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一篇趣文:微信和養牛

身邊的人都開微信了,我不知道微信於我有何益處,我不相信這些新技術會讓我的生活更美好。我不想開微信,我想養頭牛。

每次回老家,總想去田野裡走走,站在窄窄的田埂上,眺望一馬平川的田野,呼吸從田野裡刮來的風,尋找兒時遺落在這片土地的舊影。插秧、扯秧草、割稻子、收稻子,牽著牛在田埂上吃草,能清晰地看見許多畫面和幾十年前的我。時間像一層透明的玻璃牆,橫隔在今昔之間,能透視卻無法穿越。

一篇趣文:微信和養牛

夏天很難走進田野中央了,草太多、太深,不僅無從下腳,還可能藏著一些蛇。種田基本全是機械化了,除了收種和打一兩次農藥,田野裡幾乎沒有人走動。路便也被長草所淹沒。看著那些茂盛的野草,想想小時候放牛的艱難,不由得心疼不已。

上小學時放牛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放下書包就去牛棚裡牽了水牛,走向田野。這時候心裡是很犯難的,是去村東邊的大路還是去西邊的大路,是去村前的河坡邊還是去村後的田埂上?其實哪裡都一樣,就那幾處地方,村裡卻養著好幾頭牛,哪裡都被啃得光禿禿的只剩草皮了。張望一下哪條路上沒牛就去哪吧。

一篇趣文:微信和養牛

一個少年,牽著牛,或者騎在牛背上,趕著牛,在夕陽下走向田野。這畫面有點詩意,但那少年滿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那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突然發現一條不為人知的小路,長滿了深深的野草,讓我的牛大塊朵頤。然後當我牽著牛回去的時候,父親欣喜地摸著牛屁股前鼓脹的胃部,由衷地誇獎一句:今天總算把牛放飽了!事實上,牛幾乎很少有被我放飽了的時候。父親會去很遠的地方割牛草,給牛加餐。

那年月,牛和人一樣,生活艱難。

現在到處是草,如果養頭牛,根本不用操心,隨便牽到哪兒放,都能把牛撐死。

想養頭牛。等兒子上大學了,我就回到老家,買頭小牛崽,每天早晚牽著它去田埂上吃草,看著它一天天長大。要割許多牛草,曬乾,堆放在牛棚裡,讓我的牛冬天也不愁。那麼多的草隨便割,鐮刀從草根處劃過,青草汁清香撲鼻。

一頭牛,一個老頭。那老頭從小放過牛,南來北往地跑了許多地方,見識了許多陌生人,又想和牛在一起了。在靜寂的田野中央,牛低頭吃草,老頭若有所思。這是我無比憧憬的晚年生活。

一篇趣文:微信和養牛

那時我也許就會想到開通微信了,把我的牛發到微信圈裡,沒準能讓天南地北的老頭老太太們羨慕不已。

可是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農村小偷多,怎麼防止牛被人偷走?得蓋一座結結實實的牛棚,再養條狗看著。牛長大了會發情,出於人文主義,是不是還得替他養頭女朋友?農村耕地都不用牛了,水牛長大了找不到工作,只能送到肉案上。養奶牛倒是可以擠奶,可是不能騎,全無了放牛的樂趣。

這樣一想頓時又洩氣了。養頭牛,想想而已罷了。微信也不用開了。至於那些草,就留給孩子們回鄉下過年時放野火吧,那時的田埂上一定又是烈焰騰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