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南阳地王TOP榜上,为什么没有一线大牌的身影?

搅起一时喧嚣的,所谓“史上最大规模土拍”,在纷纷攘攘中降下帷幕。

最终拍出7块,出让总面积250亩,成交金额13.82亿元

单从竞拍的数据看,估计至少策动这次大规模集中推地的一方,不会感到满意。

原因很简单,据说,2019全年卖地计划收入80个亿,之前已经完成了近60个亿,还有20个亿的任务。

显然,忙活了这么多天,仅仅实现13个多亿,“小目标”未能实现!

看热闹的一大波吃瓜群众,也会觉得有些虎头蛇尾,直呼看得不过瘾。

那么,暂且为这次历时两天的土拍,做一个小小的梳理。

01

土拍的过程与特点:

1,商务金融+商服用地等共计5宗,4块无人应价,最终全部流拍。

其中,3宗位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域,位置不能说不好,但一如既往地被漠视。

其他两块地,一块白河南纬八路区域金融用地G2018-81,系唯一有应价的一块,出价6轮,至4980万元,因无人再应价未成交;另一块卧龙保税区北侧G 2019——75,无人问津,就更不奇怪了。

2,G2019—80地块,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位置在铁路以北、大寨村东南侧。经25轮竞拍,至1750万元后再无应价,流拍。

3,12宗住宅用地,表面上流拍了50%,但过程却耐人寻味——6块流拍中5块都有应价,最多竞拍至72轮;只有一块无人竞价,流拍。

G2019—76 38轮 15690万元G2019—79 72轮 12000万元G2019—81 15轮 5090万元G2019—82 9轮 6020万元G2019—83 30轮 7670万元

综上说明:并非以上宗地不受欢迎,相反,多数地块经历了激烈竞争。竞拍最多进行到了72轮;最长历经2个多小时;最高单价,甚至已经高至近500万

南阳地王TOP榜上,为什么没有一线大牌的身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最终纷纷流拍?

1,可能与仓促推地和推地质量有关系:例如,部分地块周边道路未通;部分地块围墙边界不明显;部分地块位置太偏僻。

2,可能与地块普遍狭促,最大不过70余亩,其余多为十几、二十几亩有关。大牌看不上,小房企吃不下。

3,最关键的,还可能与地块底价设置,有莫大的关系。

02

最终5块住宅用地花落各家:金科、建业、财富、木兰花置业以及两个自然人

这个名单中,除了金科位列TOP系外,之前参与勘验地块的那些一线房企,如

万科、恒大、碧桂园

等并未出现,甚至于连

绿地、中海、富力

等,也不见踪影。

南阳地王TOP榜上,为什么没有一线大牌的身影?

再如,南阳地王TOP榜上,是这样的画风:

No1 东正 1183万元 30亩No2 华清源 1108万元 46亩No3 三川 984万元 40亩No4 财富 704万元 55亩No5 中梁 701万元 85亩No6 瑞思 690万元 44亩No7 建业 672万元 40亩No8 自然人 659万元 22亩

显然,位居前四的,均为本土房企!

TOP中梁和中原No1建业,也相对排在后面。

03

那么,为什么南阳的地王TOP榜上,没有一线大牌?

换句话说,为什么一线大牌不积极拿地?

南阳地王TOP榜上,为什么没有一线大牌的身影?

小编以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牌房企更注重项目的风险管控和财务分析,而本土房企往往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因此,品牌房企尤其是一线大品牌,往往会与激情冲动的产物——地王,擦肩而过。

其次,一线房企的综合素质与实力,使其更擅长进行城市运营或者片区运营的规模化项目。

以郑州为例,动辄就是千亩大盘,无疑这样的规模,给了长袖善舞的大牌房企充足的运作空间。

反观南阳推出的地块,规模越来越小。

地王榜上前三,均在30~50亩之间,70多亩,就是大块了。

再如,珠江路地块170亩,生生被分割成四个小地块。为此,建业不得不拿了相邻的两块做成了一个项目,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增加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难度与复杂程度。

再次,大牌房企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使之具备了远超本土房企的楼盘溢价能力,因此难免会有很多有地无钱的小房企,争先恐后与之携手,走合作运作之路。

这些例子,比比皆是。远的如碧桂园·南阳首府,近的如阳光城·丽景公园

那么,还有一种疑惑——土地屡屡流拍,是没有端出一线大牌钟情的菜吗?

也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