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這一生是一定要去荊州一次的。如果你知道《三國演義》,就一定會知道荊州。是的,一部《三國演義》,其中72回寫到了這座古城——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鐘鳴楚天”的音樂、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譽。千百年來,這裡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孕育有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宋代“小萬卷”朱昴等一大批江陵才子。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從荊州走出的宰相有唐代劉洎、段文昌和“一門三相”的岑之本、岑長清、岑羲祖孫三代,最為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張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發展經濟,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為後人所崇敬。同時,荊州城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吸引了歷代眾多知名文人志士前來觀光遊覽、詠詩會友,漢代的司馬遷,魏晉南北朝的王粲、陶淵明,唐代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杜牧,宋代的蘇軾、陸游及明清的袁宏道、王士禎等都曾遊歷過荊州城,並留下大量的詩文佳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下江陵》一詩中“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絕句了。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撫摸著荊州古城牆,觸摸著一塊塊青磚,發現砌成馬道的磚上依稀還刻有文字,這就是荊州古城牆上極為珍貴的銘文磚,又叫文字磚,它們記載了歷代修建荊州城牆的漫長曆史過程,反映了荊州的變遷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在漢代荊州就築有正規的城牆,後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12次維修擴建,使荊州城更加堅實壯闊,但這都是土城牆。據史料記載,荊州最初的磚城牆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出於割據荊州自立為王的目的,於公元912年動用十幾萬軍民大修荊州磚城牆,築城的磚不夠,就下令四處挖取墓磚,方圓五十里內的墳墓盡遭挖掘。據說城牆築成後,每到深夜,牆上便遊蕩出無數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北宋末年,因“靖康”戰火焚燒,城牆大毀。到了南宋時,荊州安撫史趙雄為了加強荊州防禦,上奏淳熙皇帝准許,於公元1187年大興土木,在11個月的時間內重修起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一千餘間,這次築城的磚為政府下令燒製的“專用城磚”,磚上有責任銘文,但沒有年號記載。後來,元兵攻佔荊州城,忽必烈下令將城牆全部拆除。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再次依舊基修復,並在城周開掘護城河。明末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進荊州城後,城牆又被憤怒的義軍所拆除。直至清順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在舊基上築起城牆,這就是留存至今的荊州古城牆。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城池構築十分堅牢,為了防止城牆因水侵腐蝕而下陷,城牆基腳全部用條石壘砌,牆面均用石灰糯米漿灌縫,儘管曾遭三毀三建,且歷經三百多個春秋寒暑,該城牆依然保存完好。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和當地政府對荊州古城進行了重點保護,對荊州城及周邊環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繕和擴建,修建了內環道和外環道,疏通治理了護城河,在東門外和新北門分別建起了鳳凰廣場和天問廣場,使荊州古城更加美麗、雄偉、壯觀,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荊州城古老而新鮮的面孔。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悠悠古城,有多少故事,多少人物?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演義吧,那裡面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多次提到荊州,如劉備借荊州,呂蒙襲荊州,關羽失荊州等等。荊州一直以來都是行軍打仗的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到荊州古城來探尋三國曆史煙雲的人們絡繹不絕。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說起荊州,其中涉及到72回的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得講述至少一年,就說赤壁之戰以後,曹操退回黃河流域,孫權為鞏固長江下游的統治勢力,佔領荊州。孫劉之間的聯盟本來就出於一時利害關係上的考慮,雙方為了奪取荊州這一塊地方,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孫權採納了部下魯肅的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以便聯合抗禦曹操。劉備取得四川后,不歸還荊州,派二弟關羽據守,關羽出兵襄樊,威逼曹操,孫權乘荊州空虛,派呂蒙襲取荊州,俘殺了關羽。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歷史上“劉備借荊州”、“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關羽大意失荊州”等故事都發生在這裡。孫劉聯盟破裂後,劉備、張飛興兵伐吳,張飛未曾出兵,被部將張達、範疆所殺。“頭葬雲陽,身葬閬中”.劉備兵敗“彝陵”,白帝城託孤。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荊州城內有座“荊州博物館”,從那裡我得知了這樣一個故事,最稀世的珍寶的越王勾踐劍和西漢男屍就在荊州。越王勾踐劍,劍廠68.8釐米,劍身飾滿菱形花紋,近柄處刻有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劍柄兩面分別鑲嵌有三色玻璃和綠松石。雖然在底下埋藏了三千多年,仍劍刃鋒利,青光閃爍,換然如新。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我們對關羽的認識其實大都來自於《三國演義》,《春秋》義薄雲,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這個勇武無匹、忠義可嘉的古代軍人,一直是民間崇祀的對象,被奉為關聖帝君,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現今好多人的家裡都供奉著關羽像,他們是希望這個義薄雲天、被奉為帝君的人保佑他們發財、平安。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在中國人的心裡,關公已成了忠和義的象徵,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對他褒封不已,也正是利用了百姓崇敬關公的心理,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維護他們的統治。關於忠,我認為,一個人最首要的是應當忠於自己的良心,忠於自己的職責,忠於腳下的土地和人民,而忠於自己的良心又是一切忠的基礎,也是世間最大的忠。一個連自己良心都敢違背的人,還有什麼不能違背?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荊州,一部《三國演義》有72回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千百年來,到荊州古城探詢三國曆史煙雲陳跡的憑弔者、訪古者、探幽者絡繹不絕。不到荊州城,就不知三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