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大明風華》中《永樂大典》的編修與解縉命運多舛的人生

最近《大明風華》熱播,講述一代奇女孫若微和妹妹一起嫁入皇室,目睹國家盛世將成、平關外、遷首都、通運河、鄭和下西洋以及編修《永樂大典》,串聯起來大明朝五個帝王四代人的進取與紛爭的故事。

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世界上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為廣泛的百科全書,比《大英百科全書》早300多年。全書共計正文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約3.7億字,內容涉及面十分廣,輯入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等各類著作七八千種,為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部類書。

《大明風華》中《永樂大典》的編修與解縉命運多舛的人生


解縉,字大紳,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出生在江西吉水,死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其父解開為元末明初的文人,擅長氣節文學。解縉生而穎悟,據曾棨《內閣學士春雨解先生行狀》雲:“七歲能屬文,書過目成誦如流。為詩歌操筆立就,往往出奇語,先輩罕及焉。”解縉也曾自豪地說:“我時七步詩即成,諸生學士觀如堵。”(《河洲正月十五夜有感》)十九歲時,他高中江西鄉試第一名,二十歲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中進士。一門三進士,轟動一時。明太祖朱元璋很賞識他,擢拔為中書庶吉士。

一次,朱元璋讓解縉談談對政事的看法,由於朱元璋對解縉有知遇之恩,他隨即呈上《大皰西封事》長疏。在長疏中,解縉毫不留情面地直陳朝政弊端,指出朱元璋過失,讓朱元璋十分惱火。據《明史》載,朱元璋對解縉父親解開說:“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說完,就將解縉解官回鄉。

《大明風華》中《永樂大典》的編修與解縉命運多舛的人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5)朱元璋死,解縉入京哭悼,卻遭權臣忌恨,被以“赴病非詔旨”的罪名貶為河洲衛吏。之後,禮部侍郎董綸向朱允炆力薦解縉,他才得以入職翰林待詔。

朱棣即位後,提拔解縉為翰林院學士,簡入內閣,視為近臣,並讓他主持監修《永樂大典》。

成祖在位期間,親征漠北,出使海外,興文治,建武功,樹立君權,揚威四海,形成萬國來朝盛況,取得英主臨朝的美譽,為史學家所稱道。永樂元年開始,朱棣委派解縉主持編寫一部大型類書《文獻彙編》,以方便學人翻檢,發揚歷史文化。當時,參加編撰的人員為149人。一年多以後類書編成,起名《文獻大成》。但是朱棣認為它太簡略了,難以彰顯自己的文治。1405年第二次又委任姚廣孝、解縉重修此書。此次參與的有朝廷官員、文人、學士等2169人。蒐集當時皇家圖書館文淵閣內的全部藏書,輯入我國自上古到明初的各類書籍達七八千種,歷時三年於1407年編成。朱棣審定後取名為《永樂大典》。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後,《永樂大典》也隨運至北京。此書依韻檢索,內容包括天文地理、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歷史典籍以及平話戲劇、農醫雜技等,在當時世界文化史上舉世無雙,被《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大明風華》中《永樂大典》的編修與解縉命運多舛的人生


不過,解縉就是解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仍直言無忌,最終遭人陷害。永樂五年(1407年)解縉被謫廣西布政使右參議,三年後(1410年)因入京奏事,遭漢王朱高煦中傷而被逮人獄,永樂十三年(1415)死於獄中。據《明史·解縉傳》:“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

《大明風華》中《永樂大典》的編修與解縉命運多舛的人生


實際上,解縉為人狂傲性格剛直早已出名。同朝為官的楊士奇稱他“襟宇闊略,不屑意細故,而表裡洞達,絕崖岸,雖野夫稚子,皆樂親之”。而解縉也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在《寄具川董綸書》中,他自稱:“紹率易狂愚,動遭謗毀,無所避忌。”

於永樂初年入閣的七位閣臣中,僅解縉一人英年遭害枉死獄中,其餘六人均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