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探究:为何冯唐到暮年才被人记起,李广征战一生都没能封侯?

王勃在滕王阁中随兴发挥的文章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来被天下英才们用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心境。冯唐作为三朝元老,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冯唐,可以说是有才华、有能力、有想法,却一直是个小郎官。武帝即位时,在外广纳贤士,自然有许多的人向他推荐冯唐,而冯唐当时已年过半百,到了白首迟暮的年纪,只好自行向武帝请辞。百步穿杨的飞将军李广,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戎马半生,打过七十多场战争,而偏偏武帝每回犒赏三军,赐武将封官进爵之时,李广却都排不上号。武帝四年,发生漠北一役,李广觉得此时是立功的好时机,便多次请求武帝让起带兵出战,却没想到在追击匈奴过程中所带大军迷失了方向,李广害怕皇帝怪罪,又想老自己年事已高,不愿再受文臣的口诛笔伐,于是拔剑自刎。

嗟呼!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都具备相应的才华和能力,却不得重用,原因何在?有人说是时运不济,有人说是人物性格,个中的缘由我们娓娓道来。

一、 家世背景优越,才华横溢的冯唐,并不是一生都不得志。早年文帝看上他的才华后曾予以提拔,直到景帝时期冯唐已经是官拜宰相。但最终还是被景帝罢免,一生的起起落落。

说到冯唐,他的家族显赫,祖先原是赵王重要的将军,父亲又是文帝当代王时的相臣。他的一生也不是完全都低就,也曾高起过。文帝有回去冯唐所再的地区巡视时,有心想提携他,试探冯唐为何如今还在做小郎中,并感叹自己一直没能有想廉颇、李牧这样有才干的人辅助。冯唐因其祖父识得李牧、廉颇,不小心便直白的说出就算文帝身边有这样的仁人志士,文帝也不会任用。此言,无论是客观评价还是主观的判断都让文帝生气。文帝掉头便走了,过了些许日子,文帝命冯唐说明缘由,为何如此判断。冯唐是个直性子,直白的说自己粗鄙,不懂得阿谀奉承。彼时,正赶上匈奴大举进兵侵扰,文帝头痛之际,便问冯唐自己为何得不到贤将帮助,冯唐把文帝对将军的管制有度,允许将军为了战事必要时不受君命,更对文帝因魏尚增报杀敌仅仅六人就削爵的行径表示反对。最后文帝采纳的进言,赦免魏尚,并加了冯唐的官位,任车骑都尉。并且,在这之后冯唐在朝野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稳当,等到景帝继位时,他已经贵为楚相了。好景不长,没多久冯唐却彻底的失宠,被除掉了相国之位。

探究:为何冯唐到暮年才被人记起,李广征战一生都没能封侯?

冯唐

二、冯唐的个人性格比较偏执,这是导致他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的很大原因。冯唐有个致命的缺点,行事过于一板一眼,曾经让文帝当面下不来台。加上生不逢时,受七国之战的牵连,仕途开创较晚。

(一)不会使用语言技巧,处事不圆滑

自古皇帝都喜欢听好话,冯唐不说好话便算了,直接给文帝当头一棒让文帝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又不解释清楚。等到文帝亲自质问他才说出缘由,假设要是文帝没有耐心,那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二)生不逢时,官拜宰相却遭遇战乱

文帝年间,除了匈奴进犯以和亲平之,百姓安居乐业,冯唐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景帝继位,七国之战楚国领地被除,受七国之战的牵连,他这个相国也自然做不下去。冯唐确实是有真凭实学,在文帝提拔之后,又在楚国担任了相国,但却没做出什么为国有功的大事,这和他自己的不作为是有很大原因的。等到武帝广招贤士之机,冯唐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有心而力不足,只得请辞。

探究:为何冯唐到暮年才被人记起,李广征战一生都没能封侯?

冯唐易老

三、李广年少参军,精忠报国南征北战一生,匈奴人畏惧他的英勇称他为“飞将军”,但却一生不得封侯。晚年的李广曾表达非常后悔杀降的羌人。

李广祖父乃是秦代名将,祖上世代都擅射骑,身上有着将军血液的李广年少时便参军。文帝时曾与野兽搏击,一战成名得到文帝称赞。景帝时,被任命为骑郎将,七国之战时平定叛乱有功,却因当时梁王赏识他,私底下给了他将军的印章,但梁王是窦太后宠爱的小儿子,景帝一直对梁王多有防范,也因此生气没有对李广封赏,后来李广也再没受到景帝的重用。等到武帝即位,朝臣向武帝推荐李广,众人皆知武帝好战,对连年侵扰的匈奴忍无可忍,武帝时期也常出名将,可每回论功行赏时李广都因自身的小错误功过相抵或者战功不显而失去封侯的机会,他自己也时常哀叹命不好。他曾向王塑诉苦,难道自己的骨相不配封侯,王塑问他可曾悔恨过何事,他回想自己曾杀已经投降的八百余羌人,觉得自己事因此才不得顺遂。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十艮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四、李广未能封侯主要是自身的原因,未能把握机遇,时运不足。自身的性格太过急躁,有勇无谋。

(一)正值壮年,统治者重文轻武,强调无为而治

李广青年时为文帝景帝时期,当时较为主张无为而治,对军事武将并不重用,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后武帝时期,李广几次战功得以封侯都因自身的过错而失去,七国之乱时,私下接受梁王的印章,导致给景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自己在景帝的心里也彻底被出局。

探究:为何冯唐到暮年才被人记起,李广征战一生都没能封侯?

飞将军李广

(二)征战匈奴,途中阴差阳错,功过相抵

跟着卫青出征,别的将领因杀敌数量多、俘虏士兵人数多而封侯,偏李广军功不显没得封侯。与张骞一起出征匈奴时,张骞带领的军队在半路时迷路,没得应援李广。李广带着大军一路厮杀匈奴,最终惨败,却也重创了匈奴,论功时只混了个功过相抵。与张骞一同出征,虽然没获得胜利,但他以自身的军队与匈奴抗击了数日,此战是被张骞拖了后腿,但奈何武帝只看最终的结果,败北自然无功。

探究:为何冯唐到暮年才被人记起,李广征战一生都没能封侯?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李广虽然英勇无双,作战时以骑射之技为匈奴惧怕,但真正清点杀敌的数量时却比不过其他的将士。这也跟当时武帝的奖罚制度有一定的关系,武帝不看战争赢得多漂亮、作战多英勇,只看最后的战绩。

据《史记》、《汉书》,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1.捕折敌军王、相、将军等;2.斩敌千级以上;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

(三)严于律己却对待下属管教无妨

李广是出了名的爱兵,自己很是廉洁无私,对待士兵多以宽厚待之不够严苛,他在军中十分的受士兵爱戴。治兵应松弛有度,太过宽宥,导致他的军队常年败北,而卫、霍两人却像升起的新星一般,立下无数战功。李广射箭技术高超,擅守御和正面迎击,却对追击敌兵和转换战场缺少一定的战略眼光,他名声虽大噪,却实际上败多胜少。在漠北一战,因带领军队却迷失了方向,导致错失战机。这也说明了李广作战方式老化,缺少一定的领军才能。

(四)过于狂妄自大,性格急躁

李广性格急躁,不够稳重。杀害已经投降的八百余名羌人,在漠北一战,李广当时已经年迈,他一心想借此机得以封侯,跪求武帝让其随军,后来又不听卫青的军令绕路,在风沙中迷了路,使得他的军队居于卫青部队之后。卫青派部下去了解情况,到了幕府之后,李广感叹自己一生戎马半生,六十多岁却还犯此下错,话毕,拔剑自刎。若是听命于卫将军绕路,说不定李广便不会遇到风沙迷道,若是他认错受罚,当时武帝为了打战国库空虚,死罪多能以钱财赎之,他日卷土重来也未可知,但急躁的李广偏偏选择了一条绝路,断送自己是性命。

探究:为何冯唐到暮年才被人记起,李广征战一生都没能封侯?

这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善言辞直肠子,都有一定的才干。冯唐早期不受重视确有时运不济的原因,但也有其自身不够适应官场,不够圆滑难以为帝王所宠爱。飞将军虽终其一身没得位居侯位,晚年下场凄凉,可他的名气却丝毫不输同期的卫、霍两人,民间得知他的亡故均为其落泪,文人对其的评价也很高。

参考文献:

《滕王阁序》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李将军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