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193年,由於李傕郭汜等人的內訌,漢獻帝在朝臣的幫助之下逃出了長安,此時的漢獻帝在人困馬乏之下不得已發出了“勤王”的詔令,詔令各地的州刺史前往營救。此時袁紹集團的沮授、曹操集團的荀彧等人都已經看到了“漢獻帝”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實惠,為此在當時那種情況之下都各自向自己的主公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這就是所謂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的主張則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如果單純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和袁紹的差距在這件事情上則是一目瞭然:

  • 從曹操的角度來看他意識到了當時的漢室雖然衰微,天子形象雖然已然崩塌,可在那個大時代之下天子還是一杆大旗,至少當時的社會上還是有一大部分士人對漢室還是有敬畏之心的,所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張可以為他帶來巨大的利益,可以說此時的漢獻帝就是一個送上門的“新手大禮包”。
  • 從袁紹的角度來看的話漢獻帝當時登基之時他曾經是持強烈的反對意見的,此時他出面去救漢獻帝對於他來說面子上也是掛不住,更主要的是他認為自己把漢獻帝接到河北會讓自己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倘若漢獻帝下詔書令其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那麼此時的他聽還是不聽呢,從袁紹的角度來說此時的“漢獻帝”則是一個“燙手山芋”。

可以說兩人在大局觀上的利益考量不同最終得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從大局觀上來講,曹操的確是更勝袁紹一籌,在爭和不爭的問題上他選擇了爭,搶先袁紹一步把漢獻帝接到了許昌附近,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掌握著這張王牌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而袁紹在大局觀上的利益考量由於過分的斤斤計較以至於他只看到了負面效果卻並未看到正面影響,從而失去了漢獻帝這張“王炸”。

也因為此點,後人常把袁紹和曹操二人作比較,以袁紹的目光短淺來襯托曹操在大局觀上的雄才大略,可是看待歷史並不能如此片面。的確,在大事上袁紹的確是經常犯糊塗,可是如果他真的是草包一個的話又怎麼能夠成為漢末第一諸侯呢?“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是一步好棋,可是如果拋開成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給曹操集團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可是卻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那麼我們不妨從這個角度我們來聊聊“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集團帶來了哪些巨大的效益?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爭霸中原過程之中極為重要的一步棋,也就是從此開始曹操在掌握了“天子”這張王牌之後其勢力開始進一步的擴大從而定鼎中原,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究竟為曹操帶來了哪些巨大的效益呢?

  • 輿論上的巨大優勢:對外征伐,從此師出有名

之前的文章我們就說了,在當時那個大時代之下,漢室雖然衰微,可是漢朝四百餘年的影響力並不會因為“黃巾之亂”和“董卓之亂”的爆發就徹底的煙消雲散,從王允的“連環計”到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張再到劉備的“劉皇叔”這個身份一直受人尊敬就可以看到當時的天下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心存漢室的。

雖然當時各地戰亂頻頻,可是當時各地的州刺史大部分都是漢朝廷明旨冊封的,故而彼此之間對外攻伐都需要有一個理由,否則就等於出師無名。我們從陳琳罵曹操一事上就可以看出站在“

大義”名份上的輿論有多麼重要,而能夠將輿論導向引向自己這邊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目的:

  1. 博取諸侯的同情,可以趁此機會發展盟友建立外交關係等。
  2. 師出有名,免得因為師出無名從而陷入多線作戰的局面之中。

而曹操將“漢獻帝”掌握在手裡等於是將“話語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說曹操從此以後可以藉著天子的名義明目張膽的征伐各地的諸侯,而這種輿論優勢又有兩個好處:

  1. 以天子的名義對外征討實際上可以趁此機會擴大地盤,比如袁術謀反後曹操明著是奉旨剿賊,實際上卻是趁此機會將勢力擴張到了淮南等地。
  2. 將漢獻帝抓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讓野心家縮手縮腳,畢竟曹操是替天子征伐,攻打曹操等於謀反,這在當時那個大環境之中有些不得不有這方面的考量。

我們可以看到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的數年時間裡,他的勢力急速擴張,憑藉著“漢獻帝”這張“王炸”對外征伐可謂異常勝利,可以說掌握了"天子”就等於掌控了“話語權”,掌控了“話語權”就等於掌握了輿論導向。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 提高了聲望:洗刷了家庭帶來的恥辱,為其招攬人才

我們都知道曹操的出身是很不好的,他的父親從小就被送給了宦官當兒子,在東漢末年士人集團和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有著巨大的仇恨,所以曹操早年的這個出身也一直為人所瞧不起,這也是何進為什麼寧可聽袁紹的也不聽曹操的重要原因。

可是當曹操日夜兼程前往洛陽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可以洗刷出身帶來的汙名,要知道沒有什麼功勞可以抵得上“救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的“救駕”舉動一下子讓他洗刷了出身帶來的恥辱,這對於出身不好的曹操一下子讓他的聲望開始水漲船高。

而聲望的提高外無疑是對自己招攬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外加上有“漢獻帝”這張王牌握在自己手中,也是令心存漢室的士子迅速歸附曹操的有效手段。我們可以看到自曹操將漢獻帝挾持至許昌之後,“弘農楊氏”、“河內司馬氏”以及“清河崔氏”等世家的領袖和青年才俊無論其自身願不願意都得在曹操的手底下做事,而這點正和沮授等人提出的“士子歸附”正好吻合。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所以這幾點來說曹操的眼光確實有獨到之處,他並未像袁紹那樣斤斤計較於蠅頭小利最終他的這一步棋幫助他打下了曹魏的江山。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雙刃劍,對於曹操的侷限性

很多人由於曹操自始至終一直是以“漢臣”自居認為曹操的心中是存有漢室的,那麼對於這種我只能以“呵呵”兩字來說明。

臣子不能做的事曹操其實都做的差不多了,他打破了“非劉姓者不能稱王”的漢朝祖訓,殺伏皇后以及董貴妃和漢獻帝未出世的皇子,比起後世的司馬昭和劉裕他其實也不遑多讓。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他自始至終都未稱帝並不能說他是心中存有漢室,只是由於某些原因不能讓他稱帝,而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從幾個角度簡單的來看待他的負面影響:

  1. 替曹操招攬了人才卻也帶來了動亂:赤壁之戰十幾年的時間裡我們看到曹操內部一直處於政局不穩的情況,荀彧、崔琰等忠於漢室的大臣相繼為曹操所除去,而漢中之戰爆發期間,曹操內部又爆發了“魏諷之亂”。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負面影響,他打著“振興漢室”的旗號為其招攬了大量的人才,可是當這些忠於漢室的士人意識到曹操只是一個玩弄漢獻帝的權臣之後兩方之間的摩擦則不可避免,所以也造就了赤壁之戰的十幾年曹操一直忙於清除漢室的殘餘力量沒有多餘的精力對外征伐,漢中之戰時正是由於“魏諷之亂”的影響才讓曹操匆匆撤兵。
  2. 無法號令實力比他強勁的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確讓一些實力弱小的諸侯相繼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可是我們從袁紹拒絕曹操的任命就可以看出,面對袁紹的拒不接受他也只有乖乖認命的份。說明了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其征伐四方,可是面對實力強勁的對手他也沒轍,他雖然站在大義的名份上,可是他卻也不可能因為這些事而出兵去討伐袁紹,從這點上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侷限性,指揮不動那些實力比他還強大的諸侯。
  3. 看似尷尬的天子卻是嬗代之路上的障礙:曹操後期其實已經和司馬昭差不多了,天子身邊已經沒有可以依靠的勢力了,他只要稱帝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可是曹操並未稱帝恰恰就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侷限性,曹操由始至終都是打著“振興漢室”的名號,可是如果自己行嬗代之事那不就等於自相打臉嗎?這不是“名不正言不順”嗎?天下人如何會看待曹操?曹魏內部會不會因為他的這個舉動而再次分裂?後世的口誅筆伐又會如何?所以漢獻帝雖然已無實力可以依靠,可是打著“振興漢室”旗號的曹操由始至終只能成為漢臣,不能成為真正的天子。
袁紹並非短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綜上所述,“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把“雙刃劍”,只不過曹操將其運用到了極致並憑藉自身的人格魅力消除了負面影響故故而其一直為人們所疏忽。可是如果撥開這層迷霧,就會發現當年袁紹的考量並非沒有道理,袁紹的大局觀雖在一定程度上不如曹操,可是他的某些眼光還是有些獨到之處的,比如和“天子”如何相處則成為了曹操後期一直頭疼的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