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超级食物伤身、奇迹之药救命?BBC最敢爆料记者揭露科学界骗局

本文摘自《改变未来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出版

诗人艾略特(TS Eliot)曾说过:「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现实。」这就是电视新闻从德怀尔学到的教训。当汽车炸弹把小孩的头炸飞,我们会看到一则针对此事件的新闻报导,而且西方观众「应该」能接受。真实事件与「能接受的和谐版本」间,存在着精准的折衷之道,也就是故意挑几个镜头(染血的鞋子、哭泣的父母)来传达恐惧的象征,但不会秀出爆炸的影像细节。这就是新闻报导构成「真相」的伎俩,现实事件变成「经过报导的事实」。

如果你想一边遵守道德规范,一边把新闻报导「灾难化」,却又不能报得太夸张,就一定要弄出「混合式」的真相。不过这招不是只有新闻界在用,连科学界都加码进场,因为他们的研究,需要靠新闻曝光来维持资金。如果想被报导,研究就要极端、强势,而且是错的。

真相1:多数「科学研究」背后……都有商业赞助!

2013年,在芝加哥的第7届同侪审查大会(Seventh Peer Review Congress)中,约翰.杨尼迪斯教授(John Ioannidis)揭露了一个惊天真相:大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错得离谱,因为科学家对于募资与发展事业的兴趣,远超过科学真相。

杨尼迪斯拿《波士顿食谱》(Boston Cookbook)来解释自己的论点。从食谱随机抽选的50种成分中,有40种会增加或减少罹患癌症的风险,而这些成分与癌症间的关系,被新闻媒体报导了数千次。不过根据统合分析(译注:meta-analysis,分析别人之前做过的研究)显示,这些科学研究几乎都不正确。

科学本质上就是要缜密、周延,但这跟新闻的需求背道而驰。如果你是新闻编辑,有几篇报导给你选:「蓝莓对健康略有助益」与「蓝莓能治愈癌症」,或什至更精彩的:「蓝莓让你得癌症」,你会报哪一篇?

「超级食物」、「奇迹之药」或维他命之类的主张,每个月都在变,让大众不再相信它们。这个过程暗中破坏了我们视科学为专业的信心。它让科学变成伪科学。

即便是与治愈疾病相关的科学,也好不到哪里去。杨尼迪斯表示,说到把基因跟特定疾病扯上关系,有人分析了上百份研究,发现只有1.1%的个案,真正存在这种可证实的关系。当疾病的生物标记(译注:可以标记出特殊疾病状况的物质)出现在127个预测模型中,几乎都会被夸大成高风险;但127个模型中,有后续研究证实它们为真的,只占五分之一。

杨尼迪斯做出结论:科学偏误正在猖獗,世间充斥着吹破牛皮的主张。理由很简单:科学家需要资金,为了募资就一定要引起关注。科学「研究」变成媒体能利用的资源,因为他们可以把它报导成戏剧性的科学「发展」;加油添醋过的健康危机,以及不切实际的解决之道,就被当成事实来报导。实际上,科学研究已被「灾难化」,就跟新闻一样。

每一周,新闻都会报导一波波的危机,好像海啸一样席卷我们,但最后社会还是毫发无伤。不过每一波都被讲得比前一波更严重:超级虫虫、超级老鼠、超级机器人、超级恶意软体、超级诈骗,以及超级夏季与冬季雾霾。从「接近的陨石即将摧毁地球」,到「无法销毁的日本蓼,会把你的花园勒毙」,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奇怪。这些「流行病」原本都是在控制范围内的事件,却被灾难化,并升级成对于人类的迫近威胁。

科学成为假新闻事业的一部分,与新闻携手漠视事实,只为了更精彩的报导:「杀手级咖啡」、「杀手茶」、「奇迹咖啡」、「奇迹茶」,以及「喝咖啡或喝茶,就可以缓和香烟的有害作用」。

然而,这些头条都暗藏着积极进攻的味道。每一条「杀手级○○」或「奇迹XX」背后的科学研究,都是受特定商业利益团体资助,他们想游说政府,或是以科学来包装新产品。食品、健康、制药产业都暗中资助研究,以便推销自家的特定商品,替它弄张执照或创造需求。所以科学和新闻一样,早已偏离讲求事实的中立地带。

有时候这还满危险的:1992年,有人突然宣称避孕药会造成「深静脉血栓」。结果隔年的堕胎人次意外增加,但大家对于血栓的恐惧却神奇的消失了,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英国国民保健署劝告大家,只含孕激素的避孕药并不会提高风险;而且就算同时含有雌激素与孕激素的避孕药,也只会「稍微提高风险」而已。受害者既不是药厂,也不是夸大报导的媒体,而是相信自己有风险的女性。

真相2:人民所相信的媒体......却向政客靠拢!

新闻界与科学界的作为都是有理由的,但这也产生一种效应:大众不再相信「事实」了。设于华盛顿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是一个无党无派的「事实库」(fact tank),40年来都在监控民众对政府与新闻业的信任。

1958年杜鲁门执政期间,美国有73%的人说他们「总是,或多数情况都相信政府」,而且他们也相信记者。而整个1960年代,民众对这两门专业依旧抱持极高的信任,并且在詹森(译注:Lyndon B. Johnson,美国第36位总统)执政时到达顶点,此时民众的安全感是最高的。但到了1970年代,拜越战与水门案所赐,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暴跌,1974年跌到36%,1979年更是只剩25%。

不过在人民对政府信心垮台的那一刻,新闻业就出头了,因为他们代表「真相」的力量。

1970年,西莫.赫许(Seymour Hersh)揭发了美莱村屠杀(译注:越战期间,美军官兵于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美莱村屠杀平民);1972年,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与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揭发了水门案。《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洞见」团队(The Sunday Times Insight)则陆续揭发了这十年来的诸多丑闻,包括「沙利窦迈」(译注:Thalidomide,此药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镇定剂,但在许多孕妇服用并产下畸形儿后,遭到回收与禁止),与以色列秘密制造核武。

人民对政客的信心崩盘,但至少有个地方十分可靠,致力于传达真相、约束政客,那就是媒体。政客声望暴跌之际,「第四权」(译注:媒体、公众视听)受到的信任反而水涨船高。

1970年代,民众把记者视为身穿闪亮铠甲的骑士,带给大家真相:在电影《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揭发水门案的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分别由劳勃.瑞福(Robert Redford)与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饰演。新闻业是一股追求真相的强大力量,没有被软弱与贪污给污染,而这两点正是使政府腐败的元凶。

但接下来,权力发生了转移。业主本来跟圈外发声的记者站在同一边,却突然又想分到一点真正的权力,这表示他们要向政客靠拢,他们想再次成为圈内人。

1903年,20世纪首位媒体大亨诺思克利夫子爵(Lord Northcliffe)发现了他旗下的报纸蕴藏着权力:「每次投票权扩大,都会让报纸权力更大、政客权力更小。」到了1918年,诺思克利夫甚至相信他凭一己之力,就帮英国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他运用权力,让劳合.乔治(Lloyd George)接替阿斯奎斯(HH Asquith)成为首相。

在1930年代与1940年代,罗斯米尔子爵(Lords Rothermere)与贝佛布鲁克男爵(Lords Beaverbrook),都运用自己的权力直接干预国事。罗斯米尔是《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老板,支持英国法西斯联盟(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而且公开对希特勒表示同情,就和当时许多英国民众一样,把他看成强大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却被弱者围绕。贝佛布鲁克则坐拥《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这个1930年代第一家发行量达到200万份的报纸。他跟罗斯米尔联合起来,想要把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首相赶下台;这已经跟政变没两样了。

1931年3月17日,鲍德温在伦敦皇后音乐厅(Queens Hall)说道:「他们旗下的报纸,已经失去『报纸』二字原本的意义。报纸沦为2位男士的政治宣传工具,而且他们的政策、欲望、个人愿望与喜好,一天到晚都在变。这些报纸的业主想要权力,却不想负责――这么多年来,只有妓女才有这种特权!」

20世纪初期的媒体大亨对政治圈造成重大的改变,他们不只想跟政客坐同一张桌子,还想决定谁坐哪个位置。

1970年代,一切都改变了。新闻业创造出一个异常现象:「真相」,把大老们的强势作风给搞砸了。事实不再是业主夺取政治权力的工具,而是一股向大众揭穿政客谎言的力量;它就像矿脉里的钻石,等着调查记者发掘,并将它公诸于世。

只要这种报导对事业有帮助,业主就会放任它们继续;但等到没帮助的时候,媒体大亨就会回归初衷,再度成为强势的大咖,影响坐在权力桌前的人士。而有一位大亨,开启了先河。

0 0 0 51分钟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