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从疫情开始到今天,


据塞拉维在疫情期间发起的调查统计,5266个家庭中,高达52%的客户在疫情期间萌生了置业计划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确实,租的房子回不去,空间狭小憋出病,父母同住快要疯……


疫情期间,无数人同时思考的一件人生大事,就是买房!比如以下三位:


为解决身份象征,想买房: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为完成婚房需要,想买房: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还有为解决家庭矛盾,想买房: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然而,房产固然人人想要,可是一线城市房价高,城市大,究竟何处是归家?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1.真正能够提供足够购买力支撑的,是主城区,周边地区通常是接受主城区的辐射和外溢。


但,辐射和外溢是有极限的。


一旦超过外溢的极限,就意味着买房的主力人群发生了变化。


以北京为例,主城六区的房价均价是6.8万,在5-9万这个区间;


而偏远的延庆、密云,同属首都范围,却只有一二万的均价,


是北方二线城市的房价水平,但交易量却远远不及二线。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紫色代表交易量)


靠近北京通州的燕郊,是河北省的一个小镇,房价却也能到1.8万,且交易相对活跃,


正得益于这里有许多来自北京的白领阶级的购买力。


—— 这些人大概月收入一万上下,对他们来说,北京的房价太高难以企及,


而燕郊可以到北京上班,房价也能承受得起,可以买到面积相对更宽裕的房子。


粗略判断,燕郊至少有一半的购买力是由“北漂”贡献的。


如果再远一点,比如挨着北京房山区的涞水县,


在这里,北漂购买力几乎消失,房价就恢复到普通北方县城的水平,7000左右。


2.


以上是事实基础。


那么,这个外溢的极限是怎么判断的呢?


通常我们认为,距离市中心30公里,是一座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勤半径的极限。


放在北京,就是六环内的范围。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北京六环)


注意,这里说的是中心,是绝对市中心,不是次中心,也不算副中心。


目前,国内能到这个通勤半径的只有少数几个城市。


根据滴滴发布的数据,国内出行半径最大的城市是北京,为31.7km,


东边的极限就是燕郊。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北京出行地图)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北京房价地图中交易量密集的区域,跟这个出行范围几乎是重合的,


—— 出行能到的地方,才有人居住,才有房地产市场。


3.


如果是二线城市,这个半径还要继续缩小。


还是参照滴滴的数据,部分重点城市的出行半径如下: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制图:房十二)


可以看出,


出行半径最大的一个梯队,是北京、上海和深圳,超过了30km;


个别强二线城市,如成都、杭州、天津,以及佛山、东莞这两个广州、深圳的“跟班”,半径也接近30km(28km以上),


其中,广佛、深莞融合发展,主城区城市建设上两个城市几乎已经连城一片,极大地延伸了佛山、东莞的出行半径。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广州和佛山、深圳和东莞主城区连成一片,中间没有割裂带;

深莞中间的绿色是山)


其他二线城市则基本都在25km左右,有的甚至不足20km,与嘉兴、惠州这种一线城市的卫星城相当。


—— 卫星城出行半径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某个方向上与一线城市的融合。


比如惠州,惠阳区已经和深圳东部在城建上融为一体,有价值的区域,也正是在这个方向上。


疫情结束后首件事?52%的家庭选择买房

(深圳龙岗和惠州惠阳)


4.


对于买房来说,城市的出行半径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指标。


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的出行半径代表了她的通勤极限,也就是城市的有效投资半径。


用时间来算,单程通勤一线城市1.5小时,二线城市1个小时。


下辖的非限购的远郊区县,通常在这个范围之外,


比如,广州的增城、从化,杭州的临安、富阳,南京的六合、溧水...都很难接受主城区的辐射,


如果在这些地方买房投资,未来接盘的基本上就只有区县内部的本地购买力。


升值空间和流动性都相对有限。


另外,因为这些区域不限购,在购房政策严格时,部分投资属性的购买力会被驱赶过来,使得房价上涨,


但这是被扭曲后的价格。


一旦限购放松,最先收到冲击的,就是曾经的非限购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