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需要明白的“人生智慧”:掌控幸福,活得通透

一直以來,被人稱為“悲觀主義創始人”的叔本華,一直是我最欣賞,也最喜愛的哲學家。

百科裡對叔本華的介紹是這樣的:

1788年生,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你需要明白的“人生智慧”:掌控幸福,活得通透

這位靠著繼承父親遺產隱居的活了72年的叔本華,在餐桌上平靜的結束了自己偉大且孤獨的一生。

偉人們大多是孤獨的,很少有人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因為他們思想的高度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但是,正因為這種內心世界的豐富,在大多數領域裡無法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唯有文字能聊以慰藉他們的靈魂,正如魯迅先生般,叔本華同樣也在年少時棄醫從文。

可是,偉人正是由於他們的獨特,總是要經受過一段不被世人理解而痛苦煎熬的歲月。

年輕時的叔本華也同樣經歷著一段灰暗的時光,於是,他說出了一段聽上去也異常悲傷的話語: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直到63歲,叔本華的封筆之作《附錄和補遺》出版後才聲名鵲起,裡面包含著他被世人知曉的這部《人生的智慧》。

你需要明白的“人生智慧”:掌控幸福,活得通透

此時的叔本華,走到生命的盡頭只剩下了九年的時光,他說:“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

偉大的文人們如同偉大的畫家一般,少有人在年輕時就聲名揚,輝煌燦爛,大多數畫家的作品也都在死後才開始出名,被人們奉為經典之作,才逐漸認識到他們的價值,文人也不例外,這似乎聽上去又喜劇又諷刺。

叔本華的遺言只有一句:“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人生的智慧》,我以為稱得上是叔本華最具成就的一部,在他的晚年把人性讀得那麼通透,把生活看得那麼徹底,說他是悲觀主義,倒不如說他是過於瞭解人性與生活。

精神遲鈍源自空虛的靈魂

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這是由一個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精神的遲鈍一般是與感覺的遲鈍和缺乏興奮密切相關的,因此原因,精神遲鈍的人也就較少感受到各種強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叔本華

叔本華的哲學裡更多的是探究著人的精神世界應該怎麼活,指引著人的一生幸福的方向,該如何更高層次的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非讓一生的大多數時間被無聊空虛所填滿。

叔本華把精神遲鈍的後果歸結於內在的空虛。

人們熱衷於頻繁的社交、娛樂、奢侈,因為他們找不到能夠使他們獨處時快樂的根源。

空虛無聊的人無法承受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獨處,因為他們無法去長時間面對精神貧瘠的自己,為了逃避這種自我面對,他們不得不去迎合大眾,去參與社交,去拼命的尋找能使他們消遣的人群與活動,然後再讓自己融合進一個群體,凡事以將就的心態去接納一切能使自己不那麼孤單的生活。

可是,遺憾的是,叔本華直白的表述出一個真理:“一百個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產生不了一個聰明的人。”

可相反,大多數精神匱乏的人卻少有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這點缺陷,他們樂此不疲的去做著自己一生都認為平常和理所當然的事,忙碌著自己的社交與人脈的維護與拓展,卻從來不會思考是否該停下來思考自己的一生為什麼要這樣過,是否還能過得更好,我真的需要這樣的人生嗎,此類的問題。

靈魂的空虛需要他們去打發時間,而不是去利用時間。

他們可以聚在一起閒談,打牌,娛樂,用遊戲的方式或者交換金錢的方式打發時間,因為他們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可以交換靈魂的東西了。叔本華把它們稱之為“思想的破產”

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叔本華

你需要明白的“人生智慧”:掌控幸福,活得通透

精神富有狀態下的閒暇時光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閒暇,亦即爭取過上一種安靜、簡樸和儘量不受騷擾的生活。——叔本華

在叔本華的哲學裡,他認為人的精神越富有,層次越高,對於別人的依賴就會越少,甚至於追求一種孤獨的狀態,更加享受和自己的獨處時光。

因為他們的精神世界已經足夠豐富到去支撐起他們任何的閒暇時光,而非是無聊和想盡辦法到處去打發時間。

人的一生除了辛苦和勞作之外,便是閒暇了,這是相對於一個精神富有的人而定的。因為這種難得的閒暇是他們在學習與事業以外的美好時光,應當尤其珍惜和享受這種難得的獨處,否則便是毫無價值的浪費時間。

故而,叔本華認為:閒暇才是人生的精華

就如同另一種說法,一個人的精神越豐富,那麼他對於外界的物資追求也就越少,吃了什麼,用了什麼,是否奢侈或名牌都不重要了,所有的物資都無法滿足他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更不需要別人的眼光與理解。

他們看似活在了自我的理想狀態之中,封閉、隱匿、獨處、孤傲,這些名詞都在證實著他們的生活狀態,只因他們在追求一種更為寧靜、坦然和不被外人打擾的簡樸生活。

任何在外界看來無聊空虛的獨處之於他們,都是一種享受與沉迷,沒人可以理解他們對於這種精神世界的追求,他們可以通過豐富的精神把周圍的死氣沉沉,變得跳躍和富有激情,當然,這一切的發生,常人是無法明白的,他們只發生在這些人的精神世界裡。

智者的閒暇一定是幸福的獨處,而這種幸福便是自得其樂。

你需要明白的“人生智慧”:掌控幸福,活得通透

人生的智慧

為了外在的榮耀、地位、頭銜和名聲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獻出自己的內在安寧、閒暇和獨立,這是極度的愚蠢行為。——叔本華

叔本華以為,幸福的內在源泉暢通無阻的條件便是擁有獨立和閒暇。

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會有離去或消失的一天,社交會有終止的時候,活動會有聚集和消散,就連我們身邊的親人也會一個個離我們而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左右周圍的一切,但是,卻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精神的豐富才足以陪伴和支撐人走到終點。

可是,常人們往往覺得生活裡的幸福都是靠著外界的獲取來滿足,而不是內在的精神。他們更多的是依靠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認可、評價,陪伴來識別自己的幸福感,卻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去擁有自己獲取幸福的能力。

那些可以自得其樂的人,便是掌握著通往幸福之路的密碼,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遇見怎樣的人,身處何種環境,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如詩一般美好,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尋求最大的快樂,那麼,精神上的富有便是追尋這些快樂的根本。

正如叔本華所形容:

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一個擁有豐富內在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當中擁有一間明亮、溫暖、愉快的聖誕小屋。

你需要明白的“人生智慧”:掌控幸福,活得通透

人的意欲決定著人的情感走向,受外界刺激越強烈,他們的感受也就越加敏感,這些都是表面膚淺的興趣所在,受制於外界的影響;然而,對於精神富有的人卻作用不大,他們的喜怒哀樂更多的取決於自身,受制於心靈的波動,內在的影響更多。

而所有外界的一切都是那麼虛無縹緲,不可控的,一旦外界事物消失,那麼他們的幸福也便隨之消失;唯有自己的內心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淨土,才是可控的、長久的。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裡,一直在探討外在與內在,物資與精神追求的思維辯證,如何獲取幸福,如何愉快的度過短暫的一生,這裡面藏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只有當我們明白了生命的真諦時,選擇如何活,怎麼活,懂得權衡與取捨,才是真正擁有了人生的智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