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溥仪退位之前,整个清朝江山已经千疮百孔,被列强轮番欺负了很多年,并和列强签订不非常多的不平等条约。同时,清朝又被国内的反对力量冲击了很多年,先是太平天国,接着是捻军,接着是革命党。

可以说,清政府已经严重丧失了威信,不仅在国际上说不起话,让老百姓怨恨,而且国内的官僚机构也不再听它的指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向各地发出号召,让各地督抚赶紧回京勤王。谁知道那些有能力的督抚们,基本上不动身。那些动身的,也不过是想利用这次机会,与慈禧套套近乎。以至于慈禧六神无主,不得不仓皇出逃西安。

所以说,清政府退位的时候,公信力其实已经相当低了。

(溥仪剧照)

清政府的公信力低,当时的溥仪甚至根本就没有公信力。毕竟他只是个小毛孩,而且还是被慈禧立起来的傀儡,而且他爹载沣本身软弱无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溥仪实在算不得什么。

但事实上刚好相反,溥仪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为什么说他的影响力非常大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其一,袁世凯给予溥仪及清皇室非常优厚的待遇。袁世凯可不可以对溥仪及清皇室进行判刑呢?完全可以。毕竟清政府把当时的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崩溃边缘。袁世凯如果要处罚清皇室和溥仪(溥仪虽然小,但他是皇帝,他该担责),全国人民一定会支持。但是袁世凯没有这样做。不能不说,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皇帝的溥仪,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二,张勋拥戴只有11岁的溥仪复辟。张勋复辟的时候,溥仪只有11岁。还是一个小毛孩,也不能处理政务。但是张勋就敢于拥戴他复辟。虽然说,张勋复辟的目的,还是想利用溥仪掌控国家政权。但是首先溥仪要有可以利用的。如果溥仪没有影响力,价值不大,张勋也不可能拉这一张“虎皮”。

(张勋复辟)

其三,张作霖见到溥仪的时候下跪。溥仪已经退位,张作霖是堂堂的大元帅,手里掌控着百万雄兵。而且此人天不怕地不怕,就算面对日本人,他想拒绝也就拒绝了。但是当张作霖见到溥仪的时候,却给他下跪。由此可见,溥仪在张作霖这样的军阀心中,影响力确实是很大的。

其四,日本人把溥仪拉到东北当伪满皇帝。日本人把溥仪拉到东北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溥仪的影响力,安抚老百姓,让东北的老百姓能够循规蹈矩,乖乖地听从日本人的统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溥仪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溥仪的影响力不大,日本人是绝对不会扶持溥仪来做这件事的。

那么,溥仪本身是个末代皇帝,当初又是个小毛孩,为什么却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溥仪旧照)

其一,皇权思想根深蒂固。

说准确一点,并不是溥仪这个个体有多大的影响力,而是溥仪是曾经的皇帝。虽然清朝灭亡了,但是皇权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却还根深蒂固。这种意识,是留在血脉里的,是短时间里很难消除的。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思想还存在于一些人的脑海之中。

而那时候帝国刚刚解体。再加上舆论宣传不到位。可以说,当时的人,身子虽然已经在民国了,但是他们的脚,还在皇权时代,对皇权相当迷信。

而张勋、日本人等等,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迷信,才不断地把溥仪扶起来,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其二,对帝国时代的怀念。

虽然说,清朝把国家搞得千疮百孔,让老百姓深受苦难。但是,那毕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个国家里,虽然内有百姓造反,外有列强入侵,但国家并没有散,那个国家的整体框架还在。

除了国家的整体框架还在外,人们习以为常的秩序还在。传统的那种伦理道德还在。这对于大多数人来,就不会感到张皇失措,心里就会很安定。

但是,清朝灭亡以后,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之中,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同时,各种价值观错乱颠倒。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就特别怀念清朝时期的场景。而怀念清朝时期的场景,当然就对溥仪有非常亲切的感觉。这也是溥仪影响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溥仪的遭遇让不少国民同情。

溥仪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他可以说一生颠沛流离。

溥仪刚3岁就被拉到皇帝座椅上当傀儡皇帝。6岁又“被下课”,成了末代皇帝。接着,1924年又被冯玉祥撵出紫禁城。1928年,孙殿英挖了他家的祖坟,他四处呼吁,可是没人理他。接着妃子文绣又要和他离婚,还公开对外说他性无能。等等。

总之,作为末代皇帝,溥仪完全没有了尊严。这种没有尊严,让他被很多遗老遗少同情,而这也因此增加了他的影响力。

总之,溥仪因为身上有“王朝”与“皇帝”这两个符号,就算他本身没有什么能力,他依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皇帝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清朝也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皇帝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会一时半会了却,因此溥仪当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从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溥仪当时的影响。

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人给溥仪拜年,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1925年2月,张作霖到天津拜见溥仪,当到曹家花园时溥仪正往这边赶,身着便装的张作霖快步迎了上来,正当溥仪为用什么样的仪式对待这位当时最有权的大人物而犯难时张作霖却毫不犹豫地走到溥仪面前,趴在地上磕头毕恭毕敬地问道:“皇上好!”溥仪做梦也不会相到张作霖会给他磕头。


其他王公贵族或者北洋军阀对溥仪亦是如此!

1949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这里面的很多犯人见到他都还下跪请安。

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宣布首批特赦人员,溥仪是天字第一个号,排在杜聿明等人前面。

1960年元旦,刚被特赦的溥仪在宾馆过春节,一些遗老闻讯赶来,身穿长马褂,极为严肃地给溥仪请安,并呈上“请安折”,周总理听说后笑说:“如果不特赦溥仪,谁会相信都解放十年了,居然还有人愿意去向溥仪请安叩头?”



溥仪才出来时,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次他刚从公交车下来,突然有一群人给他下跪,还称“皇上”。


溥仪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死后还被迁入清陵安葬。


司马长史


溥仪退位后的影响力有多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1959年度赦字001号”,特赦的头号战犯就是溥仪,由此可见一斑。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不到3岁的溥仪坐在龙椅上,面对着黑压压一群顶戴花翎与长袍马褂放声大哭,急得满头大汗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满头大汗地将他摁住: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溥仪即位不到3年,大清真的完了。

溥仪不仅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而且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末代皇帝。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政治命运,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取的对象,利用的傀儡,身不由己是溥仪的政治宿命。



清帝逊位,共和成功,是袁世凯与清朝协商的结果。袁世凯和清室签订《优待清室条件》:

第一、清室退位后允许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   

第二、溥仪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三、民国政府每年提供四百万两费用,并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  

第四、溥仪宫中仍用宣统纪年,并且前清的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衙门保留;   

第五、溥仪的排场不变,紫禁城的城门照旧有护军把守,王公、遗老依旧进出,照样给溥仪下跪。甚至民国的北京政府官员,进宫也称溥仪为皇上。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张勋进京复辟,溥仪又做了十二天的皇帝。

张勋复辟证明了,溥仪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是王公贵族,八旗子弟,部分军阀,文人士大夫,以及不少民众的精神领袖,虽然皇帝退位了,大众心中的帝制思想还没有完全消失。没有皇帝,他们不知道怎么活。

不要说普通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因为溥仪的一次召见,感动万分。

溥仪看了很多新思想的书,尤其喜欢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于是他想给胡适打一个。于是他就打电话约胡适进宫谈了一次。



事后,胡适给庄士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末一代皇帝——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面前,占一席地位”。

很多人不理解,胡适这样的一个新派人物为什么去拜谒一个旧时代的皇帝?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冯玉祥的这次政变只是减少了溥仪的一部分特权而已。根据《修正清室优待条款》的约定:民国政府每年仍然要补助清室五十万元白银;并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清室私产仍然归清室享有。

溥仪虽然被赶出紫禁城,自己到天津当寓公,他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东北军阀张作霖见到溥仪,不由自主跪在了地上,嘴里还念叨着,给皇上请安啦,这反而把溥仪吓了一跳。



溥仪的最大错误就是投靠日本人,认贼作父。日本看中他的身份,以证明统治东北的合法性。溥仪也是白日做梦,以为日本能帮他实现复辟梦,跑去做满清龙兴之地的康德皇帝。东陵大盗让溥仪很生气,但是给日本人当走狗,岂不是换了自己的祖宗。

溥仪的最大价值就是他的身份,各方政治势力争取的对象,尽量为我所用。北洋军阀不杀他,日本人不杀她,苏联人也不杀他。



抗战胜利,苏联出兵东北,伪满灭亡,溥仪在内的伪满战犯被苏军抓获。溥仪原来以为他自己像沙皇一样被枪毙,没想到自己在拘留所里受到优厚的待遇,溥仪多次上书向苏联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 ,请求加入苏联共产党。溥仪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恐惧秋后算账,所以想在苏联一辈子。

苏联既不会杀溥仪,也不会留他在苏联,于1950年移交溥仪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改造。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中央人民政府特赦,安排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据他说“这是他一生最自由、最幸福的时光”。

溥仪感叹:“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末代皇帝能善终者能有几人啊?”



毛泽东专门宴请溥仪,介绍说:“你们不认识吧,他就是宣统皇帝嘛!我们都曾经是他的臣民,难道不是顶头上司?”

开国领袖毛泽东宴请末代皇帝溥仪,颇有历史意味的会面。

新中国把末代皇帝改造成一个公民,1960年,当周恩来指着溥仪向蒙哥马利介绍说“这位便是中国清朝的宣统皇帝”时,溥仪出人意料地大声回答:“今日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



溥仪脑子里帝王意识没有了,但是某些人的帝制意识还是存在,一天溥仪刚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一些聚集在站台上的旗人忽然跪倒一片,还口称“皇上”!溥仪当时气得够呛,训斥道:“解放都这么多年了,还来这一套!”说完,冲出人群走了。

在溥仪死后,其影响力还在继续,有人给溥仪打造了一个专属墓地,利用溥仪特殊的皇帝身份给其所谓的皇家陵园带来巨大的知名度。


非常道毕延河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数千年历史的封建王朝,封建文化可谓是深入人心,而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溥仪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虽然在辛亥之后,于1912年被退位,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国民政府支付清帝岁用400万两;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由此可见,虽然革命成功,但是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在冯玉祥进京将其驱逐出紫禁城后,移居天津的溥仪依然于社会各色人士来往,其中不乏军政要员,但是在此时众人的眼里,他的身份相当于一个吉祥物。

居住在天津的溥仪交往军政交往,如吴佩孚、张学良等人 ,不乏想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复辟,但是对于这些军政人员来说,他们于溥仪交往不外乎是个面子而已,对于溥仪本身却没有看法。

但是在基层老百姓的眼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不是说消失就消失的,不乏有人依然惦记着,记得在影视作品中,战争结束后,溥仪作为战犯在火车站,碰到了其他人,有人认出了他,急忙过来给他请安。


爱运动的五华


末代皇帝溥仪3岁继位,当了短短的三年皇帝,便宣告退位,虽然当时溥仪的年龄不大,当皇帝的时间也不太长,但溥仪在当时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告退位,退位后的溥仪仍然享有很多的优待条件,比如溥仪皇帝尊号不变,可仍居住在紫禁城,并且仍可保留自己的小朝廷;民国政府为逊清小朝廷提供开支用度;民国以君主之礼待溥仪。可见溥仪在退位之初,仍然享受“至高无上”的地位。

溥仪虽然退位,但在那些满清遗老遗少的眼里,溥仪仍然是他们的皇上,他们依然忠心于溥仪,比如辫帅张勋,为了表示自己对满清皇帝的忠心,后脑勺就一直留着根辫子,并且张勋还曾率领定武军使溥仪复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天,但可见溥仪的影响力之大。

当时在北洋政府就职的大多数都是满清政府的旧臣,比如曾担任过清廷江北提督的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张勋复辟时,他是北洋政府的军政部长,当时非但不对抗张勋,相反还积极地参与到了张勋的保皇复辟运动中,其实,王士珍自一开始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保皇派,当初溥仪退位时,他竭力争取清室的优待条件,并且还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署名;据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在溥仪退位之初,也是以满清遗老自居;

1924年,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并于次年迁居天津日租界,当时很多民国的大军阀都来天津拜见这位过去的皇帝,比如张作霖、孙传芳等,而张作霖更是多次与溥仪交好,据说见溥仪时,还行了跪拜之礼,并称“皇上好”。

综上所述,溥仪虽然退位,但他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这主要是因为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职业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更何况这些人也是深受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因而仍然对溥仪这位过去的皇帝保持着敬畏之心。这也是溥仪影响力之大的根本原因。


混沌聊史


溥仪3岁即位,6岁退位,当了三年的皇帝,但由于他当皇帝的时候年龄小,所以没能好好地享受过皇权。

袁世凯、革命党和清政府三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所以有了所谓的《清室优待条件》,中华民国政府除了每年支付溥仪和皇室400万银元之外,还同意保留溥仪的皇帝尊号。

所以,溥仪虽然退位了,可他仍然还是皇帝。

溥仪作为一个已经退位的皇帝,有没有影响力呢?

虽然退位了,可他绝对是当时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政治明星”,虽然已经没有了说一不二的皇权,可是却仍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影响力。

实际上,当时很多人仍以能够见溥仪一面为荣,尤其是对满清遗老遗少而言,溥仪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见了溥仪,不仅口呼“皇帝万岁”,还会下跪行礼。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皇帝”这两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不是说溥仪退位了,中华民国成立了,皇帝便会立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一个代名词早已经深入人心了。

这一点别说是没读过什么书的老百姓了,即便是有学之士也是如此。

溥仪打了个电话给胡适,说想见见他,胡适拿着电话的手都激动得有些颤抖,然后想也没想地便同意了见面。胡适见溥仪虽然只是行了鞠躬礼,可是事后,他也坦然承认:“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胡适用了“召见”二字,可见他打心底仍然将溥仪当成一个皇帝。

溥仪选后的时候,不仅满清遗老们争着抢着想要将自家的女儿嫁给溥仪,即便是袁世凯、张作霖这些民国实力大佬也有此打算。

徐世昌被段祺瑞和冯国璋推出来当总统的时候,还特意跑去见溥仪,向溥仪请示,自己能否当总统。

1917年,张勋玩复辟戏码的时候,手上只有5000辫子军,可是他到了北京之后,一说要复辟,重新拥护溥仪当皇帝,瞬间便有无数人闻风而动,从全国各地奔向北京,去支持张勋,和张勋一起拥戴溥仪。

满清遗老遗少们肯定支持复辟,这且不说。

康有为听闻张勋有意复辟之后,便在上海草拟溥仪的复位诏书,然后一接到张勋的幕僚万绳栻的电话,便立即偷偷北上入京。

奉天第28师师长冯德麟不仅支持复辟,还特意带着人从奉天赶往北京,亲身参与了复辟,只不过后来复辟失败,冯德麟因此被逮捕入狱。

康、冯之流的人物,当时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没他们有影响或者有实力罢了,也有的虽不敢明面支持,但却在暗中赞同或默许,张勋所支持召开的徐州会议实际上便是复辟的前奏,可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表示反对。

可见,此时的溥仪对于不少人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一边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一边又惦记上了皇宫里的宝贝,所以让鹿忠麟去驱逐溥仪。

冯氏嘴上说的好听,说留着溥仪不异于是给中华民国留了一条辫子,所以他不仅驱逐了溥仪,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的“工资”从每年400万压到了每年50万,然后还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说白了,冯氏是看上溥仪的钱了。

他之所以将400万压到50万,是因为他此时控制了北京政府,这笔钱得由他出,但他舍不得给这么多,所以只好压下去了。

可是,他既然说留着溥仪等于是给中华民国留下条辨子,那他怎么不干脆一枪崩了溥仪?原因便在于他根本不敢这么做,他要真这么做了,别说会引来满清遗老的声讨了,哪怕是别的军阀都能以此为由对他出手。

溥仪出宫后先是在醇亲王府躲了一段时间,后来去了天津,溥仪受张作霖之邀悄悄离开租界去见张作霖。

张作霖一见到溥仪,二话不说便跪在地上给溥仪磕了一个头,然后给溥仪请安:“皇上好!”

溥仪也被张作霖的举动所感染,激动地扶起他说:“上将军好!”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侵占了东三省之后,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东三省局势,日本人想到了一个人——溥仪。

从1912年2月溥仪退位到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此时溥仪已经退位了19年之久,即便是从1924年被赶出皇宫开始算起,溥仪也已经被遗忘了7年之久,可是日本人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溥仪。

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候的满清遗老还没死绝,还有很多人活着,并且想着能够有朝一日回到“朝堂”,说白了就是想要获得权力,所以溥仪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仍然还在,只要溥仪去当伪满的执政或者皇帝,日本人便不用发愁找不到人给他们效力。

此外,满清起于东北,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让溥仪去东北当执政或者皇帝,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溥仪到了东北之后,果然和当年张勋复辟一样,又有一票人闻风而动,迅速奔赴东北,投到溥仪帐下。

1945年溥仪被苏联俘虏之后,对他也是以礼相待。

溥仪后来被特赦了之后,只要一说他是清朝宣统皇帝,没几个人是不正色以待的,甚至他死后,周总理还曾问过溥仪家人是否要给溥仪修一座陵墓,只是当时处于特殊时期,溥仪的家人不敢同意而已。

溥仪自从1959年被特赦,回到北京之后,还活着的遗老或者是曾伺候过溥仪的太监们见了他,不仅仍然叫他皇上,还想着给他下跪磕头。

这就是溥仪的影响力,影响了一代人,即便死后,他生前所写自传——《我的前半生》也风靡不断。


宁糊涂


溥仪退位后。我觉得他虽然失去了权利,但是影响力肯定还是有的。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皇帝还是很有威严的,虽然他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

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日本人侵占东北以后,千方百计地想请溥仪从北京来到东北来做满洲国的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老百姓的观念中,皇帝对他们还是有所束缚的。日本人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拿溥仪当傀儡来控制东北人民,至少上从观念上来控制东北人民。



还可以从一件小事上来看出溥仪的影响力。就是当年溥仪已经落魄的时候,张学良还给了他钱。并且当年张作霖和溥仪皇帝也有过交流,那时候溥仪已经不是皇帝了,但是张作霖还是尊敬着他。至少从观念。要知道当时的张作霖已经贵为东北王了,到溥仪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落魄前皇帝。按理来说,张作霖完全可以不必如此恭敬的对待溥仪。由此可以看出溥仪在传统版老百姓心目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有一定的威望。



所以总结来讲,溥仪虽然失去了皇帝的位置,失去了对中国的控制,但是他还是在百姓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那这种威望在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可以说溥仪的一生是被操控的一生,从他被慈禧指派为皇位继承人,他的一生已经不由自己。溥仪也是一个可怜人,他也是为了祖宗的基业而做出的各种汉奸行为,我想他的初心是很可以确定的,就是要光复所谓的清朝。但你有此一步错,步步错,从一个皇帝跌落谷底,然后又从落魄的前皇帝到一步一步成为大汉奸。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劳动改造。最终死于肾病。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有了工作慢慢的开始学习一个正常人应该做的事情。褪去皇帝的光辉,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市民。


李自维


溥仪在退位以后,依然代表着法定国家的最高统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末代皇帝》,溥仪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的传奇故事。有些朋友比较好奇,溥仪退位以后,他到底还有没有影响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不仅有影响力,还有很高的影响力。

辛亥革命以后,溥仪被迫退位。在退位以后,溥仪成了日本人的目标,最后,他被日本人抓到东北,成为了傀儡皇帝

说起溥仪,其实他有他的苦衷,日本人抓他,国民党也要抓他。他不得已成为了各方势力寻求合作的对象。

为啥他退位以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答案很简单,毕竟,他还是清朝的皇帝,中国合法的统治者。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不输几个师的兵力。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带着行李和仆人仓皇逃跑,在这期间,其实溥仪已经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化的熏陶,穿西服、留短发,一点都不像大清皇帝。虽然退位了,但是依然过着皇帝一样的生活,费用由国明政府承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溥仪已经退位,但是国民政府对他还是彬彬有礼。

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溥仪,他有着清朝皇帝的血统。

再后来,为什么日本人要把溥仪培育成傀儡皇帝,还是因为他是清朝的皇帝,最高的国家元首,他的号召力,丝毫不属于当时很多的将帅。

东京审判上,从苏联被压制日本的溥仪,当庭揭穿了日本殖民者的丑恶嘴脸,他义正辞严的指出,正是他们这些日本人,逼迫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成为傀儡皇帝,也是身不由己

你可能以为溥仪是汉奸,但并不是这样的,溥仪没做什么对不起人民大众的事,相反,在东京审判中,他当庭作证有功。

据记载,在国庆节的时候,毛主席把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出来以后,还亲子接见了他。溥仪非常的感动。

后来,溥仪还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苏联的监狱生活中,溥仪也受到了较好的对待,他没有和其他犯人关在一起,还有单独的小灶,有人伺候,不必参加劳动,甚至不用打苍蝇、蚊子。苏联共产党给了这位“皇帝”应有的尊重。

在文化大革命中,溥仪受到了红卫兵的冲击,还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将溥仪列为保护对象,后来,溥仪因为尿毒症,在北京病逝,他的传奇一生就次戛然而止。


小雪历史微鉴


正是由于溥仪的影响力,导致他成为新中国特赦的第一号政治犯。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大清朝的末代皇帝,其实他作为皇帝总共才3年,而且处于完全不懂世事的状态(登基年龄为3岁,退位年龄6岁),所以基本就是顶着一个虚名而已,但是正是这个虚名其影响力也是不小的,咱下面罗列一些事例:

1913年溥仪退位后,每逢过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都要例行来给溥仪拜年,尤其是溥仪的“后妈”隆裕去世后,袁世凯还亲自吊唁,并且通令全国用降半旗的方式悼念之。

1925年,已经在天津成为寓公隐居的溥仪见到了当时风光的张作霖张大帅,没想到这个牛气冲天的军阀看到溥仪后,直接扑通一下便跪在了地上,嘴里还念叨着,给皇上请安啦,这实在给溥仪吓了一跳,估计他也想不到一个曾经皇帝的名号竟然影响力还如此之大。


1932年,日本人直接找到了溥仪,利用他在东北满清遗老遗少的影响力,直接让他再次荣登了伪满洲国皇帝的宝座,虽然是傀儡皇帝,也足以看到溥仪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1949年在战犯管理所改造的溥仪,依然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脸孔对他下跪请安的情况,尤其是他曾经皇帝的名号,让新中国政府给予了特殊关照,成为了走出战犯管理所的第一人,并且带动其他的顽固分子接受党的教育重新做人。


在溥仪死后,其影响力还在继续,一个商人在清西陵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私人商业陵园,直接在陵园内给溥仪打造了一个专属墓地,利用溥仪特殊的皇帝身份给他的华龙皇家陵园带来巨大的知名度。


老猪的碎碎念


1922年5月,溥仪在紫禁城刚刚按上电话,一时兴起,给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打了个电话,两人寒暄两句之后,溥仪说道:

“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瞅瞅吧。”

很明显,溥仪这一通电话,是在开玩笑。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封建王朝的皇帝;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是推翻旧秩序的倡导者。这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两个人,如果真什么关系的话,也应该是“敌视”的关系。

在旁人看来,胡适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借口去紫禁城让溥仪“瞅瞅”。

令人咋舌的是,胡适马上就答应了溥仪的召见。不仅如此,胡适在去紫禁城觐见溥仪之前,还特意向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打听皇帝的脾气、宫里的规矩、觐见皇帝是否需要行三叩九拜大礼等等。

胡适回去之后,对于此次召见非常激动,并且非常郑重地在写给庄士敦的信里说道:

“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一一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位!”

足见,溥仪的召见。对于这位新文化运动领袖来说,非常重要。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此时的溥仪虽然已经退位十年,在民间,他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召见胡适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侧影,更多的是表现在政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张勋复辟”和“伪满皇帝”。

1917年6月14日,张勋趁着北洋军阀内部矛盾之机,率领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入北京。随后,张勋紧急给各地的清朝遗老发电,拥戴已退位5年的逊帝溥仪复辟。

这次复辟,在当时引起了多大轰动呢?

整个北京城的遗老遗少纷纷出动,满大街举着“纸糊”的龙旗拥护满清;北京城之外的中国,则满大街举着另一种旗子——反对复辟。

复辟当日,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愤然南下,供职于教育部的鲁迅也提出辞职抗议。

当时正在上海的孙中山,听闻溥仪复辟的消息之后,表示极为愤慨,并立即发表讨逆宣言、组织了一批革命党武力讨伐张勋;与此同时,孙中山还号召全国各地的革命党,召开讨逆大会,呼吁各大报纸一致讨伐张勋。

在孙中山的呼吁下,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强烈反对。

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得知溥仪复辟之后,立刻在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讨逆军向北京出发。

在全国各界的一致抗议下,溥仪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12天,便匆忙下马。溥仪本人,也写下了人生中第二份退位诏书;北京城里那些个遗老遗少好不容易搞来的“纸糊”的龙旗,也纷纷弃之如敝履。

按照这个阵势,溥仪是不是也应该像那些被抛弃的“龙旗”一般,被国人弃之如敝履?

从胡适受溥仪召见的时间来看,溥仪仍然具有十分的影响力。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大婚,无疑举世瞩目。一方面,所有人都想看看皇帝的婚礼究竟怎样;另一方面,北洋国民政府对溥仪大婚又是什么态度呢?

大婚当日,民国政府破例批准迎亲队伍从东华门进宫,而根据《清帝退位诏书》规定,东华门属于民国政府管理;出动陆军官兵近2500人次,护送迎亲队伍入紫禁城;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等政要,更是亲自送礼,并在礼单上写到:“中华名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

最让人讽刺的是总统府侍从武官长荫昌(正白旗),他在向溥仪鞠躬之后,又行三叩九拜大礼,并宣布:

“刚才那是代表民国的,现在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

退位十年之后,还能让当时的大总统喊“皇上”、让总统贴身保镖队长下跪、让文坛巨匠召之即来,这种影响力,在所有的亡国之君里无出其右。

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作为战犯,被关进战犯管理所。

这一关,又是十年。

就在溥仪快要淡出所有人视线的时候,溥仪因改造良好获释,幸运地成为共和国的一位公民。此时,溥仪的影响力仍在——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逊帝”风采,其中不乏外国友人。

据说,溥仪有一次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忽然蹿出一个人给他跪下磕头,嘴里不住地喊着:“皇上,您可算是出来了……”把溥仪吓了一跳,问了半天之后,溥仪方知此人乃是前清宫里的一名太监。

最后,留个小问题:溥仪都已经退位50年了,溥仪为何还有如此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