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王朝》中,躲在田文静处的邬思道为何用计逃的无影无踪?

忠肝义胆岳老三


他不跑不行啊!

当年他为什么要提出半隐?

还不是因为他知道太多的秘密了,包括曾经跟老四胤禛策划的兵变,而且还是老四胤禛自己暗示的:

“先生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老四胤禛这是在举模范的君臣例子,可是天下模范的例子那么多,偏偏举了李世民和房玄龄的例子,寓意不言自明了。

包括再往前面年秋月跟邬思道的感情,老四胤禛不是不知道,而是假装不知道,还美名其曰赏邬思道教导弘历有方,于是给年秋月抬了旗!

搞笑不?

抬了旗后,年秋月就是旗人了,而邬思道不过是一个残疾汉人,过去有满汉不通婚的约束,就等于硬生生把年秋月从邬思道身边抢过来了。

注:“满汉不通婚”这项政策直到后来的乾隆帝提出来,到光绪帝才正式废除,才允许“满汉通婚”。

即使到了雍正帝即位当天,他还潜回府邸,打算听听邬思道怎么说,一旦有问题,势必把邬思道拿下。

还好邬思道提前布下了五路人马,且互不相识,这才让多疑的雍正帝没有下手,同时邬思道提出了半隐策略,既能让雍正帝随时找到他,又能让他继续给朝廷卖力。

所以,邬思道别的地方去不成,只有李卫和田文镜处可以待。

老四胤禛最开始为什么要夺年秋月?

其实就是怕老年跟老邬混在一起,他俩要是联合了,成为了亲戚关系,那还了得,有勇有谋,后患无穷啊。

所以,不要以为老四胤禛只防着年羹尧,派李卫监视,其实邬思道也是在老四胤禛的监视之中。不然的话,坎儿还没来得及跟邬思道汇报就被除了,谁给老四胤禛报的信?

就因为看透了老四胤禛,所以在他即位之后,邬思道急忙就提出了半隐,马上跑到了李卫那里,到了他那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给李卫讲课。

李卫跟邬思道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设计把邬思道八千两一年卖给了田文镜。

为什么说李卫跟邬思道是合伙的?

就是因为李卫后来进京,雍正帝还打听邬思道的事,而且之前的诺敏封天下第一巡抚,还专门给不够格的三品布政使李卫发了诏书,其实就是发给邬思道看的。

目的也很清楚,就是故意漏破绽给邬思道看,好让他去协助田文镜追查诺敏案。

到了田文镜处,这个耿直的货根本不知道邬思道会用计,跟他交往也不深,邬思道跑了一趟大西北之后,点破了年羹尧的伎俩,终于打了胜仗。

但是雍正帝还是怀疑邬思道跟年羹尧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密谋,为什么他去了一趟就开始打胜仗了?

邬思道也明白雍正帝的心思,于是在他到来之前就跑了!

而且在李卫处就已经商量好了对策,雍正帝此时最不放心的就是怕年羹尧跟邬思道合作,所以李卫说的那句话:

“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就是让雍正帝放心,我老邬绝不会跟年羹尧合作的!

当然,雍正帝当时没有让田文镜追,也是怕伤了表面的和气,毕竟一追的话,心思展现的太明显了。

为了探明邬思道的想法,雍正帝这才去的李卫处,在确信邬思道跟年羹尧没有联合之后,这才让刘墨林掏出了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信。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邬思道才是整部剧中活得最明白的人!


杨角风发作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邬思道不是李卫,田文镜在朝为官,摆在台面上的人,他是雍正的幕后,活在阴影里拿不出来的人,这样的处境是最危险的,因为辅佐登基是第一谋士,一旦事情有了结果,狡兔死,走狗烹是历史上常见的事情,邬思道可能就是第二个高福。“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名言,深谙圣贤书的邬思道自然明了于心。


邬思道自从被胤禛请到府里给世子当了老师,他也就变成了胤禛的谋士。

胤禛心在帝位却隐忍低调,蓄势待发,邬思道一眼就瞧出了他的心思。所以邬思道第一次给胤禛出主意,胤禛问“那国库欠款的事儿我是不该接吗?”邬思道回答是必须接不然皇上就没了为他分忧的儿子。能为皇上分忧的唯一的儿子,邬思道这话必然暗含所指,所以胤禛一个愣神,故作哈欠的结束会谈,第二天接下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邬思道对胤禛的心思洞若观火,自然也成为他如履薄冰的处境。试问哪个皇帝愿意把对自己想什么,不管好的坏的一猜就准的人留在身边。


邬思道帮助胤禛夺取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 ,雍亲王府里的秘密差事他全知道。

如果把邬思道推出来做官,作为先帝朝的刑余之人还是个跛子,又无任何建树,这样的形象对朝廷对刚刚登基的雍正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邬思道遭刑罚可是因为科考舞弊案受到的牵连,不管当初有没有参与,让这样一个有舞弊案底的人做官,必然遭到反对。这样一个知晓秘密的人乱窜,雍正肯定不放心,所以邬思道选择了半隐在李卫,田文镜等处办事,让雍正放心。


邬思道在李卫处帮助李卫从布政使做到了江苏巡抚,在田文镜处帮田文镜打赢了诺敏案的官司,在河南赈灾和火耗归公的新政中都有不错表现。年羹尧找田文镜催粮草,也是邬思道亲自到西北,以“灯下黑”帮忙解决了叛军。邬思道的一系列举动只是为了向雍正证明,你放心,几十年的情谊我是站在你这边的。所以邬思道最后从半隐到全隐是一个逐步让雍正放心的过程。所以雍正在田文镜处,听说邬思道走了的时候,只是叹了口气说随他去吧。但是邬思道真的逃得过雍正的眼皮底下吗。

要想邬思道从李卫到了田文镜处,远在深宫的雍正在李卫回京述职的时候,率先说出了邬思道的下落,李卫心里一惊。因为粘杆处的存在,天下大事能瞒得住的雍正的少之又少。

还有邬思道躲得远远的,还因为他在胤禛府里的时候和年羹尧的妹妹后来雍正的年妃有一段忘年恋。最后雍正为了牵制年羹尧棒打鸳鸯,这让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邬思道在走的时候,雍正送了一个丫鬟给邬思道,样貌和年羹尧的妹妹及其相似,邬思道看了都晃了一下,喃喃自语。可见邬思道没有忘记那段恋情的。年羹尧妹妹叫年秋月,这个丫鬟名字叫“如月”,可见雍正的用心。我夺走了年秋月,送你一个“如月”,估计希望他能如原来在潜邸一样,不忘初心,也不要忘了那天夜里要半隐的肺腑之言。



红雨说历史


有一种忠诚叫做不必相见,有一种理解叫做不必再追!

雍正继位之后,对于潜邸谋士邬思道,很多人用了隐和逃这两个字,一是说明邬思道有先见之明,为了明哲保身,不贪功不居傲,用“半隐”解除了雍正的疑心;二是提前知道雍正要到河南,用“逃”字免除了相见的尴尬。

海宸觉得,“半隐”一词归纳得相当到位,但“逃”字却用得太勉强。

雍正继位当天,在张五哥等人的护卫下来到了自己的潜邸,问了高勿庸一句话:邬先生在哪?

雍正听到高勿庸的答复后,便径直来到了邬先生住的偏院中。一番对话之后,

一切礼节结束之后,雍正对邬思道说: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邬思道说到:皇上误解臣的意思了,臣根本就不是为官之人。

然后说了最为经典的“三不可用”:臣是个残疾之人,哪有个瘸子立于庙堂之上的,这是一不可用;臣原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如今皇上克承大统,倘若起用了臣,那么是先帝错了,还是皇上错了呢?这是而不可用;臣虽然小有才气,却是阴谋为体,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行的当然是光明正大之臣,这就是三不可用。

这 “三不可用”说的都非常在理,也情真义切,处处都是在替雍正着想。有的人理解为邬思道在贬低自己,是向雍正皇帝求饶,自己如同熬干的药渣,没有什么作用了,潜在意思就是在说:皇帝看在我为你效劳多年的份上就饶了我吧!

海宸以为:这种理解是帝王之术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低估了雍正的情,也错怪了思道的义。海宸一直觉得:雍正非无情,思道真有义。

邬思道所说的三不可用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第一条和第二条,没有一条可以让邬思道顺顺利利进入皇宫,否则,雍正便会被他的对手们的唾沫淹死,可能到后来为了平息众怒,还得杀了邬思道。而这个问题,邬思道想到了,雍正不可能没有想到。

邬思道一身本领,倘若弃之不用,又觉得太浪费,尤其是当下清王朝刚刚完成新老更替,内忧外患,急需用人。邬思道如果想全隐,雍正也不会不允许,只是会觉得太伤心。

在皇宫之内,有十三阿哥的全力支持,雍正的帝位无忧。雍正与八王党真正的角逐,是在皇宫之外。邬思道的半隐,其实就是替雍正解决皇宫之外的棘手问题。

正因为这样,当十三阿哥胤祥给邬思道送行时,还送给他一个女仆如月,邬思道想都不想就笑纳了。雍正与邬思道之间不便直接联系,需要有一个人担当联络官,这个人就是如月。包括后来在河南,说邬思道神算到雍正要到河南,于是连夜潜逃,其实这就是个大乌龙,应该是如月预先得到了雍正微服私访的消息,但她只负责传递消息,不作任何决定,邬思道走得急或有其他原因,当然,邬思道从此消失在剧情里,实际上也就意味着雍正皇宫之外的角逐已经结束。下一步的重点是皇宫里面,而这方面,邬思道没有办法帮助雍正出谋划策,皇宫斗争无论结局如何,参与的臣子都难有好下场。

言归正传:


雍正第一个不放心的就是李卫,不是担心他的忠诚,而是担心他的能力,他原先只是个奴才,而且不识字,很容易被八王党的人当刀使。因此,邬思道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教李卫。这一点从后来李卫的处事风格就可以看得出,尤其是在江苏当巡府推行摊丁入亩时,其做法深得邬思道的真传。倘若只是为了活命,只是为了“隐”,邬思道不做任何事情,相信李卫也会养着他。邬思道不但会做事,而且还是处理非常棘手的事情,说明他不是在“隐”。

李卫从陕甘赴江苏任职,原本是不需要经过山西,但田文镜在山西处理诺敏案遇到了麻烦。李卫去当然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李卫身边有邬思道啊,邬思道说出了诺敏案的关键所在,一下子引出了山西官场的地震。若非雍正授意,李卫根本没有必要去趟这滩浑水。

田文镜是个过于急躁的酷吏,做事情下手狠,不留情面,雍正既要用田文镜,又要防止他搞过了头,局面不好收拾,所以便有了李卫将邬思道以年薪八千两银子的价格转给了田文镜,为什么是年薪八千两之多?这也是为了以后激怒田文镜而做的伏笔,田文镜是个清官,这八千两银子够他喝一壶的。

还有个更狠的,西北大将军年羹尧。因为耽误了一天行程,且是因为恶劣极端天气的原因,年羹尧就将河南押粮官直接斩了。这次河南由于遭了灾,两万石粮食的任务只完成了五千石,谁当押粮官就意味着有去无回,倘若没有人去押粮,年羹尧直接上折子参田文镜,八爷党的人必然会以田文镜没有大局观为主将其免职甚至杀头,这样雍正在河南的布局就彻底失败。官场之争,从来都是一环扣一环,没有什么独立侥幸事件。

这时候,邬思道必须站出来。一是为了解河南之难,缺了那么多粮食,也没有能力补得上,只有剑走偏锋,另谋其道,解了河南之难,实际上就是保了田文镜;二是解雍正之难,年羹尧在西北已有拥兵自重之嫌,一直不与叛军决战,是真找不到叛军,还是另有所图,这事只有年羹尧自己知道,派出去的侦察兵倘若找不到叛军,回来便被杀,与其说是年羹尧急火攻心失去理智,更大的可能是他在演戏给朝廷看,给雍正看——万一这些侦察兵说漏了嘴怎么办?杀掉这些人对年羹尧来说是最理想的方案;三是解年羹尧之难,年羹尧没有意识到这么拖下去,朝廷将会因为无钱无粮而陷入困境,八爷党肯定会趁机作乱,雍正皇位可能不保,这样他的大将军之位肯定也保不住,下场会很惨,这一层估计年羹尧没有想到,他只想以此得到更大的权力,“年选”之说便是例证。

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思考,西北二十万大军已经如铁桶般将青海围住,却没有截断叛军的粮道——年羹尧作为大将军,不可能犯那么低级的错误,极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叛军在,年羹尧的大将军之位就稳;叛军亡,年羹尧的大将军位就进入倒计时。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年羹尧不想重蹈覆辙。

所有问题的解决便是找到叛军,尽快决战!并且,还要让年羹尧既不好拒绝又不至于难堪,很多时候,人内心的那点小九九、意识里的那点小伎俩,旁边人只能意会,不能道破。意会了就还是朋友,还是合作伙伴,倘若道破,朋友就没得做了,甚至会成为仇人。

当邬思道作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指出叛军就在法轮寺时,年羹尧也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立即下令二十万大军向法轮寺合围,发动总攻。各位亲,海宸是干什么的?研究兵法的啊?!各位亲跟着海宸也是学兵法啊——年羹尧的戏也太假了吧?邬思道只是分析出叛军所在,并没有任何情报信息佐证,作为带兵打仗的大将军,至少应该派出侦察兵再去侦察摸清实情吧,然后派出一支轻骑兵卡住重要关口以防叛军转移,最后才是二十万大军合围。

年羹尧想都没有想,直接下令,倘若不是早就得到了准确情报,年羹尧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心里的小久久被邬思道说破了,年羹尧拿捏不准的是,这是邬思道自己的意思,还是雍正的意思?细思极恐!但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再拖下去了。然后,西北大捷!倘若是海宸编剧,必定会写此役年羹尧二十万大军捕了个空,叛军主力仍然不知去向,这样的话,年羹尧的形象估计就是高大上了,他是真不知道叛军在哪里,邬思道也不知道——也就意味着雍正也不清楚,谁也别怪谁,年羹尧的大将军还得继续当着,粮草军晌问题,雍正继续想办法解决吧。没准故事将会更加精彩!

邬思道用其半隐,调教出了李卫——看看李卫当江苏巡抚之后的老道就看得出来,要不然怎么斗得过江苏那帮官僚,要知道,李卫可是一个人在和一群人斗,里面还有八爷党和“年选”党,稍有失手,便会粉身碎骨。在对待年羹尧的问题上,也应该是得到了邬思道的指点,否则,没有谁会相信,没有文化的李卫可以说出: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这样的话,雍正在听到后勃然大怒,对年羹尧起了杀心。同时李卫也借此保护了自己,他的命虽然是年羹尧救的,但他已经和年羹尧划清了界线,只时的他只忠于雍正一人。否则,李卫就算是有十颗脑袋也得搬家。

调教出了李卫、解决了田文镜之困、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西北之困,雍正的几个皇宫之外的心病去除了,从剧情发展的需要去分析,邬思道也就应该退出剧情了,否则不好维护雍正高大上的形象,邬思道一不能当官,二不差钱,雍正会很为难。邬思道心里非常明白,他只做事,只辅佐雍正,什么棘手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只是不需要再与雍正见面——他可以为主子效劳乃至付出生命,但却不能不辱皇帝清誉,堂堂皇帝、一国之尊,怎么能够接见先帝朝罪人呢?难道要推翻先帝的圣断吗?这会让雍正落个不孝的骂名,邬思道绝对不能这样做。雍正从感情上讲,他特别想见邬思道一面,曾经共事那么久,帮着自己出谋划策那么多,继位之后,邬思道又帮自己解决那么多棘手的问题,见个面聊聊天也好啊。可是,既然邬思道不想见,必定有他不想见的道理,绝对不是不尊重自己。雍正心里清楚,在他身边,真正绝对忠诚于他而无一点私心杂念的,恐怕只有邬思道了!所以,他先叫田文镜派人去找邬思道,后来又说不必追了。雍正心里更清楚,只要邬思道还活着,一旦哪里有非常棘手的事情需要他出手,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是故海宸说:有一种忠诚叫做不必相见,有一种理解叫做不必再追!

最后再说几句,为什么不能说邬思道是在逃,其他人可能不清楚,邬思道自己不可能不明白,以雍正的手段,如果真要抓住邬思道兴师问罪,根本就不需要费什么周折,邬思道根本不可能逃到哪里去。一个逃字,道出的是雍正的无情,邬思道的不义。倘若雍正真无情,当初在潜邸,雍正就可以轻而易举杀了邬思道,根本就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给对手。倘若邬思道真不义,他绝对不会替田文镜去当押粮官,更不会给年羹尧指出叛军所在,雍正越是忙得焦头烂额,邬思道就会越安全。要知道,邬思道根本就不差钱,断不然会为了八千两银子去抛头露面,去冒要杀头的风险。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通古训今晓形势的谋士邬思道,自然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他的所有所作所为,只有是因为他对雍正的绝对忠诚才解释得清楚。

当然,这是《雍正王朝》这部剧中的邬思道,真实的邬思道其实刚开始先是在田文镜任河南巡抚时当幕僚,后来被雍正召入宫中,辅佐雍正巩固政权振兴朝纲,是雍正身边最为忠诚也是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正因为如此,海宸认为在河南,邬思道带着如月不是匆匆逃去,而是去了一个更需要他的地方。只不过是剧情发展,没有让邬思道和如月再出现罢了。


海宸聊兵法


邬思道是《雍正王朝》中的第一谋士,别人在他面前,智商都是渣渣!这样一个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退路问题。脱离雍正的管控,别让皇帝杀人灭口,是他最大的愿望!

剧中的邬思道,事实上一直为两件事而努力,第一就是帮着雍正继承大统,第二就是为自己的性命绞尽脑汁!他曾劝老十三拼命辞掉亲王的封赏,理由是“四爷鹰视狼顾,是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主子,过了今夜,那些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由此可见,他心知肚明雍正是个什么德性,夺嫡即位成功后,肯定要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


为了活命,邬思道下了几步棋。

第一步棋,他对雍正以情动之,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雍正成功即位后,因为宫中形势晦暗不明,驾返潜邸。见人对话间,雍正说:至于你的名份,容我慢慢安排!

邬思道敏锐地意识到,他掌握了皇帝太多的机密,不仅不可能立身于朝堂之,性命都可能保不住,马上说出了自己不可用的三个理由。第一,他是康熙朝的罪人,新皇登基就启用先帝朝的罪人,这是不孝啊!第二,皇上新朝气象,用的都是光明正大的人,自己虽然有些智谋,却都是阴谋,上不了台面!第三,自己虽然有些谋略,但这些年殚精竭虑,已经没什么潜力可挖啦!

这三点不但为皇帝不能用自己得理由说的具体充分,又隐晦地提醒雍正,我可是为你立过大功啊,别下死手!果然雍正的态度有了松动,说到:只是委屈了你!言下之意就是同意放他一马,接着又追问: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想怎么隐?在这里,雍正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意图,不杀你可以,但你不能脱离我的视线,我得看着你!

邬思道何等人物,当即做出了让雍正又欣慰又感动的决定:我和皇上君臣际遇十几年,要是哪天皇上想念臣却找不到臣,臣于心何忍啊!况且如果全隐,臣必定饿死,所以臣想找个能吃饭又能让皇帝找到臣的地方半隐!

邬思道这是对雍正表明了态度:我知道你不放心我,只要不杀我,我接受监视居住!

两人达成一致,雍正放过了邬思道。

第二步棋,邬思道成功地更换了看守,从李卫手里,改换到了性情急躁的田文镜幕府。

李卫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可谓忠心耿耿,自然也知道自己应该严密看管邬思道。但他对邬思道的感情又是十分复杂的,既尊敬他的才智,又感激他一直以来的照顾,更参杂着十几年相处的故人之情!可以肯定的说,李卫的意图应该是:在不违背雍正本意的前提下,尽量让邬思道获得最大的自由!

当然,李卫放过邬思道,未尝没有扔掉烫手山芋,置身事外的考虑。人在田文镜手里,出了什么事都没他一铜板关系!

邬思道正是利用了李卫这种心理,借着清查诺敏案成功跳槽到了田文镜幕府。雍正都被他瞒天过海,由衷地说“田文镜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希望他能帮助田文镜稳定河南的局势。

第三步棋,激怒田文镜,借机远走高飞。对付田文镜,在邬思道看来不要太简单。黄河发大水,田文镜举止失措,从藩司衙门挪用钱粮,邬思道告诉他,这是不义之财,得之易失之易!田文镜焦头烂额一气之下赶跑了邬思道!邬思道等的就是这个,连夜收拾行李趁赶紧乱跑了。龙归大海虎入深山,从此天高任鸟飞。

雍正在黄河大堤上想见见邬思道,田文镜呆愣之下想派人去追,雍正已经测底明白了,只能黯然道:不用追了,追也追不上了!

《雍正王朝》这段戏码,的确精彩!


李飞叨


不是邬思道躲在田文静处,而是邬思道不去河南巡抚田文静处不行,关键是邬思道为何要逃出河南巡抚衙门,用何手段逃出这是奥妙,而且此一去是无影无踪! 所谓“功成、名就、身退”,可这邬思道偏就是功成了,名不就,退不了的这号人!

自打电视剧《雍正王朝》开播以来我们看了无数遍,都对雍正皇帝登基以后邬思道的去向鸣不平,认为邬思道既然帮助四阿哥胤禛登上了雍正皇帝位置,为何最后他消失的无影无踪,他去哪了,为何不能弄个一官半职,或者消消停停过个好日子,弄个天下扬名封妻荫子?

【雍正时刻关注邬思道动向】

雍正登上了皇帝位置,在康熙帝的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雍正帝比其他兄弟阿哥有多么优秀,而是在“九王夺嫡”的过程中有邬思道这么个人在背后使出了很多阴谋诡计,所以雍正帝的登基过程邬思道是最清楚内幕的人。

雍正皇帝登基那天晚上他邬思道能活着走出雍亲王府那是他的“半隐”二字把他救了!

雍正帝为何能动恻隐之心没把邬思道灭口做掉,这就是邬思道这“半隐”二字外加主动要求去李卫处半隐,实际就跟半个死人无二,因为李卫看死了他,处处在雍正皇帝的监视之下。

【邬思道与田文静达成了交易】

这次邬思道来到田文静处也是雍正皇帝暗示李卫让邬思道去河南帮助田文静在河南打开推行新政的局面,可邬思道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不去不行,去了田文静这个人靠不住,因为他知道田文静是一位只知道溜须拍马不知道转弯抹角的人,自己又不能暴露身份,所以一开始邬思道就设计了一个年薪八千两银子的薪酬,为自己日后摆脱朝廷控制埋下了伏笔。

邬思道的年薪八千两银子在那个年代那是天价,即使是朝廷一品大员也没有这么高的薪水,可田文静竟然答应了。

并不是因为邬思道曾经是雍正皇帝的幕僚,而是邬思道与田文静见面就给他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山西巡抚诺敏欺骗朝廷假报清理户部亏空,田文静这位查办钦差遇到了难处。 邬思道的几句话解开了难题,大喜过望的田文静没思索就答应了,他田文静哪知道邬思道这尊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又有如此大的背景。
【田文静答应的痛快】

邬思道来到田文静的府上做幕僚又帮助田文静办了另一件大事:年羹尧的西北大营供应粮草由河南省派送,年羹尧大将军脾气大,山高路远不能及时送到,所以一旦粮草供应不及时就会被年大将军不是处罚就是杀头,何况这次不能如数将粮草送到西北大营,没人敢去,邬思道自告奋勇出这次官差,这可乐坏了田文静,不但答应从西北大营回来结算五千两银子工钱,还答应把一年的八千两银子结了,田文静哪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邬思道这次西北不但完美交差,还帮助年羹尧找到了叛军罗卜藏丹曾的藏身之地,让年羹尧得了头彩,这些田文静就更不知道了。
【不知为何,邬思道翻脸了】

此时的田文静在河南巡抚印上基本站稳了脚跟,可是田文静想做一个清官又给不起邬思道工钱,关键是邬思道从西北大营的年羹尧处回到了河南巡抚衙门的田文静处,正好赶上黄河发大水,此刻正是田文静财政吃紧,可偏偏邬思道逼着田文静要工钱,而且还挺急,大有不给工钱就要罢工的可能,这邬思道闹的是哪一出戏?

原来邬思道翻脸了,邬思道为何翻脸只有他自己明白,在邬思道与田文静之间田文静属于凡夫俗子,邬思道是何等精明。

以邬思道的城府与交际必定在李卫,或者十三阿哥胤祥等很多渠道探听雍正帝行踪,他不会想再与雍正帝见面了,现在的这条命就是捡的,何苦再惹麻烦。


【田文静这个二杆子被激怒了】

因为邬思道在雍亲王府许多年定是知道雍正皇帝的脾气,田文静虽然在河南推行了新政,可河南的官场上让田文静得罪了满地,恰逢黄河泛滥,雍正皇帝不能不来河南看看田文静在河南的官风,如果雍正皇帝来到河南田文静处必定与邬思道见面,如果田文静明白了邬思道与雍正帝的关系,田文静还能放邬思道离开河南吗?

邬思道与田文静相处比较李卫差远了,没有知心话可言,何况田文静在邬思道眼里就是一个没有大脑二杆子巡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这次是没办法,李卫的极力推荐他到河南必定是雍正皇帝的意思,他邬思道心理明白,所以当初就与田文静定了“八千两银子”的工钱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摆脱田文静的控制才给他挖了一个坑。
【邬思道说你让我走的】

田文静被逼无奈终于说出了“你这条大鱼我养不起”的话,可田文静不知道邬思道还真是一条大鱼,因为邬思道前脚一走,雍正皇帝后脚就到了,而且还直接问到了这位“邬先生可好?”

看来田文静失算了!

看来邬思道一开始就没打算在田文静处长干,因为李卫在给田文静介绍的时候就说过邬思道是绍兴师爷,出主意是要论价钱的,看来邬思道与李卫也是算计好的,不能说邬思道这个老鬼早就留了一手,所以用奉银要挟他。

邬思道不是躲在田文静处,而是无奈之下来到田文静处,不过邬思道自有脱身之计罢了。
【自此邬思道消失了】

田文静一直看着邬思道走出了河南巡抚衙门,田文静还加了一句:别以为你是李卫介绍的我就不敢开了你!当雍正皇帝的出现问邬先生的时候田文静才知道这个瘸子邬思道既然有如此强大的背景,田文静冒冷汗了!

既然邬思道急急忙忙离开了田文静的河南巡抚衙门,他去了哪里,为何在后来的剧中没有出现,他能脱离雍正皇帝的视线吗?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雍正皇帝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控制着邬思道的行踪,因为邬思道掌握着雍正皇帝的大量机密,不过不用替老鬼邬思道担心,他一定有自全之道。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37期总268期)


日尧居


邬思道始终在谋划着有朝一日能摆脱雍正对他的控制,这次终于让他抓住了机会。

邬思道向雍正承诺“半隐”后便很听话地来到了江苏李卫处,一方面是辅佐李卫,教他一些文化,另一方面也是雍正授意,让李卫监视并随时汇报他的行踪。

所以我们看到李卫来京述职时,雍正问起他派谁去西北平定叛乱比较好,李卫向雍正推荐了年羹尧,并坦诚地说是邬先生告诉他的。雍正随即就问道:“邬先生在你那儿怎么样啊?”



李卫是怎么回答的呢?李卫说:“邬先生整天就在屋里呆着,哪儿都不去。”

这跟软禁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邬思道肯定要想办法摆脱雍正的控制,重获自由。

于是,邬思道借着帮田文镜破山西诺敏案之机离开了李卫,并跟田文镜谈妥了一年八千两银子的报酬。因为邬思道知道,田文镜肯定付不起这一年八千万两,当时答应下来多半也是急于破案,一时头脑发热而已,这也正好为日后离开田文镜找到了一个绝好的理由。此外,田文镜与雍正的关系并不像与李卫那样亲近,所以他完全可以在这二人之间打一个时间差,然后趁机逃走。

那么雍正呢,他的反应又是什么呢?雍正这次真的被邬思道骗了,他同意了,说:“让邬先生过去帮着田文镜在河南立住了脚跟也好。”



当然,邬思道在田文镜处可不是混饭吃,也并非只是一味等着逃跑,他帮助田文镜往西北战场运军粮,在见到年羹尧后助其大破罗卜藏丹曾,为国家和朝廷做出了贡献,对雍正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邬思道开始催促田文镜付工钱,焦头烂额的田文镜实在顾不上再跟他理论,只好付钱,然后让他滚蛋。邬思道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着滚滚而来的黄河大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待到雍正来到河南巡视河工,想要见见邬思道时,田文镜愕然,原来这邬思道来头果然不小啊,早知如此他才不会轻易放走这尊大佛,于是他对雍正说:“我现在去追他回来。”



雍正摆摆手,说:“不要追了。”

这么多年过去,他还是没能看住邬思道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人,除了无奈,心里多少也有些不舍吧!


达摩说


因为,雍正的媳妇年秋月,还对邬思道念念不忘啊!以雍正的性格,和对年家的人的忌惮,年秋月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雍正登基当晚,邬思道趁着雍正回府邸,就跟雍正一顿忽悠。以选择“半隐”的方式,躲开当晚的雍正对他的“杀机”。按理说,邬思道在此后应该是安全了。毕竟,李卫对雍正很忠心,对邬先生也很尊敬。他在李卫那里吃喝不愁,过的很舒服。

但是,邬思道还是去了田文镜那里,然后,利用田文镜的刻薄溜走。因为,在选择“半隐”以后,邬思道跟雍正的事还是没有了结!那就是他和年秋月的感情!女人的事,是一个大坑!

先说说年秋月和邬思道的事。

年羹尧按照胤禛命令,请邬思道去给世子们当先生。其实,胤禛就是让邬思道给自己做谋士。年羹尧觉悟高,把邬思道当“半个主子”,让自己的妹妹年秋月照顾腿有残疾的邬思道。从此,年秋月开始终日陪伴照料邬思道。

胤禛从江南筹捐回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正堂,摆香案”让世子们向邬思道拜师。胤禛如此尊敬邬思道,这让年秋月对眼前这个邬先生刮目相看。日后,随着邬思道才华的展示,年秋月开始慢慢的对邬思道产生崇拜的感情。同时,邬思道对年秋月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产生了依赖。两人也算是日久生情了,所以,才会有了年秋月对邬思道托付终身的事。

这两人的感情,胤禛也是看在眼里的。有一件事,能说明胤禛知道年秋月和邬思道的感情。

立秋时,老十三来胤禛府邸吃饭,发现世子们还在上课。胤禛的福晋派丫鬟去请,没请来。邬思道说:“福晋说的也不行!书没背出来,不准吃饭”!

此时,老十三觉得自己有面子,去叫邬思道放世子们出来吃饭。胤禛说了,他去了也没用。可惜,老十三不听劝,以为自己面子大。结果,邬思道真是不给十三爷面子,问世子们“是吃饭要紧,还是背诵皇爷爷的文章要紧”?

老十三觉得很尴尬,但是,邬思道也是“严师出高徒”,只能放下世子们自己走了。最后,胤禛出了个主意,让李卫叫年秋月去说请。

年秋月对着邬思道一顿唠叨,邬思道立马怂了。老十三都感叹“我这一个堂堂贝勒,都没一个丫鬟面子大。赶明儿,咱跟皇上说说,把你这个郡王和我这个贝勒都给撤了得了。”

胤禛得意的说:老十三,我这样的丫头,你府上有吗?老十三很服气的说:我府上要是有这样的丫头,我一天挨他三顿骂也高兴。胤禛和老十三这是在“挑逗”年秋月和邬思道的关系。

可惜,年羹尧对胤禛不够忠心,竟然向八爷党示好。此时,正值夺嫡关键时期,这让胤禛很生气。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军权在握。胤禛需要一个“忠心耿耿”的年羹尧去甘肃看住老十四!邬思道明白年羹尧对于胤禛夺嫡的重要性,于是,他拒绝了年秋月的“以身相许”。而且,邬思道还主动给胤禛做媒,让年秋月嫁给了胤禛作侧福晋。

年秋月嫁给胤禛以后,依然对邬思道念念不忘。甚至,在年秋月临死前,还对雍正说:告诉邬先生,我走了。

别看年秋月死后,雍正一脸自责和孤寂落寞。那是因为邬思道已经从田文镜处消失了,年羹尧也被雍正杀了。

在这之前,雍正还因为年羹尧的士兵不听的他命令,不卸甲。他回宫以后找年秋月出气,罚年秋月脱光衣服。

邬思道是知道雍正性情很不稳定的,他虽然主动让出了年秋月。但是,保不齐年秋月在雍正面前提起他邬思道啊。而且,邬思道还知道年羹尧如此嚣张,早晚会被雍正处置。而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邬思道又和年秋月感情不一般。如果,雍正查出年家,年秋月的“初恋”邬思道也跑不了!

而且,就从个人感情上说。胤禛只要想起来邬思道和年秋月的感情,也会觉得“腻歪”。自己媳妇想着别的男人,换成谁也受不了。所以,年秋月对于邬思道来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同时,邬思道早走,也对年秋月有好处。雍正起码可以放心,邬思道没有挂念年秋月。邬思道一走,也是希望雍正能忘了他们的事,好好照顾年秋月。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活着d知觉


关键其实在于这个无影无踪,不管是逃了还是沉河底了只要他无影无踪皇上这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