个人能力的一部分。

最终,秦始皇没有实现的真正统一,在刘邦手上完成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阿庆还是阿庆


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对手也不同。

秦之所以几百年才统一天下。因为秦国在商君变法之前,实力上并不占优势。变法后强了,但六国也各有几百年历史,有大批人才,有实力玩持久战。到始皇帝时,东方六国皆是昏君不会用人,这才统一天下。

刘邦起于乱世,三年亡秦四年灭楚六年平异姓王,统一天下还是花了十多年的。至于为啥刘邦这么快,因为刘邦的对手相对较弱。

项羽、韩信、英布之流,政治才能都不高。在使用人才,谋划天下上犯了失人心的战略大错误。因此都不能如六国般扎根百年,大用豪杰而坐稳天下。政治上有失误,故被刘邦所趁,一举放翻。项羽因持久战而败,韩信因少防范而败,英布因太冒进而败。三人都有不能听谏多作防范的战略失误,故敌不过关中在手,兵多粮足人才广的刘邦一方。


王铁尧


秦国苦心经营500年才统一天下,而刘邦作为一个乡长,几年就统一了天下,这是为何?

一、这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为什么秦国能灭掉六国?

是因为六国六条心,一盘散沙,各怀鬼胎,被秦国各个击破。

三、为什么能灭六国的强大秦国,被一个乡长刘邦所灭?

是因为秦国推行暴政,对人民实行白色恐怖,所以,人人都有反秦之心。只是没有遇到造反机会和没有人挑头而已。从人民的角度而言,秦国统治者已经被包围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已经是独夫民贼,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四、人民对秦朝统治者的不满、反抗情绪在不断增长,已经达到了燃烧点,一遇火星就会暴发熊熊大火,形成燎原之势。

而这个点燃大火的火星就是贫民陈胜和吴广!

陈胜、吴广带领900名穷苦农民,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天下郡县,群起响应,反秦怒火,迅速燃遍全国。这就是人民的意愿和意志。民心不可违。

五、六国贵族和刘邦、项羽等顺应民意,顺势而起。

刘邦等起义领袖,顺应人民意志,起兵反秦,立下战功,成为人民领袖。这就叫:时势造英雄。在这里所谓时势,就是广大人民的反秦意愿。

六、在人民还没有反秦意愿的情况下,杰出的英雄人物也创造不了历史。

张良曾经为家族复仇,收买杀手,要刺杀秦始皇,终以失败告终。即使刺杀了秦始皇,还会有秦二世、秦三世继立,秦朝也不会灭亡。

项羽曾经遇到秦始皇巡视天下,也只能在道旁观看。他如想刺杀秦始皇,以项羽的勇猛,万人敌,很有可能刺杀成功,但秦朝依然不会灭亡。

刘邦在秦始皇巡视天下时,他可能带领手下百姓在道旁当差,帮助秦始皇维持当地秩序。他如果当时反秦,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也就是说,反秦英雄刘邦和项羽在人民还没有意愿反抗暴秦时,他们去反秦,必然不会成功,因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他们也不过是孤家寡人,没有什么力量可言。

当时刘邦、项羽并没有反秦,这就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广大人民还没有形成反抗暴秦的态势。

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反抗极少数秦朝统治者,自然快速胜利。

自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起义,到刘邦前206年10月进军霸上,秦王子婴投降,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强大的秦朝灭亡了。

秦朝的快速灭亡,诠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性;同时也展示了,当英雄人物与人民的意志完美统一的时候,就能发挥出最大能动力,快速取得胜利。


南宫外史


秦二世而亡,留给后人很多疑问,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说法。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甫在《阿房宫赋》中说:“亡秦者秦也。”归结为骄奢淫逸。

刘邦在一统天下之后也有同样的疑问,相比于秦国祖辈的努力,自己是很容易的了。

刘邦觉得秦灭亡的原因是宗室积弱。吸取秦亡的教训,于是他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诛杀异姓王,更是杀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有违此者,天下共诛之。

秦国宗室积弱,外戚更是没有

秦国宗室与六国相比的的确确非常弱。

山东六国基本上还处于贵族时代,子弟依靠家族蒙荫,动辄就是高官厚禄,最著名的当属战国四公子了,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都是各国君王之后,秦国没有这样的人物。


在嬴政灭六国的战争中鲜有宗室子弟出现,更别说拜将封君了。

而且这是一个传统,对秦国来说更是个硬伤,历代都是这样,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秦献公时期。

秦献公因为同室操戈,宗亲夺权流亡在外。因此对氏族一直怀有戒心。长子赢虔,次子嬴渠梁。在继位之争中,以甘龙杜挚为首的老氏族支持赢虔。结果嬴渠梁继位,是秦孝公。

也就是说秦孝公对老氏族并没有多大的感情,政治上都是敌人,更别说重用了。

秦孝公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觉得一个人有多大能力并不是看出身怎么样,而且还颁布了《求贤令》这就触及了贵族政治,在春秋战国简直是个异类。商鞅呢,更是个疯子,《史记》记载:“变法修刑,内务耕织,外劝战死之赏罚。”国人封爵不以出身而以军功。

贵族人多还是平民人多呢?贵族惜命,平民拼命,因此氏族势力进一步缩水。

秦惠文王继位车裂商鞅,老氏族以为翻身的时候到了,要求废除恶法。但是惠文王看的很清楚,这些贵族才是国家的蛀虫。老氏族见翻身无望,因此发动叛乱。秦惠文王能对氏族手软吗?

因此老氏族这时候就成了“残花败柳”,没多少能耐了。

叫得出名字的宗亲,也只有惠文王胞弟赢疾,堂弟赢华,也就是公子疾,公子华。

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秦君与宗亲的关系更加微妙。

秦昭襄王曾做质子,原因就是不受秦宗室喜欢。

做了秦君之后,由于年幼母系宗亲当权了,人称三贵。天下只知三贵而不知秦王,秦昭襄王内心是极度不愿的,对他来说外戚是障碍。

以魏冉为首的外戚显赫一时,但是秦昭襄王当权之后,立马收拾三贵,把外戚清理出朝堂。

至此秦宗室已经没多少力量了。

穰侯魏冉

到秦始皇的时候更是“举目无亲”的状态,他有多少兄弟姐妹,几个儿子,妻子是谁,史书语焉不详,后人竟然一概不知。

虽然保证了君王大权独揽,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一旦出了问题很无力。

对臣子而言,跟谁混都一样。但是宗室成员不同,国灭身份一落千丈还有生命威胁,自然不惜余力的保卫王朝。

秦国宗室弱小,孤立无援,这也是秦帝国土崩瓦解的一个原因。

与此相对的例子是“田氏代齐”,重要原因就是人多。《史记》记载:“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後宫,後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後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他的儿子田襄子代替他做了齐国的国相,并将兄弟和宗人亲属分封到齐国的各个都邑做一把手。田氏代齐已经查不到完成了。

实际上自从秦国之后,统一天下变得容易了,长的耗费十几年,短的几年而已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人的努力统一全国,简直不可思议。

后世就没有这么困难了,刘邦建立汉朝,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君临天下前后七年;刘秀建立东汉,22年起兵,36年一统汉朝江山,前后不过十四年;杨坚建立隋朝,581年篡权,589年收复江南,前后七年;李渊建立唐,617-624年,前后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52年投军,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前后十六年。

这比起嬴政家族用时百年短的多,是什么原因?

个人觉得这跟“封国还是郡县”有很大关系。

封国与郡县

周武王分封诸侯,最早的时候估计有数百个国家。齐、晋、宋、楚、郑等国,这些个国家虽然面积狭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国家内政,外交,财政皆独立自主,想跟谁玩跟谁玩。国土都是国君的私有财产,可以说是寸土不让。君主在国内继续分封,分封的的土地也就成为家族的私有财产,因此打仗的时候都格外卖力。战争失利,失去土地谁不肉疼啊?

即便是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依然有七个大国,和一些小国存在。

这也导致政治上非常复杂,又是合纵又是连横的,无形中增加了统一的难度。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精彩的描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句话解了郑国之围。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燕赵联军进攻齐国攻下来七十余城,齐王也在战乱中死了。但是因为君臣不和,受燕惠王猜忌逃亡赵国,齐国顺势复国。

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因为赵人英勇,这一困就是三年。赵王向魏王求救,魏公子无忌打败秦军,解了赵国之围。

有时候两国之间的事情,他国就横加干涉,让问题更加复杂起来。其实秦昭襄王的时候,秦国已经甩开六国几条街了,拥有逐一灭六国的实力,但是六国不是傻子,一旦发动灭国战争各国就合纵抗秦,一个打六个秦国没这样的勇气。

但是郡县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郡县长官中央直接委派,没有军权财权,即便是有心保卫疆土,也无能为力。

说白了在谁手下做官不是做官?因此郡守们都不会太拼命!

地方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怎么反抗?

朱元璋等农民起义,地方长官望风而逃;太平天国搅得清,十几年没有宁日。

都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