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002“麻黄汤”治伤寒你知道多少?

麻黄汤为中医方剂学第一方,是张仲景名方,出自《伤寒论》。盖仲景年代,病多伤寒,故将此方推崇备至。麻黄汤虽然只有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却是风寒类疾病的基础方与代表方。今日聊一聊有关于麻黄汤以及临证加减过程中的一些小知识。


002“麻黄汤”治伤寒你知道多少?

伤寒论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条详细记载了,麻黄汤证的临床表现,发热、无汗,恶风,头身痛、骨节疼痛,伴喘息。此病得之之因为外感风寒,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表,致固护围绕人体之周的卫阳被遏,卫阳不宣,皮肤腠理闭塞。卫阳之下为营阴,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络不通。所以,卫阳被遏,不能周达全身,出现恶寒发热,腠理闭塞,无汗。中医讲,何谓之汗?“阳加之于阴也”。此证中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者不能相合,故无汗,头身痛。另外会有一部分人会有喘的症状,是因为肺气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风寒外束,致肺之宣降失司,肺气上逆而为喘。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所以在治疗上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以麻黄为君,因其苦辛性温,有开腠发汗之功,可祛在表之风寒,开郁闭之肺气。相须桂枝,因其透达营卫,解肌发表。温通经脉,一方面发汗解表之力增;另一方面,畅营郁,通郁滞,疼痛可解。相使杏仁,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伍甘草,调和升降,缓药之峻烈。


002“麻黄汤”治伤寒你知道多少?

麻黄与炙麻黄

麻黄汤中,在配伍中体现了严谨、呼应的特点。麻桂合用,既解决病因中风寒袭表致卫阳被遏之病机,又透达营卫,解决营阴郁滞的之机。麻杏配伍,升降呼应,助肺复升降之司。

麻黄汤为麻黄汤证系列的基础方,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临床中病情变化多样,由麻黄汤演变的方子亦不少,下面就聊一聊麻黄汤化裁加减中的辩证思维。

一、外感风寒有轻有重,轻者功专解表

麻黄汤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既有风寒袭表,卫阳被遏,呼吸失司,上逆为喘;又有营阴郁滞,疼痛。临床中有一部分病情较轻,只因风寒袭肺,致呼吸失司,咳喘较轻,咳嗽胸闷,无头身疼痛等。此时,便去桂枝,功专宣肺解表。此方即为名方《三拗汤》的病因病机。汤中麻黄不去根结,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杏仁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宣;甘草不炙,耐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二、体质不同,找对病机,照顾体质

体质中有痰湿体质之人,素体痰多,而外感风寒之后,导致呼吸失司、咳喘,另外会出现咳痰严重的的症状。故在治疗上除了宣肺解表,尚需要祛痰止咳。便需要在《三拗汤》基础上,加紫苏子,助麻黄祛风寒,下气平喘;加陈皮,助杏仁以理肺化痰;加桑白皮泻肺止哮;加茯苓淡渗利湿。此方便是名方《华盖散》。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和中平喘之功。

三、风寒湿极易掺杂,表证亦是

外感风寒加湿之时,临床中出现恶寒发热,身体烦疼之外,会有无汗、不渴,食之无味,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故需要在发汗解表、散寒的基础上,加以祛湿,选用白术一味药足以。白术药性缓和,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成。此即为名方《麻黄加术汤》。

四、动态病情,尽早截断表证入里化热之趋势

同样只感受风寒湿邪,阻滞经络,致气血运行不利,卫阳不充,失于防御,风湿之邪趁虚而入,表现为一身尽疼,日晡所发热,提示入里之湿邪有化热倾向,故治疗时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除湿祛风,渗利清化。以达到除风、祛风湿、解表、通阳的作用。此为名方《麻杏苡甘汤》。

五、内外兼顾,寒热烦躁并除

另一名方为大青龙汤,为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其病机为外感风寒,卫阳被遏,热盛伤津致内有郁热。表现出恶寒、发热、身烦疼、无汗烦躁、脉浮紧。故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倍用麻黄,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解表,寒热烦躁并除。

单纯麻黄汤证,临床中并不多见,过多或少会有变化。然而,风寒外束之后的病理变化,都会有症状、舌脉表现出来,依病机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大法,就会演变出众多的方子,这种辩证思维在审证查因中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