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指揮中心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建設)

指揮中心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建設)

指揮中心的指揮大廳是管控指揮中心的技術核心部位,是各個基礎應用系統信息和數據的彙集中心,其需要大屏幕顯控系統作為應急指揮平臺,在 顯示屏上清晰地顯示GIS/GPS電子地圖、快速控制圖、視頻監控畫面、計算機多媒體畫面、計算機網絡圖像等,以便在緊急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工作人員可將進行集中顯示,實現資源互通互聯,做出快速反應。同時,指揮中心大屏幕顯控系統以便隨時調用,簡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監控指揮中心擬建大屏拼接顯示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統、視頻會議系統、音頻系統、語音調度系統、單兵移動系統、多媒體信息發佈系統、網絡系統、UPS配電系統、機房監控系統等多種系統。系統實現通過網絡及通訊傳輸,將全關區需要監控的前端視音頻及多媒體信息資源彙集到監控指揮中心綜合管控平臺,實現信息的資源共享、統一處理。

指揮中心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建設)

一、監控指揮中心設計原則

監控指揮中心的設計必須滿足當前各項業務需求應用,又面向未來快速增長的發展需求,因此必須是高質量的、靈活的、開放的。監控指揮中心設計時,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指揮中心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建設)

1、實用性和先進性

採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和設備,滿足當前業務要求,兼顧未來的業務要求,儘可能採用先進技術、設備和材料,以適應高速的數據傳輸需要,使整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技術的先進性,並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以適應未來業務的發展和技術上升的需要。

2、安全可靠性

為保證各項業務的應用,網絡必須具有高可靠性,決不能出現單點故障。要對監控指揮中心的佈局、結構設計、設備選型、日常維護等各方面進行高可靠性的設計和建設。在關鍵設備採用硬件備份、冗餘等可靠性技術基礎上,採用相關的軟件技術提供較強的管理機制、控制手段和事故監控與安全保密等技術措施提高監控指揮中心的整體安全可靠性。

3、靈活性和擴展性

監控指揮中心必須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能夠根據業務不斷深入發展的需要,擴大設備容量和提高辦公化質量的功能。

4、標準化

監控指揮中心繫統的結構設計,基於國標標準和國家頒佈的有關標準,包括各種建設、監控指揮中心設計標準,電力電氣保障標準,堅持統一規範的原則,從而為未來的業務的發展,設備增容奠定基礎。

4、經濟性/投資保護

應以較高的性能價格比構建新監控指揮中心,使資金的產出投入比達到最大值。能以較低的成本、較少的投入來維持系統運轉,提供高效能與高效益。儘可能保留並延長已有系統的投資,充分利用以往在資金與技術方面的投入。

5、可管理性

由於監控指揮中心具有一定的複雜性,隨著業務的不斷髮展,管理的任務必定會日益繁重。所以在電腦中心的設計中,必須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監控指揮中心管理和監控系統。所選用的設備應具有智能化,可管理的功能,同時採用先進的管理監控系統設備及軟件,實現先進的集中管理監控,實時監控、實時事件記錄,這樣可以提高運行的可靠性,簡化監控指揮中心管理人員的操作和維護工作,從而為監控指揮中心安全、可靠的運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二、監控指揮中心工程範圍

監控指揮中心工程包括:監控指揮中心裝修系統、監控指揮中心供配電系統、精密空調系統、綜合佈線系統、監控指揮中心場地集中監控系統、數字化網絡監控系統、門禁系統、氣體滅火系統,共8個系統。 三、監控指揮中心功能:

監控指揮中心繫統一般包括大屏拼接顯示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智能中央控制系統,視頻會議系統,音頻系統,語音調度系統,個人移動系統,多媒體信息發佈系統,網絡系統,UPS配電系統,機房監控系統等系統。通過網絡,信號和通信傳輸,將待監控的前端視頻,音頻和多媒體信息資源集中到監控指揮中心的綜合控制平臺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和統一處理。

指揮中心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建設)

現代會議指揮決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服務指揮決策程序。它主要包括擴聲系統,視頻系統,信號傳輸系統,協同辦公系統,控制系統等。從技術發展和需求角度來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或階段:

現代會議指揮決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服務指揮決策程序。它主要包括擴聲系統,視頻系統,信號傳輸系統,協同辦公系統,控制系統等。從技術發展和需求角度來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或階段:

(1)、指揮中心集成平臺是指揮中心繫統的核心。所有子系統將通過集成平臺提供的接口無縫集成,從而形成功能齊全,信息豐富且相互關聯的系統。通過採用先進的EAI綜合技術和智能分佈式控制理論,可以建立全局信息採集,指揮,調度和決策的應急指揮操作中心。

(2)、信息的統一收集,存儲,集成和分發可確保指揮中心內部的通信可靠,快速和有序。這將避免由於子系統的集成而導致的信息“蜘蛛網”效應。

指揮中心建設(集中控制中心建設)

●系統聯動計劃在指揮中心實現。根據不同的突發事件和定時任務,進行相應的聯動操作,保證指揮中心的快速響應,高效作業,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提供了指揮中心內部系統的中央桌面控制。不同類型的系統和設備可以在集成的客戶端界面進行集中控制,驗證和記錄,以減少錯誤操作並提高效率。

●通過實時監控指揮中心繫統的運行狀態變化和故障告警,系統提供在線故障分析,日誌歷史分析,系統遠程維護等功能,減輕技術支持部門的工作量。

●系統聯動計劃在指揮中心實現。根據不同的突發事件和定時任務,進行相應的聯動操作,保證指揮中心的快速響應,高效作業,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提供了指揮中心內部系統的中央桌面控制。不同類型的系統和設備可以在集成的客戶端界面進行集中控制,驗證和記錄,以減少錯誤操作並提高效率。

●通過實時監控指揮中心繫統的運行狀態變化和故障告警,系統提供在線故障分析,日誌歷史分析,系統遠程維護等功能,減輕技術支持部門的工作量。

四、監控指揮中心繫統優勢

1、指揮中心高清的音視頻交互

在指揮中心採用高清的視頻和語音對講,能夠將故障現場的視頻調度到指揮中心,能夠清晰準確的判斷險情,輔助做出更好的應急決策。

2、多個領導、多個視頻的遠程指揮

遠程領導可以對遠程多個發生狀況的視頻同時查看並切換到會議系統,同時,可以邀請多個領導、專家參與到指揮中來。

3、全面的監控

通過監控系統和會商系統,可以整合各市110 指揮監控系統視頻信號接入平臺,擴大監控有效覆蓋面,提供實時、直觀、全面的輔助圖像信息。

4、快速啟動應急機制

通過指揮系統,各部門協調各級部門規範應急啟動流程,建立啟動機制,及時調動各級應急指揮相關人員,隨時將事故現場信號實時傳送到各級領導。

5、快捷的下行上報

通過應急指揮,政府可有效實施應急預案、資源共享、事件上報、協調處置、事故災害評估和應急演練。

6、多資源共享,全方位服務應急指揮

通過有線(專線)、無線、視頻等多種資源的應用,實現了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集中應急指揮平臺,通過信息整合系統基本完成了應急管理制度建設,通過資源管理系統基本實現了應急資源的管理,通過程序共享系統實現了各類信息的快速報送,利用應,指揮系統實現各種決策和調度。形成一個覆蓋整個機構的信息化應急決策網絡實現突發事件信息採集、傳輸、存儲、危機判定、決策分析、命令部署、實時溝通、聯動指揮、現場支持等功能的指揮系統。

(一)、裝飾部分

(1)、吊頂

裝飾層吊頂是監控指揮中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吊頂上部安裝著強電、弱電等系統的線槽和管線,在吊頂面層上安裝著嵌入式燈具及消防系統煙溫感探頭等;現代監控指揮中心要求監控指揮中心吊頂必須防塵,美觀和易於拆裝。因而在監控指揮中心裝飾工程中廣泛使用鋁合金方板吊頂(燃燒性能A級)。監控指揮中心工程吊頂全部採用600mmX600mm微孔鋁合金吊頂板、鋁扣方通、天花造型等。但材質輕,強度高,不燃燒,無色差,平整度好,便於拆裝,吊頂板四周均有向上摺邊以增強牢固度,利於頂內維修,燃燒性能A級,符合防火設計規範。以求整體裝飾風格的統一,並可良好的達到頂回風的要求。

(2)、地面

1、監控指揮中心區活動地板在計算監控指揮中心中是必不可少的。監控指揮中心敷設活動地板主要有兩個作用。首先,在活動地板下形成隱蔽空間,可以在地板下敷設電源線管、線槽、綜合佈線、消防管線等以及一些電氣設施(插座、插座箱等);其次,由於敷設了活動地板可以在活動地板下形成空調送風靜壓箱。此外,活動地板的抗靜電功能也為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的安全運行提供了保證。活動地板的種類較多。根據板基材、材料不同可分為:鋁合金、全鋼、複合木質刨花板等。地板表面則粘貼抗靜電貼面監控指揮中心工程高架地板選用進口600mmX600mm全鋼防靜電地板、地磚、地毯等。

2、監控指揮中心活動地板敷設高度0.2-0.3米,活動地板安裝過程中,地板與牆面交界處,活動地板需精確切割下料。切割邊需封膠處理後安裝。地板安裝後用不鏽鋼踢腳板壓邊裝飾。不鏽鋼踢腳板與不鏽鋼玻璃隔牆互相襯托,協調一致,效果極佳。為滿足空調系統下送風的設計,活動地板有專用的通風地板。通風地板是單獨加工的,鋁結構。為配合強、弱電系統的走線,活動地板有專用的帶走線口地板,該種地板都套裝塑料出線口,在線口內走線。防靜電地板安裝時,同時在地面安裝靜電洩漏系統,鋪設靜電洩漏地網。通過靜電洩漏幹線和監控指揮中心安全保護地的接地端子封在一起,將靜電洩漏掉。

(3)、牆面

監控指揮中心圍擋牆體為鋼筋混凝土牆(部分玻璃幕牆)。玻璃幕牆和外窗,均應採取密封措施,採用雙層金屬密閉窗。對原有牆面進行美化粉刷、安裝彩鋼板、裝修牆板等。

(4)、防塵

除主材選用不起塵、不吸塵的材料外,高架地板區域地面及吊頂內空間均刷防塵漆。

(二)、監控指揮中心供配電系統

一個完善的機房供配電系統是保證場地設備和輔助用電設備可靠運行的基本條件。建立高質量的、高度安全可靠的供配電系統。一個高品質的監控指揮中心供電系統體現在無單點故障、高容錯;在不影響負載運行的情況下可進行在線維護;有防雷、防火、防水、抗電網浪湧等功能。

1、計算機配電要求

1)監控指揮中心電源

頻率:50Hz

電壓:380V/220V

相數:三相五線制及單相三線制

2)監控指揮中心供電等級

依據設備的性能、用途和運行方式(是否聯網)等情況,供電電源質量等級分為3級(A、B、C),監控指揮中心工程供電電源質量需滿足A級標準。

3)監控指揮中心用電設備、配電線路裝設過流過載兩段保護,同時配電系統各級之間有選擇性地配合,配電以放射式向用電設備供電。

4)監控指揮中心配電系統與消防系統聯動。

2、供電電源

(1)、監控指揮中心按照國家規定設計為一級負荷,一級負荷要求供配電系統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因此,一級負荷的總供電電源應符合下列要求:

(2)、一級負荷由兩個電源供電,當一個電源發生故障時,另一個電源應不致受到損壞。兩路電源互為備用,每路電源均能承擔本工程全部負荷。即當正常工作電源事故停電時,另一路備用電源能夠通過ATS自動投入。當市電全部斷電後,由UPS系統供電來保證監控指揮中心內網絡、電腦設備供電的連續性。

(3)、監控指揮中心工程採用TN-S低壓380V/220V三相五線制供電方式。甲方負責提供兩路300KVA“雙路市電”至動力櫃AP1,保障在一路市電故障時另一路市電自動切入。

3、供配電系統——供電方式

(1)、供配電系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UPS設備供電,第二部分為精密空調動力系統。第三部分照明系統供電。監控指揮中心區計算機設備及監控設備的配電設計為“雙路市電+UPS不間斷電源”的供電方式。監控指揮中心精密空調配電設計為“雙路市電” 的供電方式。監控指揮中心照明配電系統設計為“雙路市電”的供電方式,應急照明供電取自UPS不間斷電源。UPS應採用容量120KVA,電池60分鐘的陣列,保證不間斷供電時間不低於2小時。

(2)、用電功率核算:

監控指揮中心UPS只考慮主監控指揮中心區以及應急照明用電。監控指揮中心設備用電:監控指揮中心照明系統:監控指揮中心區面積為200平米,按用電功率20W/平米計算,合計4KW。用電功率合計: KW。功率因數0.8,得出總用電負荷為159.84KVA。

(3)、照明系統

1)、設計標準和依據:

計算機監控指揮中心對照明的要求:監控指揮中心照明按《電子計算機房設計規範》GB 50174-93第六章第二節的相關規定,滿足規範對於照度、照明均勻度(不少於0.7)、照明穩定性及抑制眩光的要求。

2)、照明設計:監控指揮中心區:照度250lx ~350lx。燈具選擇及佈置:按照照度350lx考慮,監控指揮中心內佈置3*40W嵌入式格柵熒光燈具。應急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標誌燈:應急照明按一般照明的1/10考慮。應急燈和安全出口標誌燈照度不低於0.5lX。應急照明及出口指示燈由UPS供電,。

3)、照明燈具控制方式:燈具採用分區分散控制的原則,以利於節能。應急照明單獨走管穿線並由牆面熒光顯示蹺板開關單獨控制。主要照明採用控制箱控制,局部用蹺板式暗開關,安裝在牆上距地1.4m處。

(4)、電氣安裝:配電櫃落地安裝,櫃底做角鋼支架與地板高度同。配電箱暗裝距地1.4M,牆壁插座暗裝距地0.3M。大型設備選用工業連接器,機櫃選用接線端子排。UPS供電插座與市電插座用不同顏色或標記。

(5)、線纜選用及其敷設方式:監控指揮中心裝修內配線電纜載流量受環境溫度及電纜並列成束敷設的影響,取環境溫度為+30度時載流量。各用電工負荷配電線、電纜均敷設在地板下或吊頂內,全部穿金屬管或在金屬線槽內敷設,電纜末端穿金屬軟管。所有電纜選用阻燃交聯電纜。所有金屬線槽和電線管均可靠接地。

(6)、設備接地系統:根據《電子計算機房設計規範》GB 50174-93第六章第四節的相關條目,監控指揮中心接地有如下要求:接地形式種類、目的通常為了保證監控指揮中心內的各種設備的安全,要求監控指揮中心監控指揮中心設有四種接地形式,即:計算機專用直流地、配電系統交流工作的地、安全保護地、防雷保護地。

1)、計算機專用工作地:用來保護計算機、服務器、網絡設備等,定義計算機系統工作電壓,輸出信號的參考地值,通常在計算機系統中,有兩種可能:一、有單獨直流工作地,將直流工作地置於絕對零;二、沒有單獨直流工作地。無論計算機系統採用哪種方式工作,輸出信號的高低電平的判斷與直流電源系統的高低電平的判斷的原理是一樣的,均要求高低電平能保持穩定,不受干擾。

2)、配電系統交流工作地是指電源系統的工作地,根據《民用建築電氣設計規範》中各種接地形式來將整個系統中的中性線(N)接地。

3)、設備安全保護接地是指將高低壓電氣設備的非帶電金屬部分接地。此非帶電金屬部分包括:金屬導線管、金屬線槽、電纜之金屬裝甲、出線匣、電動機框架等金屬外箱及各種電器設備之金屬外箱。

4)、防雷保護接地,建立聯合共用接地體,形成等電位防雷體系,將建築物的基礎鋼筋(包括樁基、承臺、底板、地梁等),樑柱鋼筋、金屬框架、建築物防雷引下線等連接起來,形成閉合良好的法拉第籠式接地,將建築物各部分的接地(包括交流工作地,安全保護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與建築物法拉第籠良好連接,從而避免各接地線之間存在電位差,以消除感應過電壓產生。國家標準《建築物防雷設計規範》GB50057-94(局部修訂條文)明確規定,各防雷區交接處,必須進行等電位連接;尤其建築物內的計算監控指揮中心等弱電監控指揮中心,遭受直擊雷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在此處除採取電湧保護器進行感應雷防護外,還應採用等電位連接方式來進行防雷保護。

5)、具體做法:

建築電氣設備接地、消防、監控與防雷接地共用原大樓的接地網。從大樓的聯合接地體引一根VVP1×50地線(甲方提供)至監控指揮中心配電室接地端子箱,供UPS 設備使用。防雷、PE、弱電共用接地網,其接地電阻不大於1歐姆(甲方提供)。在各個計算監控指揮中心區內形成等電位連接。用30×3㎜的編織銅帶敷設在活動地板下,依據計算機設備佈局,縱橫組成網格狀,間隔1.8×1.8米,形成等電位接地網。

(三)、防雷系統

雷電對電子設備的危害,其主要途徑有直擊雷、雷電的繞擊、感應雷、雷電流引起的地電位反擊、雷電流引起的瞬變電磁場及雷閃電磁脈衝。監控指揮中心區的防雷主要是防止感應雷(防直接雷由大樓設計完成),及由此產生的電磁脈衝產生或感應過電壓、過電流導致的電壓過高,產生反擊,導致電位差。

防雷設計主要通過各監控指揮中心的供配電系統採取三級防雷措施,第一級大樓主配電室做防雷措施,第二級在動力配電櫃內安裝防雷器,第三級在UPS輸出配電櫃安裝防雷器。

1、防感應雷擊:

打雷時,雷電波極易從天饋線、信號線、電源線感應進去將設備擊壞,因而,必須在相應的部位安裝與被保護設備有關的參數一致的天饋避雷器、信號避雷器、電源避雷器,現分述如下:

2、電源避雷器:

統計概率表明:打雷時,雷電波從電源線侵入將設備擊壞的概率高達70~80%,因而,對電源系統要重點防範,一般要做到多級保護,少則兩級,多則三到四級。電源避雷器都是並接在電源線上,平常呈高阻狀態,它的啟動電壓高於電源電壓,一旦雷電波從電源線感應進來,超過避雷器的啟動電壓,它就會在10-9秒(納秒)級的時間內導通,將雷電波引入地,而不致竄入設備將設備擊壞,打雷後,又很快恢復到高阻狀態,由於避雷器的響應時間極快,它既不影響設備正常供電,又能保護設備不被雷擊。

(四)、靜電防護

1、利用抗靜電專用地板及時洩放地板及牆側的靜電, 並在地板區域內做若干組抗靜電接地。避免靜電對計算機設備的損壞及由靜電引起的隨機故障並保障人身安全。監控指揮中心區內的工作臺及機櫃等容易大面積積聚靜電荷,應選用導靜電材質設備並做好靜電接地。

2、 防靜電接地,在監控指揮中心內凡金屬地板,金屬牆面板均需可靠接地,活動地板的支撐腳,必須由接地線連成一體,用專線引入共用地末端。

(五) 、精密空調系統

1、設計目標

監控指揮中心環境對監控指揮中心內設備的正常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持監控指揮中心內溫度、溼度、潔淨度合格是保證監控指揮中心設備運營正常的必要條件。

2、監控指揮中心對潔淨度的要求

監控指揮中心的環境是靠空調機來實現的,監控指揮中心要密封、牆體圍護結構要清潔。監控指揮中心要保持正壓,防止髒空氣侵蝕。 空調機設中效過濾器,並定期更換,從而保證監控指揮中心空氣在不斷循環中得以淨化。

3、系統設計說明

(1)、監控指揮中心環境特點

監控指揮中心中的計算機及網絡設備在運行中散熱量大而且集中,散溼量極小,散熱量的95%是顯熱,熱溼比極大,焓差小。在這種情況下,空氣處理可近似作為一個等溼降溫過程。

根據熱的傳播方式—傳導、輻射、對流分析,疏散顯熱的最有效方式是對流,這就需要大量的冷風將熱量帶走。

計算機設備除了對溫度有要求外,對溼度亦有要求。而集中空調無法控制溼度恆定,如果再加一套溼度控制系統,無形中又加大了投資維護量。而專用空調實現了對溼度的自動控制,使計算機設備不論在極溼潤的夏季還是在極乾躁的冬季都能在恆溼狀態下正常工作。

此外,監控指揮中心對潔淨度亦有嚴格的要求,這個要求遠遠高於辦公用房。由於集中空調送風方式的特點決定其不能滿足此要求。而專用空調中有中效過濾系統,可隨時更換過濾網,方便 、省時、經濟。

同時,根據監控指揮中心的圍護結構特點(主要是牆體、頂面、地面,包括:樓層、朝向、外牆、內牆及牆體材料,及門窗型式、單雙層結構及縫隙、散熱)、人員的發熱量,照明燈具的發熱量,新風負荷等各種因素,計算出計算監控指揮中心所需的製冷量,因此選定空調的容量。

(2)、空調選型

1)、系統綜述

集中空調主要考慮人體對環境的要求,不具備大風量。因此,集中空調方式就會出現雖然冷量夠,但設備熱量卻散不出去的問題。集中空調是用風管送風,而非靜壓風庫,送風均勻度較差,所以集中空調不適合在監控指揮中心使用。

監控指揮中心專用精密空調充分考慮了計算機設備的特點,在相同製冷量的基礎上,加大了風量。加之專用的送回風風庫,送、迴風均勻,能夠較為迅速、有效地帶走機器熱量。

2)、冷量核算

根據用戶對於監控指揮中心用途的分析,並考慮到將來的發展,按監控指揮中心內熱負荷的最大可能行設計。由於不清楚內部設備佈置情況,熱負荷暫時按總冷量300W/m2,顯冷量暫時按不小於250 W/m2 進行估算, 貴處監控指揮中心(35平方米)共需冷量為87.7KW。

(六)、新風及排煙的實現

監控指揮中心區為一個防火分區,密閉性較好,為了保證監控指揮中心區維持一定的正壓,需要經常的導入新風。考慮到監控指揮中心空間小,並且無人員常駐辦公。採用1500m3/h新風機來實現新風導入。並在一旦發生火災時,將防護區內釋放的七氟丙烷氣體滅火劑儘快排出防護區,使監控指揮中心恢復正常工作。

(七)、綜合佈線系統

監控指揮中心綜合佈線系統是一個用於傳輸語音、數據、影像和其它信息的標準結構化佈線系統。是建築物或建築群內的傳輸網絡,它使語音和數據通信設備、交換設備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統彼此相連接。綜合佈線的物理結構一般採用模塊化設計和分層星形拓撲結構。

根據監控指揮中心的實際情況及將來的發展,設計監控指揮中心內的綜合佈線系統,採用地板下走線槽敷設雙絞線的方式。在每臺機櫃放置處的地板下均設置數據信息點。考慮擺放2臺機櫃及多臺控制用PC。

網絡系統主要完成對現有管理網關區骨幹網的擴容改造,提升骨幹網絡帶寬,根據業務系統情況,廣域網部署專業獨立的流控加速設備,是對關鍵業務、音視頻流量進行帶寬服務的雙向保障,針對冗餘數據進行削減,廣域網所有協議進行加速,保證每個現場同時向總部送多路監控畫面及視頻會議的流暢性

1)、基本結構

根據國際標準(ISO/IEC 11801)的設計原則,本佈線系統將由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子系統、管理子系統構成。在本方案中充分考慮了佈線系統的高度可靠性、高速率傳輸特性及可擴充性。

2)、工作區子系統

工作區子系統由信息插座、跳線(連接信息插座至設備間的線纜)構成。數據信息點總數為幾十個。

為了保證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正常運轉,所有信息插口都是一個標準的RJ45六類信息插口,可以支持250M Hz的信息傳輸。不同型號的計算機和終端可以通過RJ45標準跳線方便地連接到電腦信息插座上。

3)、水平幹線子系統

水平子系統由配線機櫃至各個工作區之間的電纜構成。所有的水平電纜全部採用6E類阻燃雙絞線電纜。水平線纜的編號完全根據EIA/TIA 606標準編排和製作,並使用防水塑料薄膜進行保護。

4) 、管理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由監控指揮中心中的配線系統(設備間子系統)構成,負責樓層內及信息通道的統一管理。主要由跳線面板、跳線管理器、跳線、機櫃(或機架)等組成。管理子系統的佈局將對今後的線纜管理起重大的影響。為了實現高可靠性,將配線架全部安裝在機櫃內。可以滿足各種計算機網絡系統對佈線系統的要求。計算機網絡可以通過跳線組成結構上的線路連接,並通過各種網絡協議支持著各種計算機網絡。

(八)、指揮中心集中監控系統

為指揮中心建設一套高效率的監控系統,是為了提高監控指揮中心對本公司系統工程更可靠、安全、便捷的使用、指揮、調度的功能實現。以“安全、完善、預留條件充足、性能價格比高、可集成、易操作”為原則,最大程度地滿足實際需要。

建設一套數字視頻管理平臺,將多個分點監控系統的視頻監控圖像統一IP數字化,各上傳的多路視頻信號在指揮中心大屏幕顯示平臺統一調看管理,並在總機房有選擇的集中錄像(不少於48路)。設計多套監控指揮中心環境高清攝像頭納入視頻管理平臺統一管理,關鍵時刻可作為會議用攝像機切入會議系統

1)、監控系統主要由前端信號攝取、中間信號傳輸及後端信號還原處理(即位於控制室內的中央控制設備)三大部分構成。

2)、前端設備負責信號的採集,主要攝像機等設備。這些設備出來將現場的圖像、數據等信號進行拾取並轉換為中心控制設備能夠處理的信號。

3)、後端設備的作用是對前端已採集到的信號進行處理。它主要包括視頻信號的切換、顯示和記錄等主要功能。

4)、前端和後端設備的中間部分為傳輸系統。這一部分主要包括同軸電纜、網線及視頻傳輸設備的使用,以實現將視頻信號傳輸至顯示設備同時將操作員發出的控制指令傳輸至前端設備的功能。在傳輸系統的選擇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九)、大屏幕拼接顯示系統(全綵LED顯示屏)

1、功能:在監控指揮中心DLP、LED等拼接顯示系統提供視頻監控圖像、視頻會議圖像、單兵圖像及業務圖像及多媒體信息發佈圖像的上屏顯示。

2、規模:建設3行10列的30塊55寸3度角弧形拼接顯示系統。

3、輸入信號:48路模擬複合視頻信號輸入;16路計算機DVI-I信號輸入;支持64路信號的同時顯示,所有64路信號均能任意開窗,任意移動、縮放與疊加。

4、顯示模式:各種輸出到大屏的64路個信號可以根據需要在任意位置、以任意尺寸進行顯示。並支持多種自定義預設顯示模式,方便操作者使用。

5、參數調整:可以通過大屏控制軟件進行動態調整大屏參數,方便的使用和控制DLP屏幕。並且可以讀取設備狀態。並支持對輸入信號的屬性進行調整。

6、亮度模式:採用新型的LED高亮光源。有正常/明亮/經濟模式

7、軟件:支持網絡多用戶操作,網絡用戶完全實現大屏的全部控制。並且預留擴展性。

(十)、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統:

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統為監控指揮中心的統一可視化的智能控制平臺,可對大屏幕拼接顯示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音頻系統、單兵系統、視頻播放系統進行全面、自動化、智能化控制。

(十一)、視頻會議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實現總部——下屬單位和業務現場的三級多點視音頻通訊,MCU與總署採用模擬轉接方式級聯,並支持與總部的MCU進行數字級聯。視頻會議系統與視頻監控系統的銜接,可實現將視頻監控系統中的監控圖像調用到視頻會議系統作為參考圖像。

(十一)音頻系統:

音頻系統主要建設指揮中心音頻系統、大會議室音頻系統、中會室音頻系統。指揮中心音頻系統可滿足指揮擴聲,並可滿足視頻會議系統、語音調度系統及單兵系統的擴聲。大、中、小會議室音頻系統滿足會議系統發言、視頻會議系統、DVD設備等的擴聲。

(十二)、語音調度系統:

在總中心現有語音通信的情況下,建立一套語音調度系統,在滿足業務現場各種語音通信終端與指揮中心調度系統的相互通信和互聯互通的前提下,實現指揮中心及時調度指揮到全關各業務現場人員,以及現場人員及時向指揮中心報告情況。

(十三)、單兵移動系統:

該系統主要實現通過單兵前端的便攜式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到業務現場圖像和話音數據,經3G、Wifi或Ethernet網絡傳輸到指揮中心的單兵接收端,並展示在大屏幕顯示牆上,供現場人員實時觀看。也可通過現有的網絡VPN系統傳輸到各移動終端,方便不在指揮中心的人員隨時隨地瞭解現場情況。

(十四)、多媒體信息發佈系統:

多媒體信息發佈系統主要通過TCP/IP協議傳輸和控制,可播放高分辨率的視頻圖像、靜態圖像以及文字、動畫、幻燈片和滾動文字等各種文件格式的內容,可應用於會議日程安排、日常信息、歡迎詞發佈等。

(十五)、UPS配電系統:

監控指揮中心及會議室的所有設備均需通過UPS提供至少保持30分鐘的續航時間。UPS採用DSP全數字控制方式,可直接並聯,在線擴容,滿足未來擴展的需求。

(十六)、機房監控系統:

機房監控系統實現對機房UPS、低壓配電櫃、空調、溫溼度、漏水、新風、門禁、視頻及消防等進行集中化、自動化、綜合化和網絡化的管理,實時遠程集中狀態監測、預警、報警和狀態遠程查詢、通報等功能,在無需更換軟硬件設備的前提下,可以無縫接入現有機房監控系統。

(十七)、其它弱點系統改造:針對其它指揮中心、大會議室、中會議室及小會議室進行弱電系統改造,保證監控指揮中心各系統的穩定運行。

十、KITOZER(開拓者)指揮中心亮點:

KITOZER(開拓者)指揮中心解決方案圍繞指揮實戰應用平臺這個核心,將業務流程中所需用到的報警監控子系統、融合通信子系統、預警研判子系統接入,同時完成對外部警務平臺的對接和機房動環監控子系統的輔助支撐,然後由大屏顯控子系統的上牆展示。

扁平化指揮調度系統整體分為六層,分別為前端採集層、傳輸鏈路層、基礎服務層、數據服務層、子系統支持層和業務應用層,各層說明如下:

第一層為前端採集層:負責外圍輔助設備的接入,包括:視頻攝像設備、音頻採集設備、解碼上牆設備、移動警務終端等等;

第二層為數據接入層:負責數據傳輸接入,支持多種網絡搭載方式,滿足扁平化多系統接入要求;

第三層為基礎服務層:對目前警用基礎應用平臺進行融合,滿足音視頻、警務應用系統掛圖展示,簡化應用界面;

第四層為數據服務層:負責數據結構化存儲和開放數據對接端口,對公安信息基礎數據、警情數據、車臉數據、人臉數據、警力數據、地理信息等數據進行統一存儲管理;

第五層為子系統支持層:主要由監控子系統、融合通信子系統、預警研判子系統、大屏顯控子系統、警務對接子系統組成,對於音視頻設備進行統一管理;

第六層為業務應用層:應用層主要是展現給客戶,客戶可以操作的一些應用,包括,可視化警情管理、警情同步下發、空中出警、資源綜合展現、扁平化指揮調度、網格化巡防管理等應用功能。

QQ: 1138826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