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你能想象,一個混跡於牛馬市場、渾身充滿市儈氣息、每日與銅錢牙商打交道的商人,最後成為史書描述名揚千古的儒家道德模範,甚至用“

蓋以聖人之徒”來稱呼他嗎?是的,歷史上的確真有這樣的人,他就是一代儒家聖賢——段幹木。

段幹木的一生書寫了兩個極端身份,一個是奸商,一個是名儒,一個人的角色可以矛盾如斯,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段幹木畫像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

春秋無義戰。東周後期天子式微,戰火的陰雲一直籠罩在中國大地的上空,諸侯間的攻伐像兒童間的遊戲,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都可能引開一場戰爭。

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與魏國一水之隔的秦國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突然間想發兵攻伐黃河北岸中條山下的魏國,於是整軍備戰,秦王指揮大軍直指剛建國不久的魏國,秦軍行至陽狐時,看似不可避免的戰爭有了轉機。

這天晚上,秦王手下大臣司馬瘐突然求見秦王,在見到秦王后,司馬瘐勸諫秦王不要攻打魏國,他說:“魏文侯禮賢下士,又有大賢段幹木輔佐朝政,魏國此時上下團結一致,天下沒有不知道的,這樣的國家,恐怕大王您的軍隊是征服不了的。”秦王考慮再三,叫來親信大臣一同討論,最後無奈的聽從了司馬瘐的勸諫,停止了對魏國的用兵。

秦將起兵伐魏,司馬瘐諫曰:“段木幹賢者,其君禮之,天下莫不知,諸侯莫不聞,舉兵伐之,無乃妨與義乎?”於是秦乃偃兵,輟不攻魏。

此事件被後世概括成一個著名的成語“幹木偃息”,一場戰爭沒有開打便就此結束,而結束的原因就是一個人的名字——段幹木。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段幹木劇照

段幹木何許人也?他既是名儒,也是奸商,既是賢士,也是隱士。

關於段幹木的記載,史書中並沒有長篇大論來講其生平,在《淮南子》中就簡單一句“段幹木,晉之大駔也,而為文侯師”,介紹了其生平,這段記載表明,他既是一個販賣馬匹的商人,也是魏文侯的老師。

  • 一、“奸商”段幹木,晉商老祖宗。

在後世的記載中,由於段幹木儒家聖賢的身份太過出名,以至於很多儒家史學家們都故意忽略了其商人的真實身份。

段幹木,複姓段幹,名木,春秋末期晉國人,生活在大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396年,關於他的生卒在史料中僅僅限於猜測,僅僅以“魏文侯時人

”、“蓋其生晚周之季”等模糊的概念可以確定,他生活於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無疑,與魏文侯執政年月相合。

段幹木生活的年代,正處於三國分晉的敏感時期,魏文侯執掌魏國後,把國都定為安邑,逐漸將其治理為一個名重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商業重鎮,而段幹木就混跡於安邑市井之間,做了一名販馬商人,他肆無忌憚的運用自己經商的天賦,以商人的奸詐和狡猾,很快便成為牙商首領,由於其鉅商身份的確定,又位於晉地,所以被後世稱之為“晉商始祖”。

由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重農抑商,所以段幹木的名聲在儒家之間很是不堪,當然作為商業屆的成功人士,其做買賣利用坑蒙拐騙的手段想必也不會少,因此他在當時成為眾人眼中鄙視的對象,《呂氏春秋》更是將段幹木與顏涿、子石、索廬參、子張等人劃分為“刑戮死辱之人”,可見當時名家大儒們對其鄙視的程度。

但是段幹木真的這麼不堪嗎?他就這麼心甘情願的做一個馬販子,一輩子在市井廝混並老死終身嗎?顯然不是的,段幹木內心深處並不甘於此,他在等一個時機,等一個實現真正自我價值的良機!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魏文侯與諸賢論道

  • 二、由“奸商”到“名賢”身份的轉變。

這時剛剛執掌魏國不久的魏文侯由於國家新立,除了強大的武力之外,大量人才的缺口才是魏國最為欠缺的,於是向天下賢才發出了求賢令,他為天下賢才提供了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更給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他聽說孔子門徒子夏還在教書育人,於是親自拜訪,將子夏請到魏國。

此時的西夏已年近百歲,身體羸弱又加上雙目失明,本不該遠赴魏國,但其又被魏文侯的誠意所打動,於是毅然從魯國奔赴魏國,來到了西河,辦學育徒,魏文侯首先拜他為師,各地名士聽聞子夏在西河辦學,都聞風前來拜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事件——“西河設教”。西河文化由此興起,文風日盛,西夏不僅授予魏文侯經書禮樂之學,更傳授仁政愛民之道,魏文侯獲益非淺。

而此時混跡於市井的段幹木等待的機會終於來到,他收拾行囊,來到西河拜子夏為師,更與賢人田子方為友,由於深受師友的影響,段幹木學識德行大為長進,我們不知道其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什麼,但這段學習生涯使他脫胎換骨,聲名日進,竟然沒幾年便成為名動天下的大儒,隨其師友一起在西河講學,成為“西河設教”中的重要人物。

在子夏的帶領下,段幹木和田子方都全面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術,並將其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子夏學派”,注重經世致用,行成了獨特的戰國文化,影響了吳起、商鞅等一大批思想家,並將這種獨特文化傳至秦楚等地,造就了秦楚等國後來的強盛,而段幹木與老師子夏和好友田子方也被稱為“

三賢”。

成名之後的段幹木並沒有將其作為進身之道,更沒有因此為自己的商業撈取利益,從後來的他的表現來看,他的確不想做官,他的好友門徒後來紛紛出將入相,而他卻堅持“守道不仕”,而恰恰如此,因此卻更加聲名遠播,雖然後來段幹木一度又重操舊業,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名賢”的身份,這也是儒家追求灑脫的獨特個性和儒家道德規範融合的結果,段幹木已然從“奸商”完全蛻變成了“名儒”。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子夏授道

  • 三、從“賢士”到“隱士”,道德模範的確立。

從現在來看段幹木這個人,他不求名卻名動天下,不求功卻功勳蓋世,他到底追求什麼呢?

關於段幹木,《高士傳》有這樣一則記載:“木,晉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見,造其門,幹木逾牆避之”。事後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段幹木的回答是他要遵守“不為臣不見君侯”的古訓,魏文侯聽後哭笑不得,但卻更加敬重段幹木,很難想象他這樣做的動機,但是他不想岀仕的確是真實的。

魏文侯對其有著極其高度的評價,甚至超越了當時對於子夏的評價,在《高士傳》還有一則記載。

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閭而軾。其僕曰:“君何軾”?曰:“段幹木賢者也,不趣利勢,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安得勿軾!幹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幹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如德貴,財不若義高。”不肯,後卑己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

這段文字後來也被總結成了一個成語叫“幹木富義”,簡單總結魏文侯的話來說就是說:“段幹木懷君子之道,隱居在窮巷而名揚天下,他有德我有勢,他有義我有財,勢力不如德行尊貴,財物不如仁義高尚。”從這段記載的話來看,魏文侯對其評價的確極高。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段幹木獻策

有賢名在身的段幹木,一生沒有入仕。雖然魏文侯多次拜訪請其出山,讓他感動不已,但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做官。但魏文侯拜他為師,還是經常執弟子禮向他請教國政,他也傾心相告,並無留私,使魏文侯“得師而不得臣”。

他一生皆隱居鄉里,過著逍遙自在的隱逸生活,他介於朝野之間,一方面自己經商積累的財富可以提供他全家人過這種衣食無憂的半隱居生活,另一方面雖然沒有做官,魏文侯也沒有委屈自己的這位老師,一定給了他優裕的生活保證。但不管怎樣,他輕富貴,傲王侯的灑脫態度,終究是令人敬佩的。

在段幹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兩個極端。他可以是唯利是圖的奸商,也可以是道德高尚的大儒。經商時,滿身銅臭味混跡於市井之間;道德圓滿時,又輕富貴名利,居於市井窮巷,隱於社會底層,堅身守道,獨善其身。晚年他過著恬淡安逸的隱居生活,讀書之餘,也設堂講學,為魏國培養了大量經世治國的人才,他就是這樣由奸商到名儒,由賢者到隱士,這樣一步步蛻變,終於成為儒家聖賢,完成了自我價值的最終實現。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魏文侯與段幹木

作為名儒而不岀仕,作為賢人而隱世,段幹木為何如此另類?

段幹木如此行徑,依照我個人來看,他正是找準自己的定位,而且他也是一個清醒無比的人,他更明白自己應該在社會上該扮演什麼角色。

經過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不斷戰亂,他個人飽受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種種苦難,所以他不屑與那些乘亂而俯首奔走於宮廷豪門的遊士食客們為伍。他更不願為戰爭推波助瀾危害百姓,所以他選擇了退隱,選擇了不岀仕。

反之如果真的岀仕於魏文侯,那麼儒家的“忠義”便替代了現在他極力推行的儒家“仁義”,必然會鼓動國君征伐殺戮,為了一國之君,自己卻沒有了獨立人格,顯然不是他所期望的。這樣看來,他遊離於官場之外,以老師的身份來影響國君,會讓“仁義之道”盡最大努力來影響魏文侯,以達到消弭戰亂的目的。

這樣一來,自己的灑脫個性與儒家的道德規範得以融合保留,而自己的儒家風範則影響著魏文侯的政治決策,自己的經世之才也能匡扶魏文侯成為明君,一個仁愛之君就此在無形中慢慢確立,魏國也因此得以更加強大而稱雄於天下。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首霸中原,開創了魏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其中與段幹木的在野輔政恐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正是段幹木政治智慧的表現,所以說段幹木既是名儒,也是隱士,更是智者。

一個名字嚇退一國敵兵,段幹木如何實現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蛻變

段幹木授道

結語

從歷史結果可以看出,段幹木對魏國影響是巨大的,無論是吳起也好,商鞅也罷,都是受其學說影響巨大,正是在他的影響下,魏國法家思想開始與儒家思想進行了結合,李悝首創魏國變法,使魏國迅速成為當時強國。可見,“三賢”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段幹木人格的魅力也是強大的,甚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秦國因為段幹木而罷兵將其證為實例。

參考資料:《淮南子》、《史記》、《高士傳》、《呂氏春秋》、《戰國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