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隱士歸家(民間故事)

隱士歸家(民間故事)

隱士叫李成科,明末登州巡撫,詩書滿腹,為官清正,乃當時名流。大明滅亡後,隱姓埋名來到了鳳陽山下的鳳陽村。一晃近二十年過去了,大清入主中原,開始極力蒐羅人才,得知李成科的名聲後,便命李成科的好友鄭其昌,請其出山扶佐清廷。

這一天,鄭其昌一路風餐露宿來到了鳳陽村。哪知卻只有李成科的夫人在家,一問才知道,李成科早在十年前,就在鳳陽山上蓋了間草屋,獨自搬了進去,此後再未下過山。鄭其昌好生奇怪:“那嫂嫂可知李兄為何如此?”

李夫人嘆了口氣,拿出一封發了黃的信遞了過來。鄭其昌展開,卻是一首詩:少時青青老來黃,歷經拷打始成雙。千里路行千般苦,一朝別棄丟路旁。

鄭其昌看完後,好久都沒吭聲。這首詩的作者他知道,正是李成科的結髮妻子——劉氏臨死前所作。這是首詩謎,謎底是草鞋。劉氏在詩中暗示自己跟隨李成科歷盡千般苦難,最終卻遭拋棄的悲苦遭遇。

原來,李成科未發跡前是個窮書生,但他的結髮妻劉氏,非但不嫌棄他,反而為了能讓他安心讀書,承擔起所有家事,每日辛苦勞作。真是守得雲開見日出,李成科鯉魚跳龍門中了探花,劉氏本以為苦盡甘來了,卻哪想得到,李成科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竟然一紙休書,休了劉氏,迎娶了現任妻子,當時大明朝名臣的女兒。後幾年內李成科連續升遷,雖為官清正,多有讚譽,但這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

沒想到二十多年過去後,李成科還保存著這首詩,併為此上了鳳陽山,看意思這是帶髮修行,贖罪去了。先不說能否請得動他出山,現在最急迫的是趕緊讓他下山回家。再大的恩怨經過這十年的面壁悔過,也該了結了。

第二天一大早,鄭其昌獨自來到鳳陽山上,果然在山南側找到一間草房。推開門後,鄭其昌愣住了,只見裡面坐著一位灰白鬚髮長得拖到了地上的怪物。再細細一看,正是李成科。鄭其昌暗自嘆了口氣,慌忙走上來,握住李成科的手叫道:“成科兄,還認得湘西鄭其昌嗎?”

李成科愣愣地看著鄭其昌,張嘴卻發出一聲怪叫,嚇得鄭其昌一陣哆嗦,旋即明白了過來:十年來,他就一直沒跟人說過話,如今已不會說了。鄭其昌也不再說話,伸手拿來一根樹枝,在地上寫了起來。李成科點了點頭,表示認出了鄭其昌。幾乎同時,眼淚就掉了下來。鄭其昌也強忍著眼淚接著寫。哪料李成科卻搖了搖頭,隨後閉上了眼。原來鄭其昌讓他下山回家,見李成科不肯,鄭其昌有些急了,脫口叫道:“可你這也不是辦法,從此後你的餘生就交代在這裡了?你只想著自己原來的罪孽,但想過現在的夫人沒有?你這也是在作孽,你懂不懂?”

見李成科依然閉著眼,面無表情,鄭其昌氣得頭嗡嗡直響,一甩手叫道:“好好,我今天先回去,明天再來。不讓你下山回家,我就不離開!”說完氣呼呼地走了。

就這樣一連三天,鄭其昌天天來,說得嗓子都啞了,卻一點效果也沒有。鄭其昌想讓人把李成科拖下山,但想到強扭的瓜不甜,只得作罷。

這天,鄭其昌沒有上山,跟李夫人聊了起來:“嫂嫂,十年來李兄可曾下山回過家?”李夫人嘆了口氣說道:“回來過幾次,我叫他,他不理,然後就又走了。”鄭其昌皺了皺眉,連忙追問:“都是什麼時候回來的?”

李夫人搖了搖頭說:“忘了什麼時候,只記得最近一次是三年前。兒子去江南辦事,家中就我一人,我砍柴回來後,看到他正站在門外,見到我後轉頭就又走了。”

鄭其昌低頭想了想,接著問道:“他可曾拿走什麼東西?”李夫人搖了搖頭。鄭其昌站了起來,圍著屋子走了幾圈,突然笑了起來,自信滿懷地說道:“嫂嫂,你只要照我說的做,不出三日,我定能讓李兄下山回家,見你一次。”

過了一天,鄭其昌又上了鳳陽山,告訴李成科自己是奉命請他出山扶佐大清而來,如今見此情景,只得放棄,這就告辭回京覆命。這次,李成科沒再跟木頭似的,而是拉著鄭其昌的手,一直把他送到山腰,直到看不到人影了才回去。

果然,就在第三天的傍晚,李成科真的回來了。李夫人連忙躺在床上,不住呻吟著。李成科進屋後就大吃一驚,急慌慌走上前來,滿臉關切地伸出手摸了摸夫人的腦門。就在這時,門,咣的一聲關上了,就見鄭其昌一臉得意地站在門口,叫道:“李兄,兩日未見炊煙升起,就再也隱不下去了?”說完哈哈大笑了起來。

原來,雖說李成科後悔自己當初棄妻高攀,為了贖罪隱居在鳳陽山上面壁悔過,但心裡終究是放不下至愛親情。鄭其昌問李夫人,十年來李成科是否回過家,來幹什麼。當聽到李夫人說,由於家中沒人,自己砍柴回來時,見到過李成科後,鄭其昌就心中一動,他上過鳳陽山,在山上雖說看不到村裡,但村裡住戶少,炊煙是從哪家升起的卻能判斷得出。這下鄭其昌恍然大悟,只要炊煙天天升起,就證明家裡沒出什麼大事。鬧了半天,李成科是看著家裡的炊煙,隱居悔過。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便以告辭離去來試探。果真,李成科戀戀不捨。這回,鄭其昌心裡有底了——對朋友都如此,那對家人更別提了。便讓李夫人斷炊煙,誘騙李成科回家看究竟。

再說李成科,聽到鄭其昌的話後,知道自己的小算盤被人家打出來了,怪叫著就想回山上去,卻被鄭其昌一把拉住:“李兄,先聽小弟說幾句,聽完後你若還想回去,小弟絕不阻攔。”接著,就把李成科按在椅子上後接著說:“李兄,你可聽說過‘背柴走江湖’這個故事?從前有位從湖南石頭禪師那裡出來的僧人,來到了江西,想拜馬祖禪師為師。馬祖禪師便指著門旁的一捆木柴問那僧人:石頭老兒跟這捆木柴比,哪個重?僧人大驚,無言以對,被趕出,只得又回到湖南,把經過對石頭禪師學了一遍。誰料石頭禪師卻笑了,說道:那捆木柴有多重?看來你力氣真不小,居然揹著捆木柴從江西跑回了湖南。僧人正要解釋,石頭禪師卻突然一聲大喝:你累不累?”說到這兒,鄭其昌盯著李成科問道:“我現在要問你一句:李兄,那炊煙有多長啊?你在鳳陽山上量了十年,還沒量出來嗎?”

李成科呆呆地坐在那裡,好久才站起身,看了眼李夫人,走出了家門。李夫人剛要去追趕,鄭其昌連忙拉住說道:“嫂嫂勿急,他會回來的。”

幾天後,鄭其昌來到了山上,對李成科說道:“李兄,小弟遵嫂夫人之命,將你結髮妻劉氏的遺骨,已遷到了鳳陽山,特來請李兄前去,也好重新安葬。”說到這兒,鄭其昌取出一封信交給李成科:“嫂夫人怕李兄難過,託小弟續寫此詩,準備刻在墓碑後面。但小弟覺得,還是李兄親自來寫才對。”李成科雙手顫抖著捧著那首詩,已是老淚縱橫……

幾天後,鄭其昌回京覆命,言稱:李成科已垂垂老矣,不便再出山。自此,李成科出山這事,也就沒人再提了。

李成科早已回到了家中,從此後一家相伴親人團圓。但每天清晨,他都要獨自來到一座墳前,撫摸著墓碑,彷彿在跟人說話一樣嘮叨著。在墓碑後刻有一首詩:少時青青老來黃,歷經拷打始成雙。千里路行千般苦,一朝別棄丟路旁。十年思悔十年傷,鳳陽山上炊煙長。紅塵醉過紅塵醒,歸家相伴在陰陽。

不用猜,這正是李成科續寫的那首《草鞋》詩。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點點關注,每天都會有精彩故事分享給大家!你們的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持,謝謝大家!

對於故事有什麼想法或感悟,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