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前言

公元1234年,雄踞北方的金國在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時失去了往日的雄風,治下領地也被蒙古人漸漸蠶食,最終國都也暴露在蒙古人的弓箭射程之內。曾經令遼、宋遼國君主聞之色變的金軍此時也變得脆弱不堪,就連保家衛國的能力都已經喪失,連同這個國家一地栽倒在地下。然而,金國的滅亡並非僅僅是因為蒙古人的征服活動,而是在許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也就是說,蒙古人的入侵,僅僅是加速了金國的滅亡而已。實際上,在蒙古人到來之前,金國的覆滅早已經成為定數。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金軍精銳騎兵鐵浮屠

蒙古、南宋、金三方制衡的平衡局勢被打破

自13世紀開始,蒙古各部落就在鐵木真的帶領下走向了統一,並藉助強大的蒙古騎兵征服了諸多國家。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帝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疆域最為廣闊的大帝國。建國之後,成吉思汗並沒有放棄對外征伐,反而加快了腳步雙線出擊,同時進攻歐洲和東方的南宋、金國。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金國通過吞併遼國成為東亞霸主。雖然經濟領域並不如南宋一般發達,但軍事實力遠超南宋,雙方一直處於對峙局面。在公元1130年時,南宋更是向金國稱臣,成為金國的藩屬國之一。

雖然南宋君臣並不甘心屈居金國之下,但在面對強大的金國時也不得不低頭叩拜。蒙古人崛起後,南宋君臣意識到脫離金國控制的最佳時機已經來臨,於是暗中與蒙古人締結了軍事條約,約定共同進攻金國。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

這一時期蒙古帝國的實力並非十分雄厚,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一舉殲滅金國。蒙古人之所以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主要是依靠單兵素質極高的蒙古鐵騎。騎兵在面對步兵和弓兵時有著先天的優勢,但在面對騎兵時,兵種優勢就將蕩然無存。能夠拉開雙方差距的就只能是騎兵的武器裝備優劣和將士的作戰能力和經驗。

而金國也恰好以騎兵見長,曾經令南宋將士無比頭疼。再加上金國已經雄踞北方多年,蒙古人此時才剛剛崛起,所以自然要慎重考慮進攻金國的時機。

此時,蒙古人卻接到了南宋君臣遞來的橄欖枝,這讓蒙古人無比欣喜。雖然南宋軍事實力較弱,但畢竟擁有人數優勢。一旦雙方聯盟,就可以從兩個方向直接夾擊金國,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

事實上,南宋朝堂之上曾經出現過反對的聲音,《四朝見聞錄》中曾有相關記載:

"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南宋朝堂之上不乏眼光卓越之士。但這種聲音很快就消失了,原因在於宋廷與金國有著血海深仇,朝野上下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都對靖康之變耿耿於懷。與敵人結盟,這自然無法在朝堂之上得到共識,故而與金聯手抗蒙這一提議很快便夭折了。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靖康之變中被擄走的宋徽宗

在筆者看來,南宋此舉和北宋一樣,目光都十分短淺。先前北宋就因貪圖燕雲十六州而選擇與金國結盟,使原本三足鼎立互相制衡的局勢被打破。吞併了遼國的金國以更加迅猛的速度發展壯大,一躍凌駕於北宋之上,最終導致了靖康之變的慘劇。

如果北宋能夠維持遼國的地位,則可以藉助遼國的力量壓制新生的金國,雖然三方誰也沒有能力吞併掉另外兩方,但三方都可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遼國覆滅後,北宋的地位一落千丈,更是成為金國的藩屬國。

此番南宋故技重施效仿北宋,想要借蒙古人之手除去金國,雖然最終南宋君臣的算盤得逞了,但也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吞併金國後的蒙古人將目標轉移到了南宋的身上,此時南宋已經再無盟友,只能夠孤身迎戰。南宋的軍事實力本就不如金國,金國既然已經覆滅,南宋又能支撐多久?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燕雲十六州地形圖

持續處於戰爭狀態,消耗大量人力國力

持續多年的對外戰爭也是金國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自金宣宗一朝開始,南宋就逐步停止了向金國進貢歲幣,這對金國的財政無疑是一種打擊。在此之前,南宋每年都向金國進貢約定好的歲幣,造成金國財政對其依賴程度較高。進貢的突然停止,打亂了金國的財政支出計劃,這也是促使金國滅亡的一個小因素。

術虎高琪提出,南宋此舉是有意脫離金國的控制,金國必須發兵南征重新確立對南宋的控制權,此言得到了金宣宗的肯定。此事在《金史·列傳·術虎高琪》中有著詳細記載:

"高琪自為宰相,專固權寵,擅作威福,與高汝礪相唱和。高琪主機務,高汝礪掌利權,附己者用,不附己者斥。凡言事忤意,及負材力或與己頡頑者,對宣宗陽稱其才,使幹當於河北,陰置之死地。自不兼樞密元帥之後,常欲得兵權,遂力勸宣宗伐宋。"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金宣宗完顏珣

術虎高琪提出伐宋的原因確實客觀存在,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術虎高琪實際是想要通過掀起戰端進而奪取金國的軍政大權。南宋進貢的歲幣雖然對金國財政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一定小於金國發動戰爭所需要消耗的戰爭經費的金額。

金國中後期的財政狀況一直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為了一點歲幣而大動兵戈,無疑是在加速消耗原有的國力儲備,定然使國家更加衰弱。朝中雖然有許多明白是非的大臣極力反對,但都礙於術虎高琪的權勢無法扭轉金宣宗的心意。

在金國與南宋交戰的過程中,蒙古人藉機侵入金屬太原府,頓時讓金國陷入腹背受敵的環境中。為了回防本土抵禦蒙古人的入侵,金國主動與南宋言和,宋金戰爭這才宣告結束。

在此之前,金國還曾經與西夏之間爆發了金夏戰爭。雙方你來我往,糾纏了十五年有餘,但總體上還是金國勝少敗多。再加上金國需要長途奔襲作戰,光是補給線就難以維持,使本就衰弱的國力雪上加霜。

金國貿然發動了兩場對外征服戰爭,但卻沒有收穫到任何利益,反而因戰爭損失了大量勞動力人口,引發了國內生產效率的下降。同時,金軍中的大多數精銳之師也在這兩場持續多年的戰爭中損失殆盡,嚴重削弱了金國的國防力量。

此時的蒙古主力尚在西線戰場作戰,無心顧及金國的各項活動,但也在密切關注金國的發展狀況。金國雖然雙線戰敗,但仍然能夠維持自己的統治,西夏與南宋也無力轉守為攻,侵入金國本土。所以這一時期的金、夏、宋三國都沒有在戰爭中獲得一點好處,三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基礎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這也給了蒙古一統東亞的機會。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金、蒙、宋、夏四國形勢圖

接二連三的內亂嚴重消耗了金國的國力

在外部形勢皆不利於金國的情況下,金國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和動盪。實際上,金國自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嚴重的內亂之中。皇室宗親同室操戈,為了爭奪皇位不惜一切代價。《遼金滅亡原因比較研究》中曾經提到:

"太宗駕崩後,金熙宗完顏亶繼位,帝系回到了太祖一系。太祖庶長子宗幹之子完顏亮兵變殺死熙宗,帝系又到了宗幹一系。後來完顏雍政變奪位,而世宗完顏雍的父親是太祖三子宗堯,這樣金朝的帝系在太祖三個兒子的後人中輪了一遍。此後,金朝的皇位繼承仍然波折不斷,但帝系最終也沒有出世宗一脈。"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金太宗完顏晟

從上述材料就可以清楚看出,每當金國在進入到改朝換代的關鍵節點之時,就會發生規模較大的動亂。先帝指認的下一代新君通常無法順利繼位為帝,皇位常常被自己的親屬所搶走。頻繁爭發生的皇位爭奪戰必然會使金國出現嚴重的黨派之爭。金國宗室無法團結一心,治理國政,反而將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爭奪皇位一事上面,朝中大臣自然也會加入到這一場又一場的紛爭中,無心靜下心來治理國政。這就使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內耗,甚至會出現國家分裂的風險。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

其一,此時的金國並沒有完全發展到中原封建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下,皇帝雖然擁有大權,但與群臣和宗室成員之間的地位差距並沒有明顯拉開,這就讓諸多宗室成員心生篡位之心。

其二,金國在建國之後不久便開始了漢化的進程,許多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習俗逐漸湧入金國的社會和金人的思想意識裡。尤其是中原封建王朝一直遵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成為金國宗室在討論皇位繼承人時最大的爭執點。在此之前,金國有著兄終弟及的習俗。但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皇帝死後當由嫡長子或嫡次子或嫡長孫繼承皇位,這就與金人的原有習俗發生了衝撞。在沒有明確敲定皇位繼承機制的情況下,這兩種說法都為宗室成員提供了合法繼位的基礎。在這兩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金國自然會陷入嚴重的內亂之中。

吞併龐大的遼國、令南北宋都束手無策的金國為何會走向滅亡?

嫡長子繼承製度邏輯圖

結語

綜上所述,金國滅亡的原因其實並不僅僅是因為蒙古人的入侵和軍事實力的不敵,這兩點雖然是金國滅亡的直接原因,但並不是本質原因。在金國外部環境逐漸惡化的情況下,金國君臣還不顧一切的發動宋金戰爭和宋夏戰爭,使原本可以締結為盟友的宋、夏兩國推向了對立面。南宋朝堂之上有一部分大臣曾經建議皇帝聯金抗蒙,卻遭到了一致反對。主要原因便是靖康之變使宋金成為死敵,宋人無法接受與敵人結為盟友。在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金國在蒙古崛起的同時發動了宋金戰爭,這就徹底消除了宋金聯盟的可能性。所以說,宋金戰爭實際上是金國在給自己掘墓。

金國在面對強大的蒙古時,自行斷絕了所有外力的幫助,只想憑藉自己的力量抵禦強大的蒙古鐵騎。但此時的金國已經搖搖欲墜,即便是完顏阿骨打在世也恐怕無力迴天。事情最終的結局正如南宋所預料的那樣,蒙古帝國吞併了自己的宿敵,但不久南宋也在崖山海戰過後亡國了。


參考文獻:

1.《四朝聞見錄》

2.《金史·列傳·術虎高琪》

3.《遼金滅亡原因比較研究》,王浩然著

4.《宣哀時期金代軍事危機研究》,範海堃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