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媒体看兴县 山西日报」再访兴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原声回放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希望各级扶贫工作队员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在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中实现价值、增长才干。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习近平

「媒体看兴县 山西日报」再访兴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媒体看兴县 山西日报」再访兴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日蔡家崖 牛亚平/摄

【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蔡家崖村第一书记贺建军

蔡家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红色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村民的就业机会也多了,村集体、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仅管理人员、治安巡逻员、保洁员就增加了30多人,月人均可收入800多元,而且还带动了村民们参与经营餐饮、住宿、零售等,增加了老百姓收入。作为第一书记,我要跟村民们一起撸起袖子拼命干,让蔡家崖富起来、美起来,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晋绥边区老战士刘丙涛

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蔡家崖要通火车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老战士们真心拥护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作为一名老战士,我要继续发挥余热,把咱们的红色文化宣传好,教育下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

「媒体看兴县 山西日报」再访兴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红色风情街上游客络绎不绝 白旭平/摄

蔡家崖:火红的老区花正艳

夏日的吕梁大地,树绿得正浓,花开得正艳。6月12日,记者再次走进兴县蔡家崖这块红色热土,重温那一幕幕温暖的场景、一句句深情的嘱托,感受老区人民的新变化。

“记者同志,再过几天,我们蔡家崖就要通火车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惦记着咱们老区人民!等到通车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坐一回咱们‘蔡家崖’号列车。”85岁的晋绥边区老战士温守慧把我们迎进家。窑洞正中央悬挂着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战士们交谈的照片,温守慧就是其中一员。

“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咱们的领袖跟老区人民心连心,我们要坚决拥护、爱戴领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老人深情凝望着照片,颤巍巍地举起手来,行了一个军礼。老人告诉记者,去年国家给复员军人的生活补贴涨了100元,现在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补贴,日子越过越舒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后,蔡家崖的红色旅游更火了。今年4月底投入运营的蔡家崖红色风情街上,游客络绎不绝。牛侯伟的红色照相馆在当地颇有名气,这个38岁的年轻人正忙着给几名来自四川的游客拍照。“我们的生意红火着了,一天拍20多张照片,能收入将近300块钱。”牛侯伟的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见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资深讲解员康彦红时,她刚刚接待完一批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喝水的间隙,康彦红跟记者聊了起来:“去年我们馆接待游客32万人次,是往年的3倍,最多的一天接待了80个团体、7000多名游客。今年短短几个月游客数量已经达到13万人次,馆里增加了4名讲解员,还是忙得团团转。”这个晋西北姑娘说话颇为爽快。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情景,康彦红心情依然十分激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吕梁精神,让红色基因深植每个人心中。”聊了短短的几分钟,康彦红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伴着夕阳,记者来到不远处的兴县120师学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几个红色的大字熠熠生辉。校长冯冬生正跟县里文化部门负责人商讨120师战史纪念馆的布展事宜。“我们把红色纪念馆建在学校,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每个学生坚定红色理想信念,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冯冬生的话铿锵有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嘹亮的歌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山西日报记者赵峻青 王少科报道 )

记者手记

两天的走访,在蔡家崖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感动:老区人民的本色没有丢,红色的基因深植这块热土,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拥护爱戴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老区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每个人,这块热土迸发出一种激扬向上、时不我待的追赶热潮。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就是指路的明灯,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吕梁:荒山增绿 群众增收

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

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吕梁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在全国得到了推广,而且受到了国际关注。6月5日至6日,“走近中国林业·外国使节看三北”考察团在吕梁考察。来自德国、南非、日本、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考察团成员对吕梁的这一做法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吕梁山是我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这里,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造林绿化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攻坚深度贫困的重大举措。吕梁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两山论”,立足市情特点,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大力推动生态建设的政策机遇,攻坚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实施“三个全部”:全市330万亩宜林荒山全部绿起来,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79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1.6万人全部搬迁出来,对搬迁出的旧村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吕梁市创新增绿与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比例和受益比例,让贫困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中实现稳定增收;创新造林管护机制,坚持造林与管护并举,把造林、管护与利益联系起来,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管护,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创新造林质量服务体系,通过培训、技能指导、水和道路配套等措施,不断提高造林质量。

吕梁市提出到2020年全市将新建、改造460万亩国家储备林,对460万亩干果经济林进行提质增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带动9.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持续脱贫,200万农民持续增收。

2017年以来

●全市共建立扶贫造林合作社1221个

●吸纳2.8万名贫困劳动力参与生态造林

●累计造林188万亩

●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全市聘用森林管护员6348人,其中贫困人口管护员4896人

(山西日报记者赵峻青 王少科报道)

(原标题:再访吕梁、忻州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