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據法新社、《法國世界報》等媒體報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之一——

法國《電影手冊》以斯蒂芬·德洛姆(Stéphane Delorme)為首的手冊編輯部15名成員宣佈全部辭職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是《電影手冊》歷史上第一次編輯部全員離職,原因是新股東對雜誌的獨立性可能造成威脅

辭職聲明中指出, 新股東成員包含八名製片人,對以批評為主的雜誌造成了明顯利益衝突,同時編輯部被告知,應當“重新聚焦法國電影”,以及更“友善”以及更“時髦”。

因拒絕雜誌被裝點成鼓吹法國作者電影的浮誇櫥窗和推銷平臺,以及未來發表任何關於這些製片人股東的電影評論都難脫諂媚的嫌疑,《電影手冊》的編輯部於法國 當地時間2月27日,發佈全體辭職聲明。

目前《電影雜誌》管理層還未對編輯辭職一事做出回應。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早在本月初,據AlloCiné報道,這本法國老牌電影雜誌被20位電影界的影迷聯合收購,併成立名為“手冊之友”的公司。同時,Éric Lenoir將擔任《電影手冊》的經理人與指導。

《電影手冊》的新管理團隊還表示,之後雜誌將增加電子版,以及開設"大師"播客等等有關新媒體的內容。

今年一月份,《電影手冊》公佈了2019年度的十佳片單,其中獲得戛納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寄生蟲》、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小丑》和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同義詞》均有入圍。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電影手冊》是法國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等人創辦於1951年4月,意欲通過電影批評來引導、教育大眾接受藝術與美的薰陶。巴贊決心成為一名真正的電影評論家,僅在手冊上就發表過116篇文章,同時也不遺餘力在各地組織活動,推廣電影。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電影手冊》2018年3月刊 《為什麼是電影?》

1958年巴贊去世以後,《電影手冊》被交到一群年輕編輯手上: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裡維特……

《電影手冊》素來是一本高度介入、表明立場的批判性雜誌。其最著名的評論當屬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法國電影的某種趨勢》(1954),抨擊了法國電影的部分資產階級,實際成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理論宣言。

幾年後,他拍出了驚世處女作《四百擊》。影評人們紛紛轉向創作,形成知行合一的獨特風潮,成為世界影史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美學運動。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四百擊》拍攝片場的特呂弗(左) 戈達爾(右)

早期《電影手冊》就有主張獨立電影、激進政治的傾向。五月風暴前後,特呂弗、戈達爾發起抗爭運動,欲改變法國電影工業樣貌,《電影手冊》成為後援基地;

1970年代取消主編,進入集體創作時代;受當時中國的影響,手冊日益意識形態化,內部還曾成立過“革命文化戰線”及“魯迅小組”。

直到今天,《電影手冊》仍不願隨波逐流,保持著鮮明立場,每年的關於年度電影的十佳評選,都成為了觀眾選擇、觀看電影的重要依據。《電影手冊》仍致力於在全世界搜尋和挖掘有才華的導演。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年度十佳電影” 是《電影手冊》每年的重頭戲,上榜的影片豐富、類型多樣。筆者介紹的十年百部佳片就是彙集了《電影手冊》10年來評出來的作品。

在其中每部電影資料詳細,導演生平和劇情、影評、主演、獲得獎項、劇照,這些令讀者對影片有了相當的印象。這本冊子對專業人士而言可作為參考“資料”收藏,對於影迷而言是不錯電影指南。至少可以瞭解法國電影人是以何種視角觀察世界電影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電影手冊》常設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以及對許多不同的民族國家電影所做的深度報道。

“作者研究”是該雜誌以每期一個重點人物的形式推出的,這些人物不但有電影史中已成經典的大師,比如費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為新近去世的大師推出的紀念專輯,比如庫布里克和布萊松專題;

同時還有對正在創作的電影導演進行的專題性回顧,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進入這個欄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攝藝術片而確立自己地位的電影家,也有在好萊塢商業電影領域中獨領風騷的電影導演,比如吳宇森。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影片分析”欄目的重點是針對重要導演的新作進行評析。影評家對電影史上一些重要影片所撰寫的重要評述文章,很多都來自這個部分。比如對《筋疲力盡》、《媽媽和妓女》的介紹,都曾引起極大反響。

該欄目也對電影史中的一些經典之作進行回顧式的評介,比如對雷諾阿影片的介紹,我們幾乎在每個時期的《電影手冊》中都可以看到。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導演訪談”是對正在拍攝新片的重要導演作現場採訪。在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王家衛等人的面孔,而他們的肖像也會經常出現在該期雜誌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電影手冊》雜誌現任主編夏爾-戴松來到北京,帶來了與這本雜誌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的幾部電影作品,在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名為“《電影手冊》雜誌周”的專題放映,引起很大反響。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而此前,他們還在上海調查中國電影狀況,並將成果發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的專輯上。他們對中國新生代導演的創作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時對港臺電影也多有介紹。

歷經70年,《電影手冊》催生了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1958~1964),發掘了大量的電影新導演,以其鮮明批評方針,不妥協敢言的姿態,在當今電影屆獨樹一幟,在歐美及至世界影壇都有深遠的影響力。

而它與中國電影界的關係似乎才剛剛建立起來。如果說我們以前對法國電影只能是“遙望”,那麼今天,我們也許有機緣對此前我們一直陌生的東西認真地“近觀”。這帶給我們的,無疑是欣喜。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法國電影的某種趨勢

而全體編輯辭職這件事不僅將終結《電影手冊》自2009年開啟的德洛姆時代,甚至可能引發這本全球首屈一指的電影雜誌歷史上最大危機。

這也意味著這群資歷深厚的老編輯、老寫手,面對滾滾時代洪流仍不言妥協,表現出一副“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戰鬥姿態。《電影手冊》未來會怎樣不得而知,這件事無疑是令人悵惘的。

目前《電影手冊》編輯部成員中有一半以上為手冊撰稿超過十年,包括主編德洛姆在內的部分核心成員,甚至在《電影手冊》編輯部寫作二十年,歷經過《手冊》多個主編。

由此可見,《電影手冊》在電影史中的意義有多麼重要,它已經超越了一本雜誌的範疇,其獨立精神也從未改變過。

德洛姆時代的《電影手冊》儘管深陷財務泥潭,但其鮮明批評方針,不妥協敢言的姿態,對年輕一代法國電影人發掘和提攜都延續著《電影手冊》自創立之初的戰鬥精神

據悉,這屆編輯部的工作將於2020年4月刊之後結束。下一屆《電影手冊》編輯團隊尚未公佈,是否會有過去手冊編輯部成員加入,還需要進一步等待。

《電影手冊》編輯部全體辭職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