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臨河先鋒橋:一座承載著人們情懷的橋樑

臨河先鋒橋:一座承載著人們情懷的橋樑


先鋒橋(舊橋)位於臨河火車站南一公里,總乾渠樁號61公里處,1976年年底開工建設,1978年7月1日竣工,8月8日剪綵通車。先鋒橋(舊橋)上部結構為四肋三坡,等截面懸鏈線空腹拱式雙曲拱,三跨連拱,每孔淨跨三十米,橋面寬7+2×1.25米;下部結構為井柱基礎重力式橋墩和井柱基礎組合式空箱橋臺。全橋長124米,兩岸引道長400米,坡度為2%。


用人力建起的一座大橋

臨河先鋒橋:一座承載著人們情懷的橋樑

先鋒橋舊貌

1958年,巴彥淖爾開挖總乾渠,隨著這一工程,黃河水翻著波浪,流入被群眾稱為“二黃河”的渠道里,滋潤著河套平原,惠及世世代代的河套人民。

總乾渠挖成後,如何過河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964年,臨河在總乾渠上建了一座長75米、寬4.5米的簡支梁臨時木橋,以提供南北通行。木橋於1964年元月開工修建,“五一”通車,造價7.4萬元。

木橋的使用年限是10~15年,1971年進行過一次大修,花費3萬元,大修後又維持了近5年,橋面破損不堪,橋柱剝蝕嚴重,已成一座危橋。

有鑑於此,修建新的大橋便提上了議程。最終決定,該工程由新成立的總乾渠管理局工程隊負責實施,而設計則委託內蒙古農牧學院農水系,作為學生的畢業作品。

新橋位於木橋上游30米處修建,1976年12月底開始動工。

建橋人員全部由臨河各鄉鎮農民組成,報酬是掙工分,工程隊另給民工補貼一個工分,摺合3毛錢、4兩糧。最高峰時,有600名民工在工地施工。

民工和技術人員每天吃的是鋼絲面、山藥湯,住的是土坯壘的簡易房子,為了趕工期,分成3班白天黑夜連軸轉。打井柱時正值冬天,大家踩著寒冷的冰碴、泥水,在渠道里摸爬滾打,沒有一個退縮的。

橋樑基礎(水面以下)是現澆完成的,而橋體部分是預製的,即在其他地方預先製造好,再運到現場拼合、組裝。據統計,橋體全部共有6000多個預製件。這些預製件,小的可以用拖拉機拉,大的只能做架子,拖拉機和人工一起上陣搬運,光一個“拱”就重達13噸,總共36件,搬運難度可想而知。

預製件運來了,還得安裝。施工現場搭起20多米高的大塔架,配置了9臺絞磨,又建了一座棧橋,用於吊裝預製件。要知道,那時最大的吊車才能吊起8噸重的東西,13噸的“拱”,全靠人力一件一件組合完成。

橋樑在1977年建成主體,1978年7月1日正式竣工。

因為橋樑所在的地方屬於當時的臨河團結公社先鋒4隊(現為雙河鎮臨鐵4組),所以被命名為“先鋒橋”。橋上所書的橋名,出自時任總乾渠管理局工程隊副隊長羅學謙之手。

2017年,在橋樑下游35米的地方,新的先鋒大橋建成通車,舊先鋒橋經過近40年的歲月洗禮,完成了它的使命。


他們回憶中的臨河先鋒橋

王永華、蘭茂元(先鋒橋施工人員): 建橋者對它懷有深厚感情  

要說對先鋒橋的感情,當初的施工人員絕對排在首位。現年62歲的王永華和78歲的蘭茂元,正是那時建橋的技術人員。

1976年,王永華和蘭茂元所在的總乾渠管理局工程隊接到建橋任務,年底全員開拔現場,投入建設。20歲出頭、調入工程隊僅1年的王永華,第一次見這麼大的場面,工地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夜間燈火通明,石夯轟隆聲、工人號子聲、絞磨砸砸聲、拖拉機突突聲,匯成了一幅戰天鬥地的畫面。

王永華印象最深的,是每晚他們技術人員都要研究次日的工作,往往三四點才能結束,而白天還要和民工一起幹活,所以睏乏難擋。好幾次,王永華在推絞磨的時候,不知不覺地睡著了,民工將他搖醒,憐惜地說:“你看這個後生困成個甚,趕緊去休息哇。”蘭茂元的情況同樣如此,在打井柱當口,鞋從來沒有幹過,天寒地凍中一直咬牙堅持。

可以說,先鋒橋是由包括王永華、蘭茂元在內的所有施工人員用汗水、淚水澆灌而成的,裡面傾注著他們的拼搏精神和不屈信念,因此他們對這座大橋的感情無比深厚。

對於參與建設先鋒橋,王永華和蘭茂元十分驕傲,這座大橋在當時來說,不僅是河套地區標準最高的一座橋,也是第一座懸鏈線雙曲拱橋。更重要的是,先鋒橋建成後,在總乾渠南面二閘和三閘(相距100裡)中間居住的群眾,由此“天塹變通途”,出行無阻。“當時渠南有團結公社、新豐公社、黃羊公社,以及棉花庫、火葬場、強勞隊、雞場,先鋒橋是唯一的通道,發揮著重要作用,受到了大家的稱讚和歡迎。”王永華說。

如今,王永華和蘭茂元經常來先鋒橋走一走,看一看,每當站在橋上,望著波濤滾滾的黃河水,他們彷彿又回到了當年那個火熱的現場。


馬騰(市民): 它是一個帶來歡樂通向歡樂的地方

臨河先鋒橋:一座承載著人們情懷的橋樑

先鋒橋新顏

在很多臨河人的記憶裡,先鋒橋既是一個連接總乾渠兩岸的通道,又是一處休閒玩耍的“景點”。不信聽聽市民馬騰的講述:

先鋒橋建成後,臨河人都很好奇,經常三三兩兩跑去“參觀”,尤其有外地親戚、朋友來臨河,這裡更是引以為榮、值得“炫耀”的地方。

那個時候,每到空閒,有的全家出動,有的呼朋喚友,帶著煮熟的雞蛋和黃瓜、柿子,下到河灘、橋底,一邊戲水一邊大快朵頤,心情特別放鬆。年輕人彈著吉他,開起了“音樂會”,笑聲、拍掌聲此起彼伏。

在這裡玩好了,如果想走得再遠些,騎著車子一路向南,去水桐樹、沙窩、黃河邊,那裡還有一片天地,等待著人們的親臨。

“就我們這代人而言,先鋒橋是一個帶來歡樂、通向歡樂的地方,意義不止是一座橋那麼簡單。”馬騰這樣總結。

巴彥淖爾日報社記者 高傑/文 馬利紅/圖

臨河先鋒橋:一座承載著人們情懷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