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唐武德九年(626年),發生在京城長安的那場腥風血雨的宮廷政變,代表正義一方英雄神武的秦王李世民,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殺死了沉湎酒色、陰險惡毒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得到了唐高祖李淵的認可和默許,成功當上了皇太子。之後,李淵主動退位,秦王李世民幾番推辭之後才登上皇位。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當政後對史料的篡改和銷燬,以及後來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資治通鑑》、《新唐書》和《舊唐書》等歷史書籍中,更多的是對李世民的讚歌。筆者只能從細節去分析,用邏輯來推理,試著探尋歷史的真相,還原史料中不曾記錄的故事。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玄武門之變”的簡單經過

公元626年6月4日清晨,秦王李世民率領秦王府的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等一幫武將,埋伏在京城長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早上上朝經過時,發現有伏兵,正準備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時,被李世民等人追殺,兩人全部被殺死。

三日之後,唐高祖李淵頒佈詔書,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將軍國大事全部委託其處理和決定。8月8日,唐高祖李淵頒佈制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自為太上皇。第二天,李世民在長安顯德殿,正式即皇帝位,史稱唐太宗。第二年元月,改元貞觀,李世民從此開啟了他輝煌的一生,開創了大唐盛世。

從“玄武門之變”的經過來看,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後,並沒有與唐高祖李淵發生正面的軍事衝突,也沒有出現秦王府的人將李淵劫持和軟禁的記錄,仍然是皇帝的李淵,完全是自願立秦王為皇太子,並主動選擇退位,將皇位給禪讓李世民。真相果真如此嗎?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從玄武門的位置分析兵變實質

玄武門是長安皇宮太極宮的北門,太極宮是皇帝李淵生活起居的宮殿。所以,玄武門是出入皇帝內宮的必經之地。控制了玄武門,就可以不與負責皇宮警衛的禁軍接觸,直接衝入內宮,控制皇帝。正是由於玄武門的特殊位置,唐朝宮廷發生的多次軍事政變,都選擇在玄武門下手。

李世民在發動政變之前,早就謀篇佈局,收買了守衛玄武門的禁軍將領常何,使其成為了秦王府的人。正是由於有禁軍將領常何相助,李世民及其死黨,才有可能預先進入玄武門,並在臨湖殿設下埋伏,才使得李世民發動的兵變,有成功的可能。所以說,李世民兵變殺死了太子和齊王后,又成功控制了玄武門,也就意味著控制了皇帝的內宮,控制了皇帝本人,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控在手中。

至於李世民可能沒有與李淵身邊的禁軍護衛發生激烈的戰鬥,是因為進入了玄武門之後,已經是皇宮的內宮了,不會再部署很多的禁軍。禁軍的主要力量和主要任務,是守衛玄武門、芳林門等皇宮城門,對外防禦可能入侵的敵人。所以,當李世民帶領的精銳經過玄武門之後,就直接與皇帝接觸了,少量禁軍護衛,見到殺氣騰騰的秦王宿將,特別是太子和齊王都被殺了,他們也基本上不會做太多的反抗,即使有人拼死反抗,也不會是久經沙場的秦王府精銳的對手。

“玄武門之變”得手以後,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與其說是警衛,實則就是控制皇帝。尉遲恭身披鎧甲,滿身血汙,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李淵的面前。唐朝有法律規定,進入皇宮手持兵器者,罪同謀反,而尉遲恭絲毫沒有顧忌,已經說明是公開謀反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從以上情況來看,皇帝已經被尉遲恭劫持了,隨後是將李淵軟禁還是殺害,全看李淵的反應和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 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資治通鑑》

此時的高祖李淵,正在靠近玄武門的北海池中的一艘遊船上,與裴寂、封德彝、陳叔達、蕭瑀等幾位重臣,等候三個兒子的到來。突來出現的,卻是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及秦王的兵將,將高祖和諸位宰相包圍起來,並逼迫李淵交出朝廷軍政大權。見到全副武裝的尉遲恭,李淵先是大驚,當問明事情的原委後,智慧聰明的李淵,已經完全明白事件的真相。知道再反抗已經沒有意義,只會死傷更多的人,甚至可能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以保全,還不如選擇體面下臺。於是,當場同意大臣蕭瑀和陳叔達等人的提議,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全部將由李世民處置。同時頒佈親筆敕令,命令太子和齊王的部隊,一律停止反抗,接受秦王的處置。

李淵的如此選擇,是非常明智的。如強行反抗,自己及身邊的一幫老臣都可能被害,之後李世民再嫁禍於死無對證的太子和齊王,對外稱是太子和齊王謀反時所為。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玄武門之變”後的朝廷局勢

唐高祖李淵的正室太穆皇后,共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元霸在“玄武門之變”前早就死了,而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在兵變中都被李世民的人殺死。所以“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嫡子,只剩下次子秦王李世民。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禮法,李世民成為皇位唯一的繼承人,對於已經六十多的李淵來說,皇位遲早是兒子李世民的。

“玄武門之變”前,大唐的朝廷局勢,實質上是三派勢力,互相制衡:一派是以高祖李淵為中心,以及一幫晉陽起兵的功勳,如裴寂、封德彝、蕭瑀和陳叔達等人;一派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及東宮和齊王府的勢力;另一派則是秦王李世民以及秦王府舊部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同時還有文學館招納聚集的如房玄齡、杜如晦、李玄道、許敬宗等“十八學士”。

“玄武門之變”後,高祖身邊的晉陽勳貴集團,如裴寂、封德彝、蕭瑀和陳叔達等人,迅速見風使舵,全部不約而同地倒向了李世民。兵變當日,李淵與一幫老臣被尉遲敬德所圍困時,李淵首先問計於宰相裴寂,裴寂見大勢已去,雖一向與秦王不和,但還是選擇了沉默不語以求自保;其他的人如蕭瑀、陳叔達等人,立即勸告高祖交出政權;封德彝更是牆頭草,誰是勝利者就支持誰。你們李唐父子兄弟之爭,我們外人不當替死鬼。

太子和齊王的勢力,隨著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死,死的死,降的降,很快被李世民收拾乾淨。所以,整個大唐的朝廷,只剩下李世民一家獨大。事情到這個份上,大局已定,李淵也只能答應尉遲敬德所請,下令將全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秦王李世民,又派黃門侍郎裴矩,到東宮和齊王府,將旨意曉諭諸將卒,讓他們停止反抗,聽從秦王的處置。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李世民兵變的真實意圖分析

李世民自公元617年“晉陽兵變”攻入長安之後,一直是大唐的領軍主帥,向西殲滅了薛舉父子,平定了西秦;向東逐個消滅了李密、王世充、竇建德、劉周武等地方割據勢力,佔領了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洛陽,除了江南少數地方政權,大唐王朝在李世民的手中,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大唐一大半以上的地盤,都是李世民帶兵打下的,在大唐這個新興帝國的建立過程中,李世民的貢獻無人可比。

但是依據“立嫡立長”的傳統禮制,身為皇次子的李世民,按照正常的情況,永遠無法越過大哥李建成,成為皇位的繼承人。更何況,已是太子的李建成,不但佔盡了傳統禮法的高地,擁有了絕對的政治資源、人脈關係和輿論支持,同時也是智謀超群,軍功在身,非等閒之輩,並且深得皇帝李淵的信任。所以,身為秦王的李世民,要想取得皇位,只有發動兵變一條路可走。

李世民甘心屈於太子李建成之後,一輩子只做個秦王嗎?這顯然不是宏才大略的李世民所希望的。從已有的史料來看,李世民從一開始就有了奪嫡爭位的雄心壯志。

高祖平京師,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玄齡曰:“去者雖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籓,無所事;必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王驚曰:“非公言,我幾失之!”因表留幕府。(《新唐書—杜如晦列傳》)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是在李淵平定京師長安不久,應該是在武德元年前後。大唐帝國才剛剛建立,李世民就已經有了經營四方的心思和謀劃了。

再者,如果李世民發動兵變的目標,僅僅是東宮的太子之位,兵變的對象也僅僅是太子李建成及其支持者齊王李元吉的話,實質上是毫無意義的。畢竟,最終的決定權,是在皇帝李淵手中,如果事先針對的目標不是皇位和皇帝李淵的話,兵變只會是功虧一簣,最終只會被皇帝清算。正如陳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所說的那樣,“中央政府之命令出於君王一人之身,君王所居之處乃政治劇變時成敗之所繫”。

這些厲害得失,李世民及秦王府的一幫智謀之臣,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在發動兵變之前,他們早就將皇帝李淵作為首要目標。只是針對父親、針對皇帝的謀逆,名聲太不好,即使奪取了皇位,李世民將來對李氏的子孫後代、對大唐王朝的後繼之君,都無法交待。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會選擇殺害李淵,儘可能地選擇威逼,事成之後再百般美化,將逼宮美化為高祖李淵的主動退讓,將謀害太子和齊王,美化為迫不得已的反擊。

當然,如此大事,一定還有失敗的預案。玄武門兵變事出倉促,秦王府的謀臣們雖然策劃周密,但仍有百密一疏的可能。一旦控制皇帝不成功,皇宮的禁軍和東宮、齊王府的力量反撲,兵變就很可能會失敗。所以,李世民在兵變的緊要關頭,仍然抽出干將前往洛陽準備退路,以防不測。萬一兵變失敗,李世民及其黨羽就會選擇撤到洛陽,以圖東山再起。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李淵的心理分析

李淵以寬厚仁慈、能容人而著稱,加之在年少時就父親早亡,非常看重親情,特別對嫡出的三個兒子,更是疼愛有加。晉陽起兵成功之後,他給予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所有能給予的功勳顯貴和寬容厚待,幾乎是與三個兒子共有天下了。

是時,東宮、諸王公、妃主之家及後宮親戚橫於長安中,恣為非法,有司不敢詰。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後院,與上臺、東宮晝夜通行,無復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刀雜物,相遇如家人禮。(資治通鑑)

“玄武門之變”時,唐高祖李淵已經六十多歲了。作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是多麼希望子孫和睦,家庭和諧,安享天倫之樂。同時,前朝楊廣謀害父皇,殺害兄弟,皇室喋血的慘劇,仍然歷歷在目,讓李淵心有餘悸。所以,在他的心裡,早就安排好了太子李建成繼承皇位,李世民和李元吉安心做個王爺,和平共享大唐的富貴。在此過程中,不斷調整太子和秦王的利益分配,不斷調和太子與秦王的矛盾,儘可能維持雙方力量的平衡。當兩者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他甚至打算將國土一分為二,讓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平分天下。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目標,是東宮還是皇位?細節還原歷史真相


李淵的這些想法和謀劃,雖然不切實際,沒有可操作性。但作為一個父親,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兒子都無法割捨。所以,當他聽聞李世民發動兵變,將另外兩個兒子全部殺死時,誰能體會一個老人,一個父親,特別是一個英雄蓋世的豪傑,是多麼的悲傷,多麼的挫敗,多麼的無奈,萬念俱灰!所以,此時,選擇退讓,選擇妥協,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反應!

綜上所述,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兵變,真實的目標是直指皇位,直指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設伏,殺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只是兵變的一部分。李淵選擇放棄抵抗,主動退位,是爭鬥雙方最完美的結局,既保全了皇家最後的顏面,保全了自己作皇帝的最後尊嚴,同時也給李世民後來的美化歷史,留下了操作的空間。雖如此,玄武門兵變的影響,一直如夢魘一般,纏繞著勝利者李世民,也影響著整個大唐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