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在法國會發生大革命而英國、德國卻不會?

無花臺


△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處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以①1個國家是否會發生革命。②什麼時候發生革命。③是流血的暴力革命,還是非流血的和平變革(改革維新)。是各不相同的。

△距法國大革命(1789年)100多年前,17世紀時的英國已率先發生了2次不同形式的“革命”:①暴力形式的流血革命:英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斷頭臺+②非暴力形式的不流血革命:所謂的“光榮革命”(1688一1689年)=完成了其社會型態的轉型。

△法國發生暴力革命正逢其時:①國內各階層矛盾經長期積累,日益尖銳,難以調合+②法王的統治處於衰落期,統治力式微+③國內局勢處於矛盾暴發點。

△法國革命暴發時,德國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後來,①普(普魯士)法戰爭暴發,德國實現政治軍事統一+②國家正處於國力的上升期,統治階級力量強大+③國內各階層丶各集團矛盾關係較為協調,不具備發生革命的條件。德國直到第1次丶第2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才實現徹底社會轉型。


趙凡丁201


在18世紀法國出現了一些啟蒙思想家,這些思想家宣傳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比較著名的如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同時他們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進行了猛烈的批評。當時法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所發展,但他依舊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同時又有嚴格的社會等級。法國社會分為三個階級,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分別是宗教人士和貴族,在宗教人士和貴族手裡掌握的國家的大量土地,並且他們不用向國王繳納賦稅。第三等級也就是底層階級包裹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和貧民。

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為了籌集錢款彌補財政虧空在凡爾賽宮召開了由三個階級代表參加的三級會議,但是處在的三等級且成為富有階層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依舊沒有話語權,由此第三階級與特權階級的矛盾變得日益緊張,革命的導火索也由這次不成功的會議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7月14日以第三階級為首的巴黎人民發動起義,國王調集軍隊鎮壓叛亂,法國大革命正式爆發。

巴黎人民攻佔了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獄,當攻佔巴士底獄的消息傳到凡爾賽宮時路易十六驚訝的喊道:“什莫,這是叛亂!”但身邊的大臣卻說到:“不,陛下,這是革命!”為了緩和局勢,路易十六返回巴黎,同第三階級展開談判最後他也妥協了,不久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它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力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

第一階段革命勝利之後君主立憲派掌握了國家大權,但是它維護君主立憲的主張依舊不能保證《人權宣言》的施行。隨後法國人民又進行了第二次革命,路易十六無奈只有準備逃往國外,並向歐洲其他封建國家祈求援助,英國,德國和奧地利隨後公開表示支持路易十六,並準備軍事幹預,後來經過法國人民的不斷反抗最終把外國軍隊趕出國外,國王路易十六也被送上斷頭臺。

同時期的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國內秩序井然,而德國當時還是由眾多小公國組成的分裂國家,這兩個國家都不具備大革命的土壤。


微風書房


為什麼能在法國爆發大革命?法國在1789年爆發革命以前可以說是危如累卵。

雖說在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可說的上是歐洲大陸最牛的國家,經常是法國一國與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三國作戰,可以說是名噪一時。但同時路易十四也是一個極度專制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法國的三級會議從未召開過一次,直到路易十六在隔了一百多年後召開了三級會議,因而點燃了法國大革命的引信。路易十四時代雖然沒有召開過三級會議,但是好在法國對外戰爭中攻無不克,國內經濟十分繁榮,這讓國內的矛盾不至於激化。也使得他本人被稱為這個時代的三大明君(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六和中國的康熙大帝)。

到了路易十五這裡,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路易十五是一個典型的對權利無比渴望但是治國十分糟糕的低能兒,在他的治下,被看做是法國專制的化身—密札,風靡了整個法國,所有那些被視為侮辱了貴族的榮譽的人都會被丟進了巴士底獄,密札是一個經由皇室批准的空白逮捕令,被路易十五用來討好那些大貴族們,這讓那些銀行家,工廠主和絕大多數普通人對這種獨斷的制度十分不滿,國內的階級對立十分嚴重。

另一方面國內在經濟不斷髮展,國家不斷繁榮的背景下那些商人,農民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專制王朝的壓制,在路易十四統治末期,道路受損十分嚴重,皇帝打算讓農民來負擔修路的費用(這當然是一種蠻不講理的專制稅收)一個來自農村稅務官說:農民了在交了修路稅之後甚至連吃飽飯都成了問題,農民要在修路稅中拿出自己百分之60的農作物,這也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農民擔當了主力軍的角色的原因。

路易十五雖然無用但是法國倒也沒出多大的亂子,但是路易十六就成了無辜的替罪羊,他跟崇禎皇帝有著驚人的相似,祖宗暴虐報應到了子孫頭上,路易十五的一句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到了路易十六的時候洪水已經氾濫,法國的波旁王朝在劫難逃。

不過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路易十六加上去的,176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法國希望可以在北美有一個牽制英國人的機會,便給了北美大力援助,但是這也造成了法國沉重的經濟負擔,1789年的三級會議的主要原因便是財政上的赤字導致皇帝想要向那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借錢,1789年在凡爾賽宮召開了那一百年沒有開過的三級會議在三級會議中,教士是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的所有人都是第三等級當然也包括資產階級的銀行家,工廠主,這些人本來就對專制權利極度不滿,他們想進一步獲取政治權利,不過皇帝拒絕了這個請求,還要對他們收去重稅,第三等級的代表們無法接受繼而的離開了會場,在王宮的廣場上,建立了制憲議會,決定限制王權,在這一年的7月14日巴黎人民正式起義,攻佔了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可以看到法國革命的主要因為皇權極度專制,國內階級矛盾重重,再加上財政赤字導致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直接對話,在不可調和的情況下,一場革命便不可逆轉的爆發了,這種革命在英國是不可能發生,英國首先不具備專制條件,各個階級可以通過協商瞭解決問題,而不用訴諸暴力,在英國的內戰期間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君主立憲制,這讓英國的政體十分穩定,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過政府被革命推翻的情況。而德國當時還沒有統一,普魯士國內還是十分落後的農業經濟,還沒有一個羽翼豐滿的資產階級有能力進行革命,他的革命則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的形式完成的。


無花臺


先說英國,17世紀英國革命已發生兩次,一次為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為標誌的流血革命,一次為不流血的“光榮革命”,特別經過1688—1689年的光榮革命後,英國實際掌權的不是君主,而是議會了,所以沒有必要再發生像法國反對君主專制的大革命了。

其次,看看歐洲大陸,此時君主專制在法國出現薄弱環節,法國幫助美國獨立戰爭后王室財政崩潰,加上路易十六剛上臺不久,而且相對弱勢;同時法國發生了啟蒙運動不久,在幫美國反抗英王時學會了同樣可以反抗自己的君主,當然法國的三個社會等級的矛盾一直都很尖銳。



可為什麼不是普魯士(此時普魯士尚未統一德意志)呢?普魯士經過雄才大略的腓特烈大帝的統治後,從歐洲一小邦國躋身於與英、法、奧地利和俄國同等地位的國家,軍事實力強盛,國內即使有不同的聲音也早起淹沒下去。同時,這些君主專制國家不允許法國大革命的存在,千方百計的要將之絞殺,至於後來怎樣可以關注我的系列小文章喔。

君主和人民的力量此消彼長,在法國君主力量的衰弱和人民力量的增強使得法國最終產生了對法國及世界如此影響深遠的大革命。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作為學習交流之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立即撤銷,敬請諒解!謝謝!】


羅西小南多


比照現今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此問題可立刻翻版,“黃背心”運動為什麼從法國開始,而不發生在英德。歷史是現實最誠懇的一面鏡子,二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同樣不落腳在英德,史書己詳實註解,法國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人文發展,造就和推動了大革命這一大事件發生,當然從歷史進程上看,法國大革命為人類社會進步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看當今法德英三國對比,以史照今,法國人民族性格特點,其實是造就這一事件最大因素。浪漫、感性、自由、平等、博愛,完美詮釋,如果以"黃背心運動“的發展趨勢成就來對比歷史上的法國大革命,相信歷史會作出最好的解答,但是喜歡革命的法國人民,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一定會留下他們的濃黑重彩,而不會是嚴謹的德國人和孤傲的英國紳士。





尚方寶劍


因為,法國是白左的發源地,伏爾泰、盧梭是白左的祖宗,猶太人豢養的。這些法國人飽食終日奇思妙想世界烏托邦,其實對於異教徒或無信仰者根本就不領你博愛的人情,拿你的善意當繩索,反手勒死你們這幫白左,農夫與蛇的故事不停上演,非白左也被殃及。而德國、英國這方面稍微清醒些。


老馬閱東西


看法國小說就知道,法國人比較浪漫,或者說愛衝動!英國人德國人都以古板著稱。其二,英國當時借工業革命的春風,發展的順風順水,法國與英國爭鬥一百多年,敗多勝少,拿破崙失敗後,民族有了危機感!當時的日耳曼人還處在戰國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