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影影圈圈


中国书法史大体以汉魏为界限,可以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汉魏以前为书体的演进为主线,是自为的法展,各种书体在此各个时期逐渐形成。汉魏之后则以书家的风格流变为主线,是自觉的传承和创新,书家和作品构成了后期书法史的主要内容。关于各书体的相互关系,通过下图的分解便于大家了解书体的演进过程

各种字体演变历史进程图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书法几千年的演变都是前后关联的。每一种书体最基本的笔法包括构成都有关联,很多书家只是关注各体形式上的差异,没有探明内在的笔法、体式的贯通性。赵子昂“用笔千年不易”,就是深悟各种书体内在很紧密的联系。

各种字体的演变图

用笔变化其实只是表面化的东西,比如写隶书表现出蚕头雁尾,是隶书演变成一种规范化书体后人们赋予它的一个特点。如果我们研究过隶书的整个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很表面的现象。其实它内在的点画跟篆书联系是很紧密的。如果不写篆书就学习隶书,字容易写俗。

云梦睡地虎秦简,(秦隶,有篆书的成分)

现在普遍的看法把楷书当做学习草书、行书的基础,我个人认为是有问题的。人云亦云的认为先出现楷书,后有行书、草书,再曲解苏轼“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著名言论,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并经常对提出批评的人说没有学会走,怎么学会跑。实际苏轼这句话是通过视觉的角度对这三种字体的体验,也就是人们常说楷书是静态书法,草书是动态书法,而不是学习书法的先后顺序的总结。这里对这句话我们不做深入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

钟繇楷书《荐季直表》,残有隶意

实际上草书作为一个独立的书体,在西汉时期已经发展成熟,从书法史上看,楷书是最后形成的一种书体,他是把草书和行书规范化的一种结果。所以把楷书当基础,从书法史的角度看是本末倒置了。

吴昌硕篆书

吴昌硕隶书,带有篆籀笔意

晋、唐、宋、包括元、明这几个朝代,他们的隶书基本上都是脱离了篆书,隶书的那种特征反而少了,反而是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突破帖学的在宋、元、明的地位,开创了碑学之风,特别是在篆书、隶书上的成就。

八大山人草书,带有篆书笔法

再比如,篆书和草书表面上离得好像很远,象八大山人的草书,充分地运用篆书的线条,基本上没有两头起笔的修饰,自始至终用一种对等粗细的篆书的那种线条在游走,草书使转的弧线本身也具备这些特征。因此说八大山人对不同书体做好融会贯通,草书是最动态的一种书体,跟篆书有效融合后,给人的感觉特别宁静,这是非常高的,因此不同书体之间是非常紧密的,多研究一下其他书体肯定比专注一两种书体更有裨益。在一种书体上既深入传统又有创造和个性化的东西,这已经很难了。



关于各体的本源,实际是汉字的出去,涉及到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探索了。历史上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大体有三种传说,即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和起一成文说。但都被一一证实不可信,随着考古的不断进展,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以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时代为最早,距今约6000多年,这种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从上古一直延续到先秦。在文字已经成熟的春秋之际,这些陶器刻符仍然被用着,说明这类符号只是起到了标记的作用,与真正记录语言的文字还不完全一致。

文字起源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源头应该是原始图画。甲骨文与商代的金文,尤其是所谓的族徽文字中保留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器物的象形符号,有很强的图画性,有些符号在古老的彩陶图画中还可以找到相互关联的线索。

汉字是在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萌芽,经历了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符号系统。


哥不恋字


书法是中国人的一种喻体、寓体、载体,它暗示、象征、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意象。从象形文字产生伊始,就有了书法,上起甲骨,下至楷书,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演变,书法成为最具有中华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

 

“篆隶楷行草”五体互为依托、演变,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是官书,适合于隆重的场合。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把小篆加以简化,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便于书写且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楷书是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恰似代表概括了人的一生:篆书的曲折,隶书的朴素,楷书的端正,行书的随意,草书的简约,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特质;书法的“刚柔并济、屈伸有数等表现形式都印证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书法所蕴含的诸多道理,就是“中国式“做人做事的道理。

 






书为游艺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的相互关系

谈到书法艺术,必要追溯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演变,也就是书法“篆隶楷行草”的发展演变,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直到秦汉时期汉字的统一完善之后,书法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接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就全部产生,


所以说,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的相互关系,就是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也是书法五体的笔法存在相同的原因;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本源就在于中国汉字,中国始于象形的汉字是中国书法的本源,正是这本源,才演生出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




比如,古代书法家在学习书法时,都会懂得回到汉字演变的各个始发点上:写篆书要回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始发点上;写隶书要回到篆书的始发点上;写草书要回到章草的始发点上;写行书要回到楷书的始发点上,这样练就的书法艺术,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源远而流长,


简单点说,就是按着汉字的演变顺序来学习书法,就楷书和行书而言,楷书要先诞生,如果要练习好行书,就要熟悉楷书的笔法;其实,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体,是承上启下、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也是古人所说的“书法用笔千古不易”的原因及真理所在。


诗夜城主


说到字体的本源,就要从字体的出现开始,人类祖先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创造了文字。

随着文字的发展,商周所流行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六国古文。自此,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讲,将以上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了”书同文”的政策,用秦篆代替了所有的文字。我们将秦篆称为小篆,是跟之前的篆书来做个区分。

隶书的萌芽是在于战国后期,当小篆成为秦国的官方字体,隶书也在社会的中下阶层流通,进行了辅助的作用。

两汉期间隶书则成为了官方文字。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隶书朝着两个方向进行演变。第一,隶书朝着章草的方向进行演变,第二,隶书朝着楷书的方向进行演变。

我们现在所谓的草书,一般是指现代的今草或者叫做小草。而草书的分类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第1类为章草,就是隶书的快速写法,第2类为狂草或者叫做大草,第3类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今草或者叫做小草。

楷书萌发于汉代末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完善,到唐代集合大成者达至巅峰,自唐代以后至今,楷书的造型基本上没有做过改变,唯独在书写风格上有过一些变化。

楷书是行书和小草或者叫做今草的本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楷书,就没有行书和今草或者叫做小草的这两种字体。

行书的出现是为了楷书的快速书写。行书自由潇散的特点,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从历代的书法碑帖之中,我们也发现行书的作品占据了非常大的一个比例。

至此,

我们将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做了一个简述。有点遗憾的是,自从中国解放初期为了扫除文盲,将繁体字进行简化以后,使我们现在所学的楷书简化字对追溯文字的源头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学习繁体字。


书法有云


书法五体,按时间先后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另外一种说法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篆书以前,统称大篆,书体众多不容易识别,秦始皇统一为小篆,文字统一。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2)钟鼎文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3)石鼓文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小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秦朝末期,由于小篆书写缓慢,便把圆转改为方折,书写速度大大提升,出现了大量的方笔,为楷书打下了基础。

(二)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

(三)草书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四)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分为行楷和行草。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五)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1979聼雨観雲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远古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尤其是大篆,至今还保持有甲骨文,金文象形的影子。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聪明智慧的炎黄子孙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生产劳动中不断的创造新的文字,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发展了中华文字,进而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形体。中华文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演变史,始终贯穿一个“变”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有攸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虽形状各异,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由点、横、撇、捺、钭、竖、钩组成。具有充分的可变性和表现力,各种书体的结构形态都具有疏密虚实,收展欹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整篇结构互相依存,彼此呼应,相辅相成的局势,构成了章法布白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其中楷书是基础,篆隶较随意,行书功底厚,草书奥妙深。但不论哪种书体只会在理论上侃侃而谈,故弄玄虚是不够的,要多观察多比较,多欣赏多找“病”,多在“练”字上下功夫,在书法的技巧上才会收获多多。当你的书法水平达到一定境界时,自然就化难为易了。本人浅见,敬请斧正!











以心相见


篆书

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代的"金文"或"钟鼎文"。书法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2. 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的发展

秦始皇时期,由于小篆书写速度较慢,就产生了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朝仍使用隶书,并产生了众多的风格,之后进过魏晋时期的较长沉寂,到了清代重新受到了重视,并在汉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

2.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叙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

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 活泼。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頫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行草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碑帖众多。

楷书

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唐代的楷书,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又分为小楷、大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教育创作者联盟


篆隶主用圆笔,楷书魏碑用方笔。行书草书方圆结合。其实他们的根源就在于,书者的学识修养性格。用笔习惯。学习当中。应该先圆后方。先篆隶然后楷书魏碑, 最后转向行书草书 ,每种选一个最好的字帖。练一至三年。差不多有十到20年的功底,以后到时候再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写起来得心应手。那是眼界也高了。看什么东西就清楚了。你要走哪个方向走哪条路自己很明朗。就像你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你未来能干什么自己是不清楚的。只有到了大学研究生,甚至到了博士以后。你的专业。才能够如此细分。你才能从哪一只上突破,30岁之前讲究风格。只能是泛泛而谈夸夸其谈。好好的临帖是比较重要的。






福星高照140568017


汉字的演变依现有的考古发现,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商周时代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再到周代的大篆,由大篆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汉代形成了今文字中的隶书,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统称为古文字。隶书及之后的草书、楷书、行书合称为今文字。草书要先于楷书,汉初草隶、章草萌芽,而后有今草、狂草。楷书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行书出现于汉末,成熟于晋。

草书早于楷书、行书。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本源是甲骨文、金文。



老冉书法


首先书法的篆隶楷行草5种书体,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而留下的5种书体。而绝非在书法发展史上只出现了这5种书体。

其历史发展别人已经讲了很多了。不再赘述。更详细的资料也可参考《中国书法史》。

篆隶楷行草的关系:这5种书体的这种顺序也是由质朴到灵动的顺序。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当中写道,“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草以点化为性情,以使转为形质”。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5种书体的相互杂糅也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方向。

至于其本源,我想只能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