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如果沒有美國和英國提供的援助,蘇聯會不會被德國打敗?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當然能,而且能個錘子!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爭論不休的話題。

而作為二戰期間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歷來是二戰話題的重中之重。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以來到1945年4月30日蘇軍殺入柏林,在近4年的時間裡,蘇聯付出了陣亡2700萬,軍民總傷亡超過4600萬的巨大代價。而德國也始終將總兵力的80%以上投入東線戰場,可以說蘇德戰爭決定了兩個世界大國的生死存亡。

不過儘管是蘇德兩國的你死我活,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德戰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大國的影響,比如英國,比如美國。

很多人說,作為二戰的中流砥柱,即便沒有美國的參戰,蘇聯也可以在英國的幫助下力挽狂瀾,將邪惡的德國法西斯徹底送入地獄。

但在靜夜史看來,也許美國的參戰不是最早的,但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整個二戰面貌將會徹底改觀,蘇聯也將在德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下徹底成為歷史。

當然,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也不可能在二戰中置身事外。

雖然沒有成為二戰第一批玩家,但兩頭倒賣軍火的美國早已參與到這場全球對決中。對於美國而言,軍火財固然重要,但如果任由德日法西斯徹底稱霸世界,那麼美國在國際社會的遭遇將會更加被動。

況且雖然德國在戰爭初期並未和美國全面對立,但作為納粹德國盟友的日本則在亞太地區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也就是說,就是和日本對抗,美國也必將不可避免地捲入二戰之中。

而為什麼說美國的支援決定了蘇聯的勝利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租借法案》的雪中送炭

蘇德戰爭爆發前,作為唯一和德意法西斯交戰的國家,英國憑藉英吉利海峽以及強大的海空軍力量,最重要的是先進的雷達技術,使英國能夠成功阻擋了德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取得了不列顛之戰的重大勝利。

但作為島國,英國在戰爭中很快出現了物資奇缺的問題,於是英國開始通過外匯抵債的方式換取美國的武器裝備支持。

而在1941年3月美國出臺《租借法案》後,包括英國和蘇聯在內的同盟國開始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

因為美國的援助主要出現在英國取得不列顛戰爭的勝利以及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之後,所以顯得無足輕重。尤其是蘇聯,在面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德國閃電戰時,能夠扛住第一波打擊,也就意味著德國的必敗和蘇聯反敗為勝的可能。

但問題是此時的德國已經佔據了幾乎整個西歐以及蘇聯幾乎所有的工業基地,在體量上並不比蘇聯差,打持久戰也不是問題。再加上蘇聯幾乎失去了歐洲所有的工業區,後方西伯利亞的工業短期內難以恢復生產力,此時的美國援助就顯得尤為重要。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援助蘇聯的物資包括:

炸藥:132237噸,

鋼材:2589766噸,

鋁:26110噸,

石油:2622357噸,

化學品:631017噸,

等等,另外還有:

商船:100艘,

魚雷艇:200艘,

小型獵潛艇:60艘,

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美:77艘,

登陸艦:43艘,

“塔科馬”級護衛艦:28艘,

雷達:1196部,

聲吶:329部,

卡車和吉普車:420000輛,

拖拉機:8700多輛,

機車:1981輛,

金屬切削機床:44600臺,

防空火炮:8218門,

反坦克炮:5800門,

坦克和自行火炮:8200輛,

飛機:14000架;

槍彈:4.7億多發等。

這些援助總額相當於今天的1500多億美元,佔到了美國《租借法案》總金額的1/4以上。

有人說美國的援助對於消耗量巨大的蘇軍而言只是毛毛雨,說這些援助發揮了巨大作用簡直是胡說八道。

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更重要,好鋼用在刀刃上的美國援助,出現在蘇聯青黃不接的關鍵時期,對蘇聯的幫助可想而知。

2、直接參戰的有力牽制

作為在二戰中最大的贏家之一,美國在戰爭中付出的絕不僅僅是《租借法案》的慷慨援助。自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直接參戰。

美國的參戰,使得日本帝國主義的南下戰略更加堅定,從此身在東北的關東軍,不得不對蘇聯採取全面守勢,蘇聯得以將遠東地區的精銳部隊調到西線參與對德戰爭,加速了蘇聯的勝利。

而美國參戰對法西斯的牽制作用遠不止與此,在太平洋和日本進行你死我活鬥爭的同時,1942年8月17日開始,美國第八航空隊開始參與對德戰略轟炸。

從此美國的晝間轟炸和英國的夜間轟炸相配合,對德戰略轟炸的破壞也逐漸加大。

從1940年開始轟炸到1945年德國投降,美英兩國共出動轟炸機144萬餘架次,戰鬥機268萬餘架次,將136萬噸炸彈投向德國本土。

從戰後統計的轟炸效果來看,美英兩國5年時間內的轟炸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在1944年之前,德國的工業產量一直呈現逐漸增加的狀態,特別是飛機數量在1944年達到了4萬架的空前規模。

但是,因為美英的戰略轟炸,德國總參謀部不得不抽調大量東線力量回防本土,尤其是德國空軍,最高時德國61%的空軍力量佈置在東線,但1943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0%,極大減輕了蘇聯的戰爭壓力,德國在東線的空中優勢逐漸喪失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美英的戰略轟炸造成了德國航空汽油的極度缺乏,儘管製造了大量的飛機,但卻因油料缺乏而成為一堆廢鐵。

而且戰略轟炸還造成了德國的運輸力量極度緊張,由於燃油嚴重不足,德國高度依賴的裝甲部隊只能淪為擺設,德軍在東西兩線戰場都逐漸力不從心,並最終輸掉了戰爭。

在整個二戰期間,雖然前期美國左右逢源,但不能就此否認美國在二戰期間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樣的,雖然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力,但單純強調蘇聯的作用而否定美國的觀點是十分偏頗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中美英等國對蘇聯援助中,94%都是美國提供的。美國共計提供了價值111.41美元的物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只援助了16億美元。美國如此不均,也是考慮到中蘇“打怪”的難度不同。德軍的實力比日軍要高好幾個檔次。

這些物資看似“金額”不高。畢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就花費了1347億美元,再加上後期的2200億美元的退伍軍人補助,超過3500億美元。本世紀初,美軍隨便打個伊拉克這樣的二流國家,也花了7630億美元。

可是,二戰時,美國對蘇聯的109億美元的援助是“雪中送炭!”

自1941年6月德軍突襲蘇軍,蘇聯不僅損失了300萬士兵,還喪失了西部的農業和工業產區。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會對蘇聯形成“木桶短板”影響。別看蘇聯撤走了很多工業廠房,沒有配套的部件生產廠,撤到東部也都是廢鐵!

就像蘇聯解體以後,留在烏克蘭的航母和大飛機制造廠,就很難再生產了。因為,他需要一個完整的工業鏈,來為他配合。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厲害吧,安-72、安-74、安-124"魯斯蘭"重型運輸機、安-225''哥薩克人''超重 型運輸機都是他生產的。可是,蘇聯一解體,原來的同盟國不給他配件,他就只能歇菜。

當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降到了之前的48%!很多軍事工業相關的原材料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例如:軋鋼減少了68%,滾珠軸承減少了95%,水輪機和機車頭完全停產。另外,各種有色金屬、橡膠也開始短缺,這些都是重要軍事原料。

如果不解決這些原材料和配到部件生產的短缺問題,蘇聯根本無法阻止德國的攻擊。就在蘇聯最困難的時候,美英等國給與他援助。蘇聯缺什麼,美英給什麼:

橡膠、鋅、錫、鈷、糖,食品和衣服,等等物資,都是蘇聯急缺的。甚至還有18200架飛機,7000輛坦克、8331門高射炮,40.1萬輛美國製造的卡車,3000多輛裝甲汽車,12820節火車車廂。

而且,更重要的是,美英不僅援助蘇聯物資,還對德國後方進行轟炸,破壞其工廠也交通線。這些對蘇聯的幫助,也是相當重要的。還有英國在西線的堅持,牽制了大量德軍部隊。如果,沒有英美的牽制,德軍會騰出更多的機動部隊,進入蘇聯境內。蘇軍處境,更加危險。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先說答案:不會。

首先,蘇聯廣袤的國土面積給蘇聯人足夠的戰略退縮或者戰略收縮的空間,德國人是沒法把這個空間填充起來的。



大家看一下蘇聯時期的地圖就能明白,從蘇聯西部邊境對莫斯科,只不過是蘇聯國土面積的一小部分而已,雖然說蘇聯大部分的工業和人口都集中在西部,但是畢竟蘇聯還有非常廣袤的大後方可以實行戰略後退,德國人即便是可以佔領蘇聯西部的工業集中區和人口密集區,但是蘇聯人在撤退的時候已經進行了工業和人口的戰略轉移,德國人在與蘇聯人作戰的過程中,前方隨著戰線的推進兵力不足的問題會逐漸顯現,後方又無法解決後方的游擊隊騷擾,必將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時間一長,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事實上,在蘇德戰爭期間,雖然德國一度氣勢如虹的快速推進,但是在蘇聯紅軍的頑強阻擊下,也只是推進到了莫斯科附近就無法繼續前進了,最終在莫斯科戰場遭遇失敗。



第二,蘇聯寒冷的冬天嚴寒天氣是德國人(以前還有法國人)無法逾越的天險。拿破崙時期,法國大軍也是快速推進到莫斯科之後遭遇冬季嚴寒,最後幾十萬人殞命,大敗而歸。德國人也是這樣,在圍攻莫斯科的戰役陷入膠著戰之後,冬季如期而至,德國人因為準備不足(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樂觀的認為能夠在冬季之前解決掉蘇聯),導致大量坦克和裝甲車無法使用,同時因為準備不足導致德國士兵沒有合適的偽裝服,而蘇聯紅軍則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雙方處於一種不公平的狀態,使得德國人在堅持了幾個月之後最終還是遭遇失敗——戰略性失敗,從此蘇聯開始了戰略反攻的節奏。





第三,蘇聯人的頑強使得德國人無法實現征服的目的。現在我們都知道,俄羅斯人是戰鬥的民族,其實這個結論早在蘇德戰爭的時候就已經證實了,蘇聯(俄羅斯)人長期生存的高寒氣候使得他們擁有頑強的意志,而這種意志是法國人所無法想象的。

雖然德國人也具有頑強堅韌的意志,但是在蘇聯人的主場,德國人是不可能征服對方的。


所以,即便是沒有美國後期對蘇聯的援助,德國人也不可能征服蘇聯,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德國失敗。只不過有可能戰爭的時間加長了而已。


當然,即便是蘇聯贏得最終的勝利,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估計蘇聯人大反攻進入德國本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到了德國本土,那是德國人的主場了。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


一介常人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如果沒有盟軍對蘇聯的支持,蘇聯能不能被德國打敗?答案是不能,因為蘇聯實在是太強了。對於盟軍支援蘇聯也就是如虎添翼的道理。
蘇聯雖然被德國打的措手不及,讓其蘇聯損失慘重,但是蘇聯夠大、夠強、夠厲害,蘇聯能耗的起,德國對蘇聯發動閃擊戰,就是不想和蘇聯拖的太久(閃擊戰號稱是窮人的戰爭)因為德國根本耗不起,可是怕什麼就來什麼,德國根本沒想到蘇聯這麼強,這麼能耗,所以德國是被蘇聯活活拖死的,再加上盟軍的諾曼底登陸,直接就讓德國雪上加霜……


德國偷襲以後,連全體總動員,將蘇聯這個戰爭機器激發出來,加上蘇聯的人口基數被物質儲備在當時算是數一數二的,而德國就顯然耗不起了。除非德國被老天眷顧,德國攻下蘇聯莫斯科以後蘇聯就投降了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斯大林明確規定,戰至最後一刻也絕不投降。所以德國根本打不贏蘇聯。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就請給我點一個關注和贊吧~

謝謝~


鵬正



首先要說,戰爭的關鍵是人,武器只是第二位。如果戰略指導思想有問題,就算有武器,有援助,該失敗的還是失敗。如二戰初期的法國就是這樣的例子,面對德軍的進攻,法軍不僅有壓倒性的裝備物資的優勢,並且士兵人數也要超過200萬,加上英國的支援,英法聯軍

按照紙面上的實力,可以打敗德國,最終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脆敗。這樣的例子在世界近代史上屢見不鮮,援助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但不是決定性作用。

回頭看英美對蘇聯的援助。為了讓蘇聯能夠抵抗住德軍進攻,拖住德軍,從1941年初起,英國就催促美國援引《租借法案》向相關國家提供援助,蘇聯獲得的援助佔整個援助的26%左右。大約113億美元,當然這不是現金援助,而是來自美國無比巨大的工廠物資。

其中最多的是食品,軍人專用的食品,如罐頭食品。這是軍隊在作戰時必需的。其次美國向蘇聯提供海巡防艇,專門保護北冰洋沿岸的防禦,防止德軍潛艇前來破壞運輸活動。蘇德戰爭一爆發,英國就向蘇聯提供了雷達技術,這樣就為蘇軍提前偵察到德軍的動態創造了條件。此外最多的裝備還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8700多輛拖拉機、8218門防空炮、5800多門反坦克炮、4.7億多發(枚)子彈(炮彈)、32萬多噸炸藥、1981輛機車和35萬多臺機床等.。這些間接地幫助蘇聯贏得戰爭。

當然英國這麼做就是希望蘇聯能夠拖住德軍,讓自己能夠養精蓄銳,這樣才能反攻歐洲大陸,而美軍利用租借法案從英國手中獲得英國在大西洋上所有島嶼的所有權,以及戰後的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蘇聯獲得這些物資後,幫助了前方軍隊度過了難關,也幫助蘇軍的軍事運輸從牛馬時代向汽車時代跨越,最終擊敗了德國。


橋本看日本


希特賴調重兵進攻莫斯科,斯大林將蘇聯政府機關遷往了古比雪夫,他原本是打算坐裝甲列車撤離莫斯科的,上車前他裝了一袋菸絲,在站臺上邊走邊抽菸,突然他看到一排年輕的衛兵,才十五,六歲,一張張娃娃臉幼稚地望著他,他動了惻隱之心:我們都走了,誰來保衛這些年輕人?煙抽完,他突然對貝尼亞說:我不走了,總參謀部全體回克里姆林宮。(這是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情景)。他回去做了幾項重要決定:1.調朱可夫將軍任莫斯科衛戌司令,組織軍隊佈防莫斯科防線2.緊急調運西伯尼亞軍區三十師加強莫斯科防線3.在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朱可夫將軍重新排兵佈陣,組織莫斯科幾十萬市民挖掘防坦克壕溝、興建防坦克水泥路障、埋設反坦克反步兵地雪,這些工作在冬季到來之際業已完成。德軍進攻部隊曼斯坦因的坦克大軍距離莫斯科250公里的地方,紅軍已建立起穩固地防線,坦克裝甲車已往前開不動了;希特賴得知這一情況命令原地構築工事堅守,曼斯坦因用了幾十噸炸藥在雪地根本炸不動凍土,修不起戰壕,意味著也堅守不住紅軍的進攻。因此希特賴只有改變計劃進攻斯大林格勒!在這座城市,崔可夫將軍赫魯小夫政委利用城市廢墟每一棟房屋、每一座工廠、每一天街道與德軍纏鬥,短兵相接,寸士必爭,援兵源源不斷地通過伏爾加河運到碼頭投入戰鬥,血流成河;德軍打了三個月只佔據了幾棟大樓幾條街道,巴甫洛夫大廈死了幾千人也沒能攻下來,把閃電戰打成了希特賴最不情願地城市傲戰,英國媒體就潮諷德軍:三個月在歐州已拿下法國了!朱可夫巧妙地調動150萬大軍完成了對德軍保盧斯第六集團軍三十多萬人的合圍;彈盡糧絕之後,保盧斯摔開希特賴授予他的元帥權仗,毅然走而蘇軍前線司令部投降了!德軍被俘軍人達九萬多人!將軍四十多人!當美國,英國人不相信蘇軍戰場通報時,斯大林命令將這九萬德軍押往莫斯科遊街示眾!多國媒體都拍到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德軍俘虐狼狽地狀況!紅軍取得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是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美國,英國對蘇聯的大規模援助才正式開始,門因為他們看到了紅軍決定性勝利扭轉了敗局。美國是奸商思維:蘇軍若一敗再敗,它決不會援助蘇聯!吃虧的買賣,美國從來不幹!沒有美英的授助,蘇聯肯定會加長戰爭的時間和難度!但紅軍一定趕走納粹法西斯,把紅旗插到柏林大廈!


薦商12345678


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德國慕尼黑薟署了《慕尼黑協定》,這一協定說明了英法對德採取"綏靖政策",使德國肆無忌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國力大增。1939年8月23日(二戰前夕)蘇德兩國在莫期科秘密薟訂了《蘇德兩國互不侵犯條件》,這一條件薟訂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

二、二次大戰第一年(歐洲):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後佔領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聲明"中立"。9月17日蘇聯侵入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並予併吞。11月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4月9日德軍入侵挪威、丹麥並先後佔領。4月10日德軍進攻荷蘭、法國、比利時、盧森保,四國先後被德軍佔領。英國首相張伯倫下臺,丘吉爾組閣。8月德軍攻佔英屬肯尼亞和蘇丹、索馬里。8月13日德空軍集中轟炸英國,不列顛空戰爆發。

三、歐洲戰埸第二年:1940年9月27國日德、意、日在柏林薟訂三國協定。10月12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後並佔領。10月28日意大利入侵希臘。1941年1月22日英軍佔領北非託布魯克。3月21日英美聯軍進攻突尼斯。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薟訂。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6月29日德軍佔領明斯克。7月10日~9月10日發動斯摩稜斯克戰役。8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薟署《大西洋憲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勝利的最重要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四、第三年:1941年9月8日德軍包圍列寧格勒。9月10日莫斯科保衛戰爆發。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轉為反攻。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薟訂《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成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7月17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爆發。8月12日~15日,英蘇舉行首腦會談。

五、二戰第四年:1942年10月23日,英國在阿拉曼開始進攻,阿拉曼戰役爆發。11月13日,英國進入托布魯克。1943年1月13日,德國宣佈總動員。2月1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德軍投降。5月7日,英軍佔領突尼斯後德軍投降。7月10日英美聯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意大意法西斯政府被推翻,是二戰勝利的重要轉折點。

六、歐洲二戰第五年:1943年9月8日,意大利中北部被德軍佔領。11月22日~26日美英中三國首腦在開羅會談。11月28日~12月1日美英蘇三國在德黑蘭會談。1944年1月~12月,蘇聯收復了大部份被佔領土。6月6日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埸。6月13日德國V1飛彈首次襲擊英國本土。6月15日美國在德國所轄的班塞島登陸。6月23日蘇軍開始進攻蘇屬白俄羅斯。7月~10月蘇軍進攻並佔領亠波蘭。8月15日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後,巴黎解放,戴高樂政府成立。聯軍持續不斷的反攻,為二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七、歐洲二戰第六年(二戰結束):1944年9月蘇軍肅清羅馬尼亞境內的德軍。9月2日盟軍進入比利時。9月5日~30日蘇軍對保加利亞宣戰並結束戰爭。9月9日盧森堡解放。9年11日美軍在德領土上與德軍作戰。10月6日蘇軍全面進入捷克斯洛伐克。11月17~29日,阿爾巴尼亞解放。12月16日~25日德軍在阿登反攻。1945年2月3日,蘇軍進抵奧德河,波蘭解放。2月4日~11日美英蘇"三巨頭"雅爾塔"會談。2月8日盟軍在萊茵河與德軍交戰。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4月13日蘇軍攻克維也納。4月16日~5月2日蘇聯攻克並佔領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薟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6月5日美英蘇法宣告德國戰敗,由四大盟國掌握德國最高政權。6月10日挪威德軍投降。6月24日莫斯科舉行勝利閱兵式。6月26日薟署《聯合國憲章》。[延伸]6月30日美軍佔領沖繩。7月17日~8月2日波茨坦會議。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放原子彈。8月8日蘇對日宣戰,出兵東北。8月9日美國原子彈投放長崎。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軍隊總參謀長在東京灣美艦上薟署正式投降書。9月9日日本侵華總司令在南京向中國陸軍總司令遞交投降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月11月),是歐洲歷史上破壞人最強的戰爭之一,戰爭過程是同盟國(德國、奧匈)與協約國(法英俄)之間為瓜分世界與爭奪區域主導權進行。蘇俄的退出二戰顯然不利於協約國。但經濟實力最強的中立國美國在1917美國商船屢次遭德艦炸燬後,1917年4月6日宣佈對德宣戰後,美國100多萬軍入參加對德戰爭,使戰埸的優勢迅速向協約國傾鈄。是導致,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根源所在。

而1920成立的"國際聯盟"是在英法的主導下開展工作,而由於實力強大的美國"缺席",在德國的經濟、經濟又實力再次遠強於英法蘇之時,英法與蘇聯都採取綏靖政策,使德國肆無忌憚入侵捷克斯洛伐。德國自詡為其歐洲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最強而欲爭霸整個歐洲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爆發。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然而一年之內波蘭、挪威、丹麥、法國、荷蘭、盧森堡六國都被德國佔領,而英國憑藉其英格利海峽天然屏障而倖免於難。英國首相張伯倫下臺,邱吉爾組閣。而蘇聯憑藉著1939年二戰前薟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件》,越過蘇波邊界在烏克蘭、白俄羅斯開疆擴土。

第二年,德意入侵佔領羅馬利亞、希臘、南斯拉夫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保衛戰爆發。1941年8月14日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共同薟署《大西洋憲章》:"宣佈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處置,同時表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的權利。恢復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的主權,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有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合作。推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弱軍備,解除侵略國家武裝"。世界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最強的美國公開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各國的鬥爭,無疑給反法西斯各國人民的極大鼓舞,美國充分利用其免受戰爭摧殘的優勢,提供源源不斷戰略物質和軍事裝備仍自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極其關鍵、不可或缺的因素…


留研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以後,就算美國和英國不對蘇聯進行援助,蘇聯還是會打敗德國,但會更加的困難;所以美國和英國對蘇聯的援助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美國的援助是極其重要的。作為盟軍主力的美國想的是既打敗德國又控制蘇聯,美國極其希望蘇德兩敗俱傷後,把德國和蘇聯都收拾一頓,然後置於美國的控制之下。但在真實的二戰歷史上,卻是美國援助蘇聯打敗了德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與美國的意圖相反的歷史結局呢?為什麼美國要援助蘇聯?美國一定要援助蘇聯嗎?從當時整體的國際戰略局勢來說,美國一定要援助蘇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國家推動國際戰略局勢朝哪個方向發展要根據本國當時的利益,畢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也就是說時間與利益使得美國不能坐視蘇聯被德國滅亡,時間與利益迫使美國必須援助蘇聯以打敗德國法西斯。蘇德戰爭初期,德軍的勢如破竹和高歌猛進並沒有讓美國看到蘇德兩敗俱傷的先兆;卻看到了蘇聯的危及局勢。想要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裡的漁翁必須有恰當的時機,德國沒給美國這個時機,而日本又使美國失去了這個時機。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於美國援助是這樣表態的: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要“爭取英、美、法同情我們抗日,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條件下爭取他們的援助”。同日,中共中央發言表示“擁護國際和平陣線,反對法西斯侵略陣線,同英美法蘇等國訂立各種有利於抗日救國的協定”。可以看出,為了中國的抗戰,毛澤東是想極力爭取美國的援助的。中國如此,與中國有類似情況的蘇聯也是如此,都希望獲得美國的援助。

戰爭形勢的發展不允許美國再等待下去,美國再不參加戰爭,德國將控制世界;美國必須援助蘇聯,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以希特勒為領袖的德軍於1939年9月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了波蘭,二戰正式開始。之後德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碾壓了歐洲各國;到1940年5月法蘭西戰役後,擁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投降,德國控制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就連與歐洲大陸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孤懸於海外的英國也遭到了強大的德國空軍的猛烈空襲,好鬥的丘吉爾率領堅韌的英國人民在堅持鬥爭,但只能防守,進攻之力非常微弱,不足以改變歐洲的戰爭格局。無論從哪一方面說,局勢都不利於美國。

第二,瘋狂的希特勒命令德軍執行了巴巴羅薩計劃,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使歐洲局勢進一步惡化。如果廣袤的蘇聯戰敗投降,那麼德國就完成了他的戰略目標;二戰的歐洲戰局就會結束,歐洲如果戰敗,亞洲也堅持不下去。尤其嚴重的是,如果德國佔領了蘇聯,那麼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就會超過美國;畢竟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而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在1937年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兩個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加在一起還超不過美國嗎?即使不能超過美國,那也相差無幾。不過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不佔優勢能打敗德國嗎?

第三,德軍在軍事上的猛烈進攻使蘇聯喪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及工業生產能力,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堅持下來的可能性會降低。一方面,基輔會戰、莫斯科保衛戰、薩林格勒戰役等一系列蘇德之間的軍事較量,讓經歷了大清洗的蘇聯損失了大量的軍隊,到二戰結束時蘇聯損失了900多萬的軍隊。如此嚴重的損失意味著蘇聯隨時都會戰敗,美國怎麼敢再繼續等下去?另一方面,德軍打敗蘇聯就會獲得蘇聯豐富的石油、鐵礦等戰爭物資,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德國的戰敗將遙遙無期。德國有了消耗下去資本,贏的不一定就是美國。

國際局勢越來越不利於美國,孤立主義持續下去將會使美國失去領導世界的資格。

第一,任何國家想要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不僅需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還要做出相應的貢獻,為世界其他國家所認可。一方面,美國的確有強大的國力,但在二戰發生之前,其他國家並沒有直觀的感受;美國的強大是在二戰中逐步挖掘出來的。如果美國只是坐等蘇德兩國兩敗俱傷而不參與戰爭,那麼他的強大就不會被認識到。另一方面,勝利的果實不是等來的,而是打出來的。美國如果不深度的參與戰爭並做出巨大的貢獻,那麼是不會被英國、蘇聯和中國等國家所認可的。不為世界各國認可的美國是不可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的,這就與美國充當世界領導者的政策背道而馳了。

第二,美國孤立主義的外交策略下,向法西斯軸心國出口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導致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相對削弱,戰爭局勢向著有利於法西斯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那麼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將會如何看待美國?只能把美國看成法西斯的幫兇。法西斯的幫兇能夠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嗎?顯然不能。法西斯的光星有乘以世界領導者的威望嗎?顯然沒有。

美國吸取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經驗教訓,意識到犧牲別國利益最終也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第一,一戰前後世界的領導者是英國和法國,為了控制世界秩序,英國和法國建立了凡爾賽--盛頓體系;而德國想奪過這個體系的控制權。這個體系得以運行的前提是英國和法國的強大,但實際情況是英國和法國實力大幅度削弱了,尤其是在1929年的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英國和法國已經沒有力量阻止德國的再一次崛起。在這種情況下,英法實行了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保護英國和法國的利益。這顯然失掉了小國對英法的支持和信服。

第二,以慕尼黑陰謀為最高峰的的綏靖政策實際上加強了法西斯的力量,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英法的這種出賣使反法西斯國家一盤散沙,許多的反法西斯國家加入了軸心.國集團。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二戰從一開始就像這有利於法西斯的方向演變;如果一直這麼演變下去,美國能不能獨善其身?美國會不會獨木難支?美國也是需要其他國家支持的。如果變成多線作戰,再強大的國家也會失敗,美國也不會例外。美國如果不幫助蘇聯,蘇聯也不會配合美國;兩敗俱傷的就不是蘇聯和德國,而是蘇聯和美國。

英國、蘇聯和中國的推動下,美國已經不能再拖延下去。

第一,在二戰的歐洲戰場,只剩下英國和蘇聯還在堅持,但也已經岌岌可危。要不是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要不是英國的海軍強大,德國就會登陸並徹底消滅掉英國。就算如此,德國的空軍也讓英國陷入了恐慌。英國的首相丘吉爾不得不通過偽造地圖的手段來刺激美國援助英國,這表明英國已經到了極限和最後關頭。雖然面臨的形勢更加險惡,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炮口下的莫斯科已經是生死一線。雖然丘吉爾和斯大林都非常強硬和堅韌,但並不能改變惡劣的局勢。

第二,中國是二戰的亞洲戰場的最主要的反法西斯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中國已經同日本法西斯戰鬥了整整10年;以中國孱弱的國力抵抗了日本法西斯種種10年的軍事進攻,使得中國已經變成了強弩之末。如果美國再不伸出援助之手,二戰的亞洲戰場將崩壞;如果日本獲得了亞洲戰場的勝利,就會與德國會師消滅掉蘇聯。到那時,一切都將無法挽回。美國即使再強大,但畢竟沒有回天之力。

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參戰的美國不能再置身事外當漁翁了。

第一,美國再認識到了法西斯損害以後,逐漸實行了對日本的貿易禁運。日本再也不能通過貿易的方式,獲得戰爭所急需的石油和鋼鐵等物資。沒有這些物資的日本是不能並擴大侵略戰爭的,不能進行戰爭的日本是無法維護他們邪惡且血腥的利益的。日本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就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於1941年12月7日發動了偷襲珍珠港沒標誌的的太平洋戰爭。美國從旁觀國變成了參戰國。

第二,參戰的美國主導下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集中力量進行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國家實現了正義的聯合。作為盟國,美國有義務援助蘇聯等國家。美國國會通過了援助的《租借法案》以後,一共向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提供了500多億美元的援助。

美國想要通過援助蘇聯達到控制世界經濟的目的。

美國想要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不僅要控制世界的政治,還要控制世界的經濟。二戰之前控制世界政治和經濟的是英國,英國不僅控制了世界的貿易,還控制了世界的金融。美國想要取代英國的地位,就不僅僅是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還得把金融中心從英國轉移到華盛頓,還得把世界貨幣從英鎊轉變為美元。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世界基本完好的前提下,如果蘇聯等國家徹底毀滅,那麼經濟秩序也將徹底崩潰。就談不到什麼經濟控制了,美國想要從無到有重新建立起一套經濟體系,所需要的精力和時間是令人恐懼的。所以,美國需要援助蘇聯,併力圖通過援助控制蘇聯,但並沒有成功。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前,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通過這個體系,美國控制了歐洲的金融,但仍然沒有達到控制蘇聯經濟的目的。

綜合上述,我們得到以下認識: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美國在二戰時期必須援助蘇聯,因為如果美國不援助蘇聯,那麼法西斯就有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為了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也必須援助蘇聯。這並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國際形式的發展推動美國的援助行為。通過二戰給世界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失,使我們認識到戰爭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危害是巨大的。我們要通過協商的方式加強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化的發展以造福全人類。人民的利益才是最值得維護的!全球化的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歷史緯度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首先題目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二戰時期主要援助蘇聯的只有美國。英國的援助杯水車薪。不是因為英國不願意,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當時的英國被圍困在英倫三島之上,根本沒有能力對蘇聯進行物資能源補給。因為海路整個都被德國潛艇給封鎖了。而英國海外殖民地北非和東南亞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提供充足的能源物資。再說了英國本土工業區也被德國轟炸的夠嗆。英國想要滿足自身的供給都有問題,他又如何去援助蘇聯呢?


事實上二戰時期英國和蘇聯之所以能在德國強大的攻勢下艱難的挺下來,美國的貢獻尤為突出。從美國《租借法案》誕生之後英國和蘇聯的能源物資補給,軍事設備等方面就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當然了,美國的支持並不是免費的。二戰時期美國對於盟國的能源物資以及軍事武器的援助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有的國家是貸款進行採購。而有的國家則是以殖民地換取。比如英國。當然了在戰爭後期美國多數能源物資等消耗品對於蘇聯和英國都是無償供應。因為美國需要愛英國和蘇聯擊敗德國。美國從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會不會被德國擊敗?這個問題很簡單明確。如果沒有美國的能源物資以及軍事設備的援助。蘇聯根本沒有能力低於來自德國的威脅。要知道二戰時期蘇聯的工業區基本上都建立在西部地區,也就是靠近於歐洲地區。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軍隊被德軍打得一潰千里。烏克蘭,明斯克,基輔等地的蘇聯軍事工業區域均被德軍佔領或者破壞。也就是說從戰爭一開始蘇聯軍隊的工業體系就遭受了重創。而隨著德軍戰線的推進,蘇聯的工業體系也就越來越緊張了。

為什麼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可以源源不斷的被調上戰場。要知道有士兵就必須要配備武器彈藥。以蘇聯二戰時期的工業能力是完全滿足不了的。所以美國的援助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美國對蘇聯的軍事援助包括類別很廣,軍事物資包括軍火、戰略物資、食品和機械設備。這其中包括各類型號的戰鬥機、運輸機等飛機14000架,軍用汽車49.5萬輛、裝甲車12000輛、摩托車32000輛、列車13000臺,各類火炮7944門,衝鋒槍10.8萬支,另外還有炸藥、鋼材、食品和其他戰略物資無法計算。 共計向蘇聯運輸了1642萬噸的軍事物資援助,價值高達110億美元。


此外美國還向蘇聯租借672艘艦船,二戰結束後,蘇聯只歸還美國127艘。戰爭後期美國每天都會向蘇聯提供數百噸物資。可見蘇聯之所以能堅持下來美國的援助是不可或缺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德軍兵分三路向蘇聯發起了進攻。戰爭一開始,蘇軍就兵敗如山倒,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內就喪失了大片的領土。截止到10月上旬,蘇聯就已經喪失了1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損失兵力更是高達700萬。

▲巴巴羅薩計劃

雖然蘇聯的國土面十分廣闊,但他的人口以及工農業產值卻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因此西部領土的丟失直接導致蘇聯控制人口數量的銳減,工農業生產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尤其是烏克蘭的失守,直接讓蘇聯失去了將近4成的糧食產區,蘇聯國內糧食供求情況急劇惡化。

1941年9月,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向蘇聯提供援助,隨後雙方又簽署了一系列援助協定。在整個二戰期間,同盟國共向蘇聯提供了超過600萬噸的食品以及數以萬計的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儘管蘇聯的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不可否認盟軍的援助確實對蘇聯打贏德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麼這是不是說如果蘇聯沒有得到援助就一定會被德國打敗呢?

▲美國援助蘇聯情況

失去援助後,蘇聯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糧食問題。由於糧食主產區的丟失以及戰爭的影響,蘇聯的糧食產量急劇下滑,1942年的糧食產量就比1940年降了六成之多。糧食產量的減少,直接會導致全國性饑荒的出現,而這自然也會影響蘇軍的整體戰鬥力。

儘管蘇軍在莫斯科挫敗了德軍的銳氣,但德軍的整體實力仍在。蘇軍在前期的戰鬥中,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要彌補這些損失就必須提高產量,但以蘇聯的軍工業水平卻很難完成這一任務。以汽車生產為例,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26.6萬輛汽車,而美國援助的汽車數量卻高達40.9萬輛。

▲二戰期間蘇聯軍工廠

除了汽車外,飛機、坦克、火藥等軍用物資的援助對蘇軍迅速恢復戰鬥力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換句話說,沒有英美等國的援助,蘇軍很難迅速彌補前期失利的損失,因而也就無法與德軍抗衡。當然,蘇聯同樣具備著一些優勢:其廣闊的領土面積為蘇軍提供了非常大的戰略縱深,以德軍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吞下如此龐然大物,而且寒冷的氣候條件也會讓德軍吃盡苦頭。

當蘇聯失去援助後,蘇聯必定會爆發全國性的饑荒,而且蘇軍的整體軍事實力也會大幅削弱。如果德軍指揮不出現重大失誤的話,德軍至少可以達到巴巴羅薩計劃的預定目標。接下來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蘇聯主動和談;二、蘇聯反抗到底。如果蘇聯繼續反抗,那麼雙方的局勢就會進入相持階段,最終誰勝誰負就看誰能耗得過誰了。


看更多軍事歷史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