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準噶爾部軍隊,到底有多少戰鬥力,為何對抗清朝三位皇帝?

諶海飛


準噶爾能夠對抗康雍乾三朝,實在是六月裡凍殺一隻老綿羊,說來話長。

說起準噶爾,現在的人可能會覺得陌生。但說到明初時北元的瓦剌,熟悉明史的人都會很熟悉。是的,準噶爾的前身就是那個先歸順了明朝、後來在土木堡之變時以5萬精銳殲滅明朝50萬大軍、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的那個也先統帥的瓦剌部。


(準噶爾部的前身、明初時的瓦剌,明天啟年間)

到清初時,準噶爾隸屬於漠西蒙古鄂齊爾圖汗的衛拉特,是衛拉特四部之一。衛拉特就是瓦剌。瓦剌讀作wala,西里爾蒙古語讀作衛拉特。衛拉特在後金天聰九年歸順當時的後金。順治三年,衛拉特各部22名首領又聯名向順治皇帝上表,盟誓效忠大清。所以清朝說準噶爾是叛亂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腳的。

準噶爾由一個部族變成汗國,並且能夠與當時更強大的大清對抗,要歸功於準噶爾部族中的人才輩出。可以說,準噶爾部族的歷代臺吉幾乎沒有一個孬種,個個都驍勇善戰。其中有兩個最傑出的人物,其一是創立了準噶爾汗國的噶爾丹,其二是準噶爾悍將策妄阿拉布坦,他們倆是叔侄,也是彼此的敵人。

在此之前,準噶爾充分抓住中原明清交際的有利時機,迅速發展壯大自己。它先是趕走了土爾扈特部,接著幹掉自己的宗主衛拉特王鄂齊爾圖汗,奪了杜爾伯特部的領地,侵佔了青海,成了一個佔地廣袤的大部族。

(明清交際時的準噶爾,明崇禎年間)

康熙十年,準噶爾臺吉僧格被他的兩個哥哥卓特巴巴圖爾和車臣殺掉,準噶爾內亂爆發。僧格的弟弟噶爾丹當時正在拉薩追隨五世達賴學習佛法,聞訊後立即還俗回到準噶爾,經過一番激烈廝殺登上臺吉大位。

任何一個組織的競爭優勢都來自於領導者的組織能力。噶爾丹在五世達賴身邊學習多年,是整個蒙古世界中學歷最高的人,但當時他對佛法興趣不大,號稱每天只是為五世達賴烹茶。但他對舞刀弄槍很感興趣,所以一聽說故國叛亂,忙不迭地向五世達賴請求還俗。他回到準噶爾後,以彪悍的風格殺了他眾多的兄弟,在短短几年內平定了叛亂,重新統一了準噶爾。康熙十七年,他接受五世達賴“噶爾丹博碩克圖汗”封號,正式成立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在準噶爾汗國剛成立時就繼續奉行武力擴張的政策,他先南下滅了葉爾羌汗國和和碩特汗國,西進滅了哈薩克汗國,接著率眾向東翻越杭愛山脈東征蒙古,滅了土謝圖汗,驅趕喀爾喀部,甚至侵入了烏珠穆沁。更讓清朝不能容忍的是,他率部攻入西藏,殺了康熙皇帝親封的和碩特汗國的首領拉藏汗。而西藏是康熙皇帝的底線。

實話說,如果噶爾丹不東侵不入藏,只在西域一帶活動,清朝肯定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因為要消滅它太難了。噶爾丹治下的準噶爾汗國雖然人口從幾十萬暴增到上百萬,但領土也是上百萬的級別,真正是地廣人稀。要知道遊牧民族的習性是逐水草而居的,根本沒有城市的概念,要消滅它猶如登天。

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要想取得勝利在於戰略決戰,集中優勢兵力一戰而亡之。可是往往因為勞師以襲遠,後勤保障太過艱難而不得。準噶爾的軍隊如果用游擊戰的方式,與清軍打持久戰和消耗戰,清朝軍隊勢必就像西漢時的飛將軍李廣那樣望著大草原興嘆。

可惜噶爾丹野心太大,又有些自命不凡,他的目標是統一蒙古,重建成吉思汗的榮耀。這樣就給了清朝全殲它的機會。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應喀爾喀部請求,御駕親征重兵圍剿逼近烏珠穆沁的噶爾丹,在烏蘭木通大敗噶爾丹。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再一次御駕親征,在喀爾喀以20萬大軍全殲噶爾丹的三萬精銳騎兵,噶爾丹開始逃亡生涯。這時,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機奪取了噶爾丹的老巢哈密,噶爾丹走投無路自殺。


(全盛時期的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時期,清雍正至乾隆初年)

噶爾丹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與策妄阿拉布坦之間的關係。策妄阿拉布坦是噶爾丹的侄子、他哥哥僧格的長子。僧格死的時候,按理說應該由策妄繼承王位,可當時他和兩個弟弟尚年幼,無法與那麼多強悍的叔叔們爭一短長。噶爾丹成立汗國時,對他們兄弟三人也很忌憚,多次想殺他們,但有點大意了,最後只殺了策妄的大弟弟索諾木阿拉布坦。策妄和他的小弟弟策零敦多布得到消息後率5000部眾逃到博爾塔拉河,並在那裡擊潰了由噶爾丹親率的2000追兵。由此,策妄阿拉布坦與噶爾丹公開決裂,他遠交近攻,一面與噶爾丹周旋一面向康熙皇帝求助,趁噶爾丹東征之際控制了哈密一帶,等噶爾丹兵敗時抄了他的後路。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成了新的汗王。他比噶爾丹更加強大。策妄統治時期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時期。它管轄下的領土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亞南部以及中亞地區的哈薩克以及烏茲別克等廣大地區,四百多萬平方公里,是今天中國領土的一半。它的人口也達到500萬。它的軍隊以騎兵為主,一直保持在30萬左右。策妄阿拉布坦數次與清軍交戰,每次都取得勝利,有時竟讓清軍全軍覆沒。實際上,清軍對付策妄阿拉布坦沒有什麼好辦法。

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即位。雍正皇帝認為策妄去世是一個消滅準噶爾的大好時機,於是在雍正九年貿然進兵準噶爾,在科布多大敗,幾萬大軍被全殲,只有主帥和2000人逃回來。後來多虧了年羹堯和嶽鍾琪,打了幾個勝仗,才算獲得了與準噶爾簽訂合約的本錢。到雍正十三年,兩國簽訂合約,約定以杭愛山脈為界,以西歸準噶爾,以東歸清朝,今後互不侵犯。

乾隆十年,噶爾丹策零去世,清朝真正的機會才到來。噶爾丹策零去世後,其子策妄多濟那穆扎勒即位,世人稱之為阿佔汗。阿佔汗是準噶爾歷史上第一個昏庸的君主,也是葬送準噶爾汗國的人。他任用奸佞,把本來忠於自己的姐姐監禁起來,逼反了自己的姐夫,從而導致了大規模內亂。內亂使準噶爾汗國元氣大傷,主力部隊甚至叛逃至清朝,乾隆皇帝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乾隆二十年,清朝軍隊5萬人兵分五路進軍伊犁,大敗準噶爾,並生擒準噶爾末代汗王達瓦齊。


(平定準噶爾時的大清帝國版圖,乾隆二十年)

從噶爾丹成立準噶爾汗國到乾隆皇帝滅了準噶爾,前後歷時70年,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平定準噶爾的意義是非凡的,它奠定了中國新疆和西藏現在的版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惜的是,乾隆皇帝當時對準噶爾部、和碩特部過於殘酷,在兩次戰爭中幾乎屠盡了他們的人口(後來和碩特部的羅布藏丹津又叛亂),又沒有及時補充,致使整個西域地區迅速被穆&斯林人口占領,為日後的回亂埋下了禍根。

現在,仍堅守西部的蒙古族人口集中在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就是庫爾勒)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海西州還有一個和碩縣,就是專門紀念和碩特部的。海西州首府德令哈還專門設有和碩特汗國創始人固始汗的塑像。那裡的蒙古族同胞也不是準噶爾部的後代,而是後來迴歸的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和殘存的衛拉特各部的後代子孫。


國史館


準噶爾部進攻清朝的時間,正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第七年,此時清朝內部也有許多反清復明的起義,並且沙俄也是非常有野心的,一直在吞併清朝部分邊境地區,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沙俄與準噶爾部“聯手”了。

1688年,沙俄慫恿準噶爾部進攻喀爾喀蒙古,隨後準噶爾軍隊與清軍在內蒙古珠穆沁發生衝突,康熙為安定邊疆,御駕親征三次,但是都沒有徹底殲滅準噶爾部,主要原因是沙俄資助了很多火槍和火炮,並且沙俄在清朝貝加爾湖地區肆虐,此時康熙“賄賂”了一下沙俄,簽了《尼布楚條約》,送出了貝加爾湖以東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康熙想讓沙俄停止資助準噶爾部,但這點小國土還是滿足不了沙俄的胃口,沙俄一如既往的資助準噶爾部,康熙到死也沒能打敗準噶爾部,到了乾隆時期,清朝面對兩個國家的實力,還是有點勉強,乾隆吃了兩個敗仗 ,又和沙俄簽了個《恰克圖條約》,送了10萬面積的國土。

其實,如果乾隆做點外交工作,這十萬土地就不會白送人,因為那時沙俄正在與歐洲國家作戰,清朝北部邊境的衝突比起以往都少了很多。沙俄對準噶爾部的投資少了,準噶爾部就有點吃力了,並且在1745年,準噶爾部可汗噶爾丹策零死了,準噶爾部一片混亂,清軍乘勢出擊,滅亡了整個準噶爾部,茫茫草原上看不到一個蒙古包。


逸聞軼事


準噶爾由於地廣人稀,根據歷史記載,其最大的單規模作戰也沒有超過3萬人馬。當然單兵可能比較優秀,但是總數上的稀少就註定了他們的失敗,而為什麼就這麼點人他們還要跟清朝作對,並且南征北戰,說白了一個字,那還都不是為了獨立的活著麼?

準噶爾最早其實是我國現新疆地區一個以聯盟形式所存在的部落中的一員,當時叫做“衛拉特蒙古聯盟”。從公元1635年到1646年,,當時的盟主固始汗以及所有部眾都歸順了清朝。

我們知道,明朝的時候對於治理西北等地,所採用的都是臣屬關係,並不是直接管轄。所以對方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政體,而清朝早期對於藩屬部落也延續了這種治理方式。所以衛特拉聯盟更像是一個獨立國家。既然是國家肯定就有內鬥,我們的主角準噶爾部的老大噶爾丹就在這個時候經過一系列的爭鬥坐上了“衛拉特蒙古聯盟”老大的位子,並在1678年將鬆散的聯盟整合成一個新的國家—準噶爾汗國。

那麼問題就來了,按理說以前的“衛特拉聯盟”已經歸順清朝了,那麼現在的準噶爾汗國自然也是清朝的,至少清朝統治者肯定這麼個邏輯。但是對於噶爾丹來說,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沒有轉身就變成別人家的道理,而且他並不想寄人籬下。

於是在噶爾丹一邊對其他部落進行領土擴張的時候,清朝這邊就怒了,“說好的你是我小弟,特麼這麼不聽話到處打你自己的兄弟,爸爸要好好教訓你,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因此,當公元1690年噶爾丹在消滅喀爾喀蒙古的時候,喀爾喀蒙古裡面就把狀告到了清朝爸爸那裡,康熙帝立馬組織兩路大軍親征。而這個故事,就一直持續到了1760年的乾隆徹底平定準噶爾。

當然說好聽點是平定,說難聽一點整個準噶爾部落全部被乾隆殺的一個都不剩了,實打實的滅族。不過拋開這些血腥的,見證了準噶爾的叛亂之後,乾隆開始收回藩屬權力,親自駐兵西北,維護了我國領土的統一和完整,這個功勞也是實打實的。


三觀粉碎機


準葛爾其實是蒙古族各部的一支,在元朝滅亡後,蒙古各部退回蒙古草原,並且逐步分裂成了漠北、漠南、漠西三部,準葛爾屬於漠西蒙古,在清朝建立之初,和漠南、漠北兩部逐漸融合,而對漠西鞭長莫及,而準葛爾野心勃勃,準備重建一個草原帝國。而康熙帝為了壓制準葛爾,也多次御駕親征準葛爾!

準葛爾從人口來說只有60多萬人,從兵力上說常備武裝只有4萬,可能還要更少,在葛爾丹時期也只是東征帶了3萬兵馬,所以說軍隊數量來說,準葛爾完全不能和清朝軍隊相提並論,但是就是這麼點兵馬,既要對抗滿清三代的征伐,還要面對北方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威脅,還可以獨立建國這麼久,足以看出準葛爾的強大,準葛爾部隊有一半使用火槍,比清朝軍隊的比例高太多,準葛爾的火器部隊都是由被俘瑞典人制造的,同時期的火器威力要強於滿清很多!


Sylar弈


這和戰鬥力無關,和戰鬥成本有關,農耕打遊牧幾千年結局都一樣,遊牧民族打輸了燒殺搶劫,無本萬利。打贏了還有戰爭賠款。農耕民族打贏了,人家該搶的早搶了,人家跑就是了。你要追?怎麼追好幾千裡隔壁沙漠?搞一個幾千裡的補給線,連損耗帶貪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