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蘇聯尤其嚴肅壓抑的政治氛圍頗為人們詬病,客觀地講,西方國家在這一方面情況確實要好一些。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相對寬鬆的環境為許多居心叵測的人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舞臺”,造成的破壞也難免更嚴重一些。要在這些事情上較真,美國比蘇聯絕對好不到哪兒去。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二戰結束後,蘇聯曾一度以十分積極的態度尋求同美英等國合作,但後者過分謹慎的態度和一些暗中操作令蘇聯人極為不滿,世界難以避免地滑向冷戰的鐵幕之下。眾所周知,冷戰堪稱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災難,然而從一些歷史資料中我們又不難看出,美國人從主觀上似乎並不十分牴觸冷戰,他們希望藉助它達到一些政治目的。

早在1945年3月,那會兒羅斯福總統還健在時,美國國內發生的一起事件對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當年1月26日,有本雜誌在文章中涉及了許多政府機密文件中才有的內容,導致美國政府不得不懷疑有人從中作祟,偷偷竊取並洩露機密。為此,聯邦調查局闖入雜誌編輯部並逮捕了相關人員,隨後聲稱“從辦公室搜出1700多份機密級和其他密級的政府文件”。6月,特工們再一次光臨,“又搜查出1069頁政府文件,其中有504頁是保密性質的。”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就在1945年6月6日,美國司法部以“偷竊政府絕密文件”的重罪逮捕了一批官員,實際上情況遠沒有這麼嚴重。所謂的“機密文件”不過是戰時與中國、蘇聯有聯繫的美國政府官員保存的報告副本,往小裡說,這種行為就像是現在娛樂圈的“爆料”罷了。然而,美國政壇輿論相對寬鬆,這也絕不是沒有底線的,這些“爆料”無意間透露了美國政府對待一些國際事務的態度和未來的戰略,這自然會引起高層不滿;許多實權派大人物也難免不懷疑政府內部會不會真的被蘇聯插入了“間諜”。

事情走到這一步遠沒有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但這個趨勢卻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這得從1939年說起。當年,有個31歲的美國人虛報年齡參加了威斯康辛州第七區巡回法庭法官競選,藉此成為該地區“史上最年輕法官”。這個年輕人名叫約瑟夫·麥卡錫,表面上看,他是一名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實際上,麥卡錫算不上啥角色,他在任期間不學無術,通過編造數據和毫無底線的胡扯糊弄政府和百姓,藉助職權之便參與期貨投機交易,賭博、酗酒等醜聞更是層出不窮。更誇張的是,麥卡錫竟然為納粹黨做過辯護,想要搏出位,實在是有點太不擇手段了一些。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麥卡錫憑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勉勉強強維護著自己的職位,實際上,當時的他已然是搖搖欲墜,如履薄冰。當時,社會各界對麥卡錫的負面評論很多,甚至有不少人堅信,“麥卡錫參議員的公文包裡隨時裝著一瓶威士忌酒”,恐怕一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喝一杯。麥卡錫被評為1949年美國最糟糕的參議院,那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他也因此需要一個機會來徹底扭轉頹勢。正巧,我們之前所說的那起事件引發的美國政壇內部的猜忌為麥卡錫搭好了舞臺。

1950年2月9日,適逢偉大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誕辰紀念日,麥卡錫在西弗吉尼亞州俄亥俄共和黨婦女俱樂部的講話上放出了“重磅炸彈”:他在講話時手握一張紙條,聲稱這是一份有57人的“蘇聯間諜名單”;除此之外,他一共掌握著205個間諜名字,他們或是蘇聯一早安插在美國政府內部的臥底,或是已經倒向蘇聯,但“這些人至今仍在草擬和制定國家政策”。此舉一下子在美國國內掀起軒然大波,高層一下子就坐不住了。2天后,麥卡錫高調地給杜魯門總統和國務卿艾奇遜通電話,要求他們公開對此表態。杜魯門氣得要命,當即大罵麥卡錫:“我確信,威斯康星州人民極其遺憾,他們的代表竟是像你這樣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不過生氣歸生氣,杜魯門還是不得不從大局考慮,勸說麥卡錫將名單公開。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名單到底是不是真的尚不明瞭,但首戰告捷的麥卡錫才不管這些,繼續攪混水,大肆渲染美國政府內部“通敵活動浪潮”情況的嚴重性。1951年6月14日,麥卡錫又將矛頭指向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稱正是因為馬歇爾的反對,美軍推遲了開闢“第二戰場”的行動,從而讓蘇聯如願對東歐先入為主。麥卡錫將之前美國民主黨執政的20年稱為“叛國的20年”,把馬歇爾稱作“叛徒”和“謀殺者”,甚至還專門出書汙衊,後者迫於壓力不得不主動辭職。

從1953年開始,麥卡錫團隊就像是一夥兒瘋狗,抓住誰都要咬一番。專家提出,至少有2000萬美國人遭到調查,他們被監視、電話被竊聽,連私人信件和包裹都會被拆開檢查。不少勇於發表觀點批評麥卡錫或是支持受害者的人會被叫去“喝茶”,許多人就此銷聲匿跡。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當年4月,麥卡錫團隊開始對美國海外大使館藏書目錄進行清查,75位分量極重的作家的作品被列為禁書,連馬克·吐溫的作品都成了“危險書籍”。在這種浪潮下,越來越多的作品無端沾染了政治色彩,約200萬冊書籍慘遭剔除,許多城市不得不公開焚燬“任何可疑的書籍和雜誌”。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文化界僅僅是一個開端,美國國務院、國防部、政府印刷局甚至是許多工廠都沒能逃過麥卡錫的魔爪,僅1953年當年,麥卡錫團隊就展開了不下600次“調查”,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秩序都遭到了嚴重破壞。時任國務卿的杜勒斯忍無可忍,公開對艾森豪威爾總統表示:

“許多歐洲領導人似乎認為我們正在麥卡錫的領導下走向美國式的法西斯主義。”也有不少人大肆抨擊麥卡錫,乾脆把他稱為“美國的希特勒”。

當時情況嚴重到了何種地步呢?說起來還挺搞笑的。幾乎全體民眾都要接受所謂的“忠誠調查”,有個3歲小孩要為商店拍模特照片,結果被政府告知,只有簽署了忠誠宣誓書後才能拿薪水。年輕人找工作的“必修課”之一便是談談對蘇聯和馬克思的看法,大學教授如果不在課堂上大罵蘇聯,那麼很有可能會丟掉工作。連名字裡帶有“紅色”字眼公司等機構都被迫改名,如辛辛那提紅色棒球隊。有人用美式幽默吐槽:按照麥卡錫的說法,連老子早飯喝的湯裡都藏著共產主義。整個美國社會被折騰得筋疲力盡,草木皆兵。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美國這種寬鬆的政治環境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的破壞甚至更加嚴重。麥卡錫只不過是個參議院而已,卻弄得總統和國務卿這樣站在權力頂端的大人物都膽戰心驚,把整個國家攪成一潭渾水,實在是太駭人聽聞了一點。十分諷刺的是,逼迫這場鬧劇結束的並不是司法等國家機關,而是美國人民。

1954年,在“美國陸軍——麥卡錫聽證會”上,麥卡錫譁眾取寵的做法引得陸軍不滿;後者指責麥卡錫種種越權和違法行為,麥卡錫卻故技重施,反而對陸軍官員開炮。當麥卡錫以極為刻薄的語言攻擊陸軍部律師約瑟夫·韋爾奇的一名年輕助手時,性情溫和的韋爾奇終於忍耐不住,直接一拍桌子大罵:“參議員先生,你還有沒有良知?難道你到最後連一點起碼的良知也沒有保留下來嗎?”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聽證會是全美直播的,韋爾奇的質問引發了社會共鳴。美國各界早已受夠了麥卡錫一夥兒的胡作非為,越來越多的人終於勇敢地發出聲音,剎那間,全國上下陷入對麥卡錫的聲討之中。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1954年12月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彈劾麥卡錫的決議,麥卡錫雖然還能做一些“調查”,但他手中的權力遭到了極大的約束,基本上掀不起大風浪了。由於權力的削弱,麥卡錫調查不斷受阻,他也只能靠演講找一些存在感了。1957年5月2日,僅48歲的麥卡錫因急性肝炎病逝。

這段歷史後來被稱為“麥卡錫運動”,它當真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胡折騰嗎?客觀地講,站在美國政府的立場來看,麥卡錫運動還是稍有可取之處的;例如,在第一輪調查中,麥卡錫團隊就揪出了9名政府高官,這些人確實有“通敵行為”。資料顯示,早在麥卡錫運動發起之前,美國和英國就聯手製定了一個被命名為“維諾娜”的長期計劃,目的就是要防止蘇聯的滲透。維諾娜計劃的保密度很高,最初甚至連總統都沒有被告知。相比這樣的暗箱操作而言,麥卡錫的橫空出世不但為政府承擔了風險;更重要的是,麥卡錫團隊不遺餘力的“工作”或許能更好地達到目的。由此不難看出,麥卡錫運動的出現與猖獗並非偶然,美國政府的縱容和有意無意的推動都不可忽視。

美國的“文革”:比蘇聯好不到哪兒去,如今卻仍有很多人支持

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來看,麥卡錫運動肯定是瞎搞,堪稱一場災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表達了支持,甚至如今也有不少美國人認為它對贏下冷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許多年之後,有名麥卡錫當年的同僚回憶道:為何美國軍方會花費大力氣,投入巨資把超級秘密部門悄悄搬到亞利桑那州?因為多數大人物相信,原來的安全網早就被蘇聯間諜攻破了。“唯一的選擇就是把整個設施從新澤西搬到亞利桑那,因為他們是不會公開承認麥卡錫的指控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